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間諜同盟》的觀後感【精選】

2023-07-27 05:40:58

  《間諜同盟》該片講述了布拉德•皮特飾演的盟軍特工麥克斯與瑪麗昂•歌迪亞飾演的法國間諜瑪麗安偽裝成夫妻刺殺德國大使的故事。

  關於《間諜同盟》的觀後感一:

  俺看電影慣會發散思維,重點走偏,此處也不例外。當初看預告時勾起的興趣點就是RAF+SOE,而非Marion與Pitt戰爭中的悲劇愛情,俺這麼一個對愛情戲極端不感冒的人,怎麼可能奔著愛情戲進影院呢,雖然它的確是一部純正的愛情電影,男女主相遇在卡薩布蘭卡,不免勾起觀眾對《卡薩布蘭卡》的陳年記憶。但是我對《卡薩布蘭卡》真實無感,只覺得馬賽曲對擂德國國歌一段可圈可點(真正的法國抵抗戰士MarianneBeauséjour對著德國人彈奏馬賽曲的故事明顯致敬了這段),男女主的愛情就算了,對鮑嘉的好印象還是從《北大西洋之戰》(ActionintheNorthAtlantic,1943)裡收穫的。

  所以今晚一個人走去家門口幾步路之距的影院,真心就是為了求證下Pitt扮演的RAF主角是不是SOE,並且觀影過程中一直想看清楚他的翼章上是RAF還是RCAF,奈何鏡頭晃來晃去就不給特寫,只看到了肩頭的Canada字樣。Diehl的納粹角色又醬油了,乍見他還是囧+喜了一下,囧的是他發福了,喜的是看到他客串總是開心的,他演這類讓人神經緊張的反面角色還是很給力的,戲份再少角色再小也醒目,這麼多年過去,對他印象最深和最好的角色還是《第九日》裡的SD官員。他跟Pitt早前在《無恥混蛋》裡合作過,老實說,本片裡與法國遊擊隊那段戲Pitt還真有點《無恥混蛋》和《狂怒》主角附體的趕腳;對德國坦克兵補槍的鏡頭,道理上幹SOE的總得冷酷無情才現實啊。

  Marianne與Vatan的悲劇愛情,個人覺得中規中矩,完成任務,沒有特別的亮點(沙暴來襲時困鎖車內一段令人聯想起《英國病人》),卻也完全不惹人厭煩,Marion表現得比Pitt好很多,她很適合這個連真名都沒有留下就香消玉殞的形象,不過Pitt的相對木訥沉默並不需要詬病啊,我覺得也挺適合Vatan這個角色的。電影裡通過Marianne之口告訴觀眾,真實的Vatan,不是那個偽裝的特工Vatan,確實不喜歡社交,夫妻住在倫敦時,總是活躍、光芒四射、討人喜歡的Marianne交了一堆連她自己都不認識誰是誰的朋友,而Vatan卻像個局外人,融不進貌似歡快的生活。他的夢想始終是那個小小的寧靜的田園之曲,Marianne沒有等到進去的機會。在兩個人的愛情裡,除了死裡逃生後Vatan那句「跟我去倫敦,嫁給我」,其他時候都是Marianne主動,Vatan被動反應,被教導,被推著走,假戲真做。Marianne說,投入真感情,才能騙得過,才能活下去。到了最後,她殺死自己,保住丈夫和女兒,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對Vatan都不再重要了。他從來不認識真正的MarianneBeauséjour,與他結婚生下女兒的是這個女人,捨棄自己保護他的是這個女人,幾乎讓他背上叛國罪名的也是這個女人。

  給這部電影打四星,對我而言還是因為SOE的題材,以及看到Lysander飛機。Lysander不是二戰中聲名如雷貫耳的RAF經典戰鬥機或轟炸機,但它絕對算不列顛敵後特種作戰史上的功勳機。在影片所講述的42年~44年諾曼第登陸前夕這個時段,Lysander顯著作用是支持SOE在敵後的行動,它在撤離敵後SOE特工和墜機飛行員行動中卓有功勞。它滑跑距離短,可以便宜地從逼仄空地上起飛,在左舷有一個固定舷梯,方便緊急情況下迅速爬進座艙,腹部有一個巨大的副油箱,還是挺醒目的,乘員座艙為適應救援撤離任務也進行了改裝,從僅容納一人到勉強可容納兩人。記得當初看12O'ClockHigh(1964~67)的同人文AnActofWarRevisited,作者就特意設置了加臨時充任駕駛員的Savage將軍在內要用一架Lysander從法國運送四人回英國的困難情況,後面的乘員座艙裡三名SOE人員前胸貼後背以非常窘迫的姿勢擠在一起,回到英國的美陸航基地時已經渾身僵硬麻木。這篇同人文使我第一次認識Lysander飛機的構造和特性,得知它在SOE敵後行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電影裡Vatan提及他以前駕駛Lysander參加作戰行動,那他以前可能是138中隊的(41年8月第一個專門成立為SOE執行任務的RAF中隊,隨後還有161中隊,裝備的Lysander主要用於撤離而非空投任務)。

  專門講SOE特工敵後行動的電影,有DirkBogarde主演的IllMetbyMoonlight(1957),根據同名原著改編,Dirk扮演電影裡那起綁架德軍將領行動的策劃者和實施人PaddyFermor少校(DSO,OBE),SOE克裡特島方面負責人,本尊也甚為有趣和傳奇,原著是他副手BillyMoss的回憶錄。

  wiki裡SOE條目下說,RAF,尤其是轟炸機哈裡斯領導下的轟炸機司令部,拒絕把飛機撥給SOE使用;海軍部也拒絕同意SOE研製自己的潛艇……成分複雜的SOE特工有轟炸機和潛艇作支持還得了,還是乖乖用Lysander吧==

