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成長題材電影《黑處有什麼》觀後感
2023-08-10 12:50:54 3
影片《黑處有什麼》對各種元素的甄選、遴用,並沒有一味地簡單堆砌,而是關關相息,層層相進。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20xx年青春成長題材電影《黑處有什麼》觀後感一:
《黑處有什麼》不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一如它的片名,黑處有深意。影片在敘事中沒有直面當時的現實政治環境,而以青春記憶來反思我們這個社會一些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和青春成長環境,暗中還原了90年代那個被遺忘的角落。孩子的世界往往是大人世界的寓言,晶瑩剔透的純真,終有一天被揉搓成溝壑縱橫的世故。
電影的海報是女孩正對賴寧的畫像敬禮。電影裡的主角曲靖是中原飛機製造廠子弟中學的初二學生,她酷愛唱歌,追隨流行音樂,但倔強膽小,學習成績一般,不被老師們看好。一次學校大會上,校長把賴寧獎頒給了這位其貌不揚卻會在周末到敬老院做義工的女學生,這另班主任也對她刮目相看。電影這一段其實極具諷刺意味,曲靖上臺是戴著頭套,所謂的榮譽在她看來卻像是寡廉鮮恥的意外獲得。鏡頭一轉,即便回到家,曲靖也遭到了母親的抱怨。這個中原飛機製造廠的中年女職工,勤儉持家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疼愛女兒卻從不口頭承認,每日忙碌於工作和家庭瑣事之中。在她看來這份厚重的榮譽遠不如一張三好學生獎狀或者好成績單來得實惠有榮光。
曲靖的生活環境在那個特殊的90年代,那年我剛出生。我的父母大學畢業後進入國營大廠,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在我懵懂的記憶中,它很像一個沒有白牆的籠圍,或者說因為過於龐大以至於你看不見圍牆。它又像一個微縮版的社會,應有盡有,每個人做著自己的事情,有時會聽見人群間的相互爭吵。從長輩們的口中獲知,在諸如河南這樣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依從毛主席的三次世界大戰理論,為避免敵人集中襲擊,成百上千的廠礦被安置於深山荒野的落魄地方。這裡的人既不算農村人,也不算城裡人,他們既因為能吃上公家飯而慶幸,同時又為邊緣的身份感到恐慌,無數青春和夢想也便葬送於此。處於青春期的曲靖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廠家庭,她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聽父母話卻又心懷小叛逆,想要掙脫規矩卻又被規矩捆綁,羨慕同桌張雪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卻不敢大膽地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和事物。電影裡曲靖站在陽臺上小聲哼唱流行歌曲,伴著簡單靈動的舞蹈,空氣停轉,樹林裡瀰漫著雨後青草的氣息。角落裡的男孩崔劍專注的眸子和躲閃的身影,為電影打上青春的符號。
電影背離傳統的道德邏輯,通過一種展現女兒和父親關係的敘述策略,以家庭的人際倫理關係為敘事中心,表現出自己的政治立場。曲靖的父親,是畢業於西北醫學院的公安局偵查科法醫,正直勤儉古道熱腸,與鄰居及街頭商販相處和諧打成一片,對待案件一絲不苟,辦案講究證據,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可最終結果卻是因為衝動情緒被領導調至資料室,再無機會參與辦案。對曲靖無限疼愛卻從不溺愛的爸爸在那個時代亦是賴寧式的角色,卻在警察中鬱郁不得志不被同事理解。電影通過父親這個角色,突出了利他與利己、愛與恨、義與利、團體認同與個人叛逆之間的矛盾,洋溢著對平常好人的讚頌,張揚克己、愛人、謙讓的社會觀念。所以電影的高明之處是將主旋律的情懷暗藏在倫理敘事中,顯得不突兀矯揉,渾然天成。
