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我的戰爭》有感

2023-08-02 02:35:58

  引導語:《我的戰爭》拍出了戰爭的殘酷性、戰爭的真實感,跟以前看過的影片感覺不同。影片通過藝術的手段、讓年輕觀眾樂於接受的手段有效傳遞和表達出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戰爭》觀後感,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穫。

  《我的戰爭》觀後感一

  對國產戰爭片多數還停留在《上甘嶺》、《兵臨城下》、《英雄兒女》那個階段,當然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例外。也看過不少好萊塢的戰爭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細細的紅線》等,真實還原激烈戰爭是關鍵,重要的還是希望對人性更多挖掘。

  而這部《我的戰爭》顯然是對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二次改編,因為第一次改編的作品是曾經引發觀眾圍觀的《英雄兒女》。影片聚焦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如何浴血沙場,表達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及相互之間滋生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故事。

  關於抗美援朝那段歷史,現在的年輕人了解並不多,主要還是從教科書一知半解。《我的戰爭》還原了那段真實的歷史,特別從年輕人身上,去觸摸他們一些真實的想法。戰爭的殘酷性他們感受最深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為了更多家庭不再流離失所,不再妻離子散,不再顛沛流離,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義無反顧的堅定信念。

  影片表現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裡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所呈現的戰爭場面非常的炸裂,激烈的交火,灰飛湮滅的各種爆炸,效果震撼。

  影片為了還原歷史,所有的裝備都原樣化的展現,租借了超過兩百多條當時的步槍衝鋒鎗和一臺建國後仿製的日式92式步兵炮。整個拍攝過程中集結近千名群眾演員上演大衝鋒,超過10萬發以上的子彈消耗。

  在角色的塑造上,影片同樣給予高度還原。劉燁演繹的孫北川很立體,演員本身演技在線,加上化妝的給力,以及很多危險鏡頭都親力親為,還有臺詞的去文學化,呈現給我們一個有血有肉真情實感的軍人形象。他的粗獷、善良和溫情並不矛盾的存在。堅定的毅志力,勇往無前的戰鬥力,都表明他軍人的身份,但他對孟三夏的情愫暗生,通過張洛東傳遞情書,在簡單、直接、豪爽的行為之下,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柔軟的人性光環。

  楊祐林演繹的張洛東是個陽光、單純的大男孩,雖然他對孟三夏也情意湧動,但他更希望孟三夏和自己亦師亦友的連長孫北川有個圓滿的歸宿。戰爭讓愛情走開,影片的人設沒有現代人複雜的心思,而是充滿更多正能量,他們的眼裡有的只是戰爭,兒女情懷只是偶爾的閃念。

  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些柔和的色彩和溫度。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也多了颯爽英姿。王珞丹塑造的孟三夏直爽火爆,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對孫北川的情感變化很有層次,從抬竿、服軟到愛上,這一過程沒有突兀,只有合情合理。而對張洛東視如親人的表現,也充分表明其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影片很多感人至深的橋段,讓人很難相信這會是曾經最著名的鬼片導演彭順導演的。當然編劇是劉恆老師,他編劇的《雲水謠》、《集結號》和《金陵十三釵》等影片獲獎無數。他們二人的傾力合作,既能夠讓戰爭場面帶感,又能夠還原出當時的角色個性和情懷。

  導演彭順曾經是著名的鬼片導演之一,現如今改變風格,一部《逃出生天》讓人刮目相看,而這部《我的戰爭》會是今年戰爭片中不俗之作。換成是內地導演,我們不知道《我的戰爭》會被拍成什麼樣?在大場面的製作和控制上,以及對小人物個性的挖掘上,他不會受很多主觀因素影響。

  看了太多兒女情長的影視作品,看《我的戰爭》,會激活我們沉睡的正義感和忘我的責任感。氣勢磅礴的場面,緊湊不冗緩的節奏,真誠認真的製作,精彩自然的演繹,註定《我的戰爭》是一碗滿滿的正能量雞湯,復甦了我們麻木的精氣神。

