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王家饊子兗州店地址(濟寧老味道鄒城清真饊子)
2023-07-29 23:25:07 17
一碗糊粥,一把饊子,是濟寧人最喜愛的美食之一。饊子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以及製作工藝呢?為什麼鄒城的米家製作的饊子,如此的受歡迎?今天將帶您探尋濟寧老味道,品嘗酥脆的鄒城清真饊子。
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這就是大文豪、大吃貨蘇東坡詩中的饊子。
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也被稱作「環餅」、「寒具」,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之所以稱為「寒具」,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而發明的一種食物,因為紀念介子推而有了寒食節,過去在寒食節期間廚房不能用火,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就曾提到最古老的饊子,相傳用饊子來招待君王的魂魄,可見其美味。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它的介紹:「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饊子在我們濟寧人的記憶裡,絕對是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記憶中的饊子到底是什麼樣子或者是什麼吃法,有人說用白糖撒在饊子上是無上的美味,有人說拿饊子泡在粥裡才是正宗的吃法,還有人說用饊子卷在單餅裡才是最最讓人懷念的味道。饊子,幾乎伴隨了濟寧人的成長。
在鄒城的西關街上,有一家清真米家饊子,被列為了鄒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家製作的饊子,沒有店面,沒有攤位,就在家裡炸,不等炸完就已經全部預定或者售賣出去,去晚了,絕對就沒有口福了。那麼這米老師製作的饊子,為何如此受歡迎呢?
米懷平,是這家饊子作坊的主人,手藝也是世代傳承下來的。到他這一輩,手藝更加精湛,將鄒城的清真饊子做到了極致。據米老師介紹,饊子也是回族的一種重要的代表性小吃,俗語有「點心香,月餅回鄉饊子美,回回的饊子甜又脆」一說。在以前,每逢節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多種饊子,點綴節日氣氛。
早在米懷平的祖輩,就世世代代做饊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多的美食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中,饊子的製作,辛苦而繁瑣,經濟效益並不高,米懷平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不願意接手這門家族手藝。
懷著一種家族的擔當和傳承的情懷,逐漸的,米懷平把米家饊子作為了畢生的事業,但是,一種傳統小吃的傳承和經營並不容易,幾度都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正式由於米家的這種童叟無欺,貨真價實的處事方式,再加之米懷平炸的饊子,原汁原味,又技藝精進,如今他家的饊子,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求之不得的風味小吃,但米懷平從未因此而放鬆過對手藝的把控。
饊子在我國是一道極為普遍的食品,南方的饊子多以炸米麵為主,北方的饊子多以炸麥麵為主,而且在各個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不同風味的饊子門類,種類之多讓人一時無法算清。而鄒城米家的清真饊子更是與眾不同,是獨特的細條饊子,脆酥焦香,做法上雖與其他地方的饊子看似無異,但是內在的功夫實在是讓人學不來的。
每天早晨起床,米懷平一家進行第一項工作就是和面,與其它的麵食類工作不同,鄒城清真饊子,必須要手工和面,用不得半點機械設備。
稱鹽,和面,和好的面需要放置靜靜等待一段時間,叫做醒面,然後才能開始下一步工序。而接下來的工序,都需要米懷平夫妻二人才能完成。首先要用刀將面切成條狀盤在容器中。
如此反覆工作,反覆醒面,此時的面,已經成為了比較粗的條狀,然後接下來的步驟,更加關鍵,叫做搓條。
將盤好的麵條一根一根的用手搓出來,轉進另外一個容器中,成型的麵條非常細嫩,如果用手直接拿起來便會斷掉,但是在專業人士手中卻變得柔韌有餘,任憑他們怎樣拿捏都不會出現斷條的現象,著實神奇。
下一步的工作,也是最後一步,就是炸饊子了,米懷平家的清真饊子炸制,有一個堅持至今,反覆改良多次後又不得不回歸的傳統做法,那就是必須用地鍋燒火加鐵鏊炸制。
炸饊子需有兩人配合,操作甚是別致,米懷平的手很快,抓住麵條的一端很快的纏繞在手上,然後接著纏上幾圈,像是纏毛線球一樣,最後將纏好的麵條團套在一雙筷子上,用筷子將麵條團拉開放入油鍋中炸制,入鍋後麵條團立刻膨脹變形,而炸制饊子的人更是要眼疾手快,根據顏色的變化立刻轉動手腕,讓饊子扭一下「腰」,定型之後便可以任期在油鍋中飄蕩,色澤金黃之後撈出瀝乾油,最後擺放冷卻,就成了我們所常見的饊子了。
人都說美味是有記憶功能的,經久不忘。美食於人,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經歷,也是一種回憶。而作為一種美食的製作者,他們傳播情懷,更要求自己深入其中,樂在其中,心無旁騖。而樸實的米懷平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對於這門傳統到接近無人問津的事業,他準備一直堅持下去。(盧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