盧照鄰最有名的一首詩(文章傳千古德行萬人詬)
2023-08-06 06:04:54 1
盧照鄰在初唐四傑中功力比較深厚。楊炯曾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楊炯是因為不服氣自己在四傑中的排名,拉盧照鄰墊背做遮羞布,雖然是違心話,但也能看出盧照鄰在詩歌上是實力派。盧照鄰在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上面造詣很高,使其他人望其項背。清朝有個很能裝的文學評論家叫陳僅,這個傢伙在自己後院種了一片竹林,整天在竹林裡面故弄玄虛,擺出出一副出世清高的架子。好像古代文化人都喜歡在竹林裡面裝神弄鬼,搞得竹林成了文化人的標配。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經常聚集在河南輝縣一帶的竹林下聚會,喝酒唱歌,喝醉之後,鬼哭狼嚎。這七個大都是政府公務員或者官二代,還有人政治出身不乾淨,當時人避而遠之,稱呼他們為"竹林七賢",其實是想和他們劃清界線。唐朝王維隱居在西安藍田的輞川別業,買的是同朝代宋之問的產業,整天"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就是在竹林裡彈琴、鬼哭狼嚎。宋代蘇東坡也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陳僅似乎覺得不在竹林鬧騰就不是文化人,所以他寫了本文學批評的書就叫《竹林答問》,實際上就是和侄子的聊天記錄,聊到初唐四傑故作深沉地說:"六朝之為有唐,四傑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盧前",非虛語也。"這個評價也算中肯。
圖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也是一個神童,十歲就能寫文章。長大後名聲遠揚,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當不了官。鄧王李元裕是李淵玄武門兵變後生的兒子,排行老十七,是當時皇帝李治的十七叔。這個鄧王是個很愛學習的主,很是器重盧照鄰,把盧照鄰招進王府當了自己的秘書——王府典籤。王爺在盧照鄰面前沒有架子,視為朋友,新唐書說為"布衣之交"。王爺喜歡盧照鄰,經常在王府大會小會上表揚盧照鄰,說這是寡人的司馬相如,可以看出鄧王對盧照鄰評價之高。
鄧王是個愛學習的人,府中有很多藏書。盧照鄰在鄧王府讀了很多書,自以為才華橫溢,可以經天緯地,勝任一方大員。663年,在鄧王的關照下,盧照鄰升任益州新都尉。雖然從私人秘書升為新都尉,其實還是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在任期間,盧照得了風病,是個什麼病呢?史書記載不明,大概是類似小兒麻痺症吧。669年,盧照鄰任期滿了,無功無過。本想著功成名就,封妻蔭子,沒有想到奔波半生還只混了芝麻官,還染上了疫病,盧照鄰看不見希望,就辭官不做了。盧照鄰的辭官不是不想當官,而是不想當小官,覺得自己滿腹才華,卻不被賞識。雖然辭官了,但是心理不甘心,牢騷滿腹就在詩文中發洩。盧照鄰的代表作《長安古意》就是這樣一篇發洩牢騷憤青文章。文章借古諷今,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是官場腐敗無能所致。《長安古意》由於詞章華麗,場面盛大,因此被人們廣泛傳頌。這也給盧照鄰帶來了滅頂之災。
張瑞圖《盧照鄰長安古意詩》 紙本 28.2 X 466.5CM
長安古意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百尺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遊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帘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鬱金香。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裡,五劇三條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詩歌詞藻華麗,鋪排盛大,尤其黑字部分已經稱為千古傳頌的名句。詩歌傳到武則天的弟弟武三思的梁王府中,梁王武三思一看,勃然大怒,心想你個盧照鄰,你以為你文章寫得好就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罵我,我讓你吃不了兜著走。(注意詩歌紅字部分)盧照鄰不是當過鄧王典籤麼?鄧王現在意圖謀反則天皇帝,盧照鄰就是同黨。一封秘奏給武則天,盧照鄰馬上以逆反同黨罪名關到監獄。毛主席都說過:"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可惜盧照鄰生的太早,沒有機會聆聽毛主席的教導,但是我們聆聽了,就要吸取教訓,不要亂發牢騷,盧照鄰就是現成的例子。幸虧朋友們四處奔走,說借給盧照鄰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造反。武則天其實也知道盧照鄰就是個憤青,發發牢騷,但是亂說話是要教訓一下,既然教育達到了目的就算了吧,盧照鄰因此撈回了自己的小命。
圖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盧照鄰出獄後,就隱居太白山專心養病。在太白山,他碰上藥王孫思邈,拜了藥王為師,想尋求治病的方法。藥王說:"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藥王的意思是要盧照鄰不急不躁,要注意個人道德修養的培養。不要滿腦子都是當官,要沉下心來不要浮躁,疾病自然可以癒合。可惜盧照鄰沒有聽進去,他要走捷徑。藥王只好給他吃了付藥保他不再犯病,可是他父親死了。盧照鄰嚎啕大哭,把藥吐了出來,從此之後病越來越厲害了。後來盧照鄰買了幾十畝地來養老,靠著朋友接濟總算餓不死了。病魔先是報廢了他一隻腳,後來報廢了他一隻手。盧照鄰晚上躺在床上就是想不明白,自己怎麼這麼背運,高宗當皇帝時候喜歡提拔官員,自己卻在讀聖賢書;武則天和李治並稱"二聖"時候喜歡嚴酷的刑法,自己卻在研究道教長生不老,後來武則天嵩山封禪當皇上後,多次尋訪名士賢臣,自己卻成了殘廢。自己怎麼老跟不上趟,老是慢半拍,越想越難過,又寫了一篇憤青文章《五悲文》闡述了自己的懷才不遇的原因是政治的不清明。盧照鄰看看自己殘疾的手,萎縮的腳,家徒四壁,天天還要忍受病魔的折磨,還有一些小人拿著小鞋等著給自己穿,覺得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了,拖著病歪歪的身體,跳潁河自殺了。
盧照鄰的品德在四傑裡還算好的,但是還有缺陷。范文瀾先生總結了盧照鄰德性和行事"浮躁淺露"就很具有概括性。浮躁體現在他做什麼事都急於求成,不能靜下心來修心養德。比如他做官就一味想做大官,看不上小官,須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養病也是這樣,總想一下子把病根去除,忘記了病去如抽絲。古人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時讀書人在人生逆境和順境時候的兩種人生態度,反映了古代文化人崇高的思想境界。盧照鄰在這點上做的不好,一旦處在人生的逆境,不從自身找問題,不提升自己道德修養,總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因此范文瀾先生對盧照鄰 "淺露"地評價是非常貼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