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

2023-08-12 11:12:57 5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片題材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一: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卻出乎意料的面對兩級性評價

  美國那邊的評分才5分左右,

  而豆瓣評分一如李安片的平均水準,

  8分之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兩級分化?

  在婧婧看來,可能是兩地對表達方式接受度的不同。

  美國人想看一部反戰電影,李安說:「不!」

  李安的電影從不表達觀點

  他只是把真實拍給你看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描述的是一個從伊拉克戰場回家休息的年輕士兵,

  參加一場文藝演出,遇到的人和事,

  並最終回到戰場上去的故事。

  這部電影選在11月11日美國的退伍軍人節上映

  不得不說非常有深意

  經過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

  美國社會中退伍軍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給你幾組數據:

  美國目前共有3000名死囚,其中10%是退伍軍人

  120萬退伍軍人沒有醫保

  5萬退伍軍人無家可歸

  退伍軍人自殺率比平民高50%

  患有精神疾病的2.2萬名軍人失去福利待遇

  他們是一群邊緣化的人,

  青春獻給戰爭,毫無一技之長

  有些還在戰爭中留下了嚴重的創傷和心理疾病

  美國社會對他們的態度

  從原來崇拜的英雄變成不安定的盲流

  政府對他們的態度更像是用完就棄的棋子……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美國主流社會當然希望

  李安能拍一部高舉反戰大旗的影片

  但李安並沒有說教

  而是把美國社會的扭曲拍給你看

  每個人好似都很在乎戰爭,但其實根本不在乎

  林恩的家人不在乎,

  他們對待從戰場回來的林恩就像兒子出了次遠差回來,

  父親覺得他去戰場

  是磨鍊,是必經的過程,是愛國的表達方式。

  那些向他致以敬意的普通民眾

  只是對一個偶像傾訴愛慕,當成發洩情緒的渠道而已。

  那個他一見鍾情的女孩

  也並沒有把他當一個男孩看,

  她是他心中英雄的符號,強大不允許懦弱;

  只能上戰場送死,不能臨陣脫逃!

  每個人都在談論戰爭,卻沒人能真正了解戰爭!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二:

  自從120幀4k技術被大張旗鼓地宣揚,李安的這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註定會引發一場爭議。在海外上映後口碑撲街似乎更加引發了中國觀眾的興趣。不知道其他「低配」版本的觀影感受如何,標準的120幀4k畫面給人的感受很詭異。這部電影充斥著大量面部特寫,原本只需中景的鏡頭都被義無反顧地推得極近,幾乎每個角色都頂著紅鼻頭以及泛著血絲的面頰和眼睛。這是啟用這種技術的初衷或者副作用——李安企圖在這部作品中把一切變得纖毫畢見。所以,沒有什麼比毛細血管破裂帶來的紅暈更能表現這一點。當男主角林恩和拉拉隊員在帷幔後偷偷親熱完畢,尷尬地走回座位時,班長問他,為什麼像剛打了炮一樣?(中文翻譯故意迴避地改成了『像剛剛睡醒一樣』),那種羞澀、掩飾和努力回歸清醒的微妙紅暈,只有這樣的細微的技術才能得以呈現。但是,這樣的「真實」恐怕不是現實意義中的「真實」,它更像是顯微鏡下的「真實」,一種「超真實」。

  這種技術剔除了電影獨有的某種質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覺得這更像是在看高畫質電視。它或許更加適合表現足球比賽或者現場演出之類的內容,色彩豔麗,對比強烈,近處的毛孔與皺紋都可以被凝視,遠處的不同風景也都層次分明。怎麼說呢,這有點像圖像範疇中的「恐怖谷」理論,一旦真實度超過某個上限,它就有點古怪了。

  不知道擅長故事敘述的李安把多少精力放在了研究技術之上,至少從故事本身的層面來講,《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有更好的敘述方式。這種在熱鬧現實和殘酷戰場之間閃回銜接的方式十分老舊,更何況在很多時候,它的轉折做得過於生硬,比如慶典的焰火聲、瑣碎生活中敲擊桌子的聲音都成為了觸發記憶的扳機,引爆對戰場炮火的恐懼,這種做法,次數多了就顯得了無新意。其實,這個故事也並非在表達對於戰爭的態度,更多的是在向人們展示,現實生活有時猛於炮火。

  在真實的戰火中被當做英雄的人,一旦回到俗常,就必須被納入一場表演。而林恩和他的戰友們所經歷的一切一旦進入影像、解釋、傳頌與報導,就都被娛樂化了。他們的恐懼、自豪和悲傷都化成一種象徵和固定格式,進而被消費。林恩和自卑的姐姐與疲憊的家人重逢,和想用他們賺錢的二流經紀人周旋,與充滿算計的球隊老闆對峙,更何況還有一群把他們當做異類的吃瓜群眾需要應付,自以為是的能源公司老總,沒完沒了詢問他們各種槍械功能和殺人感受的橄欖球隊隊員,日常場景儼然突變成為戰場,人們的語言、觀點和審視態度都像是子彈,林恩和戰友們像無辜的動物,被一群人環伺。林恩對只肯出五千五百美金的球隊老闆說,「你還不如那些聖戰分子懂得對我們尊敬。」那些聖戰者至少還是以命相搏,但這個衣著體面的富人,不過給出了打發乞丐的價碼,就企圖買斷這幾個戰士的敘述權。某種意義上說,這群現實中的人們更危險。

  一群穿越生死的士兵,遠離戰火之後,發現自己必須被納入一部電影才能把生死變現,被世人銘記,但很快就沒人願意投拍這樣一部電影,他們成為了一種用後即拋型裝飾物,用來短暫地被別人拿來裝點自己的情操,他們最終拒絕了這種娛樂化的狀態,寧願選擇回到生死未卜但真真切切的戰場。這個故事中植入了有關拍攝電影的橋段,充滿小小的自嘲和幽默,電影成為了一個象徵,有關資本、有關娛樂化、有關對於留存記憶的需要。這其中有李安自己作為電影導演的一些隱秘又有趣的心緒和況味。

  這一群有著戰爭心理創傷後遺症的人們還是要選擇回去,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戰場。回到那裡,對於他們自己來說更像回家,對於旁人來說,只有在那裡,這群人才真正維繫了英雄的模樣,這一點才最殘忍。但是每條情感線索,在這部電影中都沒有被更深入地呈現。

  其實,這個故事,以李安對人物心理細膩的把握和故事講述節奏的精到,足以可以呈現出另外的方式,但現在更多的時候為了呈現技術上的先進更損失了太多其他的韻味。目前看來,這種技術不太能代表著未來電影發展的方向,至少不適用於這一類故事。電影的發展方向絕不是線性的愈發清晰,相比於技術,它存在的價值還是基於情感。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