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國姓分支表完整圖(經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2023-07-30 15:32:43 1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jìng jīng
注音:ㄐㄧㄥˋ ㄐㄧㄥ
繁體字:經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糹
簡體部首:糹
經的部首筆畫:3
總筆畫:8
筆 順:折折橫折捺橫豎橫
五筆86:XCAG
五筆98:XCAG
UniCode:U 7ECF
四角號碼:27112
倉頡:VMNOM
GBK編碼:BEAD
規範漢字編號:1350
jīng ㄐㄧㄥˉ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a.整理過的蠶絲;b.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亦作「子午線」):東經。西經。經度。經緯儀。
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亦稱宗教中講教義的書,或稱某一方面事物的專著:詩經。易經。經書。經卷。經文。經義。經傳(zhuàn )(儒家經典與註疏的合稱)。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黃帝內經。
治理,管理:經理。經營。經商。經濟。經紀。經天緯地。
通過:經過。經歷。經驗。經手。經辦。經年累月。經久不息。
禁受:經受。經風雨,見世面。
常行的,歷史不變的:經常。經費。荒誕不經。
中醫指人體內較大的脈絡:經脈。經絡。
表示動作的時間而且完成了:已經。曾經。
縊死,上吊:自經。
婦女每月一次由陰道排出血液:月經。經血。
古同「京」,數目。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王室大夫經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有關史料記載,春秋時期的周王室有個卿士被封於經邑,因此史稱經侯。古經邑之所在,就是今河南省的洛陽市一帶,著名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東京賦》描寫洛陽的天文氣候特徵時就說:「洛陽,昔先王之經邑也。其掩觀九隩,靡地不營;土圭測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春秋末期一度地處魏國。不過也有學者說經邑在今河北省的大城縣,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經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鄭武公小兒子共叔段的封地京,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春秋時期,姬叔段被封於京(今河南滎陽),簡稱京叔段,他的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京氏。姬叔段是鄭武公姬滑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厭惡長子姬寤生,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鄭武公未同意。
在京叔段的京氏後裔子孫中,有因此事件避難改以同音字「經」為姓氏者,世代稱經氏至今。
源流三,源於嬴姓,出自漢朝時期易學大師京房,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漢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易學、音律學者叫李京房,他崇尚易學,自稱精通五行天地之律,因此「推律自定為京」,遂以「京」為姓氏,充分表明了他對易學的赤誠迷戀。在漢元帝劉奭執政時期(公元前48~前33年),京房以《易》幹政,他把災異與政治相聯繫,試圖以這種方式向漢元帝劉奭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結果得罪了當朝權臣石顯,被中書令石顯羅織了一大堆罪名,投入監獄,後在獄中悽慘死去。
京房的後裔子孫及族人為了避免災禍而紛紛遷逃,遂取「京」的同音字「經」作為姓氏,改京氏為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於羋姓,出自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父劉歙,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的族父(叔叔)之字叫經孫,在東漢王朝建立後,被漢光武帝敕封為泗水王,封地在泗(今安徽濉溪),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號為姓氏者,稱經孫氏,後來隨著歷史的演變,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經氏、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布喇穆氏,亦稱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龍江漢古河(今黑龍江中下遊)、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後有鄂倫春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amu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滿族布喇穆氏多冠漢姓為經氏、卜氏、蔡氏等。
