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建軍大業的觀後感
2023-07-30 04:38:13 1
《建軍大業》是「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獻禮建軍90周年的歷史片。下面小編整理了電影建軍大業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電影建軍大業的觀後感【1】
八一前夕,就在為建軍90周年獻禮電影《建軍大業》上映之際,傳出了葉挺後代吐槽這部電影的信息,說該片是「把革命歷史嚴重的娛樂化,是對革命歷史的羞辱和歪曲」,指責導演不該啟用「小鮮肉」來演葉挺,並未與葉挺後代事先溝通,等等。對此,我心存疑慮,抱著一看究竟的心態,走進了電影院。
當133分鐘後影院燈光亮起時,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部政治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結合的好電影,並未「把革命歷史嚴重的娛樂化」,更沒有「羞辱和歪曲」。如果葉挺後代的吐槽是真的,大可不必。
首先,影片是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影片劇情由四部分組成:「4.12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經過、起義後撤兵南下(重點是三河壩戰役)、井岡山朱毛會師。劇情按照歷史真實,結構合理,脈絡清晰,環環相扣,有機銜接,向觀眾交代清楚了八一起義的緣由、經過和結果。作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基本沒有虛構的情節和人物,摒棄了「胡編」和「戲說」,而是秉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使劇情和人物儘量符合歷史真實,讓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不但通過觀影了解這段歷史,知道人民軍隊的來路,不忘初心,而且,進一步認識到毛主席所說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革命道理。影片在表現當時反動派血腥黑暗的同時,還表現了黨內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與陳獨秀、張國燾等人的錯誤路線的堅決鬥爭,襯託出八一起義的必然和艱難。
宏大敘事、激烈場面與微小細節、人性人情相結合,是該片的突出特點。影片的題材,決定了宏大敘事的風格和必不可少的激烈場面,生與死構成了該片的基調,血與火染成了該片的底色。「4.12」大屠殺中敵人的瘋狂殘忍、共產黨人和工人階級的拼死搏鬥,充滿著吶喊呼號、腥風血雨,讓觀眾強烈感受到沒有革命的武裝就沒有革命者的生存,必須建立自己的軍隊。八一起義、三河壩之戰,炮火連天、槍林彈雨、血肉橫飛,場面非常震撼,特別是呈現了爆炸後的火焰躥升至三層樓高的壯烈奇觀,以及蔡晴川率領200名戰士與敵軍血肉拼搏,最後忍著重傷拉響引爆器,200個炸點轟然巨響,烈焰騰空,以真實震撼的視聽體驗,帶領觀眾近距離感受建軍之初的苦難和犧牲,由衷地敬仰我軍元勳和犧牲的無數先烈。影片還善於採擷微小細節展現人性的光輝,直戳觀眾心窩和淚點,讓人感受到戰火硝煙之下仍不乏細膩溫情,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河壩戰役中,朱德率部血戰強敵、堅守三天後準備撤離時,決定留下200人斷後,掩護主力轉移,朱德發表了兩分鐘慷慨激昂的演講,做出了「父留子走、兄留弟走」的決定,面對生死抉擇,出現了人人爭當斷後的感人場面,有的士兵高喊:「我是孤兒我留下」,有的受傷失去了小臂仍堅持敬軍禮,最後200勇士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不但令革命者為之心靈震撼、肅然起敬,甚至震撼對手的人性出竅,敵酋錢大鈞看到慘烈的戰場後,也動容地下令「為所有黃埔生厚葬」。又如,毛澤東與楊開慧分別時,楊開慧「不要回頭」和「十年不回,我等你一輩子」等臺詞,飽含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悲戚和深情,令人潸然淚下。
影片由香港劉偉強執導,韓三平任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黃建新任監製,他們啟用了一大批年輕演員,有的不到二十歲,從外形上接近當時劇中人物年齡,從演技上,他們也都蠻拼的,不但幾個主要人物毛澤東(陳燁飾)、周恩來(朱亞文飾)、朱德(黃志忠)、賀龍(王景春)、蔣jie石(霍建華)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過去鮮為人知的盧德銘、蔡晴川、汪壽華、範桂霞、斯氏兄弟等,都被年輕演員們演繹的有聲有色,讓這些幾乎被人遺忘的革命先烈們在建軍90周年之際復活,走進觀眾視野,獲得他們應有的榮耀。
電影建軍大業的觀後感【2】
昨晚和好友阿梅一起去博納影城觀看了近乎集聚半個娛樂圈明星的巨作---「建軍大業」,作為一名近兩年黨齡的黨員,我的內心還是有很多感想。
一、端正入黨動機
在影片中,賀龍同志的入黨積極性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顆紅心向黨,非常希望能加入黨組織成就一番大事,為受苦受難的農民伸展正義,解救他們於苦難之中。在周恩來同志拜訪他,希望他能加入南昌起義中來,賀龍同志非常誠心誠意,抵制了蔣jie石的整個漢陽兵工廠及各種軍領銜榮譽,願意協助工廠黨,但是,他提到自己還不是一名共產黨員時,非常遺憾,非常希望能加入黨組織。後來,在周恩來同志的鼓勵下,他積極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周恩來和賀龍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我聯想到現在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是真的應該多向老一輩的同志的學習,那股熱情,那股渴望,那股為天下百姓謀利益的堅韌不拔之志。那個時代的人,積極入黨,是希望能找到組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消滅敵人,建立共和國。現在,我們積極入黨,是繼承傳統精神,共建中國夢。
二、黨員要嚴格要求自己
影片中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粟裕等等同志,都是非常嚴格要求自己的同志。時刻牢記天下蒼生,不忘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各個黨員同志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組織工農幹革命,他們有的遠離家鄉,有的不怕吃苦。與國min黨的軍有明顯不同,驕奢淫逸不是他們的作風,艱苦樸素才是他們的本色。他們關心其他黨員同志,他們積極在工農群眾中起模範帶頭作用。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不能忘記了我們的身份,我們不能忘記了我們的責任。無論身在何時何處,我們都應堅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不被外界利益所誘惑。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能活多久,而是能給多少人帶去溫暖!
