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觀後感

2023-07-27 14:49:38

  200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英文名稱Inside.Job.2010)向人們揭示了這場金融危機究竟成就了誰。小編整理了《監守自盜》觀後感,快來看看吧。

  201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觀後感一:

  正如影片所說,影片確實請到了很多重量級的人物進行大量採訪。但是,影片的剪輯將大半人所說的進行了重新組織,又刪去了很多採訪內容。影片就像CCAV臺邀請幾個人談論國際形勢一樣,美帝野心勃勃留了下來,不同意這種說法的人,採訪內容被一刪再刪,留下些被主持人問話問得答不上來的情形。許多人不接受採訪是明智的,這樣的採訪接受了只會讓自己羞辱,而且無法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若是本片將採訪的全部內容都公開來,應該是能讓人受益很多的,但是NONONO文藝們怎麼能拍這樣的片子,文藝應該有立場,文藝應該揭露華爾街的貪婪,應該揭露華爾街控制美國政府,應該揭露那些經濟自由化的學者

  談點看法

  首先還是從房地產市場談起,對於美國房市來說,最重要的一個事件發生在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政府成立房利美(FannieMae)作為其新政的一部分,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抵押貸款。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美國政府通過房利美,以及後來成立的房地美間接的影響著房地產市場。威廉斯(W.E.Williams)教授曾寫道:從1977年的「社區重建法案」開始,國會就開始威脅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他們向高風險的住房買家和企業發放更多貸款,這些貸款就稱為次級貸款。這些銀行和金融機構得到的甜頭是,「政府資助企業」FannieMae和FreddieMac將會購買這些高風險的債券。任何腦子重量超過一盎司的人都能明白,這是釀造災難的配方,可國會卻齊聲否認。在房利美成立70年後,房利美和房地美成為了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持有全美近3100萬個家庭的住房貸款,總額約為5.4萬億美元,約佔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一半。在大蕭條之後的70年,美國房地產市場除了小範圍房地產價格有出現過回落,總體上房市一路高唱凱歌,沒有下跌過,但反觀世界上其他國家,在這一時期西歐各國都有出現過過房地產市場周期現象,都有出現過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下跌的情況;亞洲國家,日本在90年代就有出現過地產泡沫破裂,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香港更是幾起幾伏,調整幅度有時甚至高達30%以上,中國大陸開放三十年,也出現過地產價格大幅下挫的情況,深圳樓市跌幅超過60%,多數為九十年代初內地房產繁榮時所建,深圳地產公司司40%以下的利潤不做,朱鎔基抓經濟後,地產泡沫就此破裂。房地產市場起起伏伏,升升降降是正常的,因為市場總是不斷的尋找「均衡」,有時供不應求,有時供大於求,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供給需求,有些年房屋供給過多,房價下跌,有些年住房需求增加,房價上升,但是像美國政府這樣,通過這些抵押貸款公司介入房市,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高風險的貸款,這樣那些原本屬於高風險的住房買家可以買房了,房貸市場也變得十分寬鬆。這樣等於是政府通過兩房間接的向房地產市場不斷注入大量的資金,促成房地產市場的超級大牛市。這樣的房地產市場繁榮是不可持續而且是脆弱的,假如沒有利率政策的收緊,布希政府經濟政策的失誤,它還會因為其他原因而破裂。美國房市到了21世紀,由於長期的政府干預行為,實際上已經是積重難返。

