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相對關係例子(邏輯原子與親知)
2023-08-04 11:16:33 2
邏輯原子的提法和黑格爾的整體主義針鋒相對。羅素所理解的黑格爾整體主義大致是這樣一種主張:世界是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所有個別事物都是這個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從一個部分推導出另一個部分,脫離整體的個別事物不過是這個有機整體的一些假象。我們可以從絕對是舅舅開始,但是,有舅舅就必然有外甥,於是,作為絕對是舅舅的反題,我們就有了絕對是外甥這個命題,兩個命題合在一起,就是絕對是舅舅和外甥構成的整體這一合題。然而,這一整體仍不完美,因為一個人必須有姊妹才能當上舅舅,於是「我們被迫擴大我們的宇宙,把姊妹連姐夫妹夫一起包括進來」,如此擴展,直到把萬有都合在一起的整個宇宙。與此相反,邏輯原子主義主張,世界是由個別事物組成的,這些個別事物是最真實的存在,它們互相獨立,我們無法從這一事物的存在推導出另一事物的存在。「原子」不是常識所認為的那些個體,例如項羽、這張桌子、這個地球,因為這些東西實際上是些複合事物。我們會想,項羽是由心肺眼鼻四肢等很多個別器官組成的,心肺眼鼻又可以繼續分解下去,一直分解到夸克。但這是物理學的分解法。從認識論角度看,物理對象必須以某種方式還原為知覺。我們以為自己看到了一顆客觀存在的星星,但實際上這顆星星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我們看到的只是它在若干年前發出的光線而已。我們對對象屬性的認識既然依賴於我們的神經系統以及其他條件,我們實無理由斷定物理對象本身一定具有這些屬性。簡單說,從認識論來看,項羽是由如此這般的體貌、如此這般的行為舉止組成的,體貌舉止可以繼續分析下去,直到不能再細分的、真正簡單的對象,或邏輯原子。羅素有時也說,世界是由簡單殊相構成的,每一簡單殊相只包含簡單性質,簡單殊相之間則只具有簡單關係。
真正的簡單事物,或邏輯原子,是些什麼呢?羅素很長一段時期稱之為感覺與料(sense-data),雖然後來放棄了這個提法。羅素有時也說,邏輯原子只是理論上的結論,我們無法得到真正簡單的對象,這是因為,無論從物理學上說還是從認識論上說,事物都是無窮可分的。
無論我們怎樣定義簡單對象,這個概念總是非常困難的。一小塊紅色是個簡單對象,一小塊粉色也是簡單對象,然而在紅色和粉色之間也許存在著無窮多種半紅半粉的顏色。物理學最後也許會分割出最小的物質體,感覺生理學最後也許會確定各種感覺的閾限,但這些都離題太遠。因為這裡要考慮的不是最小的物質體或感覺閾限,而是構成意義的基本單位。即使我們確定了有限數量的簡單對象,它們之間的關係仍然可以是無限的,在很重和很輕之間、在遠近之間,都可能有著無限多的分隔。何況,關係本身也必須被視做對象,如果關係不是對象而只是包含在對象本身之中的可能性,那我們很快就要回到羅素一向努力批判的內在關係說了。
不難看到,羅素關於邏輯原子的本體論主張是和認識論緊密聯繫的。按照羅素的看法,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分成親知(acquaintance)和描述(description)兩種。我們的常識不難理解通過描述得知和親知有別。我到過北京,在那裡見過天安門,那麼,我知道北京,知道天安門,知道天安門在北京,這些都是我的親知。你沒到過北京,但通過交談、讀書、照片,也知道北京,知道天安門,知道天安門在北京,但你的這些知識不是親知,是通過廣義的「描述」知道的。
親知是第一手的所知,聽說是第二手的,一切從描述獲得的知識都要還原為親知才能最終具有意義。我不知道項羽,但我可以親知讀書讀不下去是什麼樣子,可以到烏江邊看看烏江,可以到博物館去親眼看看楚漢相爭時代的文物,有了這些親知,我就能從「那個少學書不成的人」、「那個在烏江岸邊殺漢軍數百人的人」來了解項羽。項羽已經死了兩千年,我們誰對他都沒有親知,但我們仍然知道他,靠的就是這些描述。當然,即使真能把關於項羽的知識一一還原為各種親知,那也會是個漫長的程序,羅素無法細說,我們也很難做到,多半要憑想像來完成。此外,每個人還原為哪些親知,也各不相同。於是,「項羽」一詞對於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意義,有人想到的是他見過的一個勇士,另一個想到的是一個男人對著一個美人邊哭邊唱。
不過,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平常你會說,你到了北京,親眼看見了天安門,但這只是個日常說法,真正分析起來,你看到的不是整個天安門,而是一片紅色,一個近似長方形的巨大梯形,梯形中間的一些門洞形狀,梯形頂上的金黃顏色和這些顏色塊的形狀,等等。分析可以進行下去,直到不可分析的最終元素。這些最終元素,就是「感覺與料」。在「看見天安門」這件事情裡,真正稱得上「親知」的,就是對這些感覺與料的感知——看到天安門可以分析為這一個那一個感覺,天安門可以分析為這一個那一個感覺與料,其實,在分析的這一終端,感覺和感覺與料兩者已經合一,既不屬於主體也不屬於客體,這樣的主張叫做「中立一元論」。除了感覺,記憶和內視也能提供親知,我們能通過回憶親知過去的事情,通過內視(introspection)覺知自己在覺知事物,覺知自己的欲望以及心靈裡發生的別的事情。
所以,你只是在間接的意義上看見了天安門,你直接看見的是感覺與料,你對這些感覺與料進行整理、推論、組織,形成了對天安門的整體認識。非親知的知識可以說是從親知出發所作的推論。例如,我只能對我自己心靈裡發生的事情有親知,但「我們通過對他人身體的知覺,就是說,通過我們自己的、與他們的身體相關聯的感覺與料」知道別人心裡的事情。「要不是親知我們自己的心靈的內容,我們就不能想像其他人的心靈,因而我們就絕無可能知道他們具有心靈。」
親知原則有它很通俗的一面。我們很少有人活見過鬼,但我們都懂得「鬼」這個字的意思。鬼長得和人差不多,不過特別輕,晝伏夜出,諸如此類,人我們都見到過,分量輕,夜裡出行,這些我們都很了解,因此我們也大致知道鬼是個什麼東西。有疑問的是這麼兩點,一、哪些是我們的直接經驗或親知?它們是一些感覺原子嗎?二、宇宙從大爆炸產生,這是我們推論出來的,鬼、他人的心靈,這些也是推論出來的嗎?如果是,它們似乎是很不相同的兩種推論。如果不是,我們是怎麼知道鬼或他人的心靈的?
通過羅素對親知和描述的區分,我們可以看到原子主義和感覺主義合在一起的總體面貌。原子主義和感覺主義都來自休謨。「感覺與料」大致相當於休謨的「印象」。事實各自獨立這一提法也見於休謨:「凡存在者都可以不存在。否定一個事實絕不會陷入矛盾。」複雜事物由簡單事物組成,複雜觀念可以分析為簡單觀念,這都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主流觀點。所以,與其說羅素在這裡有什麼新見解,倒不如說他是在利用新時代的邏輯工具闡發傳統英國哲學的觀點,賦予它更精緻的形式。
——陳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