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移世易詩心不改的意思(時移世易詩歌不朽)
2023-08-09 20:58:08 1
時移世易詩心不改的意思?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時間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就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傳統上這一天大家都要吃粽子為什麼呢?因為人民十分愛戴屈原,知道屈原投江之後,就用粽葉包裹好各種食物,投到江裡,希望那些魚鱉水族都去吃粽子,不要傷害屈原的遺體這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註:端午節的起源是多元的,紀念屈原只是其中一種說法),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時移世易詩心不改的意思?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時移世易詩心不改的意思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時間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就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傳統上這一天大家都要吃粽子。為什麼呢?因為人民十分愛戴屈原,知道屈原投江之後,就用粽葉包裹好各種食物,投到江裡,希望那些魚鱉水族都去吃粽子,不要傷害屈原的遺體。這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註:端午節的起源是多元的,紀念屈原只是其中一種說法。)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清明、寒食等,都各有自己的寓意,但是端午節是獨一無二的,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詩人而設立的,從中也可以看到我們中國人有多麼熱愛詩歌。
關於屈原的生平,《史記》的《屈原列傳》是一個非常公允的傳記。屈原因為忠心耿耿,為了楚國整個國家利益考慮,屢次向楚懷王進諫,最後終於觸怒了楚懷王,被流放到汨羅江畔。
在《漁父》這篇文章裡,屈原寫道,他被流放之後,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段話說明,屈原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流放的。他高潔的情操、遠大的理想追求,使他不能見容於當時的官場。屈原對這個人生的結果也有很明確的認知,他知道自己要承受這個結果。所以說:「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這裡表達了屈原寧可自殺,也不願意曲意逢迎的志節。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徹底的理想主義者。
我們後人之所以喜歡屈原,不但因為他正直、高潔的人格力量,也還因為屈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歌千百年來,滋養著我們,成為文學審美上不可迴避的存在,深刻影響了後代的詩人創作。同時也構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以各種方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李白有詩歌贊屈原:「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意思是說,屈原的辭賦詩篇,就像日月一樣照耀著我們,而那個貶了屈原的官、流放了屈原的楚王呢?他曾經的高樓大廈現在早就不見蹤影。跟一時的權勢相比,屈原的存在更具有一種永恆性。他的精神藉助他的詩歌,千百年流傳下來。時至於今,我們總會在各種場合,不斷想起屈原,不斷提到屈原。
屈原幾乎每一首詩歌都很著名,像《離騷》、《天問》,都是了不起的鴻篇巨著,是具有開創性的詩歌創作。在屈原之前,沒有人像屈原這樣以一個文人的身份,自覺地把詩歌創作作為一種人生的事業來做,不單單為了抒發感情,而是一種彰顯自我的表達方式。所以,可以說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個人身份出現的著名的大詩人。此前,沒有這樣個性鮮明的大詩人。
他的詩歌被稱為「楚辭」,就是楚地的辭賦,最著名的篇章就是《離騷》。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和《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這就是中國古典文學偉大的傳統。而「風騷」這個詞,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就用來指代文學。一般的文學史上會這麼說:《詩經》開創了中國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而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則開創了中國的浪漫主義傳統。
屈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名句,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樣的句子,我們今天還一直在用。我小時候有一個摘抄本,還把這兩句詩,作為名人名言記下來過。再比如,《九歌》中的《湘夫人》的開頭兩句,我也謄抄過。
《湘夫人》其實不短,但前面兩句是屈原詩歌之中,最美的意境之一。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全詩其實很長,講的是湘水的男神湘君和女神湘夫人約會,其中一個失約了。於是另一個人惆悵無地,抒發纏綿悱惻之情。
帝子,就是公主,指的就是湘夫人。陳子展先生翻譯這句,說:「公主啊,你降臨在北邊的沙灘,目光渺渺啊,愁殺了我。」
公主的眼神迷離,令「我」——公主的愛慕者,這首詩的敘事主人公——湘君,心生惆悵。開篇第一句就直抒胸臆,直接表達愛慕而纏綿的情意。因為楚地這個地方,一直是化外之地,儒家思想中那種節制是很少的,對於情感表達很直接,不像中原人那樣繁文縟節。所以,詩歌一開頭,就把愛之深怨之切,直接表達了出來。
第二句,就是最為經典的名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嫋嫋吹拂,洞庭湖波浪翻湧,樹葉紛紛落下。其實我以為這句詩是不能翻譯的,一經翻譯成現代文,其中的韻律之美,就不見了。而讀原文,就知道我們的母語究竟可以有多美。
那麼,為什麼第一句直抒胸臆,第二句卻變成寫景了呢?因為,寫景就是對這個情感的渲染和襯託。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主人公愁腸百轉,但又無法抒發,只好寄情於景。而這個景和這種情,是十分契合的。心情,纏綿婉轉,而景色,則秋風嫋嫋,水波動蕩。這種景跟這種情,有一種心理結構上的同構。
小朋友們一定也有感觸,比如,當你心情不好,被老師批評了,那麼你就會覺得風也跟你作對,雨也跟你作對。歐陽修的詞說「雨橫風狂三月暮」,是不是?但是,要是你自己的心情很好,得到了表揚和讚譽呢?你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我看到青山啊,山色嫵媚,漂亮得很,料想青山看我也很嫵媚啊。
前面因為「目渺渺兮愁予」,所以緊接著「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秋風令人憂鬱,這個波浪也像主人公不安的心情。
因為屈原這麼一寫,後人寫哀傷之情,就有了依靠,他們都學會了這麼寫。像杜甫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毫無疑問,就是從屈原這句詩歌裡化用而來。
2000多年過去了,為什麼屈原的詩歌仍能一下子打動我們?因為,時間過去這麼久,而我們的惆悵和憂傷仍然是一樣的。不管時移世易,年代久遠,我們總能從這些不朽的名句之中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感情。這就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要讀一點古典文學的原因。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 蔡朝陽
編輯:謝永利
流程編輯:郭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