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觀後感

2023-07-27 08:40:08 2

  搶灘的成功是用無數戰士的鮮血換來的,同樣,通往柏林之路也是用無數戰士的鮮血鋪築成的,在《拯救大兵瑞恩》裡,鮮血同樣成為了戰場上最醒目的主角。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觀後感一:

  故事的開篇是盟軍在諾曼第登陸,美國二等兵詹·瑞恩的三個兄弟全部陣亡,將軍派出八名戰士尋找瑞恩並將他送回母親身邊,戰士們找到他後,隨即與德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八名戰士全部犧牲。

  爭論的問題是:用八個人的生命換一個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這個問題在八個人開始尋找瑞恩時就討論過,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尋找一個士兵如同大海撈針。況且八個人也都有母親,只為了安慰一個母親,做如此大的犧牲。從人道主意或數學比較大小上看,8>1,這當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們為什麼還做呢?而且是那麼毅然決然呢!

  記得影片中,當兩個同胞犧牲後,團隊中出現了矛盾,八個人的上尉,米勒給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拋開了明面上說的「任務」啊,「崇高的事業」啊「為了和平」等等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從自身出發,回歸到人的本性——真實!這個理由也成為了戰士們堅持下去的信條。

  「活下去,回家」這句話也暗暗透露著米勒對戰爭的反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這正是本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在大段血腥的鏡頭下,觀眾從心而發地感受到了戰爭就是地獄。

  接下來,六名戰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倖存的瑞恩,他們的任務總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卻因要參加一場重要戰役而拒絕回國。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對選擇,如果現在放棄,不管瑞恩,他們也算完成了任務,可這又算什麼?難道之前兩位同胞戰友就白犧牲了嗎?決不能留有遺憾!戰士們重回到戰場。兄弟間的心緊緊相連。他們為了讓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戰士們艱守陣地。戰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個亮點。

  最後犧牲的米勒上尉臨死前囑託瑞恩:Earnit中文譯成:「別辜負」,也可以理解為「好好的活著」或者「值得」。我個人理解為「值得」。它為本片起了悲壯的一筆。為了讓這一行動「值得」,瑞恩必須要好好的活著,必須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戰死兄弟們的在天之靈,也是對自己說,「這一切都值得!」

  八個人的生命換來一個大兵生命,這隻有在戰爭中才會出現的局面吧?是戰爭把人們推到一個圈中,圈中的生命的價值在改變。

  或許一文不值,可任意踐踏,記得在搶灘登陸時,前排的士兵被機槍掃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許生命是慘不忍睹,苟延殘喘的,忘不了那些斷足斷臂的傷兵、那些向外蛹動的內臟,士兵們那絕望的神情;

  或許生命是撿來,是幸運女神主宰著生命。一顆子彈打在士兵的頭盔上,幸運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頭盔欣賞。

  或許生命是換來的,正如本片所講述的故事……

  應該說一下,團隊中先犧牲的兩個士兵中,有一個在臨死前把自己寫給父親的信交給了戰友;另一個高呼「媽媽,回家!」那場景,不能不讓人心酸落淚。影片中有句名言:

  「對世界,你是一個大兵;

  對母親,你是整個世界。」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還堅持說這場任務「不值得」。那麼從現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個好人,善待你的親人。用你的實際行動讓「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觀後感二:

  曾執導過經典戰爭片的美國導演薩姆·富勒說過:真正的戰爭片是讓觀眾感到有人對自己射擊!在他說這番話的若干年後,斯蒂文·史匹柏以其特有的藝術語言詮釋了前輩的這句話。

  對1944年的諾曼第登陸,我並不十分的了解,僅有的一點印象也只是歷史教科書賦予我的。我還清楚地記得那節課本有幅插圖,上面畫的是幾個美軍士兵笑吟吟地拎著箱子上岸。那也許是在搶灘成功之後的情景,史匹柏的貢獻就在於把整個搶灘的過程精確地、完整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讓我們第一次感覺到戰爭離我們是如此的接近。

