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讀後感
2023-08-02 03:37:58 1
篇一:莊子秋水讀後感 周華磊
《秋水》是《莊子》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全文從河伯與海神若之間的對話開始,以莊子和惠子遊於濠梁上的故事結尾,中間又雜以孔子和公孫龍的故事,貌似沒有支點的和主題,延續了莊子一貫的風格。但是,看完全文後卻不會產生錯亂的感覺,因為莊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條隱秘而連綿的線索——那就是莊子希望告訴我們的處世態度。
近來,學業開始繁忙起來,難免由心底升起些許急躁,其實靜下心來,回頭看看卻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喪,於此就倍添了對於莊周的羨慕。在他看來,世間萬物或大或小,都因為命運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樣。人屬毫末,只需安於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說「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又說「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爾將可與語大理矣。」有時人生的迷霧「只緣身在此山中」,參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遊歷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最後,莊子與惠施的故事放在這裡也就不顯得突兀了。對於莊周來說,河流比之滄海、人比之萬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對於天下的爭奪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對他們本身來說過於大的東西。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與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窺度了而已,要適度,要控制膨脹的欲望才行啊。
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說,莊子所說容易讓人想起「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看來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了……
篇二:莊子秋水讀後感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嶽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裡,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於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於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穀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於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篇三:《莊子秋水》讀後感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嶽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裡,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於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於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穀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於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麼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篇四:莊子秋水讀後感
讀莊子《秋水》,有一段很有感觸,抄錄於下:「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聚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可見人間萬事,有終又有始,有合必有分,有其自身之規律,不無其變化之中。若不順應自然,刻意是非,必自求其咎。人生萬事若能合時相得,分時無憾,也就是人生之大幸了。餘處世於今,已六十有一載,所歷聚散恩怨無數,深明其意。然「無憾」二字古今難求。若非徹悟之人難明真諦。世上有幾人能及莊周矣。時近歲末,追往思今,仰天長嘯矣。
篇五:莊子秋水讀後感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為神。」
後世的許多詩文出現的「秋水」的形象都漸漸變為描述人的婀娜多姿,綽約有致。而《莊子》中的《秋水》篇則似乎與這無關,這是一篇極富哲理意義的文章,又是一篇闡明謙虛謹慎的人生態度的文章,這種人生態度上溯到一種境界,那就是一種人生的藝術化,人該如何自處與處事?這樣看來,人如秋水就不難理解了。「秋水」明淨而透徹,「潦水盡而寒潭清」,清澈的「秋水」就如莊子給我們描繪的人生境界一樣,迷人而令人神往。
《秋水》篇中的「河伯」「北海若」等鮮明的性格特點給人以深刻印象。文章一開始就設置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一步步的展示了一個超人間的無窮的宇宙世界,繼而以大小、貴賤、是非的相對性論證了「萬物齊一」的道理,而歸結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德殉名。謹守而勿失,是為反其真」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對我們當下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宇宙何其大,人類何其渺小,狂妄自大的河伯面對謙虛謹慎的北海若終於低下了驕傲的頭顱。「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我到了你家門口,看到了你的無窮無盡,這才讓我貽笑大方了。而北海若也並非是「大」的代表,而其對於天地萬物,又不過似「小木」之於「大山」,「罍空」之於「大澤」,「稊米」之於「大倉」,「毫末」之於「馬體」。這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然而忙碌而執著的現代人卻很少能靜下心來考慮過它。常聽人說,「比宇宙更大的是人心」,「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廣」,時至今日,科技的雙刃劍已漸趨顯現出來,與之相應的便是人類的欲望的不斷膨脹,而欲望的無法滿足就導致形形色色的現代病,諸如崇尚荒誕、顛倒是非、混淆善惡、不辨美醜,甚至鋌而走險,違法犯罪等。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人生富不過一日三餐,晚上也只能睡一席之地而已。人生有限,宇宙無窮,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宇宙萬物,其結果只能是無功而返。與其這樣,我們還不如一種自適自足自娛自樂的心態去面對世間萬物,「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人就能真正做到:去留無意,坐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閒觀天上雲捲雲舒。這正是所謂「無以人滅天」,亦即人應該任隨自然,忘勝負,忘得失。
這種人生態度,就直接啟發了後世無數的文人墨客,諸如陶淵明,王維,蘇軾即是。這才有《歸去來兮辭》「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那般的 淡然自處;這才有王維的「行到水窮出,坐看雲起時」那般的怡然自樂,更有蘇軾的「攜飛仙以遨遊,報明月而長終」那般的曠達樂觀。現代社會,人更多的是浮躁,浮躁的背後就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這種靜觀閒處、深謀遠慮才是我們當下所缺失的,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象,懂得了這點,我們才能更好的棲居於當下,幽臥於北窗。「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人類超越世間的種種繁瑣,而以一種藝術化的態度對待生活、品味人生,這樣人就如那湘妃洛女一樣,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一種幽香,不是梅花又是什麼,不似秋水又待何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