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學案例發表(教學案例原創)
2023-07-30 03:24:03
優秀教學案例發表?文言文的「賞」 讀 ——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案例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本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有效形式在眾多的語文閱讀活動中,文言文閱讀更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由於經典文化的積澱不多,理解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閱讀,積澱經典文化,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我在《記承天寺夜遊》中緊扣文言文的各種「賞」讀來提升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現將教學經歷和學生學習的實際陳述如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優秀教學案例發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優秀教學案例發表
文言文的「賞」 讀
——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案例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本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有效形式。在眾多的語文閱讀活動中,文言文閱讀更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由於經典文化的積澱不多,理解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閱讀,積澱經典文化,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我在《記承天寺夜遊》中緊扣文言文的各種「賞」讀來提升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現將教學經歷和學生學習的實際陳述如下:
【活動方案】「賞」讀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整堂課以「賞」為核心、以「讀」來貫穿。由最初的自由朗讀、老師範讀,到後邊各種形式的賞讀。引導學生感知文意,疏通內容。學生最初的朗讀只是給予讀準、讀通的標準要求,重要的是怎樣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我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文本,體會作者感情。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記承天寺夜遊》活動方案
序號
活動環節
主要任務 實施方案
一
導入新課
緩和師生課堂氣氛,由月光景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緩和師生之間緊張的氣氛,激活課堂氛圍。 2、幻燈片出示一些帶有月亮的圖片,導入《記承天寺夜遊》
二
自讀課文,
1、讀準字音、停頓、揣摩作者的情感。
1、自由朗讀、齊讀、指名讀 2、根據你的理解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整體感知
2、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暢所欲言:文章寫了什麼內容。
三
疏通文意
結合課文注釋,獨立翻譯課文,圈畫出自己不懂得地方。
小組合作學習,取長補短
四
質疑探 究
創設情境讀出美感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庭下入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這句話的括號裡填上兩個語氣詞,進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變化。引導學生想像那種情景,並試著讓學生加語氣詞的方式,再讓學生讀出這個句子,引導學生們感受月光的美。
抓住文眼讀出個性
讓學生到文中把能體現「閒」的語句讀一讀,在具體的語境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能讀出作者的悠「閒」;「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為什麼去找張懷明,引導體會作者當時的處境,在此基礎上體會「貶謫的悲涼」。「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光的優美在領會到作者的處境後顯得格外美麗,同時又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的曠達胸懷。引導學生從個性化的朗讀中感受品味「閒」的內涵。
利用資料讀出內涵
蘇軾被貶黃州時,與兄弟子明的書信《與子明兄書》:「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藉助資料文中的「胸中廓然無一物」 來理解文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感受作者內心空曠寂靜,心無雜念的境界。藉助資料來理解課文中具有同等意境的語句,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
五
課堂升華
表演
在各種朗讀下,與文共舞,與作者共鳴。讓學生模擬表演文章內容,簡短的文章情節,豐富的情感內容,學生邊背誦邊表演。
六
課堂延伸
手抄報 最後布置一個作業:以文章內容為核心,做一份《記承天寺夜遊》手抄報。
【課堂實施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課前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緩和師生之間緊張的氣氛,激活課堂氛圍。 幻燈片出示一些帶有月亮的圖片。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看的這些圖片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誰看出來了。 生:都有月亮。 師:很好,你的觀察很仔細。那同學們想一想,在咱們學過的古詩詞當中,都有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呢? 生:學生思考、討論。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生: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師:同學們的積累真的很豐富,歸納的很到位。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都把月亮作為抒情的載體,他們有的借月亮來抒發自己的相思之苦,有的借月亮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願。那麼被貶黃州的蘇軾又會借這輪明月來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承天寺,去感受作者的情懷。 師: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大家在課前都對文章做了充分的預習,接下來,請大家聽老師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揣摩作者的情感。 (配樂)教師範讀課文 師:好,聽了老師的朗讀,你能根據剛才的要求,大聲地朗讀一遍課文嗎? 生:大聲朗讀(搖頭晃腦,聲情並茂)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也很投入。下面讓我們推薦一名同學來朗讀一下。 生2:讀課文 師:嗯,剛才這位同學讀完了,誰來對他的朗讀做一下評價。 生:讀得流暢,字音也非常準確。 生2:文章的節奏感把握的比較好 師:有不足嗎? 生:語速有些快,應略微舒緩一些。 師:評價的不錯。不過我請大家注意一下這個標點符號,(用手指著「水中藻、荇交橫」中的「、」號)這是什麼號? 生:頓號。 師:頓號前後什麼關係?(指「藻」「荇」二字) 生:並列關係。 師:那我們應該怎麼讀? 生:水中藻、荇交橫。(藻、荇連讀,荇後面停頓一下) 師:好,讀古文就是要把停頓讀準,節奏感讀出來。來,我們一塊齊讀一遍,注意停頓。生齊讀。
三、結合注釋,自通文意
師:在咱們大家的誦讀聲中,我們與蘇軾老人家一起遊覽了承天寺,可是老人家滿口之乎者也,我們還得把它譯成現代漢語 師:下面請大家結合課文注釋,獨立翻譯課文,圈畫出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後在小組之間討論,如果還有不會的問題,一會兒咱們共同解決,好嗎? 開始 生:翻譯課文 師巡視指導 師:好,我看大家基本上完成了,經過討論,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遂至承天寺」中的「遂」什麼意思? 師:誰來幫他 生:於是、就 是:同意嗎? 生:同意 師:「蓋竹柏影也 」中的「蓋」 生:覆蓋,蓋住 師:同意嗎? 生:我認為是「原來是」意思。 師:那你來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是? 生:原來是竹和柏的影子啊 師:誰還有不懂的地方? 生:搖頭 師:那老師問大家,「月色入戶」中的「戶」是什麼意思? 生:窗戶 師:有不同意見的嗎? 生:不是 師:那你覺得應該怎麼理解?