  其次再說金融衍生品市場。此次出現問題的大多出現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RMBS),很大一部分來自房利美房地美所發放的,這些證券在次貸危機前,大多得到了像標準普爾等大型評級機構的AAA評級。被認為是「安全」住房抵押證券連同其他抵押證券一起被放入一個證券組合中,形成抵押擔保債券(CMO)然後這個證券組合又和其他抵押貸款(如助學貸款等)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組合債務抵押債券CDO。CDO和CDO組合起來,又可以組合成CDO2。像AIG這樣的保險公司,捲入金融危機,其主要的原因是捲入保債務憑證(CDO)AIG從其提供的向超高級風險產品作擔保中獲得相對較少的一部分利潤——承保的每一美元每年的收益僅0.02美分。但如果0.02美分乘以數十億倍,就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收入來源,特別是如果不需要準備金來覆蓋風險的話。這些證券組合十分複雜,而計算他們的價值和風險更為困難,最初創立CDO的摩根大通團隊整合模型時,既需要繁榮時期的數據也需要衰退時期的數據,但是他們卻尋找不到房地產市場衰退的數據,這些數據十分重要,想要估算CDO中證券之間的相關性,及其風險,就必須依靠這些數據。如果這些證券是沒有相關性的,則相對來說是安全的,如果這些證券高度相關,結果將是災難性的。這使摩根大通團隊最終止步於更大規模的交易。而另一些金融機構卻認為看到了商機,積極的參與到這個交易中來,其實他們同樣沒有找到足夠的數據,沒有能夠預測到潛在的風險。市場上交易者的行為並不一定對,但是市場這種機制,能夠懲罰做錯的這些人。正如弗裡德曼所說,市場是一個不要求認錯但會懲罰錯失的地方。當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犯錯時,華爾街的交易員們對CDO等金融衍生品的估價是錯誤的,有毒資產的持有者必須為自己的錯誤判斷付出代價。美國政府對有毒資產的救助,越毒的資產越能得到政府的資助,等於是做的越錯的人越能得到補償。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錯誤是建立在房地產市場扭曲的基礎上。如果沒有房地產市場的扭曲,被打包的債券等不會變成有毒資產。剔除了這些債券,或許金融衍生品定價也會有偏差,但是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後果。我認為金融市場之後所出現的恐慌來自於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在08年初的時候,政府救助了貝爾斯登集團,所依據是太大而不能倒閉的原則,可是太大而不能倒閉原則並沒有清楚的界定什麼樣的金融企業是太大而不能倒閉的,什麼樣規模的是可以倒閉的,在拯救了美國第六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後,保爾森卻宣布不拯救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更要命的是,美國政府並未解釋為什麼拯救了貝爾斯登而不拯救雷曼兄弟,這種規則上的不確定性導致金融市場的恐慌,人們並不清楚下一個會倒閉的是誰,政府會救誰或是放棄誰。或許不公布拯救方案,會讓保爾森有更大的空間操作,但是這個舉動給以金融市場人人自危,竭力自保。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這件事的重要性,就是在前面提及的雷曼兄弟倒閉後,一直不大關注美國金融市場的國內媒體開始大幅報導金融危機,似乎金融危機一夜之間突然爆發的。政府干預市場一定會出問題,只是這些問題會以什麼方式表現出來,或者是在什麼時候表現出來。或許是長期的資源浪費,或許是金融海嘯。

  片中認為的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監管不力」但只要翻一翻過去幾乎所有的經濟危機都有許多人歸將其歸因為「監管不力」但有一個問題是什麼才是監管得力?胡佛總統曾經被認為是讓經濟過於放任自由而導致三十年代金融危機但羅斯巴德指出胡佛非但不是自由主義者而是同其繼任羅斯福一樣熱衷於政府對經濟的管理胡佛極其討厭賣空積極打擊美國股市做空。後來經濟危機爆發,胡佛下臺,羅斯福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均為主張政府管理,但羅斯福新政成功了麼?沒有,大蕭條至少持續到了二戰時期。羅斯福的新政對美國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在金融業的影響就是拆分,羅斯福將銀行的投資部門分出來,禁止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即為鼎鼎大名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當時JP摩根和摩根史丹利本就是這樣被分開的。這項法案影響深遠,投資銀行確實也長時期「老老實實」做業務。有空再講故事了。

  PS回答房市泡沫式政府促成的金融衍生品是擴大作用。有些人認為金融衍生品完全沒有用,例如片中提到的資產證券化。假設銀行貸款100萬出去,然後把這個貸款拆分成100萬份出售,每份一元,購買的人獲得貸款所帶來的收益,而銀行獲得流動性,如果都沒有人想要銀行貸款收益,怎麼會有人去買?這是資產證券化的益處,有人喜好流動性,有人喜好固定收益。另一面是,購買的人要承擔貸款的風險,銀行如果賣出去自然是受益,但並不是所有的都能賣出去,還有貸款的收益會證券化出售高些。金融衍生品現在似乎成為眾矢之的,欲處之而後快,但著手金融衍生品監管還不如著手準備金制度與太大而不能倒閉準則的改革,這樣才能除去銀行風險收益的不對稱。

