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動作片《綁架者》觀後感
2023-07-28 02:14:47 2
《綁架者》也贏得一票口味刁鑽的影評人的喜愛。的確,正因為老徐對電影品質一絲不苟的「死磕」精神,才使得該片精彩不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綁架者》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血動作片《綁架者》觀後感【篇一】
因為喜歡明道的緣故,去看了《綁架者》。這是徐靜蕾導演的第一部警匪片,也是明道的第一部警匪片。
明道的演技,果然還是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原諒我花痴,呵呵噠。)
不過,就劇情而言,很多人說,看了開頭就能猜中結局。
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事實上,在我觀影的過程中,我也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但又說不上來具體少了什麼。
你說劇情單一吧,確實可以再豐滿些,支線多幾條,不過考慮到是商業片,如果劇情太複雜,其實對於受眾也是一種負擔,不一定有利。而且單看劇情,其實比較其他同類題材的商業片,也差不離。但為什麼其他的商業片就能有懸念呢?
於是我對比了劇情類似的幾部電影、電視劇,突然間明白問題在哪了。
在選角上!
具體而言,觀眾已經知道主角就那麼三個:白百合、黃立行、明道。
所以按照一般警匪片套路而言,以反面人物出場的楊念(黃立行飾)肯定能夠要洗白;重案組民警林薇(白百合飾)自己丟了女兒,反轉概率很小;那麼如果劇情要有反轉,如果警局中要出現內鬼,那麼這個人只可能是——由明道飾演的陸然。
當然,如果要劇情出乎意料,不按套路出牌,也可以就讓林薇反轉(當然這一下劇本改編難度就大了很多),也可以在楊念身上下功夫,做出一些更新的劇情來。——不過,這一下,改動成本就大的多了~
有什麼辦法,能夠在保持原本劇情的情況下,卻增加劇情的懸念呢?
方法很簡單,多請幾個大明星,飾演警局的其他人物,同時增加這些人物的曝光頻率,稀釋掉明道的明星光環,這樣觀眾就沒那麼好猜了~【事實上,明道的戲份並不算多,而警局其他人物的戲份也並不少。】比如說,將林薇的上司周sir的扮演者換成一個大明星,可能觀影效果都會比現在好很多!
接下來,我想談一個問題:無良症是如何形成的。
劇情中,明道飾演的反派在死前反覆說了一句話:我也不想的。
意料之中的臺詞,所有壞人都會說的臺詞。
事實上,你會發現,任何警匪片,看到末尾,總會非常套路地這樣的場景。
壞人痛苦地會說:我都是不得已的。
他確實有可悲之處,但他卻以此為藉口,忘記了他其實是有選擇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就是太習慣於用自我防禦機制中的合理化了。
我們常常會怒罵:這麼這麼沒有良心,沒有道德啊!怎麼能做出這麼喪盡天良的事啊!
那麼,人為什麼會一步一步突破道德底線?這裡就要提到自我防禦機制了。
自我防禦機制最早是精神分析學派鼻祖佛洛依德提出的,後由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對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雖然日後佛洛依德的理論被各種抨擊,但我以為這都是不客觀的。因為不管怎麼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要具體說明自我防禦機制,還得從弗洛伊德提出的幾個重要觀點入手,分別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區理論、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理論。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大層次,兩者之間有前意識為中介。意識是你被你能覺察到的,能意識到的,能進行反省和思考的部分。反過來,潛意識是你覺察不到的,藏在意識之下,但時時刻刻會影響你的行為。弗洛伊德指出,潛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包括原始衝動和本能,這些內容因為同社會準則相違背,無法得到直接滿足,只好被壓抑在潛意識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潛意識雖然被壓抑,而未被個體察覺,但它並不是被動的、僵死的,而是積極活動著的。
同時,佛洛依德還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服從快樂原則,自我服從現實原則,超我服從道德原則。具體而言,本我是沒有規章、制度、規律可循的,它是不會思考的,只會尋求快樂,怎麼快樂怎麼來。自我則是人格當中相對理性的一面,它通過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圍環境、儲存從外界獲得的經驗,來協調著本我和外界之間的關係。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所有的本我都是潛意識,它蘊含著豐富的原始衝動和欲望,雖然它極大影響我們的生活,而且確實存在,但是你卻是感覺不到的。自我和超我則是既有潛意識的部分,也有意識的部分。
一般來說,本我、自我、超我是察覺不到的,只有他們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才能察覺到他們——這就涉及到了自我防禦機制。所謂自我防禦機制就是人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煩燥、焦慮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從而進行的一種自我的心理調節,達到保護自己的一種作用。佛洛依德認為,遵循快樂原則的本我,如果受阻或遲誤,便會出現厭煩和焦慮。當自我在承受本我欲望壓力時,同時又兼顧現實壓力時,自我便形成了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可以使人們在不知不知覺中,用一定的方式進行自我欲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比如說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你即使再困,也不會把眼睛閉上,因為這樣很不給朋友面子;當你在開會的時候,你即使再餓,也不會立刻拿出一個香噴噴的雞腿就啃起來,因為不給領導面子;當領導無意中批評了你,你即使在難受,你也不可能去揍他,因為這不符合你的職場規則。而上述三種則是自我防禦機制中最常見的壓抑。
自我防禦機制還有投射、反向、合理化、生化、轉移等等。而無良症患者用的就是合理化這一招。他們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即編一個藉口,讓自己好受一些,找一個替罪羊,減輕自己的罪惡感,於是就有了我們常見的句子:
都是他們逼我的!