生:門 師:對,「戶」在文中指的是門,「足不出戶」大家聽說過嗎? 生:聽過 師:這裡的「戶」就是門,我們總不能從窗戶走出去吧?
四、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1、創設情境,讀出美感
師:大家翻譯的很準確,看來預習的很到位,可是學古文只理解字詞的含義師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家不斷地深入文本,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就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接下來,請大家針對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問的問題。 生: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生:看月色。 師:在家裡不能看月色麼? 生:他去找朋友,是想和朋友一塊欣賞。 師:誰來讀一下這句話「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 生:生讀 師:東坡為何尋張懷民? 生:…… 師:我們來看一段有關張懷民的資料。(出示文字) 學生齊讀材料 師:東坡為何尋張懷民? 生:因為張懷民和他一樣,都是被貶之人。 師:對啊,都是被貶到黃州,同病相憐。為什麼深夜起行?他們又一塊做了什麼?生:因被貶心情不好,睡不著,所以深夜起行。 生:他們在庭院中散步 師:男同學齊讀一下這個句子。 男生(齊讀) 師:被貶,卻在庭院裡散步,還能賞月,沒有因被貶傷情,可見…… 生:他們心胸豁達樂觀。 生:他們能借「月色美景怡情悅性」。 師:說的真好,這叫志同道合。現在我們知道了,東坡找張懷民真是找對了,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課文,仔細看看他們如何怡情悅性的? 學生第一次嘗試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師:說到樂,東坡和好友張懷民他們的快樂是什麼呢? 生:是欣賞美景。 師:我們具體來找一下,東坡二人看到了什麼美景。 生:美景——月。 生:還有竹柏,不,是竹柏影。 生:還有水,藻、荇——水草。 師:有不同意見的嗎? 生:沒有水,是灑下的月光。 師:哪個字告訴了我們:這裡沒有水? 生:「如」。 師:「如」是什麼意思? 生:「如」是「好象」的意思。「如積水」就是「好象是水」,其實不是水,是月光。 師:很好,另有一個字告訴了我們這裡同樣沒有「藻、荇」,哪個字? 生:「蓋」。 師:「蓋」是什麼意思,誰來解釋一下這句話? 生: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句子意思是「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師:很好。原來是竹柏的影子,原來不是水草。現在我們搞清楚了東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與竹柏影」。 師:請同學們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庭下入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這句話的括號裡填上兩個語氣詞,進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變化。 生:揣摩 生:第一處填「咦」第二處填「嗷」 師:能跟大家說一下你的理由嗎? 生:當蘇軾和張懷民走在院子裡的時候,被這優美的景色陶醉了,看到院子裡的竹柏的影子,談們感到很困惑,什麼時候有了這「藻 、荇」,所以,用「咦」。一會兒明白過來,原來是竹柏的影子,所以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用「嗷」 師:你說的很好 師: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如此優美的月? 生:描繪 師:多美啊,九百年前的那輪明月仿佛要穿越時光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這麼優美的句子,我們該用什麼語氣看來的呢? 生:欣喜地、舒緩的語氣。 師:你試著融入自己的情感讀一下,其他同學邊聽邊展開想像,再現畫面。 生:朗讀月光景的句子。
2、抓住文眼,讀出個性
師:很好,這位同學的朗讀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俗話說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讀」如果一篇文章按照十分來計的話,朗讀給人的美感可以達到七分,下面,請大家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聲音把這月光之美變現出來,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生:朗讀 師:剛才有個同學問我,蘇軾被貶黃州,心情肯定悲傷,他那裡還有心情來賞月啊?這個問題,老師也一時半會兒回答不上來,誰來幫幫他。 生:這裡的「閒人」不是「沒事可做的人」的意思。 生:「閒」還可以解釋為「閒情雅致」。那麼「閒人」應該就是有閒情雅致的人。 師:你說得真好。蘇軾不是閒得無聊的人,他是一個有閒情雅致的人。那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下這篇小短文。