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觀看《永遠是春天》有感
2023-07-27 12:12:33 2
《永遠是春天》以發展大棚蔬菜為主線,描寫了農村廣大黨員心系黨的偉大事業,領導群眾頑強創業的精神風貌。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黨員觀後感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觀看《永遠是春天》有感一
這些年來,有關謳歌改革開放主旋律的電影不勝枚數,更是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真正能夠讓人記憶深刻,甚至是終身難忘的,又該有多少呢?
電影《永遠的春天》講述的是山東一個普通農村,三元村在改革開放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導演的思路和主線不落窠臼,沒有沿著傳統的改革開放套數平鋪直敘,而是將視角和鏡頭對準了最普通的農民,用最平淡無奇的事情和場景穿插其中,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
主人公王永樂是一個熱心公道的生產隊長,患有直腸癌。為了挽救他的生命,全村人捐獻出了口糧、雞蛋、牲畜,組織上甚至是動用了黨費。在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改選中,王永樂被推舉到了這個帶領全村人致富的道路上。
為了帶領全村人致富,知恩圖報大公無私的王永樂將唯一進城務工的指標給了別人的孩子二妮,而自己的大女兒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什麼是黨員?這就是黨員!只有真正的共產黨員,心裡才能時刻想著人民群眾,想著人民群眾的利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比天還重,比海還深。
王永樂在女兒遇害的橋頭,瓢潑的大雨,兩個年幼孩子哭喊著,打著傘,不停的懇求著爸爸回家吧,那個場景令人不勝唏噓,感人至深。如果不是一個心中時刻裝著人民群眾的黨員,一個黨的基層幹部,誰能夠做到這樣的大公無私,這樣的群眾利益永遠第一。
為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王永樂冒著嚴寒,輾轉數千裡趕赴東北,學習大棚黃瓜種植技術,一路之上吃盡了苦頭和辛酸,甚至是差一點丟掉了性命。
千辛萬苦學到的技術,卻因為風險太大,沒有人嘗試,換來了村民們的閉門羹和冷嘲熱諷。關鍵時刻,身為黨支部書記的王永樂一錘定音,黨員上!
五千元的成本,對於貧窮的中國農村農民而言,不啻於天文數字。一旦失敗了,等待他們的將是多少年無窮無盡的還債和窮上加窮的惡性循環。
16名黨員做到了,黨員是什麼?黨員不是吃香的,喝辣的,不是坐享清福的。黨員是一個榮譽,更是一個責任,一個奉獻,一個忠誠,甚至是一個犧牲!為了黨的事業,犧牲自己的利益,在所不惜。
大棚蔬菜試種成功,讓三元村的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嚮往。爭先恐後搶黨員的情節,讓我們深深的懂得了。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讓群眾看到希望,看到光明,我們黨的事業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戴。
黨的事業,需要每一名黨員拋棄個人私慾,拋棄個人恩怨,付出辛勤的汗水、淚水,甚至是生命,才能繼續下去。沒有堅定地信念和信仰,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意志,就不會為黨的事業付出一切。
三元村富了,廣大村民們脫貧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萬元村,人人過上了好日子。中國歷史五千年來,無數志士仁人們為之奮鬥、犧牲、付出、追求的大同世界在這裡看到了曙光。
為了幫助全縣人脫貧致富,王永樂說服了全村黨員,跳出了狹隘的本位主義、小集體主義,把經驗技術無私傳授給全縣人,傳授給新疆人民、延安老區人民,為的就是十億中國農民脫貧致富。
這種崇高無私的精神,正是每一名黨員需要學習和實踐的嗎?改革開放,就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繼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王永樂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村黨支部書記,他做到了。他只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一名黨員。可是,跳出了狹隘的個人主義、小農意識,看到了中國農村的美好發展前景。從北京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同國際接軌,引種世界優良品種,正是新一代中國農民的宏偉藍圖和遠大抱負。
我們,同樣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一名鐵路人,一樣在為黨工作。對於我們而言,在崗一分鐘,幹好六十秒,用責任心保安全,用黨性對得起安全生產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沒有轟轟烈烈的舞臺,沒有波瀾壯闊的事業。我們的舞臺很小,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
可是,因為我們胸前跳動的火炬,因為我們面對鐮刀斧頭曾經舉起的右手,因為我們曾經鏗鏘有力的誓言,始終縈繞在耳邊。我們是黨員,我們就是安全生產的守護人,兢兢業業,愛崗敬業。
鐵路安全生產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需要我們用對黨忠誠的信念和意志,枕戈待旦,堅守堅持。千百萬旅客的生命安全,鐵路大動脈的暢通無阻,需要的,就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一兵。
我們的舞臺很小,可是為黨工作的信念不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變。我們在自己這個小小的舞臺上,一樣是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我們需要用信念和意志,重新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八個大字。
永遠是春天,那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美好的希望。永遠是春天,那是黨的事業和發展。為了黨的事業,我們原意付出全部的熱血和青春,讓人民群眾永遠生活在春天中,永遠是春天!
觀看《永遠是春天》有感二
影片《永遠是春天》以山東省壽光縣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為原型,如實地反映了在王樂義帶領下,我黨一批樂於奉獻、敢於帶頭的優秀農村幹部和群眾,在推廣棚蔬菜種植過程中克服艱辛萬苦、力排阻撓和障礙,改變了中國北方冬季蔬菜無法種植的歷史。
《永遠是春天》以發展大棚蔬菜為主線,描寫了農村廣大黨員心係黨的偉大事業,領導群眾頑強創業的精神風貌,是一部表現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主旋律電影。該片對教育共産黨員堅持群眾路線有積極意義。
1970年代末山東某地的三元村,十分貧窮落後,生産隊長王永樂患直腸癌剛剛在省城濟南做完手術,就被迫切希望脫貧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選為新一任村支部書記,王永樂拖著「半條命」迎難而上。
為早日帶領三元村脫貧致富,王永樂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擴大耕種面積、改良土壤結構,試圖走種植果樹的路子,但成效緩慢,偶然的機會,他決定帶領大家發展大棚蔬菜,闖出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更可貴的是他們不保守,不但自己不斷學習、創新、前進,而且把新技術、新經驗傳播到四面八方,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都有他們的足跡和豐碩成果,受到全國各地稱讚。
我深受王樂義同志先進事跡的感動,《永遠是春天》這部電影充分展現了共産黨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展現了黨和人民群眾淳樸真摯的魚水之情。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學習主人公對黨忠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學習他無私奉獻共同致富的崇高品德,學習他矢志不移埋頭苦幹的扎實作風,學習他嚴以律己清正廉潔的黨性原則。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著力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扎實做好社保的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為提高為民辦事能力、推動社保事業貢獻力量。
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學習王永樂的創業、創新、奉獻精神,學習他為民、務實、清廉的情懷。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扎扎實實地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和工作落到實處,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