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藍風箏》觀後感

2023-07-31 01:36:26

  《藍風箏》是由田壯壯執導,呂麗萍、濮存昕、李雪健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3年至1967年的歷次政治運動。為此,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於《藍風箏》觀後感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篇一:藍風箏觀後感

  如果說《我11》是小清新片,那麼《藍風箏》便是文藝片。

  一首童謠、一隻藍風箏作為喻指,首尾出現,相互呼應。

  以樹娟的三段婚姻為引線,以孩子的口吻,平淡述說著文革下的大生活。

  文革,到底是一個人的錯,還是一個社會的錯?

  這部片子裡,人的盲目性,無限擴大,卻又反襯著人情的可貴。

  鐵頭的三個父親,生父被劃入右派,勞改第二年便死了;繼父是個知識分子,早年因寫材料影響鐵頭生父被判入右派,對母子心存內疚,多方照顧,後勞累過度死了;第二任繼父是個高管,文革開始被批鬥,心臟病而死。

  每段故事都殘缺,生父說風箏掛在樹上,再糊一個,卻沒有機會;繼父說燈籠壞了再買一個,也終究失言;結尾樹上還掛著鐵頭答應給妞妞再糊一個的風箏,卻也成了追憶,只餘樹上殘破的風箏,在風中顫慄。

  三個父親的死亡都是用鐵頭口吻交代的,平靜的像在說一件稀疏平常之事。

  生活之苦。哀莫大於心死。

  樹娟說,「至少我們還活著。」

  至少我們還活著。

  作為一個文革時期的命運多舛的母親,呂麗萍把堅強、隱忍展現的淋漓盡致。讓我想起張藝謀早期影片中的鞏俐,對生活自由的追求,想要擺脫舊社會的禁錮,鞏俐把舊社會追求自我解放的婦女刻畫的入木三分。

  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喜用明麗的色彩,突出對自由的渴望。

  《藍風箏》配合平淡沉穩的基調,冷色貫穿始終。

  此片雖壓抑,卻不乏溫暖,紅燈籠、煙花、餃子,雖然每一個溫暖,都有著令人沉默的故事。

  在這樣混亂壓抑的時期,朱英不願陪首長跳舞被劃入「反革命」,樹娟對兒子的拳拳愛護之心,父親和繼父對母子的照佛,老母親對樹娟樹生四兄妹的操心,無一不在展現人性的美好。

  終究要有對比,才分得清善惡。

  文革時期是個很容易出文藝片的背景,也許不需要累述,便有憤青擦拳磨掌聲激一番。

  對於王壯壯來說,他只是敘事者,評判,是留給觀眾的。

  篇二:《藍風箏》

  我時常想起你。

  沿著蜿蜒的的山路前往聖克魯斯的時候,我會在舊燈塔旁邊停車,等待太陽升起。在我的轎車裡坐著,看霧氣在海面翻滾。在阿富汗,我只在電影裡面看過海洋。在黑暗中,我緊挨著你,我會尋思,書上說的,海水聞起來有鹽的味道,那是不是真的?我常告訴你,有朝一日我們會沿著海藻叢生的海灘散步,讓我們的腳陷在沙裡,看著海水從我們的腳趾退去。

  第一次看到太平洋時,我差點哭起來。它那麼大,那麼藍,跟我們兒時在電影中看到的一模一樣。

  只是,哈桑……

  我是對不起你的。我用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彌補我對你的傷害。加入可以重頭來過,我不會看不起你,不會嫌棄你,不會只把你當做僕人的兒子;

  不會為了藍風箏丟掉你。

  在寒冷的夜晚,我閉上眼睛,看見的全都是你的面容。驚慌中睜開眼,一閃而逝的是你的經典微笑。

  我的懦弱使你受到傷害,更使我一輩子生活在水生火熱的自我譴責當中。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是你那日在阿塞爾身下逆來順受的表情,空洞的眼神,還有你手中緊握著的藍風箏。仿佛它可以使你變得不那麼疼痛。不過指尖的冰涼提醒了你的自欺欺人。

