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家園紀錄片觀後感參考

2023-07-30 16:14:58 3

  家園沒了,可以從廢墟上重建;生命沒了,希望還要延續,因為已故者早已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倖存的身上,所以我們更應該堅強,勇敢樂觀的活下去,生命在希望就在。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園紀錄片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紀錄片家園的觀後感篇1

  地球的存在已有46億年的歷史,在這個奇蹟又美麗的世界。人類的生存已有20萬年,聰明的人類在20萬年改變了這個地球的面貌。在看了這部《家園》電影之後,讓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幾百年之內多種生物已絕種了。

  電影的開始是把地球最美麗的一面展現給我們,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接著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大的擴張。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種動物面臨的滅絕危機。溫度不斷上升,許多地方將遭遇旱災、饑荒。森林被砍伐,就像電影裡面所說的「森林的多樣性被單一品種的棕櫚取代」科學越來越發達,工廠也逐漸增多,空氣也越將被汙染。

  人類的需求是無底的爐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終有一天會被採完,以後我們將要面臨著怎樣的災難,到2050年會有2億人淪為難民。

  現在,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什麼?而是我們還擁有什麼?更需要的是一種保護的理念和行動。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紮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紀錄片家園的觀後感篇2

  前幾天觀看了紀錄片《家園》,感觸頗深。

  影片開頭是以一位故事講述者的身份,講述了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與人類二十萬年的歷史,也深刻地指出人類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四十億年營造出的平衡。這部電影深深地拷問著你我:我們應該做什麼?

  接著,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視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創造出了這絕美的藍色星球。但她卻又看著人類一點點將她毀滅,並且將人類自己也一步步送進墳墓。上帝將毒害大氣層的碳囚禁在地殼,而人類卻又親手打開潘多拉盒子,讓它來毒害自己的肺,但這仿佛還不夠,人類還要製造出農藥,聚乙烯來加速自己的滅亡。

  「人類的欲望與數量似乎都在無休止的增大。人類在積極繁殖的同時,剝奪了其他物種存在的權利。因為人類的存在,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為人類的存在,海洋將在2050年無魚可捕;因為人類的存在,北極在隨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極圈各國卻早早地投入到了爭奪北極航道的鬥爭中,他們似乎已經迫不及待了。

  人類的處境不容樂觀,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海平面越來越高,那麼,馬爾地夫、東京、紐約、甚至於廣州…它們將要怎麼辦?環境問題沒有疆界,更不要以為他離我們很遠,未來並不遙遠,只是要看我們選擇怎樣的未來。

  狂熱的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們或是對於數字十分感興趣的人很多,可是他們卻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組數據,以現在的增長速度,本世紀人口總數將達到90億;全球花在軍備上的資金是援助發展中國家的12倍;每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汙染的水而死亡;十億人在飢餓邊緣掙扎,而全球一半穀物用以餵養牲口或作飼料。每年有一千三百萬公頃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將至少有兩億五千萬氣候難民。

  正如影片所說「要悲觀已經太遲。」,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面對貧困,數百萬非政府組織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比各國的自私自利更強大。許多國家政府也紛紛意識到這一點。在韓國,全國性的植樹計劃是被破壞的森林恢復,森林覆蓋率達到,四分之三紙張是循環再造,哥斯大黎加在軍備與環保之間選擇了環保,這個國家沒有軍隊,他將本應投入軍備的資金投入到了環保中。但是中國每星期就建兩座燃煤發電站,再看看丹麥,有一座燃煤發電站將釋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民眾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其實不管怎樣做,首先要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買了些什麼吧。

  「Weallhavepowertochange,whatarewewaitingfor」地球很美,但有賴於你。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法國紀錄片《家園》,看完後,感觸很深,有許多想法.

  這部紀錄片的開頭,旁白者定位於地球母親,就點名了中心,她是這麼說的:「請聽我說,你跟我一樣,是智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蹟,出現於約四十萬億年前,而我們人類只有二十萬年的歷史,但是生命卻破壞了,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平衡。請細聽這個不尋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後決定你應該做些什麼。」

  就是這一段話,使我更想觀看這部電影,並且,我正在這段話的意思!

  這部電影大部分是採用航拍的方式,開始是先把美麗的一面展現出來,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接著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憚的擴張。從不同的視覺來看擁擠的街道、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動物以及......這些都是人類的傑作。

  看到地球這麼虛弱了,我們怎能不動心?告訴自己儘可能去善待它多一點,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們的富裕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過得很殘忍,你們應該把你們的錢、物、力,用在環保、公益上,這樣對你們也好,對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後還是給予我們希望。各國政府都去積極地參與環保事業,發展潔淨能源,對於我們個人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和行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保護我們的家園。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紮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讓我們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就讓我們一起來保護這獨一無二的可愛的地球吧!不要再讓它受傷了!

