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布衣中國觀後感三篇

2023-07-30 15:22:38

  導語:布衣穿春秋,服飾識中國。華夏江湖,春風雨露;雜糧五穀,布衣華服;且看我春蠶破繭歌,且看我霓裳雲羽舞;一根絲,一塊布,一個篳路藍縷的民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布衣中國觀後感三篇,歡迎借鑑!

  布衣中國觀後感(一)

  深圳出品的五集服裝文化紀錄片《布衣中國》,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首播。播出時間為每天05:44/10:10/13:44/16:26,共四個時間段。

  布衣,在中國傳統語境中,是衣服,也是平民百姓的代稱。服裝,是社會變遷的地圖、穿在身上的"國家史".國民冷暖,時代明暗,生活沉浮,在衣服上密密縫補,飄飄顯現,無論霓裳,還是襤褸。

  《布衣中國》,由臺灣著名文化學者黃永松先生擔任顧問,影片上下穿越,南北牽掛,剝繭中國服裝的生成,以及服裝後面的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從服裝的本原和材質出發,在一絲一縷之間發現山河春秋的冷暖、渾然天成的密碼。

  據介紹,20xx年四川"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布衣中國·百變一身》曾榮獲"金熊貓"獎人文類"亞洲製作獎".該片的獲獎評語稱,"衣服是社會的皮膚,能感知時代的冷暖。紀錄片《布衣中國·百變一身》通過講述從民間女紅到服裝產業的個人命運故事,重拾中國情結。影片奇思妙想,畫面乾淨優雅,將服裝設計之美與視聽語言之美融合,讓人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該紀錄片由深圳市漢唐韻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

  布衣中國觀後感(二)

  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風靡全國。衣食住用行,排在"食"之前的是"衣",9月15日上午,一部以"衣"為題的紀錄片《布衣中國》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這部講述中國服飾文化的紀錄片是一部地道的"深圳製造",是深圳知名文化人鄧康延繼紀錄片《先生》之後的又一力作。昨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開播新聞發布會在深圳蛇口舉行,早上10:08分,眾人圍坐在一起收看央視紀錄片頻道實時播出的《布衣中國》紀錄片,在結束觀看後,鄧康延發表了感言並接受媒體訪問。

  "我們最早想做《布衣深圳》,以深圳三十年的服裝變化反映城市和個人的發展。"鄧康延告訴記者,後來有人建議應該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服飾,於是就變成《布衣中國》。鄧康延認為"布衣"有兩層意思,字面上指布織的衣服,代表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另一個意思是暗示一種"百姓的精神".

  紀錄片《布衣中國》一共5集,其中第4集《百變一身》還在20xx"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榮獲了"金熊貓"人文類亞洲製作獎。它的獲獎評語稱:"衣服是社會的皮膚,能感知時代的冷暖。紀錄片《布衣中國·百變一身》通過講述從民間女紅到服裝產業的個人命運故事,重拾中國情結。影片奇思妙想,畫面乾淨優雅,將服裝設計之美與視聽語言之美融合,讓人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布衣中國觀後感(三)

  因為好奇,看完《布衣中國》第一集《渾然天成》後,我決定把自己觀後感寫下來,以下是一個業餘觀眾的神神叨叨。

  在微博上關註記錄片之家後,刷屏時看到了央視播出的5集紀錄片《布衣中國》,當時匆匆掠過,心思只停留在音樂和文案的表層上。今天再看時,發現了很多值得深究的信息。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紀錄片的: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我的理解是:真人真事與藝術手法的結合,或者說紀錄片囊括了幾個要素:人物、故事、不突兀的敘事手法、音樂、畫面和旁白。

  先不說第一集講了哪些故事,看到片尾時,製作團隊的信息滾得飛快,我一秒一秒地暫停播放暫停播放,這些幕後的製作成員和他們的角色分工也讓我這個業餘觀眾了解到紀錄片製作的一點點程序。

  製作紀錄片是一個項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調度團隊成員,控制製作預算,符合預期效果呢?屏幕前的我可以一邊嗑瓜子一邊享受製作精良的紀錄片,但是還是要感謝幕後的製作人員的辛苦勞作。製片人、出品人、策劃、統籌、資料收集、編導、攝影、音樂、編輯、後期技術與合成、解說、發行,數了幾遍,人數超過了25人,有的還身兼數職。為什麼感覺是在一本正經的胡扯項目管理的內容,況且我也沒接觸過影視製作,實在不會說,那就不說了。

  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表達的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主題,那麼《布衣中國》的主線大約是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時間為經,地理作緯,第一集《渾然天成》的足跡北起新疆、甘肅,南至南粵順德和海南島,東入浙江湖州和海寧,探尋一朵棉花、一個蠶繭、一匹綢緞、一根絲線和一塊皮革的故事以及這片土地上或已式微或仍在延續的職人精神。

