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十二怒漢觀後感【精選】

2023-07-27 21:25:12

  1957年版的《十二怒漢》,至今仍位列imdbtop250第7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十二怒漢觀後感一:

  《十二怒漢》是晚上看的。全片一個半小時,看完後激動不已,遂又再看一遍。第二遍不是跳著看的,而是完整的、連續的第二遍。第二遍看完已是凌晨兩點,仍無法平息心中燃燒的火焰,久久睡不著。好電影愉悅人,偉大電影改造人。《十二怒漢》某種程度上改造了我,讓我真正切身領悟到電影吸引觀眾的手段是那麼豐富!現在經過幾天冷靜的思考,初步想通了這一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黑白老片為何能如此讓人慾罷不能,所以就寫下來,希望能為《12怒漢》拉來更多粉絲。

  《十二怒漢》通篇就是一個場景(頭和尾的法院景可忽略不計,完全是裝飾性的,刪掉都不會有大影響):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在一間休息室內討論決定一樁謀殺案是否成立。謀殺案的被告是一個18歲的孩子,死者是他的父親。12位陪審團成員必須討論出一致意見:孩子的謀殺罪名成不成立。如果成立,孩子將被送上電椅執行死刑。如果不成立,那麼不成立的理由必須基於對整個審判的推理、問詢、證據、證言或程序產生的「合理懷疑」。由於人證、物證齊全,一開始十二個人中有十一個人斬釘截鐵地認定孩子有罪,只有亨利·方達扮演的建築師覺得此案有蹊蹺之處。而電影的結局是,十二個人全部判定孩子無罪。

  一頭一尾,反差極大,這種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往往最考驗劇本的能耐。這就像一道命題作文,扯得水到渠成那就叫本事,扯得東倒西歪那就叫無極。與國內大片絕不同,《十二怒漢》成為了這種充滿戲劇衝突的電影的典範——我只是後悔為什麼這麼晚才看到它。

  讓我們從頭開始,先自己面對一下這道命題作文,看看能有什麼回答,再看看《十二怒漢》怎麼回答。題目有這樣幾大難點:一,電影只發生在一間會議室裡,這就意味著幾乎沒有令視覺愉悅的大變幻;二,電影是講十二個人,十二個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說不多是因為沒有變化,說不少是因為我們必須把每個人物都介紹到位,包括職業、性格、智商、背景、政治取向、心路歷程,這些全都要通過對話和動作體現出來,並讓人過目不忘,想想都是無比浩大的敘事工程;三,這是關於一樁謀殺案的審判,謀殺案有很多的證人、證據、證詞,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還有心理學的分析,這些信息是海量的,如何讓海量的信息合情合理、有規劃、有步驟地安排在各人對話中,且完全照顧到廣大觀眾接受水平,不需要做筆記,不需要查資料,這又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四,這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奇蹟般的大逆轉」,即一人逐步說服剩餘的十一人,這是本片最大的難點,因為這麼充滿戲劇化的情節,只要安排得誇張一點就會有刻意的嫌疑,而安排得含蓄一點又讓觀眾覺得沒有可信性,而且十二個人以什麼樣的節奏逐一被說服,更是門深厚的學問——稍有不慎,觀眾就會覺得是安排出來的,假大空的帽子一旦被扣上,就別再想翻身了,這是最難一點。

  那麼《十二怒漢》是怎麼完成的呢

  突然間想到,在說《十二怒漢》之前,不妨先說說去年網上很火爆、在院線卻很無名的另一部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關於這部電影,我以前寫過,不重複說過的觀點了。從敘事的技巧上來說,在同樣是封閉空間靠對話推進情節發展的前提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比起《十二怒漢》來,不僅沒有突破(黑白改為彩色都顯得無力了),而且退步明顯。無論是動作場景、音樂編排,還是演員表演、臺詞設計,感染力都差了不是一層樓,是專業與業餘的差別。這倒是一個怪現象,現在推崇《這》的人對《這》的褒獎之詞,《十二怒漢》倒是很受用的。如果這些話被貼在公共網上,很可能會有很多《這》迷用惡毒語言攻擊我是SB,但是我相信看了我的分析,這些人都會閉嘴,因為顯然《十二怒漢》編導的諸多天才之處,《這》要麼沒做到,要麼大打折扣。好了,偏題了,不再提《這》了。

  雖然追隨天才的步伐是自不量力,但是我仍將嘗試分析一下《十二怒漢》的技巧。

  一,怎麼一下子記住十二個人?

