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蘇軾全文古詩鑑賞(詩.歸記附蘇軾的水調歌頭)
2023-07-27 05:43:29
歸記
文/章子建
千俯首,萬古城。昨夜分別酒,今晨歸途中。
看慣了,雁悽草衰秋蕭瑟,
醉賞了,山青水碧月崢嶸。
繾綣雲端,翻長卷。多少閒愁,一線釘。
相思本是無常事,常有淚落不言中。
江山久瀉塵封土,羸骨當抵萬載風。
行雲縱觀大千事,落雨成滴孕眾生。
我乃,眾生一凡物;何哉,步履載牽情?
今歸,明返,又愁促。那年,那月,幾匆匆。
聚少離多,撫弦樂。轉瞬,時節又清明。
十六字令《希》文/章子建希。塞上悠風莫倦悽。擼韁馬,驥馭載千騎。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內容來自網絡)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賞析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歡用來進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詩詞中提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體現了李白當時的悲愁;柳永在詩詞中提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貧困。
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當日,揮筆寫下了一篇名作《水調歌頭》。當時,他正處在輾轉各地為官的狀態,在中秋之夜獨居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體現出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
詞的開頭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詞中的把酒問青天與詞前小序「歡飲達旦,大醉。」起到了呼應的效果。蘇軾非常喜歡飲酒,在他的詩詞中經常會表現出來,他曾經說過「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
也就是說,酒能麻痺人們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這裡的明月已經不是平常時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蘇軾一開始就以這種情境帶入,表達了自己在中秋之夜舉杯問天的非凡氣魄。
接下來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把酒問青天」中要問的內容,對明月的追逐和讚美又更進了一步。蘇軾很想乘風到月宮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裡的氛圍太過悽涼,自己抵擋不住刺骨的寒冷。
「乘風歸去」表現了蘇軾對人世間的不滿,而「歸」就好像表明他本來就是月宮中的人,只是暫時到人間住一段時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文連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隨著一起擺動。這裡是一個轉折,由厭煩人間到喜歡人間生活,跌宕起伏卻又合情合理。
詞的下闋在賞月的過程中表達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是由於明月轉動,影子也跟隨著變換了形狀,這肯定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的結果,與下句「照無眠」互相呼應。
但是,無眠與賞月又十分對應,從賞月引發了作者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痛之情,從而導致了作者一夜無眠。在思念親人的情感變成主旨之後,作者對中秋明月的情感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接下來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已經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提到:「不應」兩句詩詞描寫的月圓人不圓,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不滿,而「人有」三句詩詞又話鋒一轉,感嘆世事無常,又體現了對明月的理解之情。
該處分析講解的十分精確,親人不能團聚與明月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卻追究於明月。在這句詞中,「圓」包括了兩種含義:一種是明月的形狀是圓,另一種是由明月的圓而引出的親人團圓。
在月圓和人圓的雙重含義下,才體現了作者感嘆月圓人不圓的情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轉折,導致作者對明月的不滿也有了依據,充分體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感情。
後面作者為明月進行了辯解,其實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這種安慰帶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將明月的陰晴圓情與人的悲歡離合聯繫在一起,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但是實際上,這種正相關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邏輯使然。
而且,這不僅是論述,更是抒情,在詞的最後將抒情與意向結合在了一起,「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也就是說,既然不能兩全其美,那麼就只能帶著豁達的情感來看世界,只要人們的情感能夠長久,只要能夠望向同一輪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其實,這是作者感情的收斂,從對明月的不滿,到最後感情的轉變,其中一張一舒,節奏非常有序,也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蘇軾的思想將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結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蘇軾養成了豁達的性格,而道家出世、養生的思想使蘇軾在遭受貶低之後還能活的清新雅致。
因此,他頓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情感,激勵自己堅持自己的思想,成為古代詩人中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