  搶灘的成功是用無數戰士的鮮血換來的,同樣,通往柏林之路也是用無數戰士的鮮血鋪築成的,在《拯救大兵瑞恩》裡,鮮血同樣成為了戰場上最醒目的主角。

  事實證明史匹柏對場面的調度是成功的,對畫面的理解是生動的。米勒上尉的出場就是其導演手法的典型。

  出現在觀眾面前的米勒不是臉,而是手,是顫抖的手——這隻手是有內涵的。它意味著什麼呢?顯然,戰爭使人終生活在恐懼中,長期的戰爭生活使他們的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中,正是由於這樣沒有規律的生理情況,造成了他們的外部反射,必然就會遺留下許多病狀,米勒上尉的這隻手就是一種病,這是米勒的手,但卻是代表了戰爭中所有人的手,觀眾由此從健康的角度對戰爭提起了抗議,因為這支手告訴他們,戰爭中的人是很容易受傷的,無論是在肉體上,還是精神上。米勒上尉便是代表,由於緊張以致於大腦難以控制行動,結果是得了一種類似「帕金森」綜合症式的怪毛病。另一方面,這支手還暗示米勒是一位老兵了,打了許多的仗,也就弄得一身的不舒服。這就是這隻手的名堂,也是史匹柏的名堂,用小的、細節的東西抓人,與此同時還順便表現了不少東西。

  接下來的畫面上,米勒上尉用抖動不止的手抓起水壺往嘴裡灌水。在這一鏡頭中,當米勒提起水壺的時候,演員「正好」用手遮住了他的面部。待喝完水之後,他將水壺從臉上拿了下來,並很快地低下頭,接著又把頭抬起,露出了那張臉,從而顯示出了米勒的「廬山真面目」。其實此時大多數觀眾頭腦中的這個形象並不是米勒,而是他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也就是影片的主角。這又是典型的好萊塢式的商業手法,用一系列鏡頭來引起觀眾的注意,在幾秒鐘的時間內,表現出人物的動態、形態。另外,湯姆·漢克斯在美國擁有極大的票房號召力,很有觀眾緣,所以他的一露臉,就會讓人有種興奮與期待,從而達到了導演為下面的劇情作提示的作用。

  在米勒的臉部特寫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張飽經滄桑的臉,在他的臉上,我們可以讀出戰爭的殘酷與滅絕人性,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是不可能出現《阿甘正傳》裡那張娃娃般天真的的面龐,也不可能出現像《西雅圖夜未眠》中那樣充滿浪漫氣息的面龐,只有一張疲勞不堪、負重不輕的臉。鏡頭隨著這張臉開始逐步拉伸,越來越多的臉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畫面裡的是鋼盔、臉、鋼盔、臉、鋼盔……一個個都像是剛從噩夢中驚醒又要接著去做下一個噩夢似的,配上昏暗的天空,一種窒息的感覺在我們的腦中油然而生。一團圬物從一位戰士的口中噴出,座在他邊上的那位戰士卻把口水咽進了喉嚨——就這樣延伸下來,直至整個登陸艇。這種表現方法的運用達到了對戰前官兵心態一網打盡的效果,使觀眾從士兵們的反映中感覺到了戰爭的凝重,並第一次隨著導演的視覺語境進入了戰前狀態。在這個時候,畫面一切,轉到了另一艘登陸艇上的指揮官,他嘴中叨念著的是叫士兵們要注意,告戒士兵們不要踩到彈坑一類的「注意事項」,完了又是一組對士兵心理狀態的刻畫,在這段描寫中,有一個嘴含十字架,不停做著祈禱的士兵,這十字架是什麼?是一種工具,是用來強化個體的,是表現人性格特徵的,與米勒那雙顫抖的雙手一樣,是影片中對人物性格及其情感凸顯的線索式細節描寫。然後便傳來了隆隆的炮聲,濺起的水花雨點般的落在船上登陸士兵身上。這是觀眾第二次跟隨畫面進入到臨戰狀態,之後,隨著一聲哨響和幾聲槍吼,戰鬥一觸即發。

  「一觸即發」,是對戰爭開始最好的形容,史匹柏用哨聲和槍聲把戰鬥與戰鬥之前聯繫到了一起,如果用一般的電影剪輯來衡量的話,那他在這裡的技術運用就很唐突,但作為電影的表現方式來說,史匹柏在這裡所用的具有強烈跳躍性的剪輯很華彩!哨聲是盟軍登陸作戰開始的信號,在這哨聲響起來後,觀眾想的是自己腦海裡的戰場,是戰士們如何去搶灘,如何去戰鬥……史匹柏不會給你時間去思考的,戰爭亦是這樣,在戰場上,你不會有時間去思考我要在哪個地方找合適的掩護,在什麼位置瞄準會比較的好之類的問題,戰爭是殘酷的,是滅絕的,槍聲的響起讓觀眾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只能被動地接受著銀幕上的血腥與殘忍,就像戰士們沒有時間去考慮,就已經被子彈穿過鋼盔一命嗚呼一樣,你沒有時間去應變,沒有空間讓你去逃避。在另一個畫面上,登陸艇的艙門剛一打開,幾名戰士就應著槍聲倒下了,這麼短的時間裡,不僅是德軍的槍炮把盟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觀眾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真正領悟到了「一觸即發」的含義,因為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突然,人就像剛剛從床上座起來,腦子還未清醒就被人給來了當頭一棒一樣。這樣的由哨聲到槍聲的轉變,使觀眾身臨其境,給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強大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導演用這一凌厲的聲效剪輯,將戰爭的殘酷性與突發性直觀地表現了出來,對整部片子主題的發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整個登陸場面逼真、生動,這與其中所具有電影技術的純熟運用是密不可分的,對於我國影視作品中那些虛偽、象徵性的戰爭場面的拍攝,有很好的借鑑作用。

