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豫劇《九品巡檢暴式昭》觀後感500字
2023-07-28 01:41:13 1
《九品巡檢暴式昭》劇主要講述了清末光緒年間,河南滑縣人暴式昭到蘇州西山甪裡任九品巡檢,與蘇州知府魁文農、西山不法商人許虎姐等惡勢力鬥智鬥勇的故事。下面是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九品巡檢暴式昭》觀後感500字
為了飽讀萬卷書,可以失去消遣與娛樂的時間;為了清廉的操守,可以失去發財致富的機會;為了老百姓不再受苦,丟了官職失去性命又有何妨?
暴式昭一定這樣沉吟過。
暴式昭為官清廉、為民施政、受民愛戴的故事至今令人深思。
生活再苦,也不能苦百姓。一個巡檢家,一個朝廷命官,缸裡無粒米,鍋裡清水煮菜,寧可自己家人挨苦受餓,也不願向惡勢力低頭,也不願收受賄賂。當許虎姐為巴結暴式昭送來三千銀兩,請巡檢大人題字,暴式昭當即決定將這筆銀兩當作救濟款發放,當有錢物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西山百姓,這種心中無小我,才能有大我的精神,成就了《林屋山民送米圖》,也成就了一段你為我們丟了官,我們願意來養你的千古佳話!
權勢再大,也能欺百姓。暴式昭始終將百姓的利益、百姓的生死安危放在首位。第一次智鬥許虎姐,下屬勸他「蕭遙館後臺硬,根子深。歷任巡檢,無一人敢前去辦理,都怕這個母老虎。大人千萬不敢貿然進去呀!」暴式昭卻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不進去荷花如何得救」,在權勢面前,他選擇了為民做主,不去享太平官的清閒。面對上級的壓施,下屬又在一旁苦苦相勸:「到時候魁大人出面,你是進你是退都作大難,民不告官不究最好不管,利與害輕與重要思慮周全。」暴式昭卻說:「這顆毒瘤必除掉,不能讓世人罵我暴式昭。」這種正氣凜然的作風,不畏勢力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
仕途再艱,也不能忘百姓。暴式昭為官沒有堅硬的後臺,沒有顯赫的背景,有的只是心中永遠放不下的百姓,正是心中裝滿正義,裝滿百姓的期待,這種為民生,為民死的慷慨,促使他在權勢的欺壓下不斷鬥爭,不斷前行。「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恥。莫道一官無用,地方全在一官。」暴式昭寧願被革職,也要幫百姓剷除毒瘤,還西山一個太平清廉的歲月!
借古諷今,以史為鑑。今天我們整治四風、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就是要通過打虎、拍蠅,保持黨組織的優良作風,保證官員思想的純潔性。要以暴式昭為榜樣,從嚴要求自己,嚴格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做到政治上跟黨走,經濟上不伸手,生活上不出醜。
篇2:《九品巡檢暴式昭》觀後感500字
暴式昭(1847~1895),字方子,河南滑縣人,清光緒十一年至十六年(1885~1890)在蘇州西山甪裡巡檢司任九品巡檢官。任職期間,暴式昭恪盡職守,勤政廉潔,清正自律。他冒死頂住上層壓力搗毀煙館、查辦賭頭、抵制行賄,撫恤百姓、修橋鋪路,自己家裡卻一貧如洗、無米下炊。後因得罪上司而遭革職,革職後暴式昭斷了薪俸,既無錢回河南老家,又無米下鍋,只能靠附近甪裡的村民接濟度日,時值隆冬大雪,生活極其艱難。西山民眾聽說此事後,紛紛自發地冒雪送米送柴等物到暴式昭家中。一月之中,由七八千戶共送米一百四十多石,雞鴨魚肉等不計其數,他將百姓饋贈之物一一記下,送往繼善堂讓孤寡老人取用。光緒十七年,暴式昭攜眷返回河南老家時,僅再圖書數十卷,質券一束。跪泣於甪裡橋頭為他送行的當地百姓竟有四五百人。可謂「兩袖清風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錦」。西山詩人秦敏樹畫了「林屋山民送米圖」,著名詞人鄭叔問作了「雪篷載米圖」,一時被傳為佳話。
「這一個最小的官,卻傻心眼兒,丟了官沒錢搬家,更沒米做飯,老百姓上萬家給擔柴送米,傻心眼兒的人有傻報。傻心眼兒的老百姓才真公道」。這是朱自清對暴式昭的評價。暴式昭沒有顯赫的官位,沒有驚天的作為,有的只是一腔熾熱的為民情懷。他將自己的赤誠之心送給了老百姓,老百姓也將暴式昭放在了心裡。這樣一個愛民如子、為官清廉、不畏權貴的可貴精神值得點讚。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黨員領導幹部更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牢固樹立為民情懷,心中始終裝著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如此,才能得民心、合民意,和群眾建立起密切的魚水之情,才能始終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信任和愛戴。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我們只有把群眾當「靠山」,真心實意的為群眾謀利益,才能立得直,站得穩,才能長遠。視群眾如父母,以真情對待和愛護群眾,始終牢記宗旨,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竭盡全力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俗話說「天地之間有稈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因此,我們無論做任何工作,都要將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好壞、成效大小的價值標尺,慎用手中的權力,真正做到為民盡責,建立密切的黨群、幹群關係。
