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青春影片高考1977觀後感

2023-08-11 18:30:43

  《高考1977》的價值在於文獻意義和個人史,江海洋有足夠的資歷講述,而又聰明地採取了通俗劇手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青春影片高考1977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青春影片高考1977觀後感一:

  這部電影的首映式安排在北大百年講堂,可謂是恰如其分。原本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有些許不屑,畢竟這是部主旋律電影。但坐在我身邊的一位中年女士,電影開演後不久就一直在低聲啜泣,讓我也不得不嚴肅起來,漸漸的發現自己也融入了進去。

  電影拍的很唯美,整個畫面呈現一種飽和的暖黃色調。故事也講的很感人,一幫在黑龍江插隊的上海知青在得知高考恢復後,力圖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男主角潘志友為了讓自己愛人安心的上大學假意上考場。他自己交了白卷,因為他決心紮根在這片土地上。

  來看首映式的估計有不少都經歷過30年前的那場變革。在某個時刻,我從二樓偷偷往下看,那抬起頭被銀幕所吸引的一張張面孔,恐怕很多人都在回憶自己的故事。我發覺自己不是被電影感動的,而是被禮堂裡的氣氛傳染的。不經意間聽到的一聲嘆息一聲啜泣都將一種我無從了解的情緒植入我的神經。以至於當陳瓊衝著千裡迢迢送複習資料來的父親絕望的哭喊:「證明?你不是歷史反革命的證明呢?我已經等了十年了。」我的眼淚也下來了。

  至於這部電影是否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的情形,我持懷疑的態度。儘管導演江海洋也是那個時代的過來人。在電影裡,知青們都表現出來極強的歷史自覺性。潘志友一開始就意識到鄧小平復出了,要有大變化了。未來茫茫不可知,難道他們就不迷茫麼?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回憶的美夢,那些不好的陰暗面都被小心的擦去。至於為何還依舊引起經歷者的共鳴,我想大概是因為人的記憶有時也並不可靠吧,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會將經歷的事情詩意的重構。全然不顧發生時的混亂和荒誕。

  我覺得電影裡最出彩的要是孫海英扮演的於團長,有當年石光榮的味道。他既是一個思想保守的轉業軍人,起初老是為知青的高考設置障礙。同時他又是一個慈祥的父親。他希望這些孩子能飛出去。電影的最後,當他開著重型拖拉機出現在已經絕望的知青面前時,全場響起了掌聲。

  據報導這部電影的成本在2000萬左右。儘管昨晚的氣氛很熱烈,但我還是要說這部電影有著很多硬傷,收回成本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導演好像並不在意這個。大家也習以為常。這很奇怪,似乎主旋律電影就註定要情節膚淺,人物單薄。王海兵飾演的潘志友是個高大全式的人物,作為一個革命幹部,他執意要和黑五類的女主角在一起,並鼓勵她參加高考離開這裡。自己卻願意陪著老團長,紮根在北大荒。我很奇怪,就算是為愛人著想,但兩個人不能在一起,他就不痛苦?他也是個北京知青,就算有獻身邊疆的志向,他就不掙扎?倒不是說我不相信人性中有高尚的一面,但正是由於人性的軟弱,才讓稍縱即逝的閃光彌足珍貴。主人公太單薄了,以至於完全掩蓋在於團長的個性之下。大概是導演認為中國的觀眾都很單純,理解不了人性的複雜性。其次是電影裡的一段床戲,儘管很短,有明顯被剪過的痕跡。但讓我覺得莫名其妙。倒不是說我很封建,認為主旋律電影裡不能有床戲。但難道非要拍段床戲,才能證明男女主人公感情甚篤,義無反顧?哎,只能說是李安的《色戒》把中國電影的風氣給搞壞了。似乎不拍床戲就顯得自己不是名導,不配搞藝術。要說你拍就拍吧,這兩個人行苟且之事,竟然連門都不鎖。讓團長老於逮了個正著。這個劇情安排就太弱了吧。其實在電影裡還有不少這樣的幼稚情節。知青們絕食抗議老於的霸道,領頭的強子非要做革命烈士狀:「我沒有後臺,黨中央就是我的後臺。」囧,黨中央的英明決策當然要歌頌,但電影有自己的語言,你直通通的說出來肯定是最蠢的一種方式。

  主旋律電影並不是中國特色,每個國家都會有。像《珍珠港》,《變形金剛》這樣的好萊塢大片,背後都有美國軍方的巨額投資。只是老美太狡猾,很多東西都被隱藏在商業的外表下。其實人物形象是否豐滿,故事情節是否出彩,完全是導演藝術功底的問題。不要總是以主旋律做藉口拿國家的投資打水漂,這可都是納稅人的錢啊。特別是在當前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下。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肯定還會湧現一大批獻禮影片,但如果都是這種水平,甚至還不如這種水平。那可就真的是中國電影的悲哀。

  青春影片高考1977觀後感二:

  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的熱情一次又一次地被點燃。影片一開始,小根寶的扛包爭取回家名額的戲,就讓我既感動又心疼;張國強在上海沒能報上高考的名時,老遲從黑龍江來了一封信告訴強子已經幫他報上名了,一下子把我從惋惜的情緒裡帶了出來,心情真是痛快;