  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十二個主角。人多最怕的是什麼?亂。

  因為只有亨利方達這一個大明星(其實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這張臉也絕對不認識),讓觀眾能在半小時內就記住每個人,然後再期待他們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內輪番登臺唱戲,那得花多大一番工夫!我至今都不敢想像,那需要多少才情,才能構築如此宏偉的敘事大廈。

  首先問一下各位,如果讓你拍片子,有十二位迥異的人物要介紹,你會用什麼方式來「又好又快」地讓觀眾記住他們誰是誰?讓我們想想比較有名的十人左右群戲電影,《指環王》靠種族區分,《愛情呼叫轉移》靠的是眾多明星區分,而且都是通過相當長的時間來介紹人物。如果時間很緊只有半小時呢?如果人物都不是明星呢?怎麼辦?

  《十二怒漢》編導的方法與眾不同,而且他們的方法也只有這部片子能用。

  他們引導觀眾記住人物的方法,不是名字(都沒有名字,而且名字不重要),不是編號(數字沒有個性差異,反而會阻礙人的記憶),不是職業和性格(這個需要時間來強化印象,不是很簡單有效的方法),不是高矮胖瘦的外表(這仍需要反覆強化才能讓人記住),不是衣著(不僅黑白片,而且大家都穿相似的正裝)……那到底是什麼?

  有牛人告訴我,間諜能在短時間內背下一篇長長的論文,不是靠強記,而是靠巧記,即把某些文本的代碼替換成另一種非文本的代碼,比如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或中國地圖各省位置,那麼他運用的大腦區域就不是我們平常用來記憶文本的區域,而是其他負責處理具象事物的大腦區域,這樣記憶效率會大大提高。其核心技巧,按我的理解,相當於高中數學課上學的「數形結合」大法。的確,我考高考數學,只靠數形結合的方法,卻幾乎能答所有類型的題目。

  寫到此,不禁感嘆《十二怒漢》的編導是天才。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變成了神通廣大的伯恩,引導我們用間諜的方式去記憶,讓我們毫不費力地記住了這十二個人。

  編導開篇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立一名主持者;而讓這主持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每個人都按照陪審團的編號入座。注意,這個不起眼的宣布,是整個敘事的基石!《十二怒漢》讓我們在極短時間內記住每個人的方式,就是這十二個人的位置!!!讓固定的人,坐在長桌的固定位置,一端一個,一側五個,以後哪

  怕因劇情需要人會走來走去,隔一段時間也一定會讓他們重新回來入座,不斷強化印象。我敢打賭,凡看過《十二怒漢》的人,基本上都說不出角色的名字,但全都說得出每個人的位置!

  簡單!有效!就是天才!其他電影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不可能不讓角色從頭到尾不動呀。所以說,場景單一,別人說是敘事上的劣勢,我說到了天才手裡反而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十二怒漢》失去的只可能是鐐銬,得到的卻是全世界!

  二,怎麼讓這十二怒漢各個有戲唱?

  好了,我們分析出了我們為什麼能夠一下子記住這十二人,但是這只是編導徵服我們的最基礎最簡單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需要分析為什麼他們能夠使得每個人都給我們留下了那麼深刻的印象?

