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採芹為事業拋棄家庭(從紅遍倫敦到陷入谷底)
2023-07-27 14:11:28 1
好萊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有李小龍,女有周採芹。」
周採芹,何許人也?
她是新版《紅樓夢》裡的賈母;《藝伎回憶錄》裡的Auntie;《神盾局特工》裡May的母親......
20歲,橫掃倫敦西區,成為倫敦最耀眼的華人;40歲,她又從服務員的身份殺回百老匯;80歲的時候,周採芹還在《驚天魔盜團2》裡和周杰倫飆戲。
跨越三大洲,周採芹的三個「春天」也是三個時代,不斷攀爬,不斷向上,她的人生一直都是進行時。
有人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說的就是周採芹。
事實上,周採芹的人生遠比戲劇還要精彩,也只有這樣的一生,值得陳苗導演歷經6年的苦心採訪與拍攝,去成就一部關於周採芹的人生紀錄片。
這部傳記類紀錄片就是7月2日上映的《上海的女兒》,影片由陳苗導演執導,講述了周採芹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
【「華人之光」周採芹的傳奇身份】周採芹的一生有著許多華麗的標籤:
京劇大師周信芳之女
英國皇家戲劇學院史上第一位華人學生
響徹全球的「蘇絲黃」扮演者
好萊塢華裔巨星
第一位在英國出版唱片的中國歌手
第一位華裔「007邦女郎」
......
擁有此等經歷的周採芹,稱得上是「傳奇巨星」。
【人生「第一春」:閃耀倫敦的傳奇「蘇絲黃」】周採芹的人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經歷了三個不同時期的春天。
她的第一個春天,始於1959年出演「蘇絲黃」這個角色,周採芹因為這個角色名聲大噪,橫掃倫敦西區,迅速風靡西方。
媒體追逐她,人們模仿她,周採芹成為了人群爭相追逐的焦點,大家也開始了解這位來自東方的傳奇女子。
周採芹是出生在戲箱裡的孩子,父親是一代京劇大師周信芳,母親是上海灘首席名媛裘麗琳,周採芹就是在周信芳巡演的途中出生的。
都說龍生龍鳳生鳳,周信芳與裘麗琳的子女皆為人中龍鳳,但最傳奇的莫過於三女兒周採芹。
在演藝界闖蕩,她趟過泥潭,反覆被浸在痛苦和絕望中,依然能抖落滿身泥濘,與過去揮手告別尋求真我,當她重返人生舞臺時,所有人都在歡迎這位傳奇巨星。
周採芹與「演員」的淵源,要從她16歲說起。
16歲那年,周採芹被父母送到國外學習,她憑藉自身的天賦與努力成為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的一份子,那時起,周採芹便開始了她與「演員」這個角色一生的糾葛。
身為東方人,周採芹免不了被看輕。
她的西方同學對她說:「你永遠不可能得到演出機會,倫敦的舞臺上不需要一張東方人的臉。」
哪怕是要好的朋友,也勸誡她:「你是外國人,很難闖出一片天地。」
可周採芹偏偏不信命,她偏要闖。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採芹得到一個主持一場京劇節目的機會,也就是這一次機會,讓周採芹這個長得像奧黛麗·赫本的女孩,一夜之間成為眾人議論的焦點。
也正是這個時機,著名製作人唐納德·阿爾伯裡給周採芹打電話,讓她出演舞臺劇《蘇絲黃的世界》裡的女主角蘇絲黃。
她穿著上海的招牌旗袍,用海派女子的氣質徵服了當年流行世界的中心倫敦,大家都在為這個東方女孩歡呼不已。
「那一天,是我唯一一次嫉妒她,我知道,她要成功了。」周採芹的好友後來在採訪中說道。
那段時間,旗袍是倫敦最為時髦的衣服,拉直染黑頭髮、畫杏仁眼妝容是最為流行的打扮,周採芹的「蘇絲黃」,轟動了整個倫敦。
「A star is born.」
周採芹就這樣成為了名人。
她享受著成名後的快樂,繼續在追求戲劇夢想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
不滿足於自己野心的周採芹,向大銀幕發起了進攻。
只花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周採芹就成為了《007之雷霆谷》裡的邦女郎。
陽光有時,陰雨有時,周採芹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低谷期。
投資失敗的周採芹幾乎敗光了所有積蓄,又恰逢經濟危機,沒有積蓄的周採芹也失去了所有演出的機會。
磨難總是接踵而至的,根本沒有給周採芹喘氣的機會:她從他人那裡得知父親周信芳自殺的消息。
自那之後,周採芹開始頻繁做噩夢,擔心著母親,擔心著自己。
她像是被狠狠丟到了痛苦和絕望裡,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脫身。
多重打擊下,周採芹選擇了自殺這條路,及時的搶救挽回了周採芹的生命,在病床上躺了整整17天。
樹幹被砍傷了,但大樹不能倒。
秉著這樣的信念,周採芹做了個重要的決定:去美國闖蕩。
初到美國時,她黯淡如白紙,此前的履歷在眾多好萊塢演員面前完全不值得一提。
昔日閃耀倫敦的周採芹,接連應聘了秘書、打字員、圖書管理員等工作,給弟弟的餐館打工,在美國的經歷比普通藍領還要落魄。
冗長乏味的流水線工作讓她心生疲憊,她明白這些都不是自己舞臺。
清醒過後她決定回歸初心:要做回倫敦那個周採芹,要重返舞臺,要聽到掌聲。
「採芹是上學的意思,我想我要重新上學了。」她對自己說。
她重返校園,潛心鑽研舞臺劇,在日以繼夜的學習中找回了自己,在自己最愛的舞臺上尋覓新生。
