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曆是農曆麼(陽曆是指新曆嗎)
2023-08-02 07:29:34 1
農曆和陰曆、新曆和陽曆是一樣的嗎?
農曆=陰曆
新曆=陽曆
農曆是陰曆的學名,公曆是陽曆、新曆的學名
陽曆,即太陽曆,是以四季循環的回歸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為基本周期,與月相變化無關。太陽曆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歷月的日數和年的月數是人為規定。
陰曆,即太陰曆(月球我國古代稱太陰),以月球圓缺的周期朔望月為基本周期。歷月平均長度29.5天,規定單數月30天,雙數月29天,12個歷月為1年,共354天。規定30年內增加11個閏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陰曆只在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使用。(注意跟我們有的陰曆不是一個概念)
公曆,公共曆法簡稱。現行世界通用曆法,真名格里高利曆(羅馬教皇制定頒布),太陽曆的一種。天天在用就不具體說了。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屬陰陽曆(我們經常簡稱為陰曆,這裡一定要與前面所說的太陰曆區別)。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同時又考慮回歸年的周期,採用加閏月的方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和回歸年的長度接近。以朔日作為第個歷月的初一,兩朔日之間的時間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設12個月,共354或355天。為使歷年平均接近回歸年,在19個歷年中加入7個閏月,有閏月的那年有13個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閏年。19個歷年和19個回歸年的長度幾乎相等,7個閏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體安置在哪一個月,這和二十四節氣的中氣有關。二十四節氣實際是由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間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氣,如含有中氣雨水的月為正月。19個回歸年中有19*12=228個中氣和節氣,但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7個月沒有中氣,7個月沒有節氣。陰陽曆規定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這一年的閏月
什麼是新曆,什麼是農曆?
新曆是公元,即公曆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曆或西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曆與格里高利曆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農曆是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國曆等名稱,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農曆開元4715丁酉雞年(公曆2023.1.28~2023.02.15),我國傳統曆法比西方曆法早2698年,用西元年份+2698即是我國傳統曆法的年份
是農曆嗎還是新曆?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有兩個日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農曆和新曆的區別是什麼?
農曆和新曆的區別是:算法不同、時間不同、產生地點不同。
1、算法不同
新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曆法。農曆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曆法。
2、時間不同
新曆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農曆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
3、產生時間不同
農曆產生的時間更早,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尚無準確考古學證據,但據傳說自軒轅黃帝時期,而新曆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新曆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農曆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
公曆是指陰曆還是陽曆
公曆是指公元紀年,就是陽曆
農曆是陰曆
陽曆是農曆嗎
陽曆不是農曆。
農曆是陰曆,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公曆是陽曆,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太陽曆簡稱為陽曆,是以太陽繞地球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
陰曆是農曆。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包括象這樣「八月十五月亮圓」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記錄的陰曆。也包括「清明節」這樣按「節氣」來表達的、總在每年的4月5日這樣的太陽曆。所以,經常會在日曆上看到「農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這樣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農曆中的陰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則是農曆中的陽曆表示法。
從字面上理解,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農曆分為陰曆和陽曆就是這樣的表示。但自從採用西方的「公元曆法」,現在的陽曆就基本上專門來表示也是「太陽曆」的「公元歷」。這主要跟我們的習慣有關。因為作為中國日期記錄及節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農曆中的陰曆來定義的。比如「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節等等都如此。而用農曆中的陽曆來表示的好象只有一個算不上節日的「清明節」。農曆中的陽曆就是24節氣,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說起來,農曆中的陽曆倒更能代表「農曆」這個稱謂。
1912年之後,中國開始採用西方的公曆,俗稱「新曆」,與中國舊有的曆法相對。1949年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而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傳統的曆法是結合了陽曆和陰曆的一種陰陽曆。它用置閏法填補了陰、陽曆的時間差,又用陽曆的規律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在農曆的時序中,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條不紊的規劃。日月相合的農曆,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曆法。它不僅僅是一種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