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駱駝讀後感
2023-08-02 08:11:17 1
篇一:哭泣的駱駝讀後感
上周已看完我們定的第一本書——三毛的《哭泣的駱駝》,但一直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寫寫感想,在每天的行程計劃裡,它總在最末尾,一直未能按計劃完成,我於心有愧,幾天來都想著它,感覺成了心病一樣。
本書由幾個小故事組成,我看完後面的,前面的也忘得差不多了。故事不煽情、不矯情、娓娓道來,很是悅耳,簡直就是睡前讀物首選。
書裡的人物的生活環境、文化氛圍和我們差異太大,雖然知道這是她的真實生活和親身經歷,但仍像聽人說書一樣。她筆下的撒哈拉威人與我遙不可及,卻又無比真實。
這讓我想起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裡說過的話。龍應臺在年紀大了以後,慢慢對電視媒體感興趣,想拍攝一個專題特輯,主題是展示全世界不同國家民族裡的百姓們的一天,他們平凡普通的24小時是如何度過的,明明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但在不同文化和地理區域的人看來,卻是那麼的不可思議。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很熟悉?沒錯,阿狗推薦的一夜情三部曲中男主角也曾經提過這個想法。
在文化的碰撞中,也就不奇怪出現各種各樣啼笑皆非或讓人遺憾悲傷的事情了。在三毛的這個系列故事裡,更多的是後者,因為宗教、歷史等原因造成了無法緩和和挽回的悲劇。
在親眼目睹一場悲劇後,她悲傷得仿佛聽見了駱駝的嘶鳴:「風,突然沒有了聲音,我漸漸的什麼也看不見,只聽見屠宰房裡駱駝嘶叫的悲鳴越來越響,越來越高,整個的天空,漸漸充滿了駱駝們哭波著的巨大的回聲,像雷鳴似的向我罩下來。」
人間的悲劇是人造的。
篇二:哭泣的駱駝讀後感
看完這本書這麼多天以後,終於開始動筆寫第一篇讀後感了。其實這是我第一次讀三毛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對她的了解只限於她和荷西之間感人的愛情故事。也是從這部作品,我第一次對撒哈拉這個地方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
在整本書中,印象最深的篇章有《沙巴軍曹》、《哭泣的駱駝》。大概是所謂生離死別都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情感吧,沒有人可以從這裡逃離。
人們總是容易同情弱者,就好像沙哈拉威人,他們出生在這片荒漠,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成長。他們單純,同樣,他們也愚昧。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別國的統治,他們是值得同情的。然而,在《沙巴軍曹》一章中,我看到了事實的另一面。他們在「魅賽也」偷襲沙漠軍團,血洗了整個營地,染紅了這片曾經美好的綠洲。而這,正是戰爭和混亂的殘酷。他們是弱者,但是他們的手上又何嘗不是染滿了鮮血?而那個手臂上刺刻著「奧地利的唐璜」的軍曹,他背負整個團的性命,他憎恨著沙哈拉威人,但是最後卻為他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沙巴·桑卻士·多雷」,那個對沙哈拉威人的朋友來說,沒有名字的人,把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了這片又愛而又恨的土地,一個人,孤零零的。
如果說《沙巴軍曹》中,體現的是西班牙人和沙哈拉威人之間的悲劇,那麼《哭泣的駱駝》中,體現的就是沙哈拉威人自己的悲劇。當初信誓旦旦說要民族自決,民族自由的人民啊,在摩洛哥人的槍炮之下,將手中的利刃槍炮對準了那個帶領他們走向自由的領導,那個有才華有理想有氣魄的人,並且將毒手伸向手無寸鐵的沙伊達。
這個弱小的民族之所以弱小,之所以受欺負,是否也需要反省?
