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勝利》觀後感
2023-07-30 18:33:28
《終極勝利》講述了奧運冠軍李愛銳在二戰期間甘願放棄平靜優越的生活,來到正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他在中國結識徐牛,二人機智巧妙地對抗日本侵略者,救護了一大批被日軍關押在濰縣集中營裡的各國戰俘。接下來小編搜集了《終極勝利》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終極勝利》觀後感
遇到災難,我們可以質問上帝在哪裡嗎?可那些曾經祈禱的人只會說,「只要奧斯維辛存在,就不會有上帝」,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皮喬夫斯基這樣回憶說。集中營是戰爭與政治結合的產物,像是魔鬼的孩子,將那些持不同政見的人或某一特定種族置於股掌之間,試圖用不可見光的黑暗隱藏一切邪惡與病態。侵略者就這樣掌控著受難者的自由,消磨著他們的意志,並毫不留情地奪走他們的生命與信仰,但集中營試圖掩蓋的那些罪惡扭曲人性,在善良與正義的人性光輝照耀下,仍無可逃遁。
軍國主義與人心善惡人性的光輝在集中營閃亮
託爾斯泰說,「人都有兩面性,一個野獸的本性的我和一個人性的我」。人性本善,沒有誰生來就是魔鬼,或許是瘟疫般的戰爭與直面死亡的恐懼喚起了人內心邪惡的野獸的本性,正如日本軍殘暴的侵略。《終極勝利》並沒有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將侵略者的暴行與受難者的痛苦赤裸裸地剖開示人,而是像《美麗人生》與《幣製造者》一樣,集中了人性的反思與美好的希冀。
軍國主義的灌輸,使日本軍人在踏進中華大地之前就已經忘卻了自我。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趾高氣昂地衝進教堂,打斷了藥商與護士的婚禮,無視禱告,將所有僑民押進濰縣集中營。分配居所時,日軍指揮官再次將相愛的藥商與護士拆開,並用高於一切的天H思想痛擊每一位質疑的僑民。此時此刻,人性中善的一面已經麻木。得知奧運冠軍李愛銳身在營中,日軍司令想用一場不公平的比賽,來證明自己的民族優越感。有僑民禁不住日軍的折磨求徐牛幫忙逃跑,然而受牽連的營中其他僑民,則被關押在地籠,任風吹雨淋太陽曬,直至奄奄一息。就在最後日本投降時刻,濰縣集中營的日軍還在逃避現實,將撞鐘的孩子擊斃,殘存的一點人性,也在這一刻消散了。
《終極勝利》集中展現了濰縣集中營內日軍與僑民間的對峙,這些留在中華大地上的僑民已經做過人生的選擇,像李愛銳一樣在民族正義面前,捨棄了家庭與財產。李愛銳的崇高信仰體現在天津這20年的教書育人,無論貧窮與富貴家庭中的孩子,都是渴望知識與教育的孩子。遇到受傷的中國人時,李愛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闖過戰場去拿救命的藥品。在租界工作的護士,會為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病人捨棄珍貴的愛情,因為在她看來拯救生命是比享受愛情更重要的事情。這些生活在中國租界的華僑們,他們尊重珍惜這裡的每一個生命,或許這就是託爾斯泰說的「人性的我」吧。
《終極勝利》塑造全新國民「人性符號」
影片《終極勝利》裡面的中國人也一改[拉貝日記]與[南京南京]中的麻木形象,轉變了在戰爭中的角色與態度,不再是一味的等待救援,而是主動尋求機會去拯救華人華僑。不只是徐牛一人,像徐牛一樣心中有義的遊擊隊員和村民,也參與到了這場跨越民族的救援之中,為集中營內的被困華僑偷送食物的藥品,幫助僑民脫離日本人的暴虐。風箏在濰縣集中營的上空盤旋,像一隻雄鷹注視著這裡的一切,而集中營則成為一個符號,人性的符號。拯救他人生命,其實是在拯救自己的人性,不要讓自己人性中獸的一面將自己吞噬掉,而變成一具行屍走肉,這便是《終極勝利》對人性的終極拷問。
篇二:《終極勝利》觀後感
整個放映廳裡只有我一個人,頭一次自己非常討厭這樣的環境,因為故事裡沉重的苦難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卻沒有其他人和我一同背負這壓抑的氛圍。我經不住問自己一個問題:上帝在哪裡?他的公義又在哪裡呢?