  有必要重提一下這裡的幾大難度:一,不能太誇張,不然觀眾看出了你的技巧,就顯得很傻很矯情(《英雄》的敘事就是技巧被人一眼看出,又不是原創,顯得太功利,所以被人BS至今);二,不能太低調,不然效果不得力,觀眾不知你的表達;三,不能給人物貼標籤,一個靠人物和對話撐場面的電影,貼標籤是自殺行為;四,每個人當然不能同時出場唱戲,而分批出場又很難把握整體節奏;五,每個人的觀點和思想是有層次和變化的,因為除了最開始一人,其他十一個人都經歷著180度大轉變;六,這種故事沒有先例可循。

  以上六大難題,《十二怒漢》必須攻克前五。

  為了講述方便,我暫且按照十二怒漢坐在長桌邊上的方位,以順時針方向來介紹這十二個人:

  十二點方向:就是主持者,1號陪審員,陪審團團長,學校橄欖球隊教練。他的作用,是組織者。在故事上,他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在影片結構上,編導只有通過他才能實現某些意圖:他負責提供資料和道具的支持,負責制定規則,負責定期組織投票。雖然他自己也鬧過情緒,但是他制定的規則有效地把其餘十一個怒漢牢牢控制在座位上,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對這個原則的支持——只要有人提議,就會組織投票。這使得無論是怒漢還是觀眾都能在一個階段性爭辯後看到爭辯的結果,而每個結果又產生了每個人新的心理效果,推進著故事繼續講下去。

  一點方向:2號陪審員,小個子,戴眼鏡,年輕人,職業不明,但是應該是需要高智商的工作,因為7號陪審員經常諷刺他「天才」。他的戲份不多,第一次參加陪審工作。剛開始沒有自己主見,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他漸漸地有了立場。雖然沒有站在風口浪尖,但是幾次幫腔很有力。提出了兇手拿刀方式的疑問,間接貢獻了這麼一個「合理疑問」。曾幫助8號重演現場時數秒,熱心腸,曾提供大家潤喉糖吃。

  二點方向:3號陪審員,中年人,大嗓門,火爆脾氣,自己開了一家通訊公司。驕傲,自負,但是稍欠邏輯。因為與自己兒子鬧翻,斷絕了父子關係,帶著對年輕一代的仇恨來看待這個弒父案件,所以他是站在「有罪」立場的最後、且最頑固的人。作為一個富有經驗的陪審員,他在陪審時做了相當詳盡的筆記,因此他也是第一個羅列案件信息的人,主要是老人和婦女兩位證人的證詞,於是我們知道了被告有多麼不利:老人不僅聽見了他與父親的爭吵,而且目擊了兒子奪路而逃;婦女同時在街對面目擊了兇殺的全過程。感謝3號陪審員的信息,我們基本上也站在了「有罪」這一邊。3號不太懂得說話,尤其是好幾次說漏嘴,自擺烏龍的臺詞倒凸顯了他可惡外表下的可愛一面。

  三點方向:4號陪審員。如果說3號是最頑固的「BOSS」,那麼4號真的是最厲害的「BOSS」。4號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因為塑造得實在太成功了。身為投資經紀人,他有最自信的立場,最嚴謹的表達、最清晰的邏輯、最客觀的立場、最穩定的情緒。我一最好的哥們,立志要當他這樣職業的人,結果果然和他很相似,甚至客觀到有失誤了都會自責,最後那句「奇怪的是我竟然忽略了這個細節」是編劇的神來之筆,簡直是活脫脫的金融界的福爾摩斯!這樣無比彪悍的牛人,當他是敵人時最棘手,而當他是戰友時卻最可靠。作為最後第二個被說服的人,他其實是最終大BOSS,如果不是一個細節被提出來,他很有可能重奪失地,甚至同樣來個翻盤大逆轉——事實上他創造了唯一一次的逆轉,而且有理有力有節。當他宣布自己投票「無罪」,說「因為我有了一個合理疑問」時,我簡直是大呼萬歲的。聽這個人講話,就是一種享受。要說他的缺點,可能就是理性得過頭了。

