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孔子》電影觀後感
2023-07-31 08:20:25 1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徵戰。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孔子》電影觀後感【1】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他》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他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他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他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他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他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他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他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他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他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他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有關《孔子》電影觀後感【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琅琅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他》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他的了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他出身於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他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後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並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他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幹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裡,而導致成績下降。後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裡一片糊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有關《孔子》電影觀後感【3】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他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他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他便開始裡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他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著。
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他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他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他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他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他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他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他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他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他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他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他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著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