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還需自身硬中篇《嚴防「燈下黑」》觀後感
2023-07-27 13:51:18 2
紀律檢查機關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承擔著監督執紀問責的重要職責,唯有打鐵自身硬,才能不負眾望。下面是《嚴防「燈下黑」》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嚴防「燈下黑」》觀後感一:
4日播出的中紀委反腐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第二集《嚴防「燈下黑」》中,袁衛華、沈佳等紀檢幹部「邊反邊腐」的案例揭示了「燈下黑」的巨大破壞力。反腐敗鬥爭要取得決定性勝利,利刃必須向內,不僅要割除紀檢隊伍中的害群之馬,更要不斷從細微處完善各項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多次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紀律檢查機關擔負著監督執紀問責的重要職責,自身建設更要過硬。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要用嚴明的紀律管住自己,建設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監察幹部隊伍。
雖然信任是對紀檢監察幹部最大的支持,但是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共處理38人,其中立案查處17人、組織調整21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處分7200餘人、談話函詢4500餘人次、組織處理2100餘人。從中央紀委點名道姓通報的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不難看出,紀檢監察機關不是天然的「保險箱」,紀檢監察幹部也沒有天生的免疫力。黨員幹部存在的問題,紀檢監察隊伍同樣存在。紀檢幹部也有「擋不住的風情,禁不住的誘惑」,個別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權力說情抹案、以案謀私,這些問題必須堅決解決,這樣才能打造一支讓人民放心的隊伍。
嚴防「燈下黑」必須利刃向內!「打鐵必須自身硬」,解決「燈下黑」,是中央和中央紀委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十八大以來的歷次中央紀委全會上,「用鐵的紀律打造過硬隊伍」已成為王岐山逢會必講的重要內容。他多次強調,「我們這支隊伍自身要是偏出一寸,紀檢監察事業就可能偏出一丈」「對自身的監督必須更加嚴格,執行紀律必須更加剛性」。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己心不安焉能安人」。作為紀檢幹部也應知道,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要贏得幹部和群眾的信任,就要嚴格自律,要做好自身的預防和警示,守住「底線」,不越「紅線」,築牢思想和心理防線,起到示範帶頭作用。
因此,面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新要求,紀檢監察機關要從自身職責定位出發,一方面繼續加大查辦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案件的力度,堅決把「害群之馬」從隊伍中清除出去;一方面堅持抓早抓小,對存在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幹部扯扯袖子、咬咬耳朵。同時,加大警示教育力度,警醒幹部增強紀律意識、強化自我約束。
《嚴防「燈下黑」》觀後感二:
「你們對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的監督是怎麼做的?」「對單位主要領導報帳的監督是怎麼操作的、發現問題了嗎?」近日,巴南區紀委監察局召開全區紀檢監察系統黨風廉政建設監督責任「雙述互評」報告會,紀委常委首次向紀委全會述責述廉,並接受質詢點評,場面頗為「火爆」。
第一個「爆點」出現在會議開始,會議主持人宣布,除了規定的紀委常委外,現場隨機抽取8人曬去年的履職情況及自身守廉情況。可能事先已有「風聲」,不少人做了提前準備,會場秩序井然。
根據規定,在述責述廉結束後,會議將現場抽取或直接點名點評人員和質詢人員,「看來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好好聽了。」不少人私下嘀咕。
在每人6分鐘的述責述廉結束後,由於認真記錄,被抽到的質詢者問得很「給力」,內容直擊日常監督的難點、熱點,包括領導公車私用怎麼辦,單位報帳是否存在操作空間等,使一次常規的述責述廉會議,「爆點」不斷。
巴南區紀委負責人表示,不管是隨機抽還是點名評,都只是一種手段,關鍵是督促紀檢監察幹部認真履行監督責任,嚴防「燈下黑」。同時,通過這樣的形式交流學習,提高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執紀問責的能力。
《嚴防「燈下黑」》觀後感三:
「中央紀委和各級紀律檢查機關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忠實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這是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紀律檢查工作的評價。
紀律檢查機關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承擔著監督執紀問責的重要職責,唯有打鐵自身硬,才能不負眾望。剛剛過去的一年,按照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的工作部署,各級紀律檢查機關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為「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提供了堅強保證。
高懸利劍,嚴懲「害群之馬」
有這樣一組數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談話函詢218人,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談話函詢5000人次,組織處理2100餘人,處分7500人。
這一組數據背後,是紀律檢查機關正人先正己、打鐵自身硬的堅定決心。
