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紀錄片觀後感800字

2023-07-31 02:38:24 2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下面小編收集了紀錄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篇一:紀錄片觀後感

  在小胡的強烈建議下,我終於看到了《含淚活著》這部日本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紀錄片觀後感。

  在這部歷時10年拍攝的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裡,講述了一位中國父親為了給女兒掙學費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動人故事。

  正如小胡說的,這部記錄片的撥出震撼了整個日本跟國內看過此片的人們。關於人們對這部記錄片的評論很多很多,看過的人都是幾次淚溼衣襟,作為一個男人我也是不斷的看不斷的淚流滿面。為什麼?單單是人們好奇一個父親為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嗎?當然不是吧。那最終是什麼震撼和感動了我們呢?是親情?是責任?還是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生來就賦予了的,誰人沒有親情,誰人沒有責任,在這個競爭的時代裡誰人又沒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為了親情,為了家庭的責任卻付出了15年妻離子散的孤苦生活。作為年輕的一代,我想我們從他身上得到的一種精神,一種為了完成責任而頑強奮鬥的精神,15個春秋親人的離別,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豈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豈能是常人所能堅持所能奮鬥的呢?

  每個人生來都想著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個美麗的愛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變老,觀後感《紀錄片觀後感》。可現實並不是這樣,讀書後才發現,愛情,工作,美好的生活,這一切都註定上帝給予不了我們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穩生活跟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奮鬥才有所得。在這個競爭慘烈的社會裡,如何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豐厚,首先就要學會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對競爭,如何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這一切都需要一種奮鬥的精神鼓舞著我們努力,鼓舞著我們前進。這個社會或許是公平的,你努力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除非你有突破常人的能力和捷徑,但這並不現實也並不符合我們常人的邏輯。

  來了日本近兩個月,感觸頗多,但幾次提筆卻又欲言又止,對日本的感觸是一個文明的民族,是一個安靜的有秩序的無爭社會,是一個以服務為生命的社會。在東京到處可以聽到普通話,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想想我們太多的國人來日本是為了什麼?有人有了妻兒還來留學,有人在國內已經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來留學,有人在國內有份安穩的工作,有人是為了來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其實都是如出一轍,那就是錢,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舒適穩定的生活,只有錢才能讓我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女朋友、房子、車子,只有錢才能讓我們的父母老年無憂、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的幸福,這確實是不爭的理性的事實。感性的人可能不這麼認為,但現實是平淡就是要生存,生存就需要接受理性的考驗,接受理性的洗禮。只有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談得上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國內總有人羨慕我們國外的留學和工作生活,但只有我們知道我們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說的偽善一點為了實現我們在國內實現不了的人生,為了我們心中的那份責任,不過這已經足夠了,我們無須去解釋什麼,不是嗎?艾,說來說去,我們是為了錢,可我們為了錢就是為了自己嗎?還不是為了自己的親人,如果單純是為了自己在哪都可以舒適的活著,不是嗎?這就是我們一個人為責任而付出的偉大之處。我真想為那些為責任而付出著的人們大聲說「責任是偉大的!」,為那些只想平淡生活著的人們說「偉大的責任!」。

  篇二:紀錄片觀後感

  8月8日18:10我觀看了《為你而歌》第三集橡膠之「道」——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張立群。看後,我被張教授堅韌不拔地追求目標,孜孜不倦的誨人精神深深感動。

  張立群教授是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優秀科技創新帶頭人。北京市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新型高分子材料的製備及成型加工」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納米材料製備與應用科學」實驗室副主任。在這一串串耀眼的光環背後,張教授更看重的是他教書育人的工作崗位,潛心研究的科研項目。

  潛心研究,執著追求夢想。我國是橡膠品的消耗大國,橡膠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每年消耗生橡膠達400萬噸,居世界第一紀錄片。但橡膠生產能力卻只有50萬噸,缺口350萬噸。橡膠還存在著回收利用難、對環境危害大的問題。然而張立群教授懷揣著「早日讓中國的橡膠科學技術領跑世界」的夢想,不斷探索創新。20xx年他第一個提出納米概念在橡膠領域的應用。現在這項技術已應用於生產。

  20xx年4月,美國化工協會橡膠分會為了表彰張立群教授在橡膠領域多個方面的貢獻,把斯巴克·託馬斯獎頒發給張教授,同年,日本化工學會為了表彰張立群教授在橡膠領域的貢獻,頒發給張教授亞洲研究獎。這是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唯一一個在此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銳意進取、鍥而不捨的精神,張教授帶領的團隊獲得了40多個發明專利。主持完成多個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表現出科學研究的敏銳性和嚴謹性。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正是憑藉著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張立群教授成為業內著名的專家、國內外同行中的佼佼者。