  你一定看見了那個躲在拐角的我。懦弱無能的我。

  墓園低矮的圍牆上,石榴樹的樹影下,綠色的雜草,星星點點的野花;映襯著你枯萎了的笑容。你一下子衰老,爬上你眼角、唇邊的皺紋,正是我親手刻出來的啊。

  我朝你扔了一個石榴,打中你的胸膛,爆裂出來紅色的果肉。然後你又驚又痛,對著我放聲大哭。聲音沙啞,卻像一把刀子,狠狠地插進我的心臟中。再也拔不出來。

  「還手啊!」我咆哮。你看看胸前的汙漬,又看看我。

  「起來!打我!」我說。你站了起來,但也只是站著,露出茫然失措的樣子。

  我又扔出一個石榴,打在你的肩上,果汁濺在你的臉上,又順著你的臉頰滑下,淺紅色的如同眼淚。

  我希望你能還手,狠狠地報復我。這樣,也許我便能睡上踏實的一覺了。

  但你紋絲不動。

  「你什麼都不是!只是個該死的懦夫!」

  這句話是在說你,卻更像說我自己。

  我使勁拿石榴砸你,自己累到跪在地上。看著你走近,撿起一個石榴,用力掰開,在額上磨碎。然後,你用哭一般的笑質問我:

  「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嗎?」轉身,不再回頭。

  真的再沒回頭。從那不久,我目送你離開。永遠地離開了。

  拉辛汗的父親趕走了荷麥拉,而我親手趕走了你。

  荷麥拉至少擁有拉辛汗一生的懷念,而你有的只是一個該死的懦夫的一生的懺悔。

  在街道的拐角處,你曾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接著,為我去追那隻藍風箏。

  哈桑。

  藍風箏一直留在我身邊,放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刻在我的心上。

  只是,那依舊不是你。

  篇三:觀後感之《藍風箏》

  看完了《藍風箏》,出了一身冷汗。覺得這部片子是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恐怖片知道那些鬼啊神的都是假的,而《藍風箏》鎖講述的都是真實的時代,真實的發生在身邊的故事。這種人折磨人的行為更讓我們發指,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在那個年代,說不定下一個被批鬥,被折磨致死的就是你!

  故事描述的是從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到1966年文革爆發,北京一個小胡同的一個普通四合院裡的一戶人家的生死沉浮。在慘烈的一個故事裡,卻用一個小孩子平穩的,淡定的口氣緩緩講出,就像是小孩子的把戲。這種強烈的對比一下子激發了我濃濃的同情之情和對那段歷史的恐懼。從1953年史達林逝世使鐵頭的父母林少龍和陳樹娟的婚禮推遲了10天開始,一場又一場的悲劇拉開了序幕。幸福的日子從鐵頭出生後幾年就戛然而止,父親林少龍被打成右派,去改造的時候死去,李叔叔當了新爸爸後沒多久也病發身亡。樹生的女友朱英因為不願陪領導跳舞,就被打為反動分子,關入監牢。母親陳樹娟在李叔叔死後又嫁了一個老幹部,好日子還沒過幾天,文革開始,吳雷生被迫害致死,母親也被抓走了。一個又一個災難在小小的鐵生眼前展開,直到帶走他的母親。那種一點點的蠶食,一點點的折磨在鐵頭的心靈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看完了覺得這故事挺玄妙的。《藍風箏》整個故事有種宿命的感覺,體現在它整個故事的線索很多很雜。

  首先是鐵頭的風箏。片名既為藍風箏,風箏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風箏第一次出現,是四合院中的孩子衛軍站在高高的屋頂上去夠一隻掛在樹杈上的風箏。鐵頭的生父下班回來說:「別夠了,我再給你們糊個新的。」於是鐵頭的手裡就有了一隻漂亮的長尾巴風箏。最後一個風箏是鐵生帶著繼父的親孫女在外面放風箏,妞妞的父親把風箏掛在了樹上,鐵頭安慰妞妞說:「沒事兒,窩再給你糊一個。」可是最後,鐵頭沒能在糊起一個風箏,在母親被抓走以後,他躺在地上,看著樹上千瘡百孔的風箏一直飄蕩飄蕩,默默無語。豆瓣上有人說風箏代表的是脆弱的生命,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風箏是愛。鐵頭有父親的時候,父親會給他糊風箏,他手裡能握住自己的幸福。但是在一次次風箏掛在樹上,鐵頭拿不下來代表他無力守護自己的幸福,只能看著一個又一個親人,一次又一次的幸福離他而去。

