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抒情作文
2023-07-22 09:19:19 2
端午節抒情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抒情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抒情作文1
舒城人為了讓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他們寄希望於做糯米飯。糯米飯做得好,就象徵著日子好。到了端午這天,我見過媽媽親手做過糯米飯。做這種飯是很有講究的。為了不煮成稀飯,做糯米飯的水應該比做米飯的水少30%。將水和糯米配好後不要立刻開電飯煲,要等糯米嗆一下水,等吸水20分鐘均勻後再通電。對於細粒長糯米,等待10分鐘後再加電煮飯。對於粗粒短糯米,等待20分鐘小時後再開電飯煲。電飯煲跳閘後,等待10分鐘再開鍋吃糯米飯。
小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她說因為糯米比較結實,不長飯,因此加的水比做米飯要少三分之一左右。這個時候如果立刻上電做飯,可能會受水不勻,無法煮熟糯米飯。因為水比較少,在沸騰的情況下水分揮發比較快,很快就會跳閘,導致糯米飯煮不熟。有時下麵糊了,上面可能還是夾生的。因此,要根據糯米粒的大小讓糯米在水中泡足夠時間,讓水在常溫下進入糯米粒內部。等這個過程完成後,再加電煮飯,就可以煮熟糯米飯。由於水比較少,糯米飯是一粒粒亮晶晶的.,特別好看,很香,也很誘人,又有胃口。飯好,心情好,圖個吉利,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一頓飯,親親熱熱過一個節,其樂融融,和和美美,覺得這樣的端午節才熱鬧,才完美,才算美滿。
我們重溫歷史,可以看到,祖國各地那麼多的端午傳說,端午習俗,端午文化,其核心無非就是兩方面,一方是紀念屈原,歌頌愛國精神;人們永遠地懷念屈原這是與他的高尚人格是分不開的。兩千多年以來,他的作品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他的精神引起世代敬仰。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成就了偉大的屈原,成了端午節永久紀念的一座豐碑!
另一面,在很大程度上,人們通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寄託的是一種精神,傳遞著的是一種習俗文化。人們過這個節日,圖的是吉祥,送的是平安,共建的是和諧,傳遞的是溫馨,洋溢著的是濃濃的鄉情、親情。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親人的幸福,人們都特別注重這個習俗。彼此間也是通過一次次的交往,讓親戚更親,讓感情更濃,讓生活更美好,讓日子過得更加火紅!
端午節抒情作文2
農曆五月,古稱「毒月」,因時值盛夏,蚊蠅孽生,百蟲活躍,威脅人們健康。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多用雄黃、蒜頭、菖蒲根浸酒在牆角等陰暗潮溼處殺滅蟲蚊,點燃艾條煙燻蚊蠅,並用艾火炙熟蒜頭食之以殺菌防感冒。舒城。六安一帶民間多用紅紙剪成「五毒」(蜈松、蠍子、壁虎、蜘珠、蛇)及老虎形狀,貼於室內鎮惡驅邪。也有貼端午符,懸掛鍾馗畫像鎮邪的。
我的家鄉「舒城」人一直還有上山「採百草」的習俗,採集中草藥以闢邪療疾。在我的記憶裡,舒城、六安一帶,有個習俗:年輕人在新婚前,都要用「陳艾」泡水沐浴;新生兒滿月,也一定要用「陳艾」洗澡;體弱浮腫的人,也都要用「陳艾」水泡澡,用「陳艾」燻炙病體。
記得我七八歲時,就按媽媽的要求,在端午節那天,一早就挎著竹籃,拿著鐮刀,到河邊去割艾蒿,臭屁草(應該叫菖蒲)。割滿一大籃子,回來以後,就由哥哥站到凳子上,我做助手,把艾蒿、臭屁草插到門縫裡。然後留下一部分,不能曝曬,只能陰乾。當時,我們不知道是為什麼要做這些,只知道按大人意圖做。幾次問媽媽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著想這些東東,媽媽的回答都讓我有些似懂非懂。雖然不是很明白,但從媽媽的表情裡可以看出,這件事很嚴肅,也很重大。孩子們不需要懂,只需要去做就是了。
家鄉還有一個喝雄黃酒的習俗。每到端午節的中午,在吃午飯時,爸爸會用一個土碗,調上雄黃酒,一家人都得喝一小口。我看那個表情,雄黃酒定是難以下咽,但都要強忍著呡一口。女孩子不能喝雄黃酒,但媽媽也一定要在女孩的鼻尖、耳朵、額頭等部位抹上雄黃酒,並且要我們保留三天,才能洗掉。爸爸還面色凝重地把喝剩下的雄黃酒灑在牆角,房前屋後的潮溼地帶。
現在想起來,也無非是闢邪除病吧。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如今。後來我就是到了城裡生活,每年端午節即使不在門上插艾蒿、臭屁草,也都會在那天去菜市買些艾蒿回來。一些放起來涼著作「陳艾」,另一些晚上燒一大鍋艾蒿水,全家大小人必用艾蒿水沐浴,以驅寒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