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改革創新高校博士後制度)
2023-07-24 12:32:44 5
學院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1985年,我國博士後制度正式建立伴隨著我國整體科研水平的不斷進步、高教體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博士後制度已經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發展的基礎制度之一,並助力本土化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培養,極大滿足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自主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探索出一條頗具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之路,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學院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學院博士後管理工作規定
1985年,我國博士後制度正式建立。伴隨著我國整體科研水平的不斷進步、高教體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博士後制度已經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領域發展的基礎制度之一,並助力本土化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培養,極大滿足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自主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探索出一條頗具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之路。
當前,世界範圍內的科技和人才競爭已經激烈化、白熱化、常態化,國家間的博弈聚焦於人才,進一步探索和推進我國博士後制度建設,有利於「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等重大戰略實施,推動我國人才事業和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築牢人才強國根基。
高校交叉學科發展和複合型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如果說在設立之初,博士後制度是直面科研條件和人才培養資源不足的現實環境,集中統籌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力量和優勢資源,多出成果、快出成果。那現行博士後制度則建立在完善和成熟的學科人才培養基礎之上,已經成為高校交叉學科發展和複合型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首先,博士後制度發端於普通高等學校傳統人事管理體系的突破,為高水平研究人員加入高校教學科研團隊提供了靈活可行的途徑。由於具有不佔用設站單位人事編制,由國家和單位提供一定的生活、科研費用,同時在工資待遇、住房條件、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的優勢,博士後制度「人才特區」的性質較為明顯,形成了明顯的聚集效應。各研究型大學充分利用博士後制度的特殊政策優勢,吸引更多優秀歸國人員、青年研究者,讓他們儘快適應並融入本土化的前沿研究實踐,縮短了國際化人才以及理論型人才的落地時間,發揮著緩衝器、加速器和校驗器的作用,成為高校高層次人才的「蓄水池」。
其次,高校博士後制度直面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屬性,是有組織科研的重要表現形式,有利於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在科學研究領域形成關鍵突破。有組織科研的核心在於重構科研組織生態,高校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具有結構化的優勢,聚焦前沿、目標明確、方法成熟、體系完善,能夠與「雙一流」建設中的優勢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在總體科研布局中快速篩選人才、組建團隊,服務於各大高校中長期規劃,成為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生力軍。在我國研究型大學中,大量高水平博士後研究人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戰略、大國重器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在重大科研攻堅上貢獻智慧,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重量級前沿科研項目都由高水平博士後研究人員領銜主持,產生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最後,高校博士後制度還起到了平衡高等教育資源和提升地方科研水平的作用。由於我國整體高水平高等學校建設對優秀科研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很多高水平博士後研究人員在流動站進一步接受嚴格的科研與教學訓練之後,在各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都承擔著重要的工作。通過補充優質師資、強化科研隊伍,有效提升了地方高校的高水平建設質量和區域創新能力,形成了高端人才培養的良性外溢效應,客觀上改良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生態。
高校博士後管理制度的發展創新面臨著現實需求
目前高校中傳統博士後培養主要呈現如下幾種樣態:一是作為高校師資儲備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納入編制管理或者出站後符合相關條件納入編制,成為高校教師;二是非師資的全日制博士後研究人員,通過完成博士後流動站工作任務提升專業技能,為下一階段工作做準備;三是在職博士後研究人員,相關待遇由原單位發放,作為提升師資教學科研能力的手段。這幾種模式培養的重點並不相同,各具特色,適應了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不同面向,與現代大學的功能緊密結合。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襲來,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向工業領域全面嵌入,科研與產業間界限變得不再清晰,傳統的產業分類體系已經不能適應高速變革的產業發展,創新能力成為新技術革命的根本要求,對高水平人才培養的要求也進一步提升。在迎接新一輪技術革命挑戰的背景下,高校博士後群體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日趨明顯,其管理制度的發展創新也面臨著現實的客觀需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博士後制度的持續成熟,高校開始著力於向企業輸出博士後或與企業聯合開展博士後培養工作,這發揮了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形成了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參與的選人育人格局,實現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有機協同,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科研隊伍,加速推動了全鏈條的科研創新和技術革新。
處理好高校博士後制度創新與現代大學功能實現間的關係
當前,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已經成長為科技與教育發展的重要一極,其主要任務是將學科發展前沿、高水平科學研究與教學活動有機整合以支撐人才培養,並通過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助力科學研究的持續發展。做好新時代高校博士後工作,需要聚焦青年人才成長,正確處理好博士後制度創新與現代大學功能實現之間的關係。
一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不斷提升高校博士後隊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博士後制度的使命所在、價值所向。高校在博士後制度執行過程中要全過程堅持黨管人才的根本宗旨,堅持立德樹人,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託重大科技和工程項目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同時堅持一票否決制,將高校博士後研究人員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優質師資儲備來抓,著重提高博士後隊伍的師德師風水平和教育教學素質。
二是要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探索高校博士後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設立伊始,我國博士後制度就服務於國家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當前,高校博士後制度改革創新更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立足「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勇攀科技高峰,探索實施促進創新型青年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博士後人員獨立參與重大基礎前沿問題研究,增強高校博士後隊伍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勇闖科技「無人區」的勇氣,實現由科研活動參與者向科技創新組織領導者的根本性轉變。
三是要暢通體制機制,不斷提升高校博士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進一步完善博士後管理制度的體系化建設,充分下放博士後招聘錄用的自主權,鼓勵高水平高校將博士後管理與「雙一流」建設任務緊密結合,通過國家重點項目、重大項目等,加速高水平博士後制度與高校現有各項制度的有效銜接,拓展博士後制度作為人事制度的基礎性以及作為科研和人才培養制度的靈活性。同時,通過建立多元化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等措施有效增強高校博士後群體的歸屬感和穩定性,提升以博士後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有組織科研治理能力,形成專職科研隊伍、博士後人員與兼職科研人員交叉合作、靈活高效的有組織科研治理體系。
四是要加強跨學校、跨企業的協同合作,有效發揮高校博士後研究人員「科教融合」的帶動作用。高校要積極發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團隊優勢和博士後制度「科教融合」的本質屬性,將科學研究與產業需求有機結合,向產業輸出高層次科研人才,帶動產業科研隊伍的成長成熟,形成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
博士後制度作為我國人才培養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科研創新制度相融合的「特區」,在高等教育領域和高水平大學建設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獨立探索之路,成為人才培養制度和有組織科研製度的重要試驗田,符合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發展的現實國情,也將在服務構建世界主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徵程中進一步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周詳(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