三、黨員要敢於創新
一個民族要發展需要創新,一個國家要興盛需要創新,一個人要走的高遠需要創新。影片中的毛澤東同志敢於在大會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周恩來同志一次次的脫險,一次次的廣納人才,是因為他敢於創新和靈活的大腦。還有三河壩大戰中的朱德以三千人抵擋敵軍三萬人,是因為他敢於創新作戰方略,是因為他敢於做出堅斷的決定。看到他流下的兩行淚水,我對這位將軍肅然起敬。還有劉昊然飾演的粟裕也是很贊,敢於分辨敵我的真偽。可謂是少年才俊。作為一個黨員,更要敢於有自己的聲音,敢於走出一條不樣的路。在以後的教師崗位上,將迎來新課程改革,如何將走向教師專業化?如何培育具有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生?如何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需要自己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定教育信仰,不斷努力實踐。
兩個小時的影片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歷史的長河裡,此生不悔入華夏。在這和平時代,更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電影建軍大業的觀後感【3】
今天去看了期待很久的電影《建軍大業》,不可否認,在去之前,我是抱著去看我的偶像馬天宇的心態去的,但是看完之後卻被所有的演員感動了,整部影片給我的震撼非常大,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片子,雖然主演大部分都是如今炙手可熱的大明星,但是每個演員都在用心演繹,根本看不到所謂的明星光環,每個角色詮釋的都很成功。且不說朱亞文、劉燁、黃志忠、霍建華等這些演技精湛的優秀演員的強勢加盟就值得一觀,更何況還有眾多年輕演員在角色中的挑戰和突破。在影片開始前,表妹問我,馬天宇演的誰?我說:林彪。她很奇怪,說馬天宇文質彬彬的,為什麼不演個文職。我說他是演員啊,當然要挑戰不同的角色。最初看到哥哥在會議室外站崗的鏡頭時,跟小11歲的劉昊然站在一起,毫無違和感,由衷感嘆,不愧是凍齡男神啊。。後來看到他在三河壩戰役中,一個又一個爆破點在他身旁,身後爆炸,我提著一顆心,心驚膽戰的看,明知道是在拍電影,當看到他剛轉身離開一個爆破點就在他身後炸開,心還是猛地懸了一下,也許與眾多老戲骨藝術家相比,馬天宇哥哥的確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但是在這部電影,我看到了他的用心和付出,從初到部隊的青春洋溢,到血腥戰場的慷慨激昂,堅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矯健的步伐,在槍林彈雨中穿梭,在槍炮轟鳴中嘶吼,撲向機關槍的勇猛,面對戰友犧牲的悲痛,看的人是熱血沸騰,激動難耐,分分鐘想衝進屏幕裡跟他一起跑!一起吼!一起戰鬥啊!就連表妹也是一臉唏噓,看不出來馬天宇原來還可以這麼爆發!整個三河壩戰役我是哭著看完的,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我知道真正的歷史只會比這慘烈一百倍,我努力睜大雙眼,仔細看著每一個鏡頭,生怕錯過一處劇情,當看到哥哥舉著帽子上的(徽章,額。)哭著說「總有一天,我們要為所有為死去的烈士報仇」那裡,已經哭花了。
在這部電影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張藝興飾演的盧德銘同志,雖然出場時間不多,鏡頭也很少,但是卻讓我很震撼,特別是當盧德銘同志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時,我的心也狠狠的糾了一下,這還是那個外號「小綿羊」的張藝興嗎?眼神犀利、一身浩然正氣,這分明就是我心中妥妥的戰鬥英雄的形象!還有南昌起義戰役中在德勝門守城的國min黨軍官陳峰(周一圍飾),誓死戰鬥,當真是一條血性漢子,只不過我們的選擇不同,所以我們的道路不同,卻並不影響我對他的敬仰。還有歐豪,真的是被帥到了啊有沒有,夠血性,夠魄力,不愧是雷厲風行所向披靡的「鐵軍」軍長。。。還有劉昊然飾演的粟裕,攻城之戰演技爆發手舉大刀從天而降,手刃炮兵那幾個鏡頭乾脆利落,小夥子如此年輕就有如此造詣,當真前途無量。還有很多很多……
總之總之,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意義深重,振奮人心,我們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革命英雄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生在今天,我們何其幸運,珍惜當下,做一名愛國守法的好公民,無論何時,若祖國需要,我定奮不顧身,義不容辭。向每一位革命先烈、勇敢的軍人們致敬!向在電影中付出精彩演繹的演員致敬,向所有的電影幕後工作者以及群眾演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