我是不得已的!
我是有苦衷的!
然而,他們忘記了,無論你有再大的苦衷,你永遠都是有選擇權的。很多年前,有一部韓國勵志電視劇很火,叫《大長今》,講的是孤女長今如何慘遭迫害,但依然百折不撓,最後成為韓國第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在劇中,頭號迫害長今的應該就是崔尚宮了,崔尚宮利用卑劣的手段,做出了非常多傷天害理的事情。然而,在她獲罪時,有人甚至心疼起崔尚宮來,認為崔尚宮是被家族綁架,為了家族不得不這麼做,她的內心也備受良心折磨。而劇中,編劇也通過崔尚宮和長今的一段對白直擊了這個難題,崔尚宮問長今:如果今天你和我換一下身份,你是不是也會這麼做?
長今沒有直接回答崔尚宮。但編劇卻在後面的劇情中,暗中回應了這個問題。皇后因為宮廷政治鬥爭,為了保全自己位置,不得不讓長今去通過醫術讓本就患有重病的世子悄悄死去。皇后是長今的恩人,無論是從報恩的角度,還是從服從上級命令的角度,亦或是保命的角度,去悄無聲息的結束一個本就體弱的世子的生命,應該都算合乎情理。但長今沒有這麼做,她寧可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能利用自己的醫術妄奪他人性命。期間,長今也有過機會向皇上稟明一切,這樣一來,她就有了既拒絕皇后命令又同時保命的機會,但長今依然沒有這麼做。——她不能為了保命,而傷害自己的恩人。
長今也曾在權力面前,生死面前,遭遇道德難題,但長今終於還是守住了自己的底線。
故事的最後也告訴我們,即便皇后沒有利用權利鬥爭奪取世子的性命,她最終還是保全了她的地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自己的恐懼而嚇倒的;堅持做對的事,並不一定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相反,如果採用卑劣的手段去獲得一些東西,哪怕僅僅是保護自己,最後都有可能會一步錯,步步錯,最後讓自己沒辦法回頭。
永遠記住:你是有選擇的。
熱血動作片《綁架者》觀後感【篇二】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極端卻言之在理:電影學會了繞路,學會了直達視覺、聽覺等感官,頭腦內的運動越來越少,看電影從腦力勞動變為體力勞動,扁平化成為必然,電影的文化留存期也在縮短,電影墮落且變得愚蠢。映後老徐也承認商業電影讓自己沒底,失去了作者電影的信心,而映後的普通觀眾反饋也有表達電影後半程打鬥太少不過癮的觀點,作為大眾藝術,作者表達和受眾期望早已經在商業電影裡很難調節了。
《綁架者》的故事本身比較好總結,「我是誰」的母題,「尋找孩子」和「尋找記憶」的雙線,「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矛盾,框架清晰也迎合了片末反轉的大趨勢,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我們已經習慣了為了推進劇情而提供的淺埋線索,跟隨主人公不停在跑、不停在通關的公路電影,雖然看似是懸疑,但臨時給與線索拼湊的答案並不能讓人真正滿足,反轉是一個好辦法,多次反轉也不鮮見,但過渡總還是需要的,突兀的強行反轉估計會抵消不少好感吧。以幕後BOSS為例,前半段天台追逐的克制明明已經樹立起了偉大光榮正確,也承認高估了李淳這個角色定位的醬油屬性,前半程的格式化去迎合一個格格不入的反轉結局,不光女主角戲裡有吐槽,觀眾也懵逼啊!「我想做一個好人」人人都能說,《無間道》給出了教導。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