90年代的世界文化空間裡,中國亦是一場多聲部演奏的舞臺。電影中青春的懵懂和懸疑的驚措最終都殊途同歸,用父女間的倫理感情包裝政治意識形態,用家庭的紐帶設計敘事高潮,以喚起觀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影片中沒有刻意的煽情手段和外露的表達技巧,前半部分小虎隊之歌等年代化的青春符號,喚起觀眾曾經的記憶和回想,品嘗出青春美好的味蕾,也為後面的敘事做出鋪墊。
整個河南小縣城籠罩在一種蕭條頹廢的氣氛中,就像炎熱夏天雨後落葉帶著的黏膩感,讓人覺得悶熱難受。那時的人們紛紛遭遇下崗,很多人失去了他們奮鬥了大半輩子的工作,得到的卻只是幾萬塊買斷工齡的錢,對於龐大的生活來說微不足道入不敷出。所以電影裡曲靖的母親對不會賺錢的警察父親總是怨聲載道,父親與假公濟私、不擇手段的張雪爸爸相比,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位張警官與警署老曹一丘之貉,深得老曹重視,屢獲表彰,是公安局公認的偵查骨幹。可就是這麼一位自負的強勁父親,面對女兒的「遇害」卻瞬間六神無主徹底崩潰。張雪發育成熟高大豐滿,對學習毫無興趣留級三年,成為曲靖的同桌。和《左耳》中的吧啦性格相似,她不屑世俗,有主見愛自由重情義,追求新潮,是大家眼中的不良少女,卻對曲靖關愛有加。因班主任的惡毒語言張雪獨自一人離家出走,去她嚮往已久的海口生活。最終在縣城的防空洞裡一具女屍被人發現,警察認為她被姦殺,父親也深信不疑。
最初的青春節奏瞬間戛然而止,兇案的懸疑步步深入。其實在這樣的縣城發生兇殺案不足為奇,這又可以追溯90年代的社會政治環境。當時的經濟幾乎是處於極度的緊縮狀態,無所事事的下崗人群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他們的信仰被完全擊落,生活無處安放。社會和黨拋棄了他們,失去信仰和生存信念的人帶動了更加煩亂的社會動蕩。當時的刑事案件的發案率奇高,一些震驚全國的重案也都發生在那個時期。整個社會的陽光都被生存的烏雲遮蓋得嚴絲合縫,似一張苦大仇深的臉。在這個頹廢的大環境下,本來該是一片淨土的學校也無法倖免。並且限於當時的科技醫學水平,警察處理案件的方式簡單粗暴,也就有像張雪父親那樣好大喜功面對女兒意外又無所適從的警察,以及像曲靖父親這樣剛正不阿一心為公卻又無法伸展的法醫。導演王一淳說,限於國家審查因素,電影對警察的批判力度是很隱晦的,但帶給觀眾的思考卻意味深長。
當潔淨的長衫沾上青春的血跡,現實開始表露猙獰。這個讓人遺忘的工廠角落,健全的法治環境無從建立,缺乏保障的整個縣城都處在不安定的混亂狀態。悲劇發生的原因遠不止一種,這一起刑事犯罪反映了當時的種種現實,例如體制對知識分子的束縛,漠視人性的法律和道德。影片中部開始下起的雨似乎從沒有停息過,青春的淅瀝用無盡的雨夜洗禮,仿佛一切的罪惡都被雨聲掩蓋覆滅。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無知,才是與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貫穿全片不止的雨,夜空呼嘯而過的防空警報,影片努力復原了我們對二十年前那個逝去時代的觸覺和感受。少女懵懂的情懷和潛藏在黑處的情慾一起蠢蠢欲動,讓這個春天美好又邪惡,像漫天飛舞的柳絮,看不清摸不透。大局的動蕩,微弱的人力,使我們與真相都失之交臂,但其實真相併不重要,少女成長的軌跡和時代的變遷才是更為深入人心。
電影中的世界,愛是一隻載向理想盡頭的船隻,現實則更為溫柔。想起電影《我也有爸爸》中的喬安山,撞死雷鋒後結果喪失了自由,不得不以行善的方式終身為雷鋒守墓,這是悲哀。90年代的中國正在全球性的現代化進程中,一幅駁雜的文化場景呈現在群眾面前,其中交錯著現代、後現代,甚至還有前現代的蹤跡和聲音。電影用道德秩序的重建來代替社會秩序的重建,用倫理衝突來構造戲劇衝突。迥異於傳統青春片中用煽情場面來製造高潮,《黑處有什麼》在青春之路上衍生出一條黑暗的甬道,提醒人們在不斷忘卻的同時又產生新的回憶,對那個時代保持漸顯的領悟。