在這部名叫《終極勝利》的電影裡,我看不到勝利。在集中營裡,因為缺少必要物資生病的米大衛得不到必須的藥物生命隨時都會有危險,為了戰俘營裡的戰俘,李愛銳要求和指揮官進行一場公平的比賽,條件是如果李愛銳贏了,就允許村民送物資進入集中營,李愛銳在比賽中贏了日軍指揮官,但是日軍指揮官卻反悔電死了送物資的小石頭,為了保護彈鋼琴送小石頭上路的小女孩,米大衛被日軍活活打死,李愛銳為了他剛剛懷孕的妻子放棄了回國和家人團聚的機會,死在了集中營裡。戰爭結束後,為了保護戰俘不受日軍的報復,徐牛被日軍指揮官打死。
他就在苦難中和集中營的大家同在。李愛銳牧師和日軍指揮官比賽時已經得了極其嚴重的疾病,身體也處在長期的營養不良中;比賽當天,日軍指揮官把所有的戰俘趕回營房禁止他們為李愛銳牧師加油,他們只好在營房裡為李愛銳牧師禱告和唱讚美詩《奇異恩典》,就在這種不公平的狀態下比賽開始了,神與李牧師同在,仿佛又讓他回到1924年夏季的那場400米奧運會,極不尋常的打敗了日軍指揮官。
這部影片聚焦的絕不是地上的比賽,而是天上的比賽。1945年2月21日,43歲的李牧師在集中營裡病逝歸家,他打贏了在地上的戰爭,返回天家享受他主人的歡樂去了。地上的一切總有一天都會消逝,誰還記得1924年其他項目的奧運冠軍呢?但是,當聖徒回到家鄉,他在地上走過的路程將會被銘記在生命冊上永遠不會消失。
苦難是通往勝利的唯一途徑,中國有一句古話:天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每個聖徒在地上都要遭受苦難的磨鍊,被神打磨成精美的瓷器,沒有人可以不經過苦難就聽到勝利的號角回歸天家的,這是上帝至高的奧秘主權。
此時,我想起了《約伯記》的故事,義人約伯受到上帝的試煉,家產兒女都被上帝收回,也得了麻風,被世人恥笑,神來到他的面前,並沒有回到他這是為什麼而是告訴他這是神的主權,約伯就順服了。面對苦難,有時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就像李牧師也不會想到他會遭受到這麼多苦難一樣,因為這是上帝的主權,他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因著上帝的愛和救贖,我們只能選擇順服。
篇三:《終極勝利》觀後感
其實,起初竇驍選擇這麼一部電影是不討好的,在現在的電影觀眾裡,喜歡嬉笑怒罵的多,喜歡刺激視覺感官的多,但是如果說是正視歷史,並且電影《終極勝利》完全用一種白描的手法去講述二戰集中營裡的故事,節奏慢,甚至電影的色調都基本還願了老片昏黃懷舊的色感,在開始觀看電影的時候,我們都有些不解為什麼竇驍會選擇這麼一部電影。
提到竇驍,可能觀眾更多了解他是在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裡,他在裡面刻畫了男主角老三,翩翩白衣少年的純愛。竇驍長的眉清目秀,眉眼裡就是一副鄰家男孩的乾淨,是很合適扮演一些搖扇書生或者有志熱血少年的。電影《終極勝利》和《山楂樹之戀》一樣,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奧運冠軍李愛銳在二戰期間放棄了回到國內,而是選擇正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支教,他在中國結識了竇驍扮演的中國青年徐牛,收養了流浪兒童,兩人採用各種策略去解救被日軍關押在濰縣集中營裡的各國戰俘的故事。
電影看的時候讓人想起了《美麗人生》和《逃離索比堡》等,人在被關押在一個封閉環境裡時,往往更能顯示出真實的人性。電影有一些特別能觸動人的鏡頭,比如日軍首領提出要和李愛銳賽跑,如果李愛銳贏了就能讓村民偷帶一些藥品和食物進入監獄,當發令槍響起,只能靠喝雞蛋殼泡水補充營養的李光腳蹣跚行進在雪地裡,一步、兩步、一寸、兩寸的行進,終於甩起衣袖大步前行,最終只以微弱的優勢贏了日軍首領後跪倒在雪地裡,電影鏡頭掃了下他的雙足,腳底滲著血跡……包括電影一次一次的用風箏和腕錶兩個信物去表現愛情親情和對自由的信仰,徐牛想要刺殺日軍首領卻最終因為不忍反被伏擊倒在了日軍旗下。電影很真實,和現今電視劇裡那些抗日電影裡燒腦的特效和愚蠢的只會喊「八格牙路」的日軍對比,電影裡的日軍有血有肉,有極其殘忍的也有尚存人性的,甚至到有首領耍詐時還有下士良心發現去奔走呼號,鏡頭裡的徐牛代表的百姓,沒有什麼精湛的武器,也沒有什麼彈弓射穿一架飛機的所謂超能力,唯一能舞起的利器就是自己削的木頭尖,他們有嫉惡如仇,也有對待仇人的悲天憫人。包括電影裡的女主角們,都是灰頭土臉,甚至很多時候,你能記住的只有劇情,而不是他們的臉,看到最後你甚至都會忘記是誰扮演了什麼角色,能記起的只有那些真實的歷史,一幕幕的展現在你眼前。