  潘志友為了讓陳瓊參加高考,帶著她一起複習和報名;去考試的路上,知青們乘坐的拖拉機拋錨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礙重重的山林裡飛奔著趕火車,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來;有人摔傷了,就一把推開趕來幫忙的人,哭喊著為前行者送上祝福……長達幾分鐘的奔跑鏡頭,看得我們同學中都閃著淚花。

  還有潘志友拿著寫滿字的試卷出考場後,對老遲說我不走了……這些都能令我慨嘆不已並潸然淚下的感人場面,深深地觸動到了我。影片中的青年人個個讓我讚嘆,讓我為之動容。

  青春影片高考1977觀後感三:

  怎麼拍好主旋律電影,仍然是官方體制下各大電影製片廠的難題。《雲水謠》可能是近幾年最受歡迎的主旋律製作,但除了幾個官方認定的獎項,它的含金量還不足以代表中國電影的某個側面。

  給我印象最好的是《離開雷鋒的日子》。和雷鋒無關的故事,卻比雷鋒本身更貼近人心。當年在電影院裡把不少人看哭了。除了劉佩琦出神入化不露痕跡的表演,它自始至終落點都在普通人身上。喬安山是一個背負著「救贖」的凡人形象,這是此片天生的優勢。

  如果是典型,是模範,還要拼票房,掙口碑,主旋律電影的胃口可就太大了。在中國過億的電影裡,有一部叫《生死抉擇》,外國人肯定很難理解為什麼它能掙到撐。那是我們中國特色,宣傳部下命令,各大機關單位還有學校組織的,叫做包場電影。

  但再走這個路子,主旋律電影根本不要想與時俱進。於是有了另外一批人,號稱要獨闢蹊徑,把主旋律拍得好看精彩,於是走了特效路線。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政協委員馮小寧同志,他的代表作是《青藏線》《超強颱風》,等等。

  可惜我覺得《青藏線》是我從小到大看過的拍得最糟糕最噁心的主旋律電影——不過據說如果看了《超強颱風》之後,前者要退居第二。我想,自上而下可能都不會有人覺得《青藏線》是個好片子,甚至包括馮小寧自己。出於起碼的尊重,我抑制住了一次又一次退場的衝動。

  如果只跟人拼砸錢,意識形態宣傳的本事還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那我們的各大電影製片廠們可就太傻了。這是《青藏線》影響食慾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幸好《高考1977》沒犯這樣的錯誤。

  它有一種回歸到80年代電影的樸素和誠懇,這讓人可以原諒很多顯而易見的問題,比如仍然掩飾不住的急切表達欲,又或者毫無必要、觀點陳舊的感情戲,以及電視劇一般濫情的幾個小轉折。

  導演和演員讓《高考1977》站住了腳。江海洋是傳說中的第五代,但其實我之前並未聽說過他,查了資料才知道,1977年高考生之一,進了北電著名的78級。這起碼是他自身出發的真實履歷,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導演是沒法拍出一部讓別人相信的電影的。

  緊接著就靠孫海英了。孫海英在媒體上形象並不好,常常被網站做成標題來刺激80後和90後,然後能在回帖裡看到大量人身攻擊的字眼。他喜歡開炮,而且習慣性地上升到道德和社會責任的高度,如果去做政協委員,一定會成為被追逐的對象。

  孫海英因為《激情燃燒的歲月》而紅,但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他演得好,而是他就是石光榮。孫很難駕馭別的角色,他從戲裡到戲外,從作風到思想,整個都還生活在那個被市場經濟掃蕩殆盡的年代,所以在媒體上偶爾的大嘴事件並不奇怪,也該為社會所寬容。

  在《高考1977》裡,孫海英的角色,一個北大荒的革委會主任,是最出彩的角色之一。同理可證,不是他演得好,而是因為他就是角色本人。在他後面的是被打成反革命的大學教授,同樣是老演員趙有亮。一個講述高考生的電影裡,兩個老頭子成了最有光彩的角色,說來有點滑稽,也可以說是編劇的歪打正著。

  很可惜的是,教授這個知識分子,其戲份處理得簡單潦草,力度上相當差,倒是一貫在傷痕文學中作為反面角色出現的「革委會主任」,有人性,有感情,一副老大粗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善解人意的心,這可能是《高考1977》對影視作品中的傳統文學形象一個小小的翻案吧。

  觸及文革的電影很少,此片是一個側面。我們的批判高度都停留在謝晉的年代,幾乎由他一己之力達到。《高考1977》沒能突破,在片子裡呈現的流放生活並無殘酷,也無醜惡,少見壓抑,對偉人改變歷史寄託了老一套的感激之情,在全片視點能夠做到以今觀古的同時,這樣的溫和無論如何不太正常。

  當然了,既然是上影集團出品的獻禮片,不可能要求它在批判上作出什麼貢獻。《高考1977》的價值在於文獻意義和個人史,江海洋有足夠的資歷講述,而又聰明地採取了通俗劇手法,所以,作為一個完全跟那段歷史不沾邊的年輕人,儘管瑕疵點點,我在銀幕前仍被不自覺感動。就衝這點,它比《青藏線》強至少十倍。

更多熱門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