  其次是陶馬彩和禮單。陶馬彩的頭在結婚儀式唱歌的時候突然掉下來,這不是一個好兆頭,預示了後面的悲劇,不管林少龍怎麼用心去補,最終的結果,陶馬彩的頭還是掉了下來。而當樹娟在講禮單上的人名全逝去且李叔叔也因營養不良去世的時候,免不了覺得有點宿命的感覺。似乎這是冥冥之中都安排好了的,無法排斥與抗拒。

  第三個是鐵頭的燈籠和老頭樂。燈籠象徵喜慶,同樣的在年三十的時候燈籠被燒了,這是一個預兆。而老頭樂是鐵頭的樂子,李叔叔答應幫鐵頭買老頭樂,可是最後也沒能實現。導演似乎很樂衷於用那些有些神乎的預兆來表現悲劇,我覺得其根本還是想表現對這場浩劫的無奈,不甘的屈服和憤怒。

  還有的是外婆家的桌子。外婆家的桌子似乎承載了片中的人物。從開片樹娟結婚全家人坐在桌子邊到小舅舅去勞動,林少龍逝去,朱英被拖去坐牢,李叔叔也死了等等,最後一個又一個的離開這張桌子,離開這個家。

  最後是那首兒歌。「烏鴉烏鴉在樹上,烏鴉真能飛,烏鴉老了不能飛,圍著小鳥叫,小鳥每天打食回,打食回來先餵母,自己不吃忍耐著,母親曾經餵過我」……這首歌在片中一共出現四次,每一次都見證了鐵頭的成長,從咿呀學語的毛頭小娃長成一個青少年,但是這首歌也暗示了鐵頭的母親,最後鐵頭躺在地上抬眼看到晃悠悠的藍風箏,平靜的說出繼父死了,母親被打成反革命送去改造,響起了小孩子的咿呀的烏鴉歌,和片中的主題融為一體,除了感嘆就是悲涼。

  《藍風箏》除了大量的線索,很多對比與諷刺也是片中的亮點。

  房東藍太太是個老實的好人。為了整風運動,很自覺的合併了鋪子,減了租金,整風的人員左右稱讚她,但是就是不把地主的帽子給她摘下。為了小兒子回來,藍太太一點一點的省下面蒸饅頭,最後被一鍋端走,還得到了諷刺的一句:你放心,爛了我們也不會吃,就是要教育別人。何等諷刺!那個年代的一些人已經分不清道德的標準,他們沒有了人性沒有了道德的約束,真正的禽獸不如。不僅是藍太太,鐵頭的生父就因為上了一下洗手間而被打為右派,這又是何等荒唐!反覆看了幾遍,覺得片中最大的荒唐對比可以說是結婚的那段。結婚的時候先拜的是毛主席,可是毛主席貌似卻沒能給他們這個面子去保護這家人的虔誠。一個又一個人被無辜的帶走,被殘忍的折磨,甚至鐵頭的父親要靠緊緊擁抱鐵頭去獲得生存下去的信念。再來,結婚上大家高唱的歌詞是說社會主義多麼美好,人民生活多麼幸福,可是在片中,一切都是悲劇,這讓人不忍心再面對,不忍心不去同情和反思這場浩劫帶給人們的到底是什麼!

  影片講述的年代跨度不長,卻讓人看完從心底裡感到恐懼與寒冷。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真相併不是真的,那麼我們究竟被蒙蔽了多少?還有什麼是值得信任的?還有多少歷史是被權貴所掩蓋的?《藍風箏》中最後鐵頭那純淨卻哀傷的眼神讓我久久不能忘記,我想,那是一個孩子對上天的發問,對命運的發問,一個孩子心底最深的話語。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