我一直認為,一部有良心的電影,這個電影的良心體現在不是用燒腦特效和眾多明星臉來撐起票房,而是用心的講述一個故事,講述那麼幾個主角的哀樂人生,比如電影《親愛的》,趙薇腫著眼奔走尋找自己的孩子,甚至你看到最後關注力已經不是在這是不是趙薇扮演的了,她可以指代無數國內丟失孩童的父母親。電影《終極勝利》也一樣,竇驍恰當的表演讓人忘記了他是誰,恰恰因為張力十足反倒融於了角色裡,讓人記得的就是那些歷史裡白手對抗日軍,想要拿回失去家園的老百姓,男主角李愛銳的扮演者也代表了在面對戰爭時,所有的租借人民,不同顏色的面孔都會面臨同樣波折的命運。歷史容不得化妝,所有觀看電影的觀眾也絕對不是傻子,雖然電影《終極勝利》在現今的電影群裡略顯一些沉悶,甚至沒有什麼宣傳,但就像紀錄片的存在意義一樣,總需要一些電影,和一些導演,他們應該不被票房誘惑,不被粉絲綁架,他們應該為了還願歷史,為了內心的那一抹正義的火焰而去做些什麼,就像馮小剛說儘管電影《1942》票房少,看得人少,他還是要拍,去記錄那些逃亡路上的飢餓難民一樣,電影《終極勝利》也擁有同樣的力量,我們不是將鏡頭對準苦難,而是用鏡頭還願苦難,用以提醒現在的人民——未強調的未必是虛假,而不忍直視的也絕對不應該被淡忘,而所有的終極勝利,終究是屬於熱愛平等、自由、和平的人們,無分種族和各個年代。
篇四:《終極勝利》觀後感
這部《終極勝利》是曾執導過《西楚霸王》的香港導演冼杞然執導的,根據真人真事改變,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戰火紛飛,槍林彈雨衝淡了很多情感。但蘇格蘭人、奧運冠軍李愛銳在回國的船票和此生摯愛的妻兒面前,選擇了大義,堅守在被苦難浸溼的土地上。在這苦難的日子裡,結識了徐牛(竇驍飾),二人齊心協力共同對抗琴蘿這,救護了被關押的戰俘。
炮火照亮了城市的夜空,也點燃了人們心中的火焰。《終極勝利》中的愛情和兄弟情,是人類心底最真摯的情感。尤其是李愛銳和竇驍之間的兄弟情,他們可以為了兄弟的性命而暫時不回到自己溫暖的家中,這展現了人性中最溫暖的光輝,這也是全片最為催淚的一幕。
蘇格蘭奧運冠軍李愛銳的事跡是永遠值得歌頌的,同樣這個中國兄弟徐牛也是值得被世人世代讚頌的。竇驍飾演的這個耿直而重情重義的黃包車夫,因為一直是李愛銳的專職司機,後來在種種事件中李愛銳教會了他做人要勇敢,要堅強,突然仿佛是找到了人生真諦的徐牛對於李愛銳的指點非常感恩。他迫切希望自己成為跟李愛銳一樣的有情有義之人,為拯救國人他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妻兒,就是這樣的民族精神支撐著他一次又一次陷入險境之中。
可以說竇驍在這部《終極勝利》中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看點,飾演中國硬漢遊刃有餘。自《山楂樹之戀》後一舉成名後,竇驍就在不斷嘗試新的角色類型,從去年的《狼圖騰》和《破風》開始,可以看到竇驍在嘗試慢慢轉型,從一個文藝男轉型成一個硬漢,這是一個很大的跨度。
上一次看竇驍的作品是《破風》,竇驍作為一個破風手為隊友保駕護航,那個時候就能夠看到竇驍這個演員的實力,如果非要用兩個字形容這個演員的話,我覺得是「韌勁」,他身上總是有一種力量。從出演《破風》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他為了演好這個角色花費了不少精力,因為破風手是一個他從未涉及的領域,是從零開始,一方面他要學習好專業的騎車技能;另一方面,他還要駕馭好自己的破風手角色。
再次看到竇驍就是這部《終極勝利》了,與《破風》類似的依然是與兄弟隊友間的相處,但很大的不同在於能看到竇驍明顯的成長,片中他駕車、槍戰的激烈鏡頭無一不顯示了這個看似「文藝」的大男孩這一次真是拼了。早在去年看到採訪竇驍,他說自己是文藝男,但偶爾也想挑戰一下「霸道總裁」。這一次他還沒演成「霸道總裁」直接跨越到了更高維度的「鐵血硬漢」,可以說是轉型成功之作。
一個可塑性很強的演員,並不需要屢次的歷練,可能只需要給他一個角色機會,給他一個他想要踏上去的舞臺,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