黨中央高度重視紀檢監察幹部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明確要求。中央紀委不斷創新組織制度,強化自我監督,以堅決的態度清理門戶,嚴防「燈下黑」。
20xx年初召開的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被列入全年七項重點工作任務,吹響了自身建設加碼加力的號角。
在中央紀委機關層面,機關黨委和幹部監督室繼續將審查紀檢監察幹部違紀問題作為重點工作,及時處置問題線索,保持高壓態勢。
中央紀委機關黨委去年完成2起中央紀委機關幹部嚴重違紀案的審查工作,經中央紀委辦公會議審議,決定給予2人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涉嫌犯罪問題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中央紀委幹部監督室自20xx年成立以來,立案查處了中央紀委機關魏健、曹立新、羅凱等人,以及山西省紀委原常務副書記楊森林,廣東省紀委原副書記、省監察廳原廳長鍾世堅等一批嚴重違紀的紀檢監察幹部;督辦了山西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克敏案和山西省晉中市委原副書記張秀萍案。
與此同時,各級紀律檢查機關高懸利劍,不護短、不遮醜,一批「害群之馬」相繼被清除,紀檢監察系統的自我淨化能力得到充分彰顯。
吉林省紀檢監察機關去年對紀檢監察幹部立案50件,給予紀律處分45人。其中,省紀委相繼查處了公主嶺市委原常委、市紀委原書記羅日輝,琿春市委原常委、市紀委原書記郭君友等嚴重違紀問題。
國企紀委、派駐紀檢組同樣是監督重點。福建省紀檢監察機關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了省能源集團原紀委書記江國河、省菸草公司原紀檢組長孫佳和等嚴重違紀問題。
抓早抓小,用紀律管住大多數
因群眾反映「私搭亂建、濫用職權」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紀委一名幹部被市紀委約談。
「我們通過縣紀委調查了解到,私搭亂建屬實,但不構成濫用職權。鑑於整改及時,我們採取約談的方式,提醒他作為紀檢幹部更要守好公德、嚴於律己。」桂林市紀委幹部監督室主任汪小浪告訴記者。
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一年來,各級紀律檢查機關在積極探索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過程中,注重把自己擺進去,突出抓早抓小,強化對紀檢監察幹部的日常監督,讓紅臉出汗成為常態,用紀律管住大多數。
中央紀委機關黨委對反映機關黨員幹部問題的信訪舉報做到有信必核、有反映必了解。對收到的一般性問題反映,發函請各基層黨組織及時同本人進行談話,或由機關紀委直接談話,要求本人作出說明。同時,嚴把幹部選拔任用「黨風廉潔意見回復」關,在機關幹部的提拔、轉任、表彰、評優等工作中實事求是回覆意見。
中央紀委幹部監督室認真履行監督責任,堅持「嚴管就是厚愛」理念,針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提醒教育、批評挽救,防止紀檢監察幹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深淵。
在用好「第一種形態」的同時,一些地方紀檢監察機關還積極創新方式方法,延伸監督觸角,及時發現問題、消除隱患。
廣東省中山市紀委成立內務監督委員會,聘請來自人大、政協及市內高校、新聞媒體、知名企業的有關人員擔任委員,初步形成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的幹部監督工作體系。
四川省成都市紀委深化紀檢監察系統巡察工作,強化對下級紀委和派駐(出)機構的監督。截至目前,已對21個縣(市、區)、9個市直部門紀檢監察機構開展巡察,發現問題469個,移交問題線索59件,給予紀律處分或組織處理35人。
完善制度,把權力關進籠子
《關於規範委廳機關紀律審查工作程序的意見(試行)》《委廳機關基層黨組織落實「兩個責任」實施辦法》《委廳領導請(休)假和外出報備程序》……
說起省紀委圍繞強化自我監督出臺的制度文件,江西省紀委幹部監督室主任張明如數家珍:「這些制度既確保監督權力不被濫用,也有效保護了紀檢監察幹部。」
如其所言,制度是管黨治黨的利器,是規範權力運行的法寶,對紀檢監察機關同樣如此。一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制度籠子不斷紮緊,加強自我監督更有抓手。
20xx年10月,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其中,第三十四條專門就「加強對紀律檢查機關的監督」作出規定,要求各級紀律檢查機關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內控機制,自覺接受黨內監督、社會監督、群眾監督。
即將召開的中央紀委七次全會,還將審議《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規則》將堅持問題導向,明確請示報告、線索處置、審查審理、涉案款物管理工作規程,建立審查過程全程錄音錄像、打聽案情和說情幹預登記備案等制度。
另據了解,中央紀委機關黨委正在研究起草《中央紀委機關工作人員之間打聽、幹預監督執紀工作和違規請託辦私事實行報告備案的規定》和《委部機關工作人員黨風廉潔意見回復辦法》,以進一步提高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水平。
在地方,相關制度成果亦不勝枚舉。吉林省紀委制定《委廳機關問題線索處置和管理辦法》《問題線索了結意見回復工作實施辦法》,明確紀律、規範流程;西藏自治區紀委出臺《紀檢監察幹部行為規範》,為履職提供遵循、劃出紅線;福建省廈門市紀委印發《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工作暫行辦法(試行)》,細分監督對象,明確監督主體,突出監督重點……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把自我監督和接受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結合起來,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建設一支讓黨放心、人民信賴、忠誠乾淨擔當的隊伍。」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亦是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破浪前行的方向。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