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1977觀後感
2023-08-11 18:29:23
夢想,每個人都有平等追逐夢想的權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1977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關於高考1977觀後感【篇一】
1977年恢復高考
2007年我參加了高考
整整三十年
我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但是沒想到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能流那麼多眼淚。
電影中的農場只是千千萬萬個知青點中的一個,又有多少個知青點的「革委會主任」設置了"小測試",思想沒有轉變過來,最後沒有讓那些迫切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去參加高考。十一年。人的一生有多少個十一年。
當看到高潮時,知青們坐著拖拉機去參加考試,當拖拉機半路壞掉跑不動的時候,他們奮力往火車站趕的場景,有些人互相攙著跑,還有些倒下跑不動的叫著前面的人一定要好好考。一些人跑到火車站和站長說:「再等等,再等等,爹啊,十一年就這麼一回啊。」不知道多少人在路上倒下,沒趕上火車就等於沒趕上人生的變革。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
煽情的說完了,說說實際點的。電影中的特效做的不咋地。火做得忒假。
關於高考1977觀後感【篇二】
《高考1977》以「黑龍江某農場內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為主要敘述對象,從影片的一開始就感覺到了這場群戲人物的紛繁複雜,相對於其他小格局影片來說,《高考1977》顯然是想把這麼一個具有劃時代標誌色彩的題材拍成一部史詩性質的宏大篇章,在眾多人物的關係中又著重刻畫了孫海英飾演的農場革命委員會主任兼廠長老遲,王學兵飾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顯欣飾演的女知青陳瓊,影片將這一群人置於了文革剛結束,鄧小平剛出山那個新舊時代的過渡期,以此來展現這個過渡期裡一群人對於理想與現實的憧憬與彷徨。
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場持續十年之久的災難以及災難過後人們那種對於夢想的渴望以及對於現實的掙扎的我們來說,高考無非就基本等同於了看書做習題和考試,站在今天這個視角去看待那時的知青對於高考的「掙扎與憧憬」時,80後似乎很難找到共鳴點,這恐怕也是電影上映時最大的擔心所在。作為目前自願掏錢買票進影院的主力軍,80後影迷花幾十塊錢去消費的不是對於歷史的緬懷和反思,相反在經過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緊張工作之後,他們更願意看到的就是那種最好簡單到不用腦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所以對於沒有那段親身體驗的80後甚至90後影迷來說,想要讓他們掏錢去看這麼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輩記憶緬懷」是有不小的難度。
但也不是說影片完全沒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前幾年的《東京審判》在宣傳上不就給全中國人來了一次「道德綁架」嗎?該片在宣傳海報上宣稱「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此語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話豈不是要背上不愛國的罪名。因此我覺得,《高考1977》也可採取這種「綁架」的辦法,「凡是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應該看的電影」或者「每個80後都應該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電影」。
再來說說影片本身。開頭我也說過,對於這樣一個借著改革開放30年的春風而順勢走大場面大投資的影片,導演有意將它拍攝成具有史詩性質的大片,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大搖臂鏡頭已經茫茫雪景的大場面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對於這樣一部大格局的影片來說,影片內部實際所展現的格局卻很小,因為人物雖然多,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很多人物並沒有得到很多的渲染,比如帶頭絕食那個人、火車站長的女婿、那個因為救人而被喇叭砸死的上海知青等等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人物性格並不是十分飽滿,甚至絕食那場戲中無緣無故跳出來支持帶頭人的那些人我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影片的主線還是在於小潘和陳瓊的愛情以及老遲對於高考的態度轉變上的,但孫海英所扮演的老遲實在太過於強勢,讓我覺得王學兵扮演的那個知青似乎變成了個附庸。
影片中間有一段裸戲,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回來的路上和木匠等人討論,這段裸戲實在是出來得太突兀,因為本以為這麼一部主旋律的片子,再怎麼也不會突然蹦出這麼一段吧,況且我們都認為這段裸戲實在是可有可無,至於為什麼會有,我只能猜測是否導演想讓該片不至於太那麼主旋律而為之。不過這段估計上映的時候會被剪掉,這裡不做重點討論。這裡的愛情戲作為當時人們對待即將改變他們命運的高考其實是增添了一重內心的矛盾與掙扎,知青之間相互陷入愛河是很正常的,但《高考1977》裡在表現這段愛情掙扎的高潮時明顯有一個硬傷,也就是那段裸戲,據我所知,人們在七十年代的時候還是相當保守的,學生之間上課要畫三八線,男女生之間很少講話,即便戀人之間在公開場合也不會作親熱狀,就連牽手也被看成是有傷風化,但《高考1977》中小潘和陳瓊那次激情纏綿甚至連門都沒鎖,以至於被闖進來的老遲碰了個正著。
也許對於經歷過那次高考的人來說,他們能從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當年的自己的影子,在網上看到一個人回憶當年經歷過那次高考的學生描述:「當時一個同學特別興奮地騎車來告訴我,說要恢復高考了,我一下子就驚呆了,眼淚一湧而出。我跟同學反反覆覆地說一句話:這下有希望了!當時那種情況,有點像在黑夜裡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麼都吸都看不見。恢復高考這個消息,相當於牽頭突然冒出火光,當時沒有別的念頭,只想著趕快蹦到那兒去。」所以對於《高考1977》裡所呈現的各種狀況,我是能理解那群經歷過風雨飄搖的時代的年輕人的心情的。
總體來說,影片選取了一代人對於高考的夢想與掙扎作為切入點,來展現這次改變了他們命運的改革。但在觀影之前,我覺得這麼一部冠以《高考1977》名字的影片應該著重於表現一群人在經歷了十年的苦苦等待之後終於圓夢大學之後對於新環境的無所適從,但影片結束於農場老遲在廣播中宣讀各位考上大學的知青名單這樣一個十分和諧的結尾,從而將諸多尚存的無奈轉變成了一曲和諧之歌,或許美好的東西更值得那些遺憾尚存和夢想成真的人們共同去緬懷吧。
關於高考1977觀後感【篇三】
一直看到網上熱評《高考1977》這部片子,雖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未出生,但想一睹文革結束恢復高考這段歷史真容的我,最近很有興趣地在家看了這部片子,一直以為這種主旋律的片子肯定枯燥乏味,也就最多讓我了解下當時歷史時期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生活狀況,但是我看完後發現,我錯了。更沒想到第一遍看完後又抽空看了第二遍。不論是第一遍時的震憾、喜悅和感動,還是第二遍回味時的悲痛、酸楚與羞愧。影片在很多地方著實打動了我,使我感觸頗多。歸納下來,共有三大關鍵詞:夢想、奮鬥、尊嚴。
夢想,每個人都有平等追逐夢想的權利!