  四點方向:5號陪審員,職業未知但應當算很體面的工作,出身來自於與被告一樣的貧民窟。他一開始稍有猶豫,到第四次投票後就一直堅定地站在無罪的立場上。最大的貢獻是他的身份:既證明了來自貧民窟的人不一定就沒出息,又通過他的親身見聞證明了被告不會以案件中的方式刺殺人,回答了2號提出的疑問,完整形成了一個「合理疑問」。

  五點方向:6號陪審員,職業是裝修工人,雖然職業不體面,但是教養很好,尊老愛幼。一開始是堅定的「有罪」派,在故事線索上沒有起到重大推進作用,但是卻在廁所裡向8號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哲理的問題:「如果你真的說服我們都投了無罪,而那孩子卻是真的殺了自己的父親,那怎麼辦?」這句話看似無意,實則點出了《十二怒漢》的核心:不在於探尋出真相,而在於找出合理的疑問。

  六點方向:7號陪審員,一個橘子醬推銷員,球迷,戴著帽子,有較為典型的推銷員的性格,自私,善變,玩世不恭、自以為是。他手上有當晚橄欖球賽的現場票,急著想脫身看球去,所以他是現場最心不在焉、最急於脫身的人。這恰恰能解釋他為什麼那麼堅持「有罪」後又改投「無罪」,雖然他嘴上不承認。

  七點方向:最核心的人來也,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唯一一個一開始就提出「無罪」的人,承載著編導的寄託,是希望的代言人,但是並非是一個「高達全」的人物。身為建築師,他雖然有清晰的思維,也提出了很多有力的疑點,但是我認為他的分析能力遠遠不如4號,甚至有時還不如9號。他並非是由於有了清晰的反駁證據而提出的「無罪」,面對有力的質疑,他也會語塞。他提出「無罪」,是來自他對「合理懷疑」的正確理解和「悲天憫人」的聖賢氣質,不是基於理性,而是基於本能。所以他只想TALK,只想拋磚引玉。所以我們看到他說的最多的三句話是:「IDON'TKNOW,LET'STALKABOUTIT」、「MAYBE」、「IT'SPOSSIBOLE」。好在「一個好漢三個幫」,他的堅持和建築師實幹的性格使得他成功地實現翻盤大逆轉,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八點鐘方向:9號陪審員,年紀最大的紳士老頭。他是第一個站起來支持8號的人。相較於8號的感性,他的作用相當於4號之於「有罪」陣營,以強勢、理性的分析為「無罪」陣營提供「火力援助」。在12怒漢中,他是最具智慧,最具觀察力的人。他對老人、婦女兩位證人的外表和心理分析,幾乎達到了波洛的水準,有鞭辟入裡、一針見血的犀利之感。我想,他退休前要麼是大學教授、要麼是報紙編輯,要麼真的是偵探。聽他的分析,簡直是賞心悅目!有了他的發言,《十二怒漢》簡直如同阿加莎·克裡斯蒂靈魂附體,像一個多面體,這時就翻到了偵探小說的一面!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疑問:證人的證詞真的可信嗎?這種充滿智慧的提問向來很討人喜歡,何況他的回答幾乎完美。我認為9號是「無罪」陣營最關鍵的人物。

  九點鐘方向:10號陪審員,定然是個暴發戶,傲慢無禮,始終對弱勢群體充滿歧視和偏見。在發表一通令人厭惡的歧視言論後,受到其餘十一怒漢的「非暴力抵制」,結果脆弱的心理防線崩潰,站在了「無罪」一邊。

  十點鐘方向:11號陪審員,帶有英國口音的大鬍子鐘錶匠,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出了自己的一個疑問:「那孩子為什麼會跑回現場」,為劇情進展推進了一把。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仗義執言:他曾不止一次地發表對「合理懷疑」這一法律概念的解讀和看法,甚至提升到「這就是我們國家如此強大的原因」,可以說是點出了影片的核心。而他對投機的7號的責問「如果你覺得那孩子有罪,那你也應該堅持下去,而不是為了快點結束而投無罪」,顯得正氣浩然,大快人心!