  《我的戰爭》觀後感二

  影院裡看完《我的戰爭》,那種炮火連天、地動山搖的真實體驗帶給人的震撼不亞於《智取威虎山》。同樣是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採用了英雄傳奇式的手法,而「亞洲鬼王」彭順的《我的戰爭》,更帶著直戳人心的震撼,無論是烽煙滾滾的戰鬥,還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后蒼涼,都帶給人特別真實的體驗。

  以抗美援朝為故事背景的影視劇並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做到震撼人心者卻寥寥無幾,多年前的《英雄兒女》如今依舊是幾代人心中的紅色經典。而《我的戰爭》同樣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恆編劇,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祐寧、葉青、王龍華等主演,隔著63年的風起雲湧,再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雄偉戰場。

  戰場的殘酷、炮火的轟鳴,那個英雄時代的兒女情長與民族血性。《我的戰爭》沒有重複高大全的英雄讚歌,而是更著重那個時代的民族大義和真實的人情人性。

  戰爭戲裡的愛情,總是來得簡單、直接、純粹而美好~就像孫北川跟孟三夏的愛情。影片中劉燁飾演的孫北川跟王珞丹飾演的孟三夏的愛情萌發,起源於「老鄉」。炮火連天又冰天雪地的戰爭裡,人在異鄉所以對「老鄉」格外的溫暖。《我的戰爭》中的愛情是條溫暖的暗線,從一開始孟三夏嫌棄孫北川太粗魯到最後兩個人互生情愫,因為有了愛意,才有了更渴望的求生意志。而孫北川給孟三夏最真實的戰地「血色浪漫」,就是借著酒勁說,我想跟孟三夏親嘴兒。

  《我的戰爭》中既有男性期待的荷爾蒙爆棚的戰場對決,也有女性青睞的戰地血色浪漫,更有大場面的戰場視覺衝擊。但最出彩的,卻是鮮有人關注的戰地恐怖。

  被譽為「亞洲鬼王」的彭順,他曾經執導的《見鬼》《鬼域》等電影都斬獲不俗的口碑和票房。從依靠化妝、聲效及劇情設計嚇唬某人到動輒上千人共同參與的戰爭電影,彭順算得上「棄文從武」,第一次執導戰爭史詩大片了。而這一次,彭導在恐怖片裡練就的一身挖掘人性最深處秘密以打動觀眾的本領被恰到好處的運用到《我的戰爭》中,奉獻一部「非典型性」戰爭電影。那些炮火連天的大場面是最贊的視覺陪襯,那一抹戰地裡的愛情是最溫暖的亮色,而屍橫遍野的戰爭恐怖才是最直接的震懾。

  影片並沒有刻意調動觀眾的情緒,但彭順導演矯情救贖的緊張氛圍營造和手法,卻很好的讓觀眾融入到影片中,跟著情緒走下去。孟三夏帶領著文工團躲在戰壕裡,卻無意中摸到地雷,炮火在外面不斷噴勇著,而狹小空間裡的恐怖感才來的更真實。而「李老爹」與敵人同歸於盡那場戲,那段清唱出來的戲曲調子伴隨著英雄和炮火,讓很多人崩掉了淚腺。

  這的確是一部不一樣的「戰爭史詩」~很多人看完《我的戰爭》,都說「燃」!不問歷史,只為那種時代的精神!

  《我的戰爭》觀後感三

  前幾天,電影《我的戰爭》曝出一款宣傳片,幾個老頭老太太去韓國首爾旅遊,跟韓國的導演妹子炫耀自己當年不用籤證直接開著大卷皮、扛著五星紅旗就進來了。這款預告片遭遇了不少的負面評論,應該會對電影有很大的票房負助推力。網絡輿論就是這樣,順勢同情弱者。若是換一款宣傳片,讓老人們回憶自己抗美援朝的時候多麼不容易,成為弱者,估計就不一樣了。