  不是說政府救市不利而是救市規則模糊這麼重要的規則沒有明確規模而是由幾個重要頭頭進行決定讓市場面臨政策上的巨大不確定性

  高管的薪金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工資更重要的是獎金獎金相當於績效如果今年幹的好就能得到多少但是不能立即拿到手上離職的時候能夠拿到當然董事會設置的這樣制度確有不合理的地方(不止金融業其他各行的高管獎金也是如此)因為不論公司最後如何高管在離職的時候幾乎都能拿到豐厚的獎金。當然現在看這些高管倒閉離職後還能拿那麼多錢非常不合理,但那些錢可以說是之前其在任期間未支付的薪水,只是人走了以後,把錢放進了兜裡。我沒有讚美這種制度,我也認為這種制度不合理,不單是金融行業,其他行業高管的薪資制度也是類似,我也認為這種薪資制度需要大幅改進。但同時我認為,如果不是政府出資援助或是參股的企業,政府不應去制定該企業的薪資高低,薪資的制定權應是屬於股東,股東才是企業的所有者。

  投資銀行不是金融危機的贏家恰恰相反最大的輸家就是投資銀行

  美國5大投資銀行

  1高盛(目前美國5大投資銀行中唯一仍盈利的公司)

  2摩根史坦利(股價下跌)

  3美林公司(已被美國銀行收購)

  4雷曼兄弟公司(已破產)

  5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

  片中所指的雙方交易的就是高盛其中SEC訴訟是因為高盛在出售那些賣的抵押證券同時,沒有披露另一家客戶衝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JohnPaulson)正押注於這些證券將崩盤。看出其中的問題了麼,兩筆對立的交易,事後諸葛亮當然可以說這是不可容忍的,但是事前華爾街幾乎一致看好這些產品,而且華爾街的各種對衝買賣一直是持續存在的,投資銀行的接連破產賤賣也是事前沒有預料到風險。高盛比其他投行所作的唯一區別在於,他買的保險更多,也就是片中AIG所賣的CDS,0.02美分保一美元,不需持有CDO,也可以購買CDS防範風險,高盛的首席風險官並不像許多公司形同虛設,而是有一定實權的。大部分人看到繁榮,少部分人看到風險,還有人既看到風險還對此進行保險。對於高盛的道德拷問可以不斷進行下去,但是卻很難告倒,大陸幾乎所有的基金,都是做多才能盈利,證券公司在向你推銷基金產品,這些基金產品要股市漲了才能盈利,而另一方面,證券公司的自營業務是可以在股指期貨上做空的。這樣一家證券公司賣基金給你,而它的公司自營業務又在進行做空,你就能告它欺詐了麼?

  金融高管確實有錯市場判斷錯誤公司風險過高高管的薪資也不合理甚至道德有問題(好萊塢這幫吊亂的人絕對不比這些高管性行為吸毒好到哪去)但是對金融高管監管不利高管太貪婪確實不是主要原因

  監管從來不利因為兩個人交易第三人監管他怎麼也不可能完全了解雙方各種情況如果他能清楚完全能夠監管者安排交易計劃體制就不會失敗。高管貪婪高管像來貪婪從有高管開始就是如此而且不僅是高管其他許許多多人也都貪婪。

  201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觀後感二:

  開篇先上了道冰島做前餐:可憐的冰島「已經在歷史發展的終極/穩定階段」,卻在2000年起開始放鬆管制、寬鬆經濟政策,「引發的災難,首先是環境,然後是經濟體系」——銀行大膽舉債、一手主導的過度膨脹使經濟體系變得極其脆弱,金融監管機構無所作為,甚至有1/3的人投靠去了門前停滿SUV的富得流油的銀行。Butthisisauniversalproblem,right?

  於是時代感強烈的炫目片頭把故事拉回了紐約,回顧危機爆發一刻全球的反應時CCTV2還漏了一臉,中國和法國一樣成為片子裡美國以外的主要取材對象。片子的主體分了4章來講述:

  1.HowWeGotHere

  講華爾街投資銀行從早期的partner模式來到Deregulation的時代——去管制,放虎出籠——這中間的種種人和事:揭AlanGreenspan曾拿錢幫商業欺詐犯給regulator寫「專家意見」的老底兒揭的毫不含糊——這就是定了個基調,後面精彩的還多著呢,RobertRobin,LarrySummers也都帶著背景逐一亮相。

  講90年代末幾大投行巨頭格局已定,「先進」的金融衍生物如何煥發生機——中國銀監會的一位主管(查了一下,叫沈聯濤)還在這兒發言講起美國高學歷的博士們開始紛紛投身金融的掌故。