  首先,是採用了手提攝影機進行拍攝,攝影師在導演布置的大環境中來回穿梭,使畫面達到了近似記錄片的效果,並且營造出了戰場上的緊張氣氛,令銀幕上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真實、可信。

  其次是導演對於機位的選擇。在登陸情節中,攝象機是手提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時刻都在運動中的,但又因為人工操作,因此,鏡頭一般都是平行對準物體或者是45度角的仰拍和俯拍,畫面設置是以士兵視角取景,用來製造出身臨其境的效果,再加上跟蹤拍攝,或乾脆將攝影機放在地上以人的視覺體驗觀察整個戰場,觀眾就隨鏡頭仿佛親臨奧馬哈灘頭,感受著槍林彈雨的威懾。史匹柏認為大場景不能很好地傳遞出戰爭的恐怖感,所以他沒有用航拍,甚至只在戰鬥結束的時候用了一回全景,而更多的是採用中景,最常見的則是近景和特寫。

  第三是找到一個人代表導演的主體思維來綜觀整個戰場,這個人無疑就是米勒上尉。在影片中,史匹柏借米勒的眼來表現出導演視角,以導演的思維來強化戰場語境,將戰場中每一個角落都詳盡地呈現在觀眾的眼中,並以耳鳴聲和被這聲音所淹沒的槍聲來做背景音效,再一次強化了銀幕上戰場氛圍,且以單一視角透視戰場全貌,用畫面傳達出導演的情感抒發,即對戰爭的赤裸裸和殘無人道做出了無聲的批判。

  最後一點就是對死亡的拍攝。在戰爭中難免不死人,像諾曼第登陸這樣慘烈的戰爭死人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人死的得有意義。要有意義,首先要做到真實。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死亡鏡頭相當的逼真。士兵中彈後沒有掙扎就嗚呼了。在這裡,沒有了慢鏡下對死亡過程的「全程直播」,也沒有了不切實際的垂死反戈,死亡,來的是如此的快,快的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死亡逐漸增多,一個、兩個、三個……不計其數,最終營造出來的是銀幕上慘烈的景象,人們在不只不覺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戰爭中更是如此。片中的死雖然是短促的,但在鋪墊之下卻顯得尤為有力:水下的士兵被重物纏住只能被活活的悶死;由於力氣不足而眼睜睜地看著冰冷的尖刀刺入心窩的猶太裔士兵……這些「死亡段落」以從生走向死亡為載體,傳達出戰爭的恐懼、悲慘與人性的沒落,人的生命是這樣的轉瞬即逝。

  在影片20多分鐘的登陸戰役場面裡,幾乎每一個陣亡士兵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子彈居然穿過鋼盔打進腦門,一位腸子被打出的年輕士兵,驚恐絕望地發出撕心裂肺的呼叫:媽媽、媽媽。米勒上尉在槍林彈雨中拖著一受傷躺倒在地的戰友往前匍匐行進,炸彈轟鳴後他再回頭看,拖著的人只剩下半個軀體,他即將那可怖的斷屍丟開,作嘔不停地向前跑去。在這種刻骨銘心的視聽描繪面前,誰還能將那二戰的血腥、恐怖忘卻呢?!

  《拯救大兵瑞恩》讓你隨時都沉浸在它濃重的感動裡。每一個戰士的死都能夠引起觀者心理上和生理上極大的共鳴。它不僅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慘烈,法西斯的兇殘,並喚醒了人們對那些被戰爭輕易奪取寶貴生命的戰士們的深切懷念。它使人無法走出它的感染和感動。當人在槍鳴炮轟後轉瞬即逝的時候,你會被這巨大的傷痛所震撼,叫你在此時不能不去體味對那場邪惡戰爭的譴責與痛恨,對和平寧靜生活的嚮往與崇拜,以及對愛和人性終極關懷的重新咀嚼。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