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龜背刻字犀牛斷角(瀕危龜背刻字犀牛斷角)
2023-07-31 02:32:17 2
如果不是那個表情包,也許大部分人永遠都不會認識這種身高一米二、翅膀展開寬度2米多的巨型怪鳥。吃到嘴裡的魚會掉出來,心情好了就拔毛送給喜歡的對象(包括動物飼養員),看著二兮兮的卻是鱷魚的天敵。它叫鯨頭鸛,全球僅剩下5000到8000隻,易危。
看起來同樣智障的鴞鸚鵡,長著翅膀卻不會飛,遇到危險就原地不動;偏偏好奇心又強,看到攝影師的鏡頭都連蹦帶跳地跑來看看。這種又蠢又萌的鳥,截止2012年,全球僅剩下126隻,其中包括78個養殖體成鳥,極危。
還有這個天生微笑臉的小動物,讓一眾明星紅人瘋狂地去澳大利亞與之合影打卡。這個看起來萌化人心的小東西叫短尾袋鼠,易危。
在物種滅絕這件事上,每個人都在見證歷史,每個人也都在參與歷史。
英國創意攝影師協會主席著名攝影師蒂姆·弗拉克奔走於世界各地,以影像記錄了70餘種珍稀的野生動物,美國國家地理協會首席科學家親自操刀配文,就有了這厚重的《瀕危》。從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大熊貓、雪豹,到熱帶雨林中奇妙的黃眼樹蛙,從冰川覆蓋的北極大陸,到廣袤無垠的非洲草原,記錄下70餘個物種,讓每個人不得不正視那些正在消失的生命。
靈長類動物,拉丁詞為「Primates」,意思是「首要的,第一的」;傳到東方後,被翻譯為靈長,取其萬靈之長的意思,其中的黑猩猩更是被譽為人類近親,足見人類對靈長類動物智商的認可。然而,雖然「貴為」人類近親,這些傳奇的「萬靈之長」也沒能躲過被屠戮的命運。
對歐洲人來說,山魈的肉是難得的美味。於是,這種和早期人類一樣,有著群居生活習慣的靈長類種群,會在短短一周內,數以噸計地成為西歐餐桌上的野味。
山魈是除人類外,唯一擁有龐大群體生活的動物,在西非,甚至有多達1300隻的山魈共同生活在加彭的森林裡。然而,因為人類味蕾的喜愛,這些有家、有幼崽的靈長類動物,就成為冷冰冰的肉類。
中國的國寶級動物,除了滾滾,大概就是金絲猴了吧。這些披著火一樣明豔皮毛、擁有淺藍色面孔的川金絲猴,頗能討得遊人的好感。
90年代起,政府的保護讓他們免於被盜獵者謀皮的命運,但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川金絲猴被遊客打擾和圍觀,加上棲息地被開發為城市和景點,讓這種西南深山中的美麗生靈數量不斷銳減。今天,野生的川金絲猴群只有150個了。
同樣為人熟知的還有印尼的紅毛猩猩;這種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小動物成為人們跟風購買的網紅寵物,在INS或推特上,常常看到穿著衣服的小猩猩,坐在KOL們擺拍的場景中,吃著不屬於它們的人類食品。
當然,作為寵物的始終是少數,讓這個物種走向極危的,依然是刀耕火種的開墾。1997年的一場森林大火,讓世界上1/3的紅毛猩猩死亡,也讓這一類人猿族群成為極危的物種。
《瀕危》中供羅列了14種靈長類動物,其中8種瀕危,5種極危,1種易危。「人類近親」的噱頭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更多的保護,「可愛聰明」的人類好感度反而加速了這些「萬靈之長」的衰亡。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同樣,人類無意識的舉動,也可能最終導致某些族群的滅頂之災。
斯氏燕蛾素來被看作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昆蟲,7.5釐米的華麗翅膀,會在遇到威脅時突然變色。它們以有毒植物為食,有著近乎妖冶的美麗。或許是由於人類無節制的伐木造田,讓斯氏燕蛾的幼蟲失去了食物,在20世紀到來之前,這種絕美的昆蟲就永遠地從地球消失了。
很多物種都有著讓人驚嘆的繁殖能力,卻在人類活動的幹預下顯得不堪一擊。人們總是覺得,這東西那麼多,怎麼可能會滅絕?同樣的故事再次上演在19世紀初的美洲大陸。