  十一點鐘方向:12號陪審員,廣告界人士,又一個被演活的人。玩世不恭,愛講冷笑話,立場搖擺,圓滑世故。相對於建築師、鐘錶匠、金融家這些實在的工作相比,講究創意和表面功夫的廣告職業使得12號成為了一開始相當抓人眼球結果卻是最沒主意的人之一。而他的優點是:不固執,尊重事實,且有正義感。最棒的一瞬間是有一次投票他思想開小差,1號叫了他好幾次才聽見,不耐煩狀拖長音說「GUITY——」,又是神來之筆,無助於故事推進,卻省時省力地把這仁兄的性格演活了。

  好了,費了這麼大勁介紹好了人物,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背景和個性,這只是平面的;縱面上,他們是有節奏、有層次、有側重、有步驟地展示出來,思路是這樣的:一段新的案件分析引發了新的一個性格展示,新的性格展示又引起了新的爭論,新的爭論又引發了新的投票,新的投票結果又提出新的案件疑點……編導就是通過性格展示——案件信息同步揭示,最終,線索全部明朗,證據全部推翻,性格全部展示,有人甚至達到揭皮露骨的崩潰邊緣……將如此複雜的功課完成得有條不紊,實在是有才!

  有同志提出影片的段落是根據窗外的天氣狀況等分散觀眾注意力的支線情節來劃分的,我覺得完全可以簡單很多,就是以投票次數來分:

  全篇共計投票次:

  第一次,1:11,只有8號提出疑問,但是我注意到5號、9號的舉手相當猶豫和滯後。

  之後8號提出看兇器,並證明兇器作為證物有疑點。

  第二次,2:10,9號加入進來。

  隨後提出老人、婦女兩證人證詞的矛盾之處。分析老人證人的心理狀態。

  第三次,3:9,5號加入。

  11號提出被告為何回現場的疑問。

  第四次,4:10,11號加入了進來。

  隨後通過重演老人證人的目擊現場,證明他證詞有不可信之處,這是一場很有力的動作戲,反駁得很有力。

  第五次,6:6,2號和6號同時加入。

  隨後討論被告案發在看電影的證詞,通過8號與4號的對質證明了被告有可信之處,這場戲讓「一向不出汗的」4號出汗了,分外精彩。隨後2號提出兇器的刺殺方向問題,5號證明被告不可能用這方式殺人。

  第六次,9:3,1號,7號,12號加入。

  隨後10號發表歧視宣言,大家不約而同冷處理,10號心理防線崩潰。4號作為最理性者,力挽狂瀾,提出最具殺傷力的證據:即婦女的直接目擊證據。一時間,無人能反駁。

  第七次,8:4,12號倒戈。

  對峙進入僵局,大家在商討如何決策。9號觀察到一細節,提出了全篇最精彩的論證和反駁,為了不影響各位初次觀看的興致,我拒絕透露這是關於眼鏡和視力的。至此,原本確鑿無疑的所有人證物證全部被打上疑問。

  第八次,11:1,唯獨3號在堅持。

  3號自己情緒失控,防線也崩潰了,最終投下「無罪」一票。

  前前後後,共8次戰役,每一場都是其中某幾位怒漢的性格和立場之間史詩般的角鬥。雖然是黑白的畫面,但是如此有信息、有條理、有戲肉、有張力,毫不矯情做作,毫不拖泥帶水,該憤怒的時刻就怒髮衝冠,該救濟一把的時候就拔刀相助,實在是豪邁、爽快!