這一回命運沒有辜負周採芹,她陸續在話劇《奧瑞斯特亞》和《紅字》裡出演女主角,又一次炸響了舞臺,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位傳奇的東方女性。
終於,她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春」。
【人生「第三春」:家鄉的呼喚】奔赴倫敦求學之前,父親周信芳曾對周採芹說:你要永遠記住,你是一個中國人。
這句話,一直影響著周採芹,在她漫長的人生軌跡中也愈發厚重。
身處在異國他鄉的周採芹,內心一直掛念著祖國。
在好萊塢重獲新生的她,聽到了來自家鄉上海的呼喚。
1981年,在海外漂泊的周採芹在中國藝術家曹禺力的邀請下,回國後在中央戲劇學院任教了一段時間。
經過幾個月,她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和父親周信芳告別的地方。
在空蕩蕩的房間裡,看到牆上掛著父親的照片時,周採芹不由自主地下跪了。
這是她完成了對自我的認知,對根脈的歸屬。
父親周信芳對她的影響深刻又厚重,沉澱在她人生的每一個角落裡,周採芹也越來越希望自己能到達父親的藝術境界。
在這樣的影響下,她的演技、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她的內心,也愈發豐滿立體。
由李少紅導演執導的2010版《紅樓夢》,捧紅了楊冪、趙麗穎、李沁等女演員。
其實裡面還有一個分量很足的人物——「賈母」的扮演者周採芹。
「賈母」一角,是75歲的周採芹被國內觀眾廣泛知曉的角色,該劇播出時,大多數國人才開始真正認識周採芹。
「賈母」象徵著周採芹被國人熟知,也意味著她完成了自己人生演繹事業的巔峰人物形象。
對於這個角色,周採芹說:「人生,就缺少這一部了。」
她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第一次用母語完成一部經典著作。
在影片《上海的女人》的最後,周採芹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已經看見天了,所以我知道我永遠不會升這麼高,但這不也是我的動力嘛。」
她所在的時代不是最好的時代,但她一定是所在時代裡的傳奇。
20歲,40歲,60歲,跨越三個大洲,歷經三個時代,周採芹一次又一次甩開滿身泥濘,迎來新生。
所謂傳奇,不過如此。
也正因如此,陳苗導演被她吸引後,不惜歷經6年的苦心採訪與拍攝去完成一部關於周採芹的人生紀錄片《上海的女兒》。
當然,90分鐘難以詮釋這位「先鋒女性」的一生,但這段傳奇值得用心去品鑑。
【蘇州點映場:與陳苗導演的映後交流】6月30日,陳苗導演攜《上海的女兒》來到了蘇州,這部影片引起了蘇州觀眾們的熱烈討論。
點映結束後,為了更加了解這部影片及其幕後的故事,娛妹妹和現場觀眾一起對陳苗導演進行了訪問。
【採訪實錄】
主持人:您是如何認識周採芹老師的,這部影片又是您如何開始拍攝的?
陳苗導演:真正認識她是20年前,那時候我正好在洛杉磯工作,有一天在一個party上,我負責把老太太給送回家,給她當一次臨時司機。當時只是對她略知一二,但對她充滿了好奇心,直到我讀了她寫的《上海的女兒》這本書,她文筆很好,很多細節都特別能直擊讀者的內心,想拍攝的心思開始萌芽。
片子正式開始拍攝的時間是2017年1月,其實在前期的準備和取得授權上,我們花了約有4到5年的時間去說服她,追溯起來實際上是從2012年開始的。這段時間裡,她其實也在考驗我,意思就是說看你行不行,為什麼這個片子你可以來拍。我給她看了我以前的電影,像《星星的孩子》,她從中了解了我,一來二去的互動下她被我對藝術的真誠打動,也就答應了。
娛妹妹:在《上海的女兒》這部影片中,周採芹老師先後談及父母對她的影響。您認為周採芹老師更接近於她父母中的哪一方,受誰的影響比較大?
陳苗導演:其實這個問題我和採芹有討論過,採芹的父母都給她帶來了深刻又厚重的影響,不是偏向於哪一方,母親的影響是言傳身教,父親帶來的影響是她後來一點一點悟出來的,這些都深深埋在了她的血液裡。她所取得的成就並非任何一個人賦予,父親母親都給採芹帶來了影響,但她是憑藉自己的力量闖出了一片天地,父母給了她滋養,採芹是自己成就自己。這部影片由於時間的關係,只呈現出了採芹和她父親重聚的一幕,母女關係在影片中沒有很好的體現,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也希望拍一部故事片,在母女關係上多做文章。
觀眾:這部影片叫《上海的女兒》,但影片中幾乎沒有出現上海的場景,您為什麼要以「上海」來命名呢?
陳苗導演:我在上海點映的時候也有觀眾問我:「為什麼導演你不放一個東方明珠的鏡頭?影片裡什麼上海也沒有。」真正的原因不是「上海」這兩個字,它是一個符號,這個地方於周採芹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是周採芹一生都在「尋根」的體現。我的取捨是以父親和女兒的情感來作為最基本的線索,在影片的最後可能能達到某種狀態的融合。
這部影片是講父女關係的,也是獻給他們父女兩個人的。女兒和父親在17歲分開以後,一輩子就再也沒見過,採芹頂著父親的英名,但這個英名什麼都幫不了她。我覺得這次是幫她完成了一個願望。老太太也很感謝我,我也很感謝她,因為我們完成了在精神層面的父女重聚。
通過此番映後交流,觀眾對周採芹這位傳奇女性的經歷又了解了幾分,對影片的理解也更上一層樓,90分鐘的影片容納不了周採芹的人生,但觀眾依然可以從這90分鐘裡感受她跌宕起伏的經歷、獨立自我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