電影裡那群知識青年應該跟我差不多大,但跟他們比起來,我發現他們都比我活得幸福,比我活得實在;挺簡單的道理,因為他們比我更有夢想。或者更準確的說他們更知道自己的夢想在什麼地方;抑或是他們的夢想知道在什麼地方實現,他們可以為了夢想連性命不顧地去扛300多斤的大包,可以為了夢想去冒天下大不韙到書庫「偷書」,可以從遠在千裡之外的上海趕回黑龍江考試。當我看見影片中一群被耽誤了11年但仍渴求知識的青年拼命奔跑跟時間競賽、跟火車叫板的鏡頭時,真為他們壓抑了多年的夢想能得以實現而大快和解恨。這是一個與夢想追拼的畫面,那一刻我覺得我這個貌似物質和精神都豐富充實的人與他們的距離相隔實在太遠。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可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我真的沒辦法用一句話語精準地表達出來。只覺得腦子裡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夢想,不論是生活上、學習上、還是工作中。但這些夢想歸根結底卻都不是我發自內心的,基本都是受外界影響而產生至我思想中的。忽然間有種可怕的頓悟,醍醐灌頂般的頓悟,意識到這並不是夢想,而是一種欲望,是一種貪婪,是《沉思錄》裡一直想教導世人需要解脫的一種狀態。發自內心的夢想是給人以純潔的心靈啟迪與歸屬,這與是非成敗沒有任何關係,而欲望和貪婪則是滿足別人眼中的自己。所以,從簡單意義上來說夢想在於發自內心深處的寄託,欲望和貪婪在於別人的眼光。如果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真可算得上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了,別人的眼光左右著我的思想,他人的意見影響著我的判斷,客觀的事實決定著我的成敗。我就是一粒棋子,周圍的世界就這樣被無形的力量控制著,無人可依,同樣也無處可逃。靜心思考,如何找到發自內心的夢想源泉,是我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畢竟,有夢才有遠方。
奮鬥!為了那場高考,有人付出了生命,有人抵押了愛情。
影片所描述的上世紀70年代,中國廣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準備用實際行動支援祖國建設,在經歷了孤獨、嚴寒、遠離親人的各種考驗後,他們認識到只有改變自己才能去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於是聰明肯幹的番志友,家庭成份不好的陳瓊,義氣上進的強子,敏感弱小的根寶,都在經歷了苦悶掙扎後默默接受了現實。一切聽從組織安排,績效考核、組織審查、群眾投票,為了爭幾個工農兵上大學的名額,身體孱弱的小根寶300多斤的大包也拼命去扛了,身為女性的陳瓊當修路先遣隊隊長的拼命也當了,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為了夢想、為了將來努力奮鬥著。當鄧小平同志復出發表講話,貌似已經習慣了農村小天地的知青們都預感到,一場大變革將迅速在全國蔓延。『變革』倆字放在21世紀的今天可能不足為奇,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這一秒和上一秒也大相逕庭。然而十年文革對知識的破壞和對尊嚴的踐踏,已使我們的國家千瘡百孔,所以陳瓊的父親會說,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義!雖然沒有經歷過那樣的年代,但是我同樣經歷過高考,經歷過高考的艱難滄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不同的是80後的我只能把高考當作我人生中一個必經的旅程,一段記憶深刻的日子,一個為夢想、為學校、為家庭、同樣為自己奮鬥努力過的階段。但我想,片中那個年代的人肯定會把高考記憶當成彌足珍貴的財富,因為其中充滿著激情,充滿著跳躍的心。那一代人經歷著時代的巨大變革,從單位推薦、組織審查、群眾投票上大學到自願報名、統一考試、擇優錄取上大學,這變化,是很大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個人的奮鬥在時代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那個時代的生命太脆弱,如螻蟻一般,而那個時代的人也夠堅強,在十年的磨難中依然維持著對生活的熱情,依然有驕傲,依然有愛情,依然能幽默,依然有改變命運的執著。不去探究他們的動機,相比其它而言,那些無足輕重——單單這份執著地奮鬥就足夠令我折服了。我感動著,不僅僅因為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也被他們的奮鬥精神所折服,他們是了不起的一代,是中國社會大變革中經歷過大風大浪仍屹立不倒的一代。
尊嚴,一個人必須捍衛的東西。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