四、得姓始祖
經候、姬叔段(京叔段)、李京房、劉經孫。
五、人口分布
經姓起源,據《姓氏考略》載:「望出平陽」;《郡望百家姓》載:「望出滎陽郡」。平陽,三國時分河東郡一部分建置,相當於現在山西臨汾一帶。滎陽,三國時分河南郡一部分置,相當於現在河南鄭州一帶。由此可見,這兩個地方是經姓的主要發祥地,並長期居住在這裡。直到宋代以後,隨著宋室南遷及戰亂等原因,才開始向浙江、江蘇等南方地區遷徙,並逐步遍布全國各地。
如今經姓雖然人數不多,但分布極廣,西到四川、重慶,北到內蒙古,東北到黑龍江、遼寧,東到浙江、福建、江蘇、山東,南到廣西以及中部地區的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都有經姓族人居住。目前經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今浙江省的紹興市上虞區、金華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江蘇省的揚州市寶應縣、江都市、句容縣、徐州市、溧水縣、鎮江市寶埝鎮,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全州縣、永福縣,柳州的鹿寨縣、來賓市興賓區,上海市,北京市,吉林省的四平市,四川省的成都市、綿陽市,吉林省的吉林市,河北省的辛集,河南省的開封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張家口市等地,均有經氏族人分布。
六、家譜文獻
浙江上虞經氏宗譜四卷,首二卷,(民國)經同昌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萼聯堂鉛印本四冊。
浙江古虞驛亭經氏族譜,(清)經元善等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裕仁堂重刊木刻活字印本。
七、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賜宴堂: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經濟的人是鄉中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且是鄉中年紀最大的人。明太祖因為這個專門請他吃飯,並且勉勵他:「教訓子孫孝敬父親。尊敬長上,友愛兄弟,勤於生產,節約開支。」
欲仁堂:浙江上虞驛亭。
八、字輩排行
江蘇揚州寶應、江都經氏字輩:「忠孝壽年寬仁守正」。
江蘇句容葛村鎮經悍村(現今句容郭莊鎮東方紅村)字輩:師利紹廣繼聖延宗。
濟南市經氏字輩:忠孝壽年寬仁守正
青島市經氏字輩:才承繼本孝有
臨沂市經氏字輩:仕文克永世,彥仁邦應一,祖宗朝啟師,懋才承繼本,孝友家聲遠,洪熙國運昌,後先延景祚,萬代煥祥光。
濟寧市經氏字輩:湘源發泰嶽,蘭桂慶騰芳,誠信立根基,博愛育賢良,敬業臻富貴,科普舉庭堂,廣開福祿壽,榮華樂安康。
菏澤市經氏字輩:幫世當應國,文之本立名,登庭懷士志,書可振家聲,大德光前敘,宏謨啟後人,勝朝宗有道,開繼再儒生。
廣西桂林全州經氏字輩:「才承繼本孝友」。廣西桂林經氏原字輩:仕文克永世,彥仁邦應一,祖宗朝啟師,懋才承繼本,孝友家聲遠,洪熙國運昌,後先延景祚,萬代煥祥光。續字輩:湘源發泰嶽,蘭桂慶騰芳,誠信立根基,博愛育賢良,敬業臻富貴,科普舉庭堂,廣開福祿壽,榮華樂安康。
九、姓氏名人
經承輔,字蘭谷,明朝江都人。明朝文士,個性溫文稿儒雅,品格高尚,孝行很好。少年時父喪,為孝敬母親,一輩子不做官。隱居於平山之麓,與世隔絕,以田園自居,栽梅種竹,耕讀教育孩子,並撫養弟弟長大成人,年七十無疾而終。
經文岱,清朝將領,清末鹹豐年間帶兵打仗而載入史冊。
經元善,號蓮珊。清朝時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歡施捨別人。光緒八、九年的時候,直隸發生水災。他從上海來到天津從事救濟活動,募款達幾百萬。先後獲得清朝獎勵十幾次。勝宣懷督班電報的時候,他加入30萬兩股。不久就被任命為上海電報局總辦。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在上海首先創辦了女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廢黜光緒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撫的反對。經元善以候選知府的身份聯合維新人士蔡元培、黃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籤名上書總理衙門,要求清朝放棄這種打算。清朝廷於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將其逮捕。他逃亡澳門,請政府於是向澳門總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總督於是將他軟禁於澳門大炮臺。因為各方的反對而罷休。義和團失敗後,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荀卿庠千萬不要讀成苟釀癢
郎-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謝-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荀卿庠傳統文化專家荀子的「三本五倫」說
水-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婁-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