  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喜歡拍攝一些現代的戰爭電影,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秀肌肉,別惹我,我很厲害。這屬於不戰而屈人之兵。而秀肌肉不是上來就耀武揚威,而是要顯得自己被欺負了,是自衛,然後越打越牛逼,才好。美帝和俄羅斯,都是這麼拍。

  所以,各國其實都不太喜歡別國的這類戰爭片。尤其是現代戰爭,各國都有自己的解釋與立場,電影本身的立場就是拍攝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體現。美國和俄羅斯圍繞了同一場戰爭,有不同的拍攝方式,比如美帝拍攝《五日戰爭》,俄羅斯立馬還擊一部《八月八日》,都是講2008年8月8日喬治亞戰爭的。誰對誰錯,或恐還說不清楚。因此,在面對戰爭電影的時候,對戰爭雙方對錯的評斷,應該儘量不扯入電影評論之中,因為,扯不清楚,還是交給歷史學人們去做好了。

  那麼,我們就不妨僅僅從技術層面來看看這部彭順導演的《我的戰爭》。先說好的一面,拍攝技術層面。彭順導演能駕馭這個戰爭題材,本身就很令人意外。我們國內,除了馮小剛導演拍攝過《集結號》這樣的有血戰場面的現代戰爭戲之外,基本上,新時代,沒有導演做過類似的事情。彭順導演以往也沒有這類影片。從實現情況來看,香港導演確實有過人之處,比《百團大戰》要高好幾個級別。

  《我的戰爭》中戰鬥場面是什麼級別的?說世界頂級,有點瞧不起美國電影。但在實現水平上,跟韓國的戰爭電影是有一拼的。尤其是開場的火車遭遇飛機空襲,劉燁部隊組織有效反擊一段,算是用了洪荒之力。最大的亮點是簡單、乾脆,而且有戰法,不拖泥帶水。這是以往的國內戰爭電影所沒有的。建議大夥關注這段。

  後邊的實現情況中規中矩,大約是前邊用力過猛了,後邊力量與場面略顯跟不上。537高地爭奪戰,就沒打出氣勢來。是不是拍攝經費不足造成的呢?為了呈現激烈與宏大,彭順導演最後給一些主角上了廣角攝像。主角們的表演也非常完美,可以點讚。但是,《我的戰爭》作為戰爭電影來看,總覺得不過癮,後面的力量跟不上去。

  從劇本的角度講,先說優點。有幾處春秋筆法,很好。第一處,火車只有35分鐘停靠補給時間。第二處,劉燁部隊前期的火力不行,後期補上了。第三處,我們的補給不給力,劉燁部隊餓肚子。這些,都是抗美援朝的實情,希望以後的抗美援朝電影可以大書特書,這是製造悲情的重要材料啊。

  然後說不足。

  套路太老了——我們的隊伍牛,打到敵人懷疑人生。建國之初,我們拍攝過不少戰爭片,都是這個套路。當時的指導思想是,革命的樂觀主義。什麼意思呢?就是打丫挺的,越打越開心,勢如破竹,無論老蔣還是美帝,都是見一個幹一個,特別開心的。《我的戰爭》實際上有這個因襲,九連越打越牛逼,直接幹下了537高地。但是,這個路數,落伍了。

  現在的戰爭劇本,更喜歡戰爭的反戰主義,我們為什麼打?因為我們要迎接和平。所以,戰鬥一方,喜歡把自己弄得比較弱勢,然後去以弱勝強,表面自我表揚和平精神,背地裡炫肌肉。這個精髓,《我的戰爭》沒有學會。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電影敘事亂七八糟,有戰鬥而無戰役。戰爭戲的好看之處,斷然不再打炮,而在打炮之前的各種計謀、調度。《亮劍》好看,就好看在這地方,李雲龍等人有戰略調度。簡單一點說,泡妞的有趣之處,是泡的過程,不是最終床上拉開架勢。這是戰爭片劇本的精髓。《我的戰爭》屬於傻打、瞎打,沒有調度。

  總體來說,《我的戰爭》劇本很差,拍攝還行。諸位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觀影。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