  孜孜不倦,辛勤育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教學上,張立群崇尚培養學生們的創造性和獨立研究能力,作為北化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張立群無疑是學生們心目中的偶像。張教授二十幾年始終堅持給本科生講課,他所教授的《聚合力加工工程》這門課也是學校的最熱門課程。張教授說要對得起教師這個職業,教書育人是他的職責所在。張教授認為應當給年青人創造成長的機會,鍛鍊年青人獨當一面的能力。青年教師劉力本科畢業後留在橡塑工程教研室工作,剛開始的幾年一直沒有申請到國家級的項目,科研工作沒有打開局面。張立群就和劉力合作進行稀土/橡膠複合材料的研究。在此項研究剛起步時,張立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幾乎每個實驗方案都參與討論。在逐步打開局面後,他就放手讓劉力獨立負責。經過8年的工作,劉力在該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張教授的指導下,昔日的講師被破格提升為博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新型彈性體中心的主任。正所謂:學高人之師,身正人之範。

  張教授常說「我所取得的成績都是源於平時的勤奮,我每天比別人多工作三個小時,一年就比別人多工作三個月,十年就比別人多工作三年……」這就是張立群教授在時間上給自己算的一筆帳,也是他對自己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以及服務社會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的最好詮釋。

  所有的榮譽記載著張立群在橡膠領域的輝煌成就。

  然而這位橡膠世界裡的行者,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是續懷揣著當初的那個夢想,帶領他的團隊在講臺上授業解惑,在實驗室不懈探索。

  張教授這種執著追求夢想,辛勤付出自己的一切,卻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黨員認真學習。我問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應當怎樣做?應當像張教授這樣,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論在怎樣的工作環境下,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都應該堅定信心,勇往直前,銳意進取,不求名利和回報。只有這樣才無愧於「中共黨員」的稱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新時期的合格黨員。

  篇三:紀錄片觀後感

  昨天看的《高三》紀錄片,今天才開始起筆想要寫感受。甚至一個晚上,我都認為我沒有想好。

  「沒有高考,你拿什麼拼過富二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尤其在上海,物質需求遠遠超過精神需求。高考,為了改變命運。說明白點,我們為了掙更多錢而學習。但是,不管目的是什麼,高考這麼重大的人生歷程我們總要經歷,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過這段時間的方式。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有競爭,而產生競爭的原因,是推動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們算是差不多的。在整個的視頻當中,她應該算是女主角了,出現的次數多,內心的獨白也都是她的。最後字幕出來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所以我記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學。視頻中,她一次次的責問自己,為什麼考的沒別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現實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責問中,卻是無力辯白著還有多少人考的沒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現過,而他們的表示是,她的夢想,無論是什麼,他們都會支持,即使是賣掉賴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較之中,發現在高三競爭的不僅是孩子,也是家長。他們的關心與付出,雖然不一定有回報,但讓他們自己問心無愧。所以,高考之後離婚率飆升的玩笑話也那麼真實。

  很有意思的一個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個叫張興旺的男孩子,坐了車去廈門。王錦春老師,緊隨其後,把他找回來,問他,高考之前談什麼復讀?!考試結束了,成績不理想,那時候才要想復讀。你連這兩天都熬不下去了,還想復讀一年?這兩天你該做的能做的應該是奮力一搏而不是退縮。當張興旺以嶄新的面貌回來的時候,我沒有認出他。說是去拜佛了,我媽在一旁看了說,是迷信嘛。我報以一笑,沒有什麼不好的,有方法讓自己振作,什麼都該嘗試。而張興旺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老師,考上了仰恩大學。

  鍾生明和陳斌的失敗,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來,鍾生明起碼有自己的想法,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沒有錯,但陳斌確實讓我思考了一陣,特別是他與老師之間的對答。「高考兩個月都不到了,你們打算怎麼辦?」「接下來我們的首要任務,儘量的不上網吧,不上網,儘量不曠課,在上課期間都在教室上課。」「儘量?讀書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意思說還會去?」這樣的措辭很像我,一般會給自己留有餘地,因為怕自己做不到,是膽小怕事猶豫不決的人在口頭上和心理上對自己的放縱。但是,高三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樣的餘地,不該有。我也對自己說,說過的,就必須該做到。連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談不上考大學。

  這樣三類學生們高考最後的結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鋪直敘,沒有什麼驚人的跳轉。因為人生大多就是這樣,有付出有回報,前人的總結總是如此精闢高深。而像我一樣的高三學子,在這樣三百多個日子裡,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