作為一個舊世紀的終結和一個新世紀的降臨之間的過渡年代,無序又不斷為之努力的社會形態,用父母、同學、同事的人倫關係闡釋,以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導演王一淳是70年代的女性,她十年磨一劍創作的劇本,青春成長暗處的洶湧激流,具有一種廣博的視野視角,還原了90年代的社會風貌,細節充滿隱喻的智慧。有人說這是少女中國版的《殺人回憶》,但是我覺得更為精妙之處在於,電影對社會年代的還原,對家庭的回憶,以及對父母關係的理解。在這個飛速向前發展舊遺蹟消失殆盡的時代,在有限的條件下,故事的地點設立在陳舊的工廠社區,簡單的政治環境下對女性的暴力魚貫而入,時代的性壓抑及日常無聊生活所掩蓋的驚悚感表露無遺。電影回望和梳理回憶的方式,對人性世界的表現深度,單純共性戲劇化的影視語言,統一形成了特殊的時代風格。
20xx年青春成長題材電影《黑處有什麼》觀後感二:
這麼多年了終於又出來一部值得讚美的中國式殘酷青春物語。很多人提到《殺人回憶》,如果不是人云亦云,那肯定是」影響的焦慮「下的判斷失準。兩者雖然在情節和鏡像風格上有一些相似,但在敘事、主題、美學等核心質素上並不具有類比性。因此,如果非要納入一個傳統中進行比較分析的話,我還是願意選擇青春成長片。
它比婁燁早期更牛逼的地方在於處女作導演在美學上罕見的成熟;此外,它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頤和園》更值得注意,即以更純粹的——也就是更精神分析式的——女性視角將一個少女的性覺醒歷程呈現得如此漫長、沉重而尖銳。
它比巖井俊二更牛逼的地方在於以質地深沉廣大的現實主義風格將個體的青春成長與外在異己的社會歷史語境連接了起來,而這一連接因其日常生活性而顯得毫不滯澀。
2、
導演展現了對日常、小清新、懸疑、荒誕現實、政治諷喻等各種鏡像風格水準以上的駕馭,但多樣的風格並未造成破碎感,而是被統合於完整的敘事中。事實上,我所感受到敘事上全部的缺憾或意猶未盡之處在邏輯上都可以歸為剪刀手們。
3、
導演敘事上還有一個機巧之處也很讓人驚喜。即在非常現實感的鏡頭裡表現人物的潛意識幻覺,比如尾隨的痴漢、比如在」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的標牌下看到掩埋少女屍體,比如影院裡的那些男人。在我看來,導演根本無意於暗示個體意義上的兇手(整部影片的意旨都不在於此)。從女主對尾隨者和影院凝視者的令人詫異的無知無覺可以看出這一點,更重要的證據是張雪之死的夢境段落。
過於早熟和敏感的女主肯定已經感知到,不管兇手是誰,一定是男人們焦灼而邪惡的欲望殺死了她們。在這個意義上,死者成為了女主生命的分身和另一種可能性。就此,導演藉由個體化的敘事完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女性主義敘事:不管是哪種可能性,她們共同的命運都是淪為男性慾望的凝視之物。在影片末段三個女生買雪糕的段落中,導演再次道明了這種共通的命運。不同的是,在這裡她用的是他者/男性視角,而在女主那裡,更多的是主觀/女性視角。
導演真正犀利的地方在於,她用非常真實而不是常見的色彩斑斕、意象詭譎來處理上述女主的潛意識幻覺,並且絲毫不急於說破。要看到後面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都是女主的潛意識製造物。這種處理方法使人在後知後覺中更體驗到這些情境中所蘊含的驚心動魄。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嶄新的美學技巧,很微小,但足夠巧妙。
4、
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歡的段落正是那個夢境。全部的恐懼和戰慄都麇集過來,這種恐懼之中又有著懵懂卻真切的快感——這其中蘊含著最原始的弗洛伊德主義辯證法。最終,恐懼和快感催生了初潮這一成長的標誌性儀式。於是,這個段落以最激烈的方式告訴我們:那在黑暗之處給你的成長投下死亡陰翳的,是暴烈的、赤裸的人性。
5、
有技巧也有整體的掌控力,甚至還有某種自覺的女性主義的、現實批判主義的美學哲學,還走的是嚴肅的現實主義文藝片路數,我想不起來什麼時候你國有過這樣的導演。對於她,我只想說,趕緊出新片吧!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