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之五·文化之力》觀後感
2023-07-24 10:52:35 1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數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為官從政者一生戮力奮鬥的終極目標。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其中的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彰顯著中國人對清廉與正義的不懈追求。這種蘊含在文化深處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還在激勵著人們。歷史是天下蒼生書寫的。每一種文化符號的背後,都有對現實的警示與告誡。《文化之力》通過剖析古人創作的經典藝術作品,展示傳統文化在廉政建設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歷史的風雨,文化的力量歷久而彌新。
《鑑史問廉之五·文化之力》觀後感
在河南廣袤大地的幾乎每個村莊,都會聽到有人哼唱「鑼鼓喧天齊把道喊……」,這是豫劇《七品芝麻官》的經典唱段。一部戲曲,何以能有這麼大的市場,又何以這麼受歡迎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兩代豫劇醜星牛得草、金不換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廣大戲曲愛好者,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部戲的情節編排精彩,七品縣令唐成為民做主、鬥倒權威的故事以及他「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標誌性臺詞喊出了百姓們對政治清明和社會公正的期盼。
民間說書藝術陣地的守望者張滿堂年過六旬,不為名利甘心守護馬街書會,為馬街書會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保留了一批包括頌廉誅貪內容在內的說唱藝術,豐富了當地及周邊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明代作家馮夢龍,不僅寫出了反映明代基層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三言》巨作,而且又是一個實幹家,他在晚明動亂時期,到荒僻小縣壽寧做了4年縣令,在保持前任縣令戴鏜清正廉潔的生活、工作作風的同時,秉承「治官如治家,愛民如愛子」的為政理念,築城牆、辦學堂,為百姓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好事。時至今日,當地百姓還把他供奉在文廟,香火鼎盛。
自2011年河南省紀委開展廉政文化系統創建活動以來,各機關、單位、學校、社區等公共場所最常見的「廉畫」就是竹和蓮。而「板橋竹風」的主人就是做過範縣縣令的鄭板橋。濮陽的黨員幹部大多都去過鄭板橋會館,深深被他的為官清廉,勤政愛民的品格所折服,因而把他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當做工作的座右銘。就在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縣委書記研修班開班儀式上要求最基層的領導幹部要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是習總書記對參訓的縣委書記也是為我們各級黨員幹部提出了工作要求:忠誠、為民、擔當、清廉!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內鄉縣衙三省堂這副楹聯語言精練、寓意深刻,令人讚不絕口。這是繼戲曲、小說等文藝形式之外,以楹聯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正氣歌,讀來不由得讓人想起此楹聯的作者——清朝內鄉縣令高以永,他在位11年,在清除戰亂時期,用「六年不收賦稅」等政策鼓勵開荒,四年共開墾荒地四十多萬畝,使當地百姓結束了流離顛沛的苦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而勤於政事的高知縣,生活清廉,在離任時身無長物,行李只有隨身衣服和幾本書。
文學史上堪稱千古絕唱的《嶽陽樓記》,原來是從未到過嶽陽樓的範仲淹在河南鄧州的花洲書院,僅憑好友滕子京寄來的《洞庭秋晚圖》,經幾番揣摩、醞釀之後,一揮而就,寫出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濟世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文化,影響深遠且歷久彌新的,內容大多是推崇廉潔清明,鞭撻貪腐邪惡,進而弘揚正能量的。由此可見,黨員幹部廉潔從政、廉潔奉公是順民意、合民心的一項惠民工程。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座豐富的資源寶庫,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廉政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廉政建設只有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後,才會贏得恆久的生命。在今天召開的中紀委十八屆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將永遠在路上!
讓我們借文化之力,信心滿懷地行走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路上。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
鑑史問廉觀後感【最新】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文化之力》
觀看《鑑史問廉》第五集:穿越歷史的文化之力
《鑑史問廉之六·律令之矩》觀後感
《鑑史問廉》觀後感精選
《鑑史問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