不過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讀的更好一點,讀出節奏感,讀出蘇軾的閒情雅致。來,元豐…… 師:思考一下:讀這篇文章你是用什麼樣的情感。 生:因為蘇軾被貶,所以我用低沉的情調。 生:我覺得應該是悠閒,因為雖被貶,但還是很悠閒地賞月。 師:既有低沉又有悠閒,那我們該用什麼樣的語速表現出來呢? 生:稍微慢點。 師:好。我們就用這樣的語速、有感情地朗讀一下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 師: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怎樣才能做到呢?東坡有沒有在文章裡告訴我們? 生:沒有。 師:沒有麼?有人說「有」啊。(出示文字)「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這個人叫王國維,他說在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讀出李白當時的心境嗎? 生:思鄉。 師:對啊。不用李白告訴我們他思鄉,我們也知道他思鄉。他詩句裡的「霜」是冷的,景冷,心也冷。景語告訴我們他的內心情感。那麼蘇東坡呢?東坡的景語又透露出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我們先把他的景語讀一下: (出示文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生(齊讀)
3、利用資料,讀出內涵
師:你覺得這句景語透露了作者怎樣的內心世界?大家思考1分鐘,然後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交流) 生:蘇軾心如止水,內心非常的亮堂。 師:你是從「積水」得出來的吧?(學生點頭)非常好,還能看出什麼? 生:蘇軾當時心無雜念,這可以從「庭下如積水空明」看出來。 師:「空明」是什麼意思? 生:澄澈,形容水非常乾淨。就好象心非常乾淨一樣。 師:說的很好。不過大家是否真的「看穿」東坡了呢?我們來看一段材料,你從中有沒有新發現? 師:大家一起念一下。(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這是蘇軾在黃州時寫給堂兄子明的信中寫到的一段話。 師:這段話裡有一句話,跟課本裡的一句話意思幾乎一樣。誰能找到。 生:「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等於「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找的好。不過,我說錯了,不是一句,而是兩句。還有一句更類似的,能找出來麼? 生:「胸中廓然無一物」 和「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差不多。 師:非常好。「胸中廓然無一物」能解釋一下麼? 生:就是說心裡很開闊,沒什麼雜念。 師:蘇軾是在告訴我們:要欣賞山水,就是要心胸開闊,心無雜念。那麼我想問一下你們:常人有什麼雜念呢?或者說他們都忙這幹什麼呢? 學生思考 生:追名逐利。 師:司馬遷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被利慾燻了心,心被錢塞住了,致使美景在眼前卻什麼也看不到。而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於名利,所以才能「閒」。我們再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出示文字) 師:好。我們現在對蘇軾是不是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深夜起行,尋友同樂,賞月夜遊,多麼灑脫,被貶黃州的蘇軾在黃州的四年又四個月裡,創作了許多的精彩作品:詩220首,詞66首,賦3篇,文169篇。(同學們掌聲響起)與文共鳴,給作者喝彩!
五、課堂升華:表演
師:此刻,帶著你的理解,我們再來誦讀課文。這次的誦讀與以前不同:我們模擬表演,一人誦讀,另一個同學模擬文章場景。 生:模擬表演
六、課堂延伸:手抄報展示
師:大家的表演很精彩,老師也很受感動。布置一個作業:以《記承天寺夜遊》的課文,想像場景等為主要內容,做一份手抄報。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塊學習,真開心,下課!
【效果呈現】
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不是很長,理解難度不是很大。但能讓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在備課之前,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尤其對蘇軾的生平進行了詳細的了解。這對駕馭教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章對於月色的描繪很是出色,在教學的過程的當中,我抓住了這一點,充分利用生本、文本、注重學生的感悟與思考。注重了學生生成。效果也不錯。
崔德源同學朗讀課文
高睿哲同學背誦課文
全
班
同
學
有
感
情
地
誦
讀
我覺得很堂課還有不足,那就是課文與課外讀物的對比生成不多。課堂延伸深度不夠,今後還需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