  寫得很晚了,趕緊剎車結束。

  發現我目前只能羅列《十二怒漢》的表象,但是編導何以如此精彩地組織情節的秘笈,我卻說不出來。

  慚愧之餘,卻一點不失落,因為技巧始終是死的,但是我卻體驗了這部電影活的精神:那就是對生命和敬畏和對真相的尊重。《十二怒漢》不是想炫耀「合理懷疑」的概念,而是想說,當一個人的生命掌握在你手中的時候,你是否願意獨立思考,哪怕做一點點的懷疑?《十二怒漢》的故事,分明很驕傲地宣布,不屈不撓的懷疑精神和尊重事實的態度,是他們國家如此強大的原因。所以,《十二怒漢》為什麼能這樣讓人激動?表演是一回事,劇本是一回事,拍攝剪輯也是一回事,歸根結底,是這樣一種可敬的精神。是這種精神,讓我們振奮,讓我們感慨,讓我們激動!

  十二怒漢觀後感二:

  今天家裡買了一臺47寸的液晶電視,懸掛在牆壁上。

  就順便看了好幾部電影,一部是馬丁西科塞斯的《金錢本色》,

  一部是呂美特的《十二怒漢》。

  《金錢本色》可以算成「優秀」,但是《十二怒漢》是「偉大」。

  我當然知道《十二怒漢》是了不起的電影,但是我沒有想到居然是這麼了不起的電影。

  黑白,沉悶,所有的場景就集中在狹窄的陪審團休息室內,

  我原本以為我頂多能容忍半個小時,但是卻越來越激動的看完了全部!

  有的電影使你輕輕感動,有的電影讓你含淚微笑,

  有的電影擊打進了你的心,而有的電影讓你震撼,因為有一種東西劇烈的撼動了你的心。

  那種東西叫做正義,叫做良知。

  如果有一句話來概括電影的劇情,應該是這樣:

  陪審團十一個人判定一個小孩殺父有罪,但是有一個人持「合理懷疑」的態度,在兩個小時之內,他說服了其他的十一個人。

  我是一個技藝平庸的編劇,我看這部電影,幾乎是目瞪口呆。

  在電影開始的十分鐘,我已經明白編劇試圖在做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他必須在一部電影的長度裡,把十二個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態度,立場……所有信息有效的傳達給觀眾,並且,要寫出每一個人改變的過程,以及內心的理由。

  編劇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

  連一場廢戲也沒有(題外話:因為場景完全沒變過,時間也是順接,電影其實應該只有一場戲吧?),一句多餘的臺詞也沒有。

  在每次表決之後,或者當人們的情緒爆發之後,立刻會有一個短暫的間歇,

  讓整個電影的節奏和人物的情緒,自然的平緩下來。

  電影籠罩到緊張碰撞的氣氛中,卻張弛有度,極其自然。

  但是,我幾乎無法用編劇的眼睛在看這部電影。

  我只是像每一個觀眾一樣,急切的想知道結局,那個只有一個鏡頭的小孩的命運,讓我如此揪心。

  相信看完電影的每個人都會對美國司法制度的「合理懷疑」十分的清晰,

  電影不斷的告訴我們:我們不是要證明這個孩子沒有殺人,我們只是無法確切的證明這個孩子殺了人。

  一個又一個看似確鑿的證據被推翻,一個又一個篤定的人產生了懷疑,

  每個人開始對自己的偏見懷疑和動搖,

  但是每個人的心裡,對良知,對一條未知的生命,對自己的責任,越來越明確堅定。

  作者通過劇中人說:「這是美國司法制度中最神聖的一條,也是我們的國家如此強大的原因。」

  我最喜歡電影的結尾,並沒有出現法庭上陪審團聲張正義的激動場面,

  電影的結尾,就是雨過天晴,繞過那象徵著美國司法制度的法院巨大石柱,

  男主人公和睿智的老者碰了頭,彼此淡淡的問了姓名,散開,融入人群。

  他們本就是最普通的美國公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英雄。

  這是57年的電影。

  看這種電影的時候,看這種好萊塢電影的時候,會對美國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信仰的理想肅然起敬。

  他們的電影,讓我們強烈感知到人性中最重要的,最溫暖的,最有希望的種種。

  我想,這才是美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吧。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