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觀後感

2023-07-24 09:58:15 2

  《記住鄉愁》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臺組織拍攝。將選取全國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脈絡,聚焦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央視四套《記住鄉愁》第一集觀後感

  《敬畏之心不可無》是在我的故鄉——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無》,這個片名起得很好,給培田文化的特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作了一個很好的解說。

  拍這部紀錄片時,龍巖市有關部門專程把我和廈門大學的鄭振滿教授接去參加拍攝。為什麼會叫我參加這次拍攝?我估計是編導看過我的《大屋碎影》一書或我的博客有關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傳統文化要略》(曾在《閩西日報》發表過),談到了培田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內容和「敬畏之心不可無」很吻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崇禮的儒家文化為主導地位的。《荀子·禮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對先祖的尊崇,表達了中國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緣紐帶的堅韌。崇拜『君師』,君是政治權力的體現者,師是倫理道德的體現者,其關鍵是對師——聖賢的崇拜。這三條體現了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特質。

  培田正是繼承傳統,做到三個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們崇拜天地,認真地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培田村落的選址、建設很講究『風水』,事實上就是講究『天人合一』。後壠山的『風水林』及河源溪上遊的茂密山林營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態環境。在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時代,講究生態、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正是崇拜天地的結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築中,最主要最顯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廳』或堂屋,整個房屋布局都要服從這點,也由此形成了廳庭結合、以『廳』為主體的建築風格。所謂『九廳十八井』即為滿足大家族多個祭祀空間而設定的。這裡『廳』指的是正廳或堂屋,正廳供奉的是公眾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為廳提供採光通風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廳堂香火是常年不斷的。逢年過節,殺一隻雞,買回幾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廳堂的神桌上,讓祖宗先『品嘗』。每年除夕,廳堂上都要掛上祖先畫像,沒有像的要換上新寫的有歷代祖先名字的紅紙。

  傳統的『祖宗崇拜』和血緣關係紐帶形成了傳統的民居建築。也形成了與此相關的宗族社會、宗法制度和長幼有序的等級關係,傳統的培田小社會即由此來實現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學者謝重光先生在他的《閩西客家》一書中,寫到道德風尚:『客家人的基本價值觀是貴重於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培田人當然也是如此。其實這個值觀不單是閩西客家人所獨有,而且還是我們民族的主要傳統之一,『尊師重教』即是『禮之三本』之一。當然,以儒學為主導的所謂『教育』除了『讀書做官』之外還有倫理教化、道德修養等所謂『修、齊、治、平』。延續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及對中國的影響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爭論的課題。孰是孰非,至今難以論定。

  培田人尊師重教,由來已久。培田歷史上經濟條件較好,有錢的族人熱心捐助教育,並有鼓勵上學的獎勵機制,使培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墨之鄉』。『南山書院』也名聲遠揚。

  培田,這一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給人們研究思考的空間是很大的。有人說培田是一部讀不完的書,的確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貴?因為它不僅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無》這部記錄片中,上述內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說、補充和發揮,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尤其是敬畏天地(大自然)、敬畏祖宗、敬畏聖賢。

  我們曾經鼓勵過「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敢於「戰天鬥地」,敢於「無法無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以糧為綱,全部砍光」,破壞了生態平衡,最後,我們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才知道人應該和大自然和睦相處,「天人合一」,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道路;

  我們曾經把孝敬祖宗和有關道德標準作為「封資修」來批判,推崇「親不親,階級分」,毀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價值觀、道德觀,造成當下許多社會問題。現在我們才想到了,人性的敗壞,道德的滑坡才是最大的危機;

  我們曾經說「知識越多越反動」,提倡「大老粗為榮」,批判「師道尊嚴」,批判「學術權威」、「技術權威」,後來,我們嘗到了苦果,再後來,我們把文化和教育變成了「產業」,又造成新的問題……至今,這條路如何走向正軌還很艱難。

  所以,我們現在強調「敬畏之心不可無」,是非常及時,非常重要的。它給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空間。對於「傳統村落」,保護好大的「一片屋」,是很重要的,挖掘、保護和恢復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重要的。

  央視《記住鄉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無》很值得看看。

  記住鄉愁守望幸福

  古樹、池塘、老井、灰牆以及涓涓細流、山川草甸,承載著無數人兒時的記憶,它是很多人魂牽夢縈的成長符號,「鄉愁」是它們的代言詞。

  隨著城鎮化大潮滾滾襲來,這些美麗的鄉村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漸漸化為烏有,暫時留存下的鄉村也有不少被割裂了歷史的脈絡,失去了靈魂和底蘊,淪為失去記憶的軀殼。

  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代表們紛紛建言熱議,願更多的「鄉愁」被守望和傳承。

  鄉愁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鄉村以寬廣的胸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鄉愁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故鄉在哪裡,中國人的根就在哪裡,精神就在哪裡。」馮玉璞代表說。

  馮玉璞是隆德縣主管文化、旅遊的副縣長,隆德縣是中國書法之鄉、繪畫之鄉,也是全國文化建設先進縣。馮玉璞說:「隆德縣自公元1142年傳承至今,是很多隆德遊子的故鄉,也是他們的魂之所依,心之所託。臘月初八那天,我們啟動了『在隆德過大年』活動,通過社火、舞獅、民俗體驗、元宵晚會等傳統節目,共同守望正在消失的傳統文化。」

  馮玉璞說,現在很多農村都是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布局,毫無特色、千篇一律,老百姓戲稱「家家戶戶一個樣,人還能看個門牌號碼,狗乾脆找不到家了」,他建議在大規劃的拆遷和「造城」運動中應該將「鄉愁」留住。

  馮玉璞說,如今,隨著大批移民離開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傳統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而新的文化理念尚未形成,導致很多現代人沒有信仰,都很茫然,希望通過城鎮化的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將「鄉愁」找回來,將一些傳統文化找回來。

  既要堅定傳承又能勇敢放棄

  「城鎮化是現代化進程的表現,如何能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又能讓農民生活有大的改善,要走的路還很長。」布青滬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天藍水綠是寧夏最大的資源優勢,面對稀缺的碧水藍天,我們需要堅守,但也要付出代價,比如放緩經濟發展的速度,比如規劃好城鎮化的特色,比如該破則破該立則立。

  布青滬說,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人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夠安穩下來,一靠優於過往的居住生存環境,二靠內心深處的安分,青山綠水的消失讓現代人憂鬱,精神家園無處安放。因此,才有那麼多的人願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重回農村生活,這不光是精神的感受,還有村莊裡淳樸民風的融化。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文化並不全是好的,就怕在各種文化的交匯中,糟粕不舍,精華不留,失去判斷的方向。我們要擦亮雙眼,做到既能堅定傳承,又要勇敢放棄。

  布青滬建議,城市規劃並非要移山填海、改頭換面,千城一面「鄉愁」只會越離越遠。如果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實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願望,那麼,我們的「鄉愁」就不在遠方。

  詩意的棲居並非夢想

  看得見的青山綠水,看不見的詩意情懷,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那麼一方碧水藍天,那是家的顏色!

  「移民從一個故鄉搬入另一個家鄉,他們人下山了,可文化的根不能斷了,在新家園他們能否覓到更多老家的味道?」馬紅代表說,生態移民是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大批人的「下山」將不僅僅是一種住房轉移,更會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搬下山來的移民,絕大多數都會外出務工,尋求新的發展,怎麼讓房子真正變成「家」?光靠產業,似乎還不夠。

  馬紅建議,在移民搬遷過程中,政府應該將文化的傳承、遷徙、再創造作為重要部分考慮進去,在建設居住之所的同時,為移民建起一個可以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