彼時植被繁茂的美洲是旅鴿的天堂,鴿群飛過幾乎帶來連續很多天的遮天蔽日。為了減輕這種鳥類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人們開始了對旅鴿無節制的捕殺。開墾森林、焚燒鴿巢、廣設捕鳥網,他們無視動物保護人士的不要無節制捕殺的警告,終於有一天,旅鴿不再需要他們捕殺了。這種矯健的鳥兒,於1914年9月滅絕。
蝴蝶效應總是發生得悄無聲息,旅鴿的滅絕,讓以其屍體為食的美洲埋葬甲蟲步其後塵地走向了瀕危之路。
埋葬甲蟲是一種吃腐食的昆蟲,當旅鴿自然死亡後,埋葬甲蟲會把旅鴿的屍體埋到土壤裡,並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後代,旅鴿的屍體會成為埋葬甲蟲幼蟲的食物,自然的生態循環,讓腐化的屍體重新成為甲蟲生命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在空氣中腐爛滋生疫病。
旅鴿的滅絕,讓埋葬甲蟲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甲蟲因食物短缺而數量銳減後,自然生物鏈也會被打破。地球上有大約40萬種已知的甲蟲,這些人們日常幾乎不會關注到的小動物,佔據了已知生物種類的1/4,它們悄悄地在土壤中推進著生物鏈的循環,也悄悄改變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03. 保護物種多樣化僅僅只是慈善公益嗎?這是地球上最後一隻雄性白犀牛——蘇丹,為了讓它免於被人盜獵,動物保護組織人為地拿掉了他的犀牛角。沒了犀牛角,對盜獵者來說,蘇丹就沒了浪費子彈的價值,這樣他就可以自然地活到老死。
龜背上的數字並不是為了迷信的佔卜,龜背刻字只有一個目的,讓它們失去美麗,失去被盜獵者剝殼的價值。對安哥洛卡象龜來說,美是原罪。如果它生來有著醜陋的瑕疵,也許就可以活得久一點,也許種族就不用走向衰亡。
所以,動物保護組織費盡心思的保護這些物種,僅僅是為了慈善公益嗎?
小綠葉蟬是茶樹的天敵,當蟲害大面積爆發時,茶園中所有的茶樹都可能會死掉。茶農可以選擇殺蟲劑,但殺蟲劑的使用最終也會反應在茶的口感上,所以臺灣的茶農選擇「放養」茶園。堅持著不用殺蟲劑。
到了第二年,小綠葉蟬的天敵鳥類開始發揮作用,鳥、綠葉蟬和茶園之間形成了默契的生態平衡。綠葉蟬只能對茶樹葉造成輕微的損害,且別蟬咬過的葉子,經過發酵加工會產生奇異的香氣,具有蟬涎香的茶葉反而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對茶農來說,不去人為幹預自然界的平衡,不僅保護了物種多樣性,也贏得了自然的饋贈。
生活汙水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影響水質的藻類野蠻生長,而合理引進水生植物則可以實現自然的水質淨化。荇菜一類的浮葉植物可以淨化水中的氮磷物質,浮萍等漂浮植物則是耐汙的能手。在日本,引進水生植物淨化富營養水體是很普遍的手段,渡良瀨溼地就設置了大面積的蘆葦溼地來淨水。
茶葉仰仗綠葉蟬的啃噬獲得蟬涎香,又依靠鳥類將蟲害控制在合理範圍;反過來,茶樹也養育了綠葉蟬,並間接反哺了控制蟲害的鳥類。水生植物淨化了汙水,另一方面,水中的營養物質也讓植物健康生長。很難想像,這些嚴絲合縫的自然循環中,每個環節都在從完整的系統中收益,每個種群也都在為這個完美的系統貢獻自己的能量。保護物種從來不只是出於愛心,更多的是為了給人類的子孫後代留條不算難走的活路。
今年4月,中國最後一支雌性斑鱉死於動物園,這標誌著,這個僅剩下不到5隻個體的種群,即將走向衰亡;地球上最後一隻雄性白犀牛蘇丹已經自然老死,他的女兒和外孫女將見證這個種群的滅亡。即使現代已經有了那麼多的先進科技,但在物種滅絕這件事上,人類依然顯得束手無策。也許,只有當人們不再因為好吃就去獵殺鯊魚,不再因為品味就捕殺玳瑁時,只有當每個人都開始認真呵護周圍的環境時,才能減緩物種瀕危的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