篇三:哭泣的駱駝讀後感
認真的讀了三毛的《哭泣的駱駝》,有點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她,三毛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故事,一段傳奇。撒哈拉的艱苦,撒哈拉的風情,撒哈拉的文化,眾人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所有的一切在三毛的眼中卻是迷人、浪漫、引人入勝的。
一個女人離鄉背井去到異域,用眼、用心感受著那篇陌生的土地,用筆記錄下它的面貌、它的風致、甚至它的蠻荒。對於三毛,我很佩服,她堅強、獨立、自由的人行走在這人間。
《哭泣的駱駝》裡面有兩篇文章很震撼我,是《哭泣的駱駝》和《一個陌生人的死》。《哭》寫了她居住的那個地方時局不穩,政治動蕩。三股勢力的衝突(西班牙人、撒哈拉威遊擊隊、摩洛哥志願軍)的衝突導致人心惶惶。而在撒哈拉威人內部,頑固的宗教信仰,野蠻的懲罰方式,最終導致了沙伊達、魯阿的死,人命如草芥,在野蠻的風裡被漠然的揚棄。《一個陌生人的死》是一個乾癟的老人被子女拋棄在撒哈拉,患了壞蛆,即使得到救助也未能逃過一死的故事。天下不孝之事皆而有之,發生在貧瘠遙遠的撒哈拉更是讓人寒心。他們已經是弱勢群體理應受到更多的照顧,理應老有所養,安度晚年。可是聯繫到社會,老人的悲慘遭遇到處都是,靠撿垃圾為生,靠當環衛為生,還有一些留守家庭的老人還要再次撫養小孫子、小孫女,到死都不的清閒。這輩子有那一段時間是他們自己的啊?他們子女們的孝呢,死在哪呢個角落了?心呢,被什麼風藏了?孟子在談論理想國時其中就提到一點「謹徉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告誡人們孝悌之意,不要讓老人再做本該他們做的重活。這是我們先賢早在幾千年前就叮囑過的,沒做到的人,無疑是拋棄了我們優良的傳統道德。他甚至提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想,先把自己家裡的顧好再說其他的不遲吧。我希望,老人們在風燭殘年之際可以休息一下,也有時間回味一下自己的人生,不要到死都疲於奔波,都有盡不完的責任。
篇四:哭泣的駱駝讀後感 奚子翔
她,深沉的封面,微微泛黃紙張,讓你情不自禁地想翻開她。她有一個憂鬱的名字——《哭泣的駱駝》。作者三毛,用悲蒼的筆調,向我們描述了駱駝的哭聲,撕心裂肺,在天地間迴蕩,這不是哭泣,而是倔強的吶喊。
當你翻開這本書,印象中恬靜美麗而神秘的撒哈拉沙漠立刻變得狂躁而兇殘,如同一個猙獰的惡魔,吞噬著一個個美麗的夢。
撒哈拉這個失去了獨立與自由的民族,那些卑賤、無知、高傲、善良的子民一一在書中閃過,留下的印記卻淺的瞬間被沙子抹平。在這芸芸眾生中,只有一個人,在你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她,有著一雙漆黑的大眼睛,深不見底;高挺的鼻子下面,是淡水色的一抹嘴唇;瘦削的線條,像一件無懈可擊的藝術品。她,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沙伊達。她留給讀者深刻印象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外貌,更深她心中至死不渝的對自己民族的熱愛。
沙伊達從小父母雙亡,在西班牙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她並沒有在西班牙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撒哈拉,當了一名助產士。她嫁給了反抗撒哈拉侵略者的遊擊隊長巴西裡。然而,習俗的差異和美麗的面龐,使沙伊達總是受到同族人的欺辱和藐視。沙伊達卻並沒有因此而怨恨自己的同胞,而是以德報怨,甚至為了同胞放棄了逃生的機會。
沙伊達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獨立,我留下來;瓜分,我不幹。這兒是我的民族,我的土地,我父母埋葬的地方。「可是,她最終沒能看到自己民族獨立的那一天,終究沒有逃過殘酷的命運,與心愛的人一起,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沙伊達就這樣離開了,她並沒有留下什麼,甚至到死她都沒有得到同族人的尊敬。似乎只有那隻跟她有著相同命運的屠宰房的駱駝在為她嘶叫悲鳴,仿佛是一首沙漠的悲歌,催人淚下,久久地迴響在整個天空中。
厭倦沉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為這這悽婉的悲歌而動容,都會被沙伊達瘦削的身體裡藏匿的偉大的靈魂所感動。
縱觀古今,也有許許多多像沙伊達一樣為自己的民族不惜獻出生命的人。如寧當流浪漢,不為亡國奴的豐子愷;如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楚霸王項羽;又如只為挽救民族危機而譜寫樂章的蕭邦;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奉獻一生的居裡夫人……或許,他們死時沒有隆重的葬禮,不一定得到他人的理解,甚至沒有多少人為他們哭泣,但是他們的名字也和沙伊達一樣,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烙印在祖國的熱土上。他們的精神,也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為民族,為祖國的獨立和崛起而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