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大的蛋孵化出最小的恐龍(在孵蛋時為何不會壓碎蛋殼)
2023-07-24 03:58:59 2
談起現代大型動物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起在侏羅紀時代的恐龍們,如果它們當今還存在的話,人類將會是怎樣?世界又會是怎樣?的確這種史前生物無論是在外形還是在兇猛程度上面,都不是當今所有野生動物能夠比擬的,就連如今的「百獸之王」老虎獅子,在霸王龍面前,可能都是不堪一擊。根據進化論的知識,我們都知道,部分恐龍經過漫長的進化,成了如今的鳥類。
霸王龍形象圖
恐龍是一種多樣的爬行動物的分支,由於在業界上又把鳥類稱之為「現代羽毛恐龍」,所以所有的恐龍有可以分成鳥類恐龍和非鳥類恐龍,根據化石等信息,目前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確定出了500多種不同屬超過1000種不同種類的非鳥類恐龍,有食草的,有食肉的,但是有研究表明,所有的恐龍都是產卵的,這讓我們不禁在想,恐龍那麼大那麼重,在孵蛋的時候為什麼不會把蛋殼壓碎呢?
恐龍存在的時期受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影響,很多人都知道恐龍生活在侏羅紀,但是恐龍真正出現到滅亡的時間跨度是很久的,它們始於三疊紀時期,也就是距今2.5-2億年的一個地質時代,一直持續到侏羅紀(公元前1.996-1.455億年)和白堊紀(公元前1.45億到6600萬年)。
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也就是在鳥類被認為是由恐龍進化而來之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恐龍是冷血並且行動緩慢的動物,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大量的研究表明,所有的恐龍都是非常活躍的動物。
始盜龍形象圖
二疊紀(公元前2.99-2.5億年)晚期,由於火山活動等原因,世界上95%的物種被滅絕,而恐龍正是在此之後出現,最開始的一匹恐龍體型並不大,是一類小型的雙足捕食者,它們主要捕食其他動物,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始盜龍,被認為是恐龍的祖先,它們體長約1米,體重約10千克左右,就跟現代的小狗差不多大,從外形上看,這是一種十分擅長跑步的動物。
手盜龍形象圖
到了侏羅紀時期,有一個標誌性的進化事件就是鳥類的出現,這些鳥類是手盜龍類、虛骨龍類的後代,到了白堊紀早期的時候,陸地板塊持續分裂,而生活在這上面的恐龍被區分成不同的群體。
到了白堊紀晚期,又發生了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導致了地球上45%的物種滅絕,恐龍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消失的,只有一些鳥類、爬行類,比如烏龜、蜥蜴等存活了下來,人們把這次滅絕事件稱之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恐龍滅絕的原因
關於恐龍的滅絕,一直是學術界的謎題,其實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恐龍滅絕的假說、理論就層出不窮,並且人們為此還爭論了許久,到如今也沒有一個可以說十分確切的答案,畢竟事情已經過去那麼久遠了,想要考究起來非常難。
目前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主流的假說有行星撞地球、氣候變化、火山爆發等等,而最新的研究結果則是綜合了大部分的原因,得出了氣候變化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假說。
鳥孵蛋
恐龍孵蛋有妙招簡單介紹了下恐龍的始末,讓我們回歸到最先的話題來,恐龍既然是依靠「蛋生」來繁衍後代的,但是比如馬門溪龍,體重20-25噸、迷惑龍,體重20噸、超龍,體重66噸,這些體重巨大的恐龍,為何在孵蛋的時候沒有將蛋殼壓碎呢?雖然恐龍蛋大了些,但是不管怎麼說它也是個蛋,幾十噸的體重壓下來,怎麼也會破呀,事實上如果環境不發生變化的話,恐龍是依舊能夠很好地繁衍生息的。