  「服裝,是社會變遷的地圖,穿在身上的國家史,國民冷暖,時代明暗,生活沉浮,在衣服上密密縫補,飄飄顯現。無論霓裳還是襤褸,5集紀錄片《布衣中國》,上下穿越,南北牽掛,剝繭中國服裝的生成,以及服裝後面的肉身。從服裝的本原和材質出發,在一絲一縷之間,發現山河春秋的冷暖,渾然天成的密碼。」

  聽到這段開篇文案和背景音樂《愛你如衣》,滿滿蘊含央視的風格。這部片子的製作方主要是深圳一家專業製作記錄片的影視文化公司,但是同央視合拍且在其平臺上推廣難免帶有濃濃的「布衣」體。

  《渾然天成》講述了11個普通人的故事。芳齡十八的採棉姑娘北上新疆摘棉賺取學費,幾近耄耋之年的廣東人梁珠先生堅守順德香雲紗的生產,還有巧手設計,賦予質樸面料時尚元素的良子夫婦和混血女孩益西德成。一部55分鐘的紀錄片,展現了服裝原料的生產、加工,再到設計並製作成衣,我們可以順勢摸出片子的策劃思路和導演的拍攝方向。

  有了清晰的大局觀,血肉的力量透過一個個引人共鳴的職人故事直擊人心。

  解說中提到了「匠人手藝和職人精神」,我又聽到了「職人」這個詞彙。搜遍網絡,「職人」的釋義大致是擁有專門的手藝並以此為職業的人。因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考證它的出處。不過,按我的理解,「職人」理應是個能靠手藝吃飯且能自由支配個人時間的群體。

  片中的海寧皮革裁剪師葉尚青和他的縫製工妻子王婷日以繼夜留在皮革加工車間,旺季到來,加班掙錢,養活一家老小,他們算是半個職人。而一句「皮衣的製造者不一定能夠成為皮衣的消費者」卻生生地把觀眾拉入真實的生活,葉尚青夫婦倆穿梭在高檔服裝商場裡,沒能找到妻子「中意」的皮衣。人潮川流不息,遍身羅綺者,誰是養蠶人?

  解決了基本溫飽的群體尚不算是真正的「職人」,追求生活品質並有能力滿足這種需要,對自己的工作時間擁有一定的主導權,我覺得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人」。

  第一集並非弘揚憶苦思甜這類主旋律,「家庭」和「傳統」的主題倒是佔據了較大的篇幅。

  外省人阿蘭跟著婆婆學習織黎錦,為的是給女兒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筒裙。

  「一件筒裙,對阿蘭的婆婆來說是記憶的傳授,對於阿蘭是入鄉隨俗的歸依,而對於阿蘭的女兒則是傳統的牽掛,一件衣服完成了對三代人的言傳身教。」

  湖州村民譚洪亮一家養蠶繅絲,為的是給堂妹的新生兒縫製一條絲棉襖。

  「這是一個家族相聚的溫煦場景,中國人,起初聚族而居,漸漸花開葉散。但因為這一絲一縷,宗族和傳統得以藕斷絲連。」

  看到這兒,我想北方的同學多少留有母親幫著全家人縫補衣服或者納鞋底的記憶,而我呢?印象裡,媽媽給我做過兩件衣服,一件是夏天的清涼短袖上衣,一件是冬天的棉褲(小時候的冬天比現在冷得多)。

  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吧,家裡的腳踏式手搖縫紉機還沒壞,是那種國產的縫紉機,不記得是蝴蝶牌還是飛人牌了。夏天到了,不知從那弄來的清涼麵料,我媽給我縫了一件無袖上裝,剛好蓋住肚臍眼,然後就樂呵呵地穿了整個暑假。

  不過,縫紉機倒成了我的玩物,心血來潮縫了個零錢袋,用收緊帶封口,針腳歪歪扭扭,粗糙的很。

  今天就寫這麼些吧,我不想再燒腦了。

  輕鬆一刻:

  請欣賞由鄧康延作詞,何沐陽譜曲兼演唱的《愛你如衣》

  棉花開過的四季

  蒼涼依舊的大地

  故鄉的訊息,裹住我的浪跡

  夢裡溫衾的的暖意

  絲路綿延千萬裡

  歲月轉身的距離

  纏繞的往事,編織成綢憶

  而你針刺般華麗

  等風起,愛你如衣

  剪相思,歸去遙遙無期

  沉香的那匹,一直壓箱底

  留給你今生來世做嫁衣

  絲路綿延千萬裡

  歲月轉身的距離

  纏繞的往事,編織成綢憶

  而你針刺般華麗

  等風起,愛你如衣

  剪相思,歸去遙遙無期

  沉香的那匹,一直壓箱底

  留給你今生來世做嫁衣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