  歷史上,RAF的戰鬥機王牌CountManfredBeckettCzernin在二戰後期就被招募進了SOE,在義大利戰區活動,因此而獲得了DSO嘉獎。

  電影裡有一些歷史和事實錯誤,這個就不多提了,imdb條目裡有講。不過有觀眾提到那場晚宴中途的空襲場景裡,有架掠過Vatan家屋頂墜毀的LW轟炸機,當它墜落時是雙垂尾的疑似DornierDo17,白天殘骸又變成了單垂尾的疑似HeinkelHe177(從未轟炸過不列顛的機型),還有觀眾說它白天時是四引擎的俘虜版B-17(當然也從未被LW用於實際的空襲作戰)……這個比較有趣,可惜我看電影時完全沒留意到這架墜毀的德國轟炸機具體長什麼樣,還沒看的同學可以關注下此處,看看到底它是架什麼機,是不是真的夜間雙垂尾晝間單垂尾!至於德軍俘獲的美軍B-17用於實際的空襲作戰,電視劇12O'ClockHigh的201裡就有此場景,Savage將軍就是這麼便當的,當然故事純屬虛構(瞎編),沒有史實根據。

  MatthewGoode的角色(一個groupcaptain!)埋怨當初Vatan派他去飛一個有猛烈高射炮火布防的任務導致傷殘毀容,不明白一個wingcommander怎麼能命令一個groupcaptain去飛作戰任務(按劇情是在Dieppe)?若說是之後才晉升的,那麼一個rank原來比Vatan還低或平級的RAF傷殘軍官都升到了G/C,Vatan卻還是W/C?而且參加實際作戰行動而非後勤文職的W/C,dutyposition至少得是中隊長了吧,假設MG在飛迪耶普任務時是wingcommander,一個中隊長,Pitt能夠命令他,rank上可以平級,dutyposition上肯定要比他高吧,那會是什麼?臨時代理大隊長?然後又跳槽去了SOE?……而他又說他之前飛Lysander,綜合拼湊起來,他幹敵後特工工作前簡直像是138中隊的squadronleader身份!

  暫時的觀感和發散就是這些。

  關於《間諜同盟》的觀後感二: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藝術作品裡,二戰都是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間諜同盟》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二戰期間。影片的製作簡直是「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首先體現在道具方面盡善盡美,無論是建築和街景的選擇、房間內生活用具的陳設;還是男人筆挺西裝、女人摩登衣裙的考究設計,都在力求還原二戰時期的歷史風貌。此外,片子在攝影也用心良苦,全片畫面呈現一種灰濛濛的色調,不但造成復古之感,還形成壓抑氛圍,引領人們思緒回到二戰年代。

  影片的前半部分講男主麥克斯在卡薩布蘭卡執導刺殺任務時,與搭檔瑪麗安在工作中日久生情的故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影片中,兩人需要在卡薩布蘭卡這個魚龍混雜的城市,扮演多年的夫妻,每次面對危機的化解都讓人看得驚心動魄,也使得兩人關係更加緊密,讓人想起了《潛伏》中餘則成和翠平那對假夫妻。

  下半部分,是麥克斯帶著妻子瑪麗安回到相對和平的倫敦。相較於在戰爭上敵我分明的拼殺,回到祖國後面對的是那些看不見的敵人,這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劇情發展到這裡,矛盾點已從敵我矛盾過渡到愛情與國家利益間的矛盾,這樣的編排更加突出了鬥爭比戰爭更加殘酷。如果說前半程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令人感動,那後半程他們的境遇就是令人唏噓,偉大電影中的愛情走向向來如此。

  或許對於一位將軍而言,「只解情場為卿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才是最好的歸宿。拋去常人無法企及的特工身份,影片中麥克斯和瑪麗安其實就是一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家人的夫妻罷了。每個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如果你想和別人一起生活,組織一個家庭,那麼你就必須去妥協和讓步,這不是一種失敗,而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你要得到隨心所欲的權利,也必然要付出別人看不到的代價。只有你自己衡量這代價是否值得。年少的時候,我喜歡那些很酷的女生。

  大家都留雙馬尾的時候,我喜歡一個短髮女孩,她與眾不同,充滿魅力。我也喜歡過那種周六的下午,一個人漫步在書店,叫上一杯咖啡看書的女生,看著窗外的細雨,充滿知性的氣息。可是與眾不同並不等於可愛。現在我更欣賞那種能夠將自己的家庭緊緊團結在一起的女性,這些女性有著非凡的智慧,能夠明白家庭才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根本。一個女人一個人過得再好,上過月球,下過馬裡亞納海溝,如果她的家庭是支離破碎的,也並不值得誇耀。

  最後來說說男主皮特,到了知天命之年的皮特早已褪去了曾經青澀的外表,變得沉穩而又深邃,這種氣質與麥克斯這個人物很契合。可以說,皮特的出色表演撐起了整部影片。他依然性感,但如今的這種性感是由內到外,是那種歷經世事的成熟,會給人一種安全和歸屬感,這恰恰是麥克斯這個人物的精髓之處和魅力所在。在現實中,可能有不少人疑問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孩變成了大叔控?我想說:在11月23日這部《間諜同盟》上映後,當你看了皮特的表演就會找到。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