  《家園》,值得我們去觀看。家園,值得我們去保護。

  是啊,為了人類共同的家園,是該做出行動了!從每一個人做起。關注人類最基本、最真實、最根本的需要。

  節約能源,從我做起!!

  紀錄片家園的觀後感篇3

  《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YannArthusBertrand)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宏大的悲憫心的結晶。20年來,貝特朗堅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攝地球生態的變化。而《家園》就是他經歷了15年的準備,經過18個月共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的拍攝之後誕生的。有人說,《家園》展現的是美國人的理性和法國人的感性,堪稱完美。

  在這裡我不想評論本片的藝術性和文學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達。感性是指我們要以一顆包容之心、一顆悲憫之心去對待我們的地球母親。理性是指我們要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現實,即我們地球目前的資源消耗情況以及100年以後整個地球被掏空現實:20%的人消耗了80%的資源。全球每年軍費開支總額超過了對落後國家援助總額的12倍。每天有5000萬人死於飲用水汙染,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源。接近10億人面臨饑荒。全球50%的穀物被用於製造動物飼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這些穀物作為食物,可以養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農田遭到長期破壞。冰蓋減少了40%。四分之三的漁場已經枯竭和減產。

  但是,地球已經追不上人類的欲望。誠然,欲望的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許許多多科技發明都是因滿足人類的欲望

  而推動、而實現的。然而,時至今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事物彼此關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相互關聯。任何事物的衍生、發展都不可能無視他事他物,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意想不到的變化便會發生,終將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這正是《家園》所宣揚的核心觀點之一。

  其實,平衡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維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類發展的道路。人類發展的20萬年,早期也遵循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但是從一萬年前農業發明開始,人類漸漸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犧牲家園,換取利益。進入近代,尤其20世紀以來,石油,機械,電力相繼被發現,這一百年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口的爆炸增長,對地球資源的依賴前所未有,這100年的開採和破壞,比過去的總和還多。100年,幾乎就耗盡了地球前40億年豐富的積累。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節課前我們在課上專門拿出時間來討論一條小河的變化。我們家鄉的小河最大的變化不是環境被汙染,正是它本身的資源被耗竭。不知從幾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條兩條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條上百條。這只是一條寬不過幾十米的小河啊!小時候的我們經常到河裡去遊泳,去嬉戲,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夠底的河床和飄滿油汙的河水。更令人氣憤的是,這幾年間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資源的過度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過度利用的弊端已經顯現,魚類大量死亡,農田灌溉出現困難,甚至牲畜飲水都出現困難!

  然而,杜拜、中國、紐約、洛杉磯,這些國家或者城市,成了人類發展的最好代表。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杜拜這個荒涼之地,卻成為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頂峰,無數的摩天大樓,無數的人造島嶼,人對自然的遠離與對自然的依賴都空前的加劇了。膨脹的人類世界,導致了各種變相和扭曲的發展模式。貧窮的國家砍光了樹木出口來換錢,結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無幾,復活節島上的居民,連出海的獨木舟都沒有了木材可以製作。無數國家就這樣衰敗下去了。那些繁榮的幻影還能支持多久?我們都不知道。人類的本性之一就是對於災難即使提前知道也難以採取行動,滯後性太大,不是懶惰就是推脫,結局就是誰也沒有做什麼。

  「要悲觀已經太遲了」。事實已經如此,悲傷只是徒勞,我們也無法改變過去既定的事實。本片導演也坦言,「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希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是啊,人類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變哪怕從現在開始。

  雖然影片的最後,導演依然從世界看到了諸多的希望,並且對人類的未來提出了美好的期望與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讚揚了哥斯大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棄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通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

  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通過替代、再生、循環、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確實是在人類自己腳下了。

  只要我們放下包袱正視問題,希望還是有的,未來還可以擁有。既然悲觀已經失去意義,我們所有人類需要一起,盡我們所能,用盡我們的智慧,為地球母親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為,要敢於承擔責任,珍惜手中的財富,運用知識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們的智慧與努力,大膽嘗試,積極應對。時間已經不多了,為了後代子孫,為了哺育我們的地球家園,也為了我們自己,該做些什麼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個人類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首先從節制與分享開始,保護一切資源,愛護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時,我們更應該早點行動,多點行動!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