我們觀察現代鳥類孵蛋時的場景,無不例外都是直接坐在蛋上面的,依靠體溫將蛋孵化出來,而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所以如今鳥類的這個孵蛋技巧,很有可能就是當初恐龍遺傳下來的,為了探求恐龍為何不會將蛋殼壓碎,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達拉 澤倫尼次基(Darla Zelenitsky)及其團隊成員研究了40個竊蛋龍類的巢穴,發現隨著體型的變化,其巢穴中蛋的排列方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竊蛋龍類是一類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外表比較接近鳥類的恐龍,其個體大小差異巨大,從幾千克到上千公斤不等,所以研究它們的巢穴對於研究恐龍是如何孵蛋來說十分具有典型意義。
澤倫尼次基發現,在較小的恐龍巢穴裡面,蛋的排列方式跟現代的禽類非常相似,也就是說蛋直接放在巢穴內,中央很好或者沒有空間,而隨著恐龍體型的增加,蛋擺放時中間的留空位置也就越來越大,就像一個甜甜圈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竊蛋龍將蛋擺放在巢穴的外圍,並且被堆成螺旋狀,中心向內傾斜,這樣的好處就是竊蛋龍能夠直接坐上去,整個身體的重力幾乎都集中在中間沒有蛋的區域,身體周邊則覆蓋到蛋的上面,如此不僅不會將蛋壓碎,還能為其提供熱能及庇護,不得不說,恐龍的智慧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我們在擔心它會不會將蛋壓碎的時候,它們早已想出了可行的辦法。
事實證明澤倫尼次基和隊員得出的結論是準確的,日本古生物學家田中康平(Kohei Tanaka)及其領導的小組在對一堆恐龍蛋的化石研究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另外,美國的古生物學家葛雷·艾瑞克森(Greg Erickson)也參與了一項對恐龍蛋化石的研究,該化石於1995年被發現於蒙古的戈壁沙漠中,根據化石的形狀推測,當時可能是一隻葬火龍正在孵蛋,突如其來的沙暴將其掩埋了,所以至今仍保留了孵蛋時的姿勢。在對該化石的研究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在恐龍蛋的排列方式上,中間部位是留空的。
恐龍有望復活嗎?看過《侏羅紀公園》等系列電影之後,我們常常在想,日後科學水平越來越發達,電影中出現的場景是否能夠實現呢?也就是說恐龍會不會被復活?曾經的克隆羊多利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爭議,拋開其他層面,單純從技術上來討論,恐龍有可能復活嗎?關於這點,還真不好說。要解決恐龍能不能被復活,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獲取完整的DNA?獲取DNA的途徑是多樣的,比如可以提取,可以人工合成。
《侏羅紀公園》劇照
《侏羅紀公園》裡面的恐龍DNA是從一隻吸了恐龍血的蚊子身上提取,那麼未來科技會不會發展到如此呢?我們誰也沒有答案。
另外就是人工合成,我們都知道,現代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在其DNA上面有一大部分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就拿現代象跟猛獁象比起來,有99%的基因相同,那麼只需要人工補齊剩下的1%,便能夠完整地造出一頭猛獁象來,這種方式對於恐龍來說也適用,只不過需要人工補齊的基因片段會更加多一些而已。
恐龍骨架
目前的科學水平只發展到能夠在恐龍骨頭中提取DNA的層面上,比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分子古生物學家瑪麗史威澤及其團隊就在恐龍骨頭中發現了DNA,但是他們也沒有辦法對它進行排序和恢復,更沒有辦法將其表達出來,不過儘管如此,但這已經是人類前進的一大步了,也為恐龍的復活增加了一點點的可能。但是儘管如此,想要復活恐龍,依舊是困難重重。
《侏羅紀公園》劇照
首先第一點就是關於DNA的存活,事實上《侏羅紀公園》裡面的橋段完全是誇大的,琥珀並不能很好地保存DNA,當生物體死亡的那一刻開始,DNA就開始腐爛了,另外微生物、氧氣、水等等都會將DNA分解成更小、更退化的碎片。
事實上人們也確實嘗試過從琥珀裡面提取DNA,人們曾從柯巴脂(硬度在一般樹脂和琥珀中間)裡面的兩隻無刺蜂中提取DNA,但是沒有得出太多有利的信息。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對這種事還是持樂觀的態度的,畢竟隨著科學的進步,未來無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