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都有哪些地方舉行(火把節為何又稱星回節)
2023-08-02 03:01:41 3
火把節是西南彝族等少數民族人民心中最為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類似於漢族的春節,至今已傳承了2000多年,完整的記載始見於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6月24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
一、火把節為何又稱星回節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
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會五詔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曆法的一個年節。火把節就是上半年的過年日,因此又稱過大年。也有學者認為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這一節日。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遊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
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二、火把節的史料記載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回節。五代時蜀國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編事·震旦》記載:唐時南詔以12月16日為星回節,是日遊於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
「星回」一詞,《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
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於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於天。」
《祿勸縣誌》載:「6月24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餘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路南(今石林縣)州志》記載:「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為燎,以腥肉為牲,互相饋贈,謂之星回節,俗稱火把節」。
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這些記載,表明火把節不僅與中國古代的星回節有關,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三、火把節三日活動第一天:祭火,這一天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
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
這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這是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總之,關於火把節民俗活動內容豐富,節日氛圍儀式感強烈,更是一個在多個民族有這文化傳統的重大節日,因此,需要發揚與繼承這一傳統節日。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