篇3:《九品巡檢暴式昭》觀後感500字
20xx年1月7日晚,河南省人民會堂內上演了一部開年廉政歷史教育劇《九品巡檢暴式昭》。《九品巡檢暴式昭》主要講述了清末九品廉吏暴式昭廉潔奉公、不畏強權、堅決與貪腐勢力做鬥爭的感人故事。
俞樾:"薄官不能一朝留,清風可以百世紀。"吳大澄:此人若為牧令,政績必有可觀矣。沈從文:為人清廉,作人有骨。遊國恩:世上窮官誰與比,罷官不見炊煙起。朱自清:暴方子先生,這一個最小的官,卻傻心眼兒,偏好事好出主意。...…傻心眼兒的老百姓才真公道。這是文人名士對暴式昭的評價。
暴式昭,字方子,河南滑縣人,清光緒十一年至光緒十六年在太湖廳西山甪裡巡檢司任巡檢官。任職期間,暴式昭恪盡職守,勤政廉潔、清正自律。後因得罪上司而遭革職,暴式昭被罷官後斷了薪俸,既無錢回河南老家,又無米下鍋,被困在西山。適值隆冬大雪,年關將至,全家人只能以野菜充飢。家住堂裡陳巷的一位老農張洽泉上門看望他,發現這一情況後,召集全村二十多戶湊滿一石米於臘月初十日用船載去。山裡百姓得知此事後奔走相告,紛紛冒著風雪贈送柴米,船載筏運,肩扛手提,絡繹不絕。暴式昭貼出啟示阻攔,可是自動送柴米的範圍竟蔓延到西山島上八十餘村七八千戶鄉民。來送柴米的人有老農、樵夫、艄公、僧人、尼姑,甚至叟童。歷時40多天,共收到白米一百零四石八鬥,柴草多於數倍。
暴式昭便把百姓所送柴米列了一個清單,以備日後歸還。太湖廳竟下了一紙公文,說他"向各戶斂費求索",訛詐百姓。暴式昭卻認為此事光明磊落,在答覆上司的稟文中反駁道:"此乃萬眾心情所願,願者不能阻,愛者不能勸,非勢驅利誘所能至,亦非乞求討索所能得也"。當地的名流秦敏樹深受感動,據此繪製了《林屋山民送米圖》,並寫長歌送之。
為何民眾在其生活艱難時主動送米送柴,在其離去時依依不捨、
自發跪泣送行?這正是暴式昭「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清正廉潔
之氣概感動著他們。
古語有云:「公生明,廉生威,不貪為寶」。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韓非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由此可見,作為一種道德修養,「廉」在我國有著悠久而深遠的歷史影響。
暴式昭為母服喪期滿後,補任蘇州西山甪裡巡檢司巡檢,公開宣稱:我母親老人家活著的時候,我尚且要廉潔奉公,而今怎麼能為了妻兒的溫飽去做不該做的事情?該地有三家典商,按照過往規矩,每年都要向巡檢繳納360文錢。別人都痛快收入囊中,暴式昭卻分文不取,悉數交給地方繼善堂儲存,以備救濟孤貧。
暴式昭經常穿著草鞋徜徉於山水之間,對西山的名勝古蹟作了詳細的考察,遇有面臨危廢的古蹟祠墓,即自己出資或倡導樹碑修復,石公山的"敬佛"碑、諸家河的諸稽郢墓碑等即由暴式昭立。他還收集西山詩文,自己以微薄的薪俸出資印刷,重刊西山詩人《張巳山遺集》,夫人李氏把自己僅有的首飾也典當了來支持丈夫。採集節烈資料,請旌表者達二百餘人;又設法募集善款,扶貧濟孤。
然而,廉潔不是口號,不是標籤,也不是裝出來的假樣,它是一種精神,是一個人畢生的追求,永遠的操守。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夠始終把廉潔放在心上,才能夠經受得住花花世界的種種考驗,
成為人們敬仰的榜樣。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嚴格自律、潔身自好,才能築牢思想防線,經受各種考驗。「暴式昭一直刻苦自勵,堅持加強個人修養,非其所應得一文不取」。因為他知道,這種事不能有一念之差,只要有一念之差,就可能成為一失足,而一失足必會成千古恨。其實很多貪官明知受賄是違法行為,也曾擔驚受怕過,只是他們放鬆了學習,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放鬆了世界觀的改造,經不住行賄人的「感情」開導,抱著僥倖心理,最終超越了法律的底線,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在科學和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保持清正廉潔,面臨著社會多樣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等諸多考驗。僅僅依靠個人修養是不夠的,只有堅持「內外兼修」的方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