  講在這期間要求、呼籲管制的人如何被踢出了局,於是Deregulation的狂歡繼續進行。網際網路泡沫,哪怕是安然事件,這幫銀行如何總是罰錢了事而不是被調查和管制(還包括FannieMae和FreddieMac倆只),順帶帶出一些這些銀行參與的洗錢啊投資伊朗核武器啊之類的破事兒。

  最終五大投行,兩大商業銀行,三大抵押保險,三大評級機構,開始組成新的房貸產業鏈,次貸開始生產。。。

  2.泡沫(2001-2007)

  房價在飆升,銀行業的去管制化還接著深入,事情如何走向不可思議的瘋狂。。。投行的高管們紙醉金迷著,色情、毒品都成為商業開銷。。。而所有人都還偽裝一切很好,儘管很多正面的採訪者表示:他們知道這有多風險,但是真正的掌權者中沒人願意聽真話,願意行動。瘋狂發展到了投行甚至開始在AIG買保險來賭這些房貸什麼時候崩潰。。。

  事後聽證會上辯解當時行為的一個個嘴臉那叫一個精彩!!!

  3.危機

  描述危機的發生總是非常有戲劇張力的,甚至是刺激的段落。各種各樣的忠告如何一次次的被忽略後,終於有那麼一天,outofcash。。。幾天之中各種逃跑的姿態。。。法國金融部長被問到你是什麼時候得到雷曼要倒閉的消息:「事後」。。。幾天前還信誓旦旦的HenryPaulson難看的臉色無言的表情(這段有張非常經典的照片拍他和TimothyGeithner跟BenBernancky站在一起,三人表情各異,都很有看頭),對AIG的緊急保護。。。然後就是並不那麼有趣的危機擴散,失去房子,失業,波及到中國、世界。。。

  4.責任追溯Accountability

  這是最尖銳的一章,金融產業鏈條上每種機構的每個宣稱無辜的面孔和他們的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的收入數字親密的出現在同一畫面上。學術界的先生們更subtle一些,他們沒有聽證會上的支支吾吾,卻有論文來襯託他們的諮詢費用單(居然把他們的稅單都找了出來,這個太牛了。。。),這些人在採訪裡的表現也是無比精彩。。。

  片子裡還更進一步把討論視角投向金融體系外的整個社會,美國已經面臨著一面工業凋零(轉去海外)一面大學學費上漲嚴重的不均衡現狀,而對富人減著稅,社會貧富分化加劇(Top1%佔有的社會財富從1982年的10%到2006年的23%)的過程中,中產階級和窮人被一步步推向貸款。。。

  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使歐巴馬在自己的總統競選中譴責過以上的現狀,但在他上臺後,在現在的政府裡,一切都沒有什麼改變,沒有一個人、一個公司被起訴或捕。。。甚至就是那些曾經的insider,大部分還是繼續在位,繼續學術,繼續他們的「insider」job,投行高管們繼續他們的高額收入。。。

  預告片裡那段把銀行跟銀行搶匪相比的「Wearesorry,wedidn'tmeanit,wewouldn'tdoitagain,trustme」實在太經典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中國銀監會主管的評論也非常經典:金融工程師比工程師掙得多百倍,工程師們造橋梁,金融工程師們造夢,當夢變成噩夢時,別人來付款。

  片子以這樣一段話結尾:「他們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他們,但是他們在做的事情太複雜我們弄不明白,他們保證這不會再發生了,他們會花數百萬元拯救局勢。。。這不會很容易,但是有些事情,worthfightingfor。」

  順便說一下,這部電影距離我的期望有距離,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我的期望本就不現實——我以為這會是一部以一種以嚴謹的數據分析為主、豐富的理論和評價為輔對次貸危機做抽絲剝繭的理性分析的片子,也就是一篇經濟學論文的標準。其實這個期望既不現實也無意義,還需要什麼具體的數學推導來更進一步證實這場危機的發生根源和過程嗎?我想知道雷曼公司到底賣了多少次貸,這裡面賺到的每一塊錢都進了什麼人的腰包,哪個投資人損失了多少錢,多少人的房屋被收回時他們到底已經付了多少利息和機會成本。。。但不表示人人都有興趣知道,而一部紀錄片,應該盡其最大所能以「有效」的內容吸引他們的目標觀眾來傳播他們想要說的、想要警示、想要譴責的話——從這一點來講,本片非常的好。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