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紀錄片觀後感內容

2023-07-30 14:28:39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紀錄片觀後感,歡迎查看!

  信仰紀錄片觀後感

  傳說中國人是缺乏信仰的。那麼什麼是信仰?從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種意識讓人信了,還會奉若神明,且懷崇敬之心,尊崇有加。

  自古以來,除了百家爭鳴,諸子立說的春秋時期,我們大都被獨大的儒家思想所深埋。儒家講求入世,求功奪權,一時間「在其位謀其政」真正的意味便是在其位才可有所作為。因此幾千年的封建帝國莫不以爭戰權力為王。但朝代更迭,帝王變幻,權力從左手轉至右手,沒有哪個朝代真正讓百姓跟從,讓人民信服。當共產主義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我們才發現,其實中國並不缺乏信仰,中國式的信仰讓整個世界都嘆為觀止,自愧拂如。

  當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國人救國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國的十月革命送來的一本中國人的信仰之源——《共產黨宣言》為中國革命點亮了希望之燈。這本書最傑出的誦讀者當為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正是這三位共產主義先鋒開創了不同的歷史偉績,將黑暗的中國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產黨宣言》中講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正因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鬥爭的意義所在。孫中山講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提出了客觀歷史下的三大鬥爭任務;毛澤東為張思德題寫「為人民服務」,又把中國革命真正的意義寫得更實。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們追尋的目標再一次推進。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產黨宣言》為理論基礎,提出了為普通百姓,為人民,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宗旨。這便是中國共產黨被跟隨的最大理由,為自己謀幸福,爭自由,為中國創未來。

  我們的信仰何其單純又何其偉大。

  電視片《信仰》用不爭的事實,用一幕幕珍貴的畫面再現著歷史,呈現著現實,啟迪著未來。讓久已不聞槍炮聲,血腥味的我們,又回到那個為信仰敢捨身的年代。

  烈士的鮮血讓世人警醒。那還未曾遠去的身影,可否讓今天的我們汗顏?

  也曾為一己私利放棄原則,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渾渾噩噩。或者喪失了鬥志,輾轉在夜鶯與玫瑰之間,把人民的請陳扔在了一邊。或者放鬆了自檢,驕縱了體格,無視方圓規則,愚蠢地自戀。

  信仰被踩在腳下。我們可曾為自己是個共產黨人而羞赧。可曾為那劉胡蘭一句「怕死不是共產黨」而震撼;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請賞,而忘記了張思德屢立戰功,卻仍樂意從一個小兵做起,最終為救同志犧牲在窯洞裡,無怨無悔。

  當信仰被高高舉起,人的頭顱昂揚向上,我們的軀體挺拔健壯,我們敢於為了人民去付出鮮血與生命,人民把我們高高舉起。

  當信仰蒙上灰燼,人便如行屍走肉,無視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邊,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拋棄。

  誰樂意當沒有信仰之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獲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為她信仰「為人民服務」的真理,且前僕後繼,捨生忘死地去捍衛真理。被小米加步槍打敗的張學良總結得好:前僕後繼。沒有對信仰絕對的忠誠,何談前僕後繼?《信仰》中講得真切,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在世界各國的政黨發展史上,中國人對信仰付出的代價之慘烈絕無僅有。中國人在追隨信仰的道路上,創造的奇蹟絕無僅有。

  「絕無僅有」四個字如今看來簡簡單單,然而回望歷史卻不忍細述。選擇信仰很難,堅守信仰更難!

  今天讓我們重拾信仰的話題,並不是我們缺乏信仰,只是我們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變成紙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樓閣之危。這且不是危言聳聽,烈士的血跡未乾,我們切不能忘記了肩頭責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可依靠的強大後盾。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終身的信仰。共產黨人的勝利是信仰的勝利。如果我們丟棄了信仰,那麼未來將暗淡一片。如魚兒離了水,是蛟龍也困在異域。請讓我們記住,我們要堅守,要獲取的是什麼,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是強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讓共產主義的光輝灑播在每一個人身上,喚起我們奮進的鬥志。

  其實選擇信仰不難,但為信仰堅守太難。戰爭年代的鮮血與生命是慘烈,但和平年代的堅守更加錯綜複雜,與戰爭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們面臨的誘惑與選擇更多,考驗更苛刻。我想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個原因吧。時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堅定信念,在當今更加需要。

  馬·普頓爾說過: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共產黨人一旦認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堅定地去踐行。我想,只要我們付出了,人民和歷史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吧。

  感謝《信仰》的播出,願她如一劑良藥,把當今中國的微恙早日治癒.

  地理紀錄片觀後感

  今天看完了兩集的《地理·中國》紀錄片——走進百慕達之後,貌似一切都沒覺得