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

2023-07-30 13:52:28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1

  《朗讀者》自開播以來,受到了眾多朗讀愛好者的響應,掀起一場朗讀熱潮。當日上午的朗讀亭聚集了許多聞訊而來的師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著隊,熱烈地參與到朗讀亭的活動中去。

  「我們是朗讀者,我們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學齊聲吶喊道。在朗讀亭開放之前,交大學子以《交大,你好》為背景音樂帶來了輕快的快閃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園的青春活力;同學們隨後齊聲朗讀《西安交大百廿年賦》:「浩浩中華,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爾鶴立。風雲兩甲子,篳路藍縷;弦歌三世紀,道遠情彌。」道出了交大的風雲歷程和傳承創新。

  錢學森51班遊博智今天朗讀的是詩歌《雙甲歲月,世紀讚歌》,120周年校慶時由漢語言31班黃晶晶同學原創,「培俊秀,傳師道;振西遷,興中華」,一代人放棄上海優越的物質條件,決心投身西部建設,讀到這首詩歌,遊博智感嘆道:「我深深感受到西遷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對西遷的了解,這種精神也將一直鼓舞著我。」建築32班呂雨恆同樣選取了西遷題材的作品,由我校劉正興老教授撰寫的《西遷——我的60年追夢之旅》,西遷一輩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打動我的是他們那種科研精神,在本科階段就能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即便條件艱苦也堅持科研,我們現在處於這麼優越的環境中,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呂雨恆說道。

  陳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學生,她朗讀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慶時寫的一首詩——《附中,我們的榮光》。這首詩表現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也是眾多西交學子的心聲。陳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給予每一個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難得的品質和不變的夢想。風雨交加後,堅定的是一輩西遷人的信念,傳遞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讀者年僅2歲半,他背誦了耳熟能詳的《憫農》和《登鸛鵲樓》。他的父親祖鐵軍教授任教於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一首詩從咿呀學語時就印在孩子的腦海,這不僅是一種對孩子口語方面啟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六歲的高若靈朗誦了《孟子?得道者多助》,雖說文章中有一些字她還不熟悉,需要標拼音,但自己學習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後可以作為老師向更多的人傳授知識和道理。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對孩子知識的培養,與此同時,傳遞的還有一種習慣,一種情懷。

  醫學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詩社的成員,今天來朗讀他創作的詩作《那時候》,追憶他們的黃金時代,歌頌黨的偉大與榮光。同樣來自老年詩社的任錦文老教授帶來的是自己創作的詩稿《當我走進交大的時候》,自從她六歲來到交大,她已經見證了交大的一個甲子。「在社科系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飛越,我的學識得到了提升,交大對我的恩情永生難忘。」她深情地說。

  理學院的鐘錫華教授朗讀的是一篇自己寫的《讀後感懷》。他是2010年從北大來的外聘教授,承擔物理拔尖班兩門課程的教學。在聽完鍾教授講授的課程後,23名20xx屆的學生給鍾教授寫了珍貴的贈言,「內容長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濃,無一例外地表達對老師的感念與祝福。」鍾教授讀完後深有感觸,提筆寫了一篇《讀後感懷》,希望藉助這個機會,將學生們正在成長的正能量傳達給更多人。

  《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2

  4月2日,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目,姚晨驚喜亮相。現場講述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難忘情誼,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當媽媽時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寫下的文章《魏姐》。姚晨還現場深情朗讀了魯迅經典《阿長與》,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見。

  姚晨《朗讀者》憶北漂時光深情朗讀魯迅經典

  節目中,姚晨談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暫出現卻時常浮現於腦海的一些人。說到求學時的難忘歲月,她提到了在自己無處可去時,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時候,兩人擠在一張極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佔了三分之二,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姚晨還開玩笑說自己「像個蝙蝠似的趴在牆上睡了一個月」。那種「異鄉人收留異鄉人」的溫暖讓她十分感激,談及最後一次遇見,她難掩遺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另外,姚晨還與觀眾分享了自己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當媽媽的手足無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戰友,陪她度過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個時期。「我發現她真的很愛孩子,她永遠比我們更早發現孩子哪長了紅疹,哪哪不太好」,關於魏姐細緻的情感付出姚晨記憶猶新。她還特地給魏姐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希望自己也能記住她,包括將來土豆長大後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人疼過他」。姚晨《朗讀者》憶北漂時光深情朗讀魯迅經典

  帶著自己對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朗讀當中。她用真摯的聲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長與》中的每一個片段娓娓道來。有趣的生活細節,驚喜的《山海經》,在姚晨的朗讀中顯得十分生動。溫情的講述之下感情卻並不平淡,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把所有積攢的感情瞬間噴發,把魯迅對阿長的那份深厚情誼和哀思展現得淋漓盡致。聽完姚晨的朗讀,觀眾們紛紛表示「太感動了」「聽得都入迷了」「從中聽到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之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後,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於心底的情愫。

  《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3

  自從《朗讀者》開播以來,每個周六的晚上,照例我坐在電視機前,等著央視一套播出《朗讀者》第七期,咦,怎麼沒有呢?好失望。昨天休息在家,我打開央視三套準備回看《開門大吉》,沒看成《開門大吉》,卻意外相遇《朗讀者》第七期,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告別」。

  海子在《小站》中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別。也許路途有點艱辛,有點孤獨,但熬過了痛苦,我們才能得以成長。」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陸遊和唐婉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地和這個世界的告別。

  在這期節目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他向我們娓娓道來,和故鄉、和父親的告別,也讓我們仿佛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這世間所有的文字,千百年都在做著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

  每期的《朗讀者》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都是那麼富有哲理,那麼充滿溫情。伴隨著鋼琴家吳牧野悠揚的鋼琴聲,第七期《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是:「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痛苦也是希望。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人這一生早晚要遭遇告別,告別讓我們成長,學會告別讓我們成熟,而無論是主動地選擇,還是被動地面對,告別多少有點傷感,但是告別也蘊含著希望。每一段告別的背後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別,構成了人生百態。那在我們今天的節目時間裡,我們又將還原再現一些怎樣告別的場景呢?」

  姚晨,是微博女王,是時尚辣媽,她是《武林外傳》中的郭芙蓉,也是《潛伏》裡的王翠平,從舞蹈到電影,從福建到北京,一路走來,一路遇見,一路告別。提到告別,姚晨動情到講到了她生命中短暫相逢的兩個人——胖姑娘和月嫂魏姐。她的朗讀是獻給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而又給自己帶來溫暖的人。

  《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4

  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每次她學習,我都是看書。很久不曾看過電視了。

  現在,孩子放暑假了,我也跟著放鬆一下。前幾日,叫上孩子一起看口碑還不錯的《朗讀者》。從電腦上找到了《朗讀者》第7期。

  說實話,董卿的外貌,我並不是多欣賞,尤其是現在又把臉整成那麼一個尖下巴,每次看到這個明顯是整過的小尖下巴,我都覺得把她的美又打了折扣。好在,董卿的才華彌補了這個人工缺陷。

  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告別」。董卿的開場白,真的挺不錯。

  告別是主動的選擇,有些時候告別是被動的承受,那我們如何面對告別呢?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這麼優美、深情、詩一般的語言一下子就抓住的我的心。

  這一期邀請到的朗讀者嘉賓,給我印象最深,讓我最有同感,而淚流滿面的是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

  我的女兒從小學升入初中,在小學時,曹文軒的作品她讀了不少。每次只是給她買,或者圖書館借,但說實話,對曹文軒的作品,我讀的不多,總覺得是寫給小朋友的。象他寫的《草房子》,我也讀過,但印象並不深。

  這次,董卿問他:你寫的《草房子》裡面的主人公桑桑,父親桑喬背著他看病,這是真事麼?

  曹文軒:這其實就是寫的少年經歷。14歲時,我的脖子處有一腫塊。父親背著我,四處求醫。父親背進背出,我被多家醫院判為不治之症。我當時的感覺是,我可能要離開這個世界。後來我們去上海,一名老大夫非常有把握地說:這只是淋巴結核,會好的。父親聽到這個結論,再一次淚流滿面。

  這是一個虛擬的告別,卻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別,理解了愛。

  看到這裡,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女兒也在一邊說:「媽媽,他和你得過一樣的病。」

  是啊,2012年的那個端午節,我的脖子左側發現了一腫塊,當時,在洛陽多家醫院,做過各種檢查,被當地醫生診斷為腫瘤。還按腫瘤進行了一次化療,滿頭秀髮掉成了光頭,我也瘦到80來斤。

  我當時痛苦,絕望,以為我年輕的生命就要走到盡頭,以為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就要離開我不舍的親人,就要離開我年僅8歲的女兒。那時候從醫院回到家,我都要拉上先生,換上最漂亮的裙子,讓先生給我拍照,錄像,想為孩子多留些對於媽媽的記憶。

  在洛陽化療一次後,我們去北京,找同學,找朋友,去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301醫院,這兩家國內頂級醫院,在一周內得到確診,我得的不是腫瘤,是淋巴結核,不用動手術,按時吃半年以上的藥就會痊癒。天啊,不是腫瘤,那我還可以活著;並且不用手術,那我脖子處不會有疤痕,不影響夏天臭美,不影響脖子上戴項鍊!

  是的,就是和曹文軒年少時得的病是一樣的,是淋巴結核。所以,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父親當年的心情,那時的淚流滿面是重生後的狂喜。

  我曾經說,即使演員演戲,也不會演得這麼逼真。我當時的傷心絕望和後來的狂喜,真的無法表述。覺得到了地獄,又被拉回了平凡生活的地面。而原來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卻原來是如此美好。

  所以,這真象曹文軒所說,這是一場虛擬的告別,而不是真正的告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生了一場病,被誤診了,我並沒有覺得不幸。相反,我覺得這是一場幸運,幸運的,生了一場病,漸漸意識到生命裡曾經忽視的東西那麼重要:

  健康的身心

  陪伴家人朋友的時光

  穿透一切黑暗的太陽

  雨後泛著青草味的空氣

  承載著萬物的地球母親。

  願我們的每一次告別,只是短暫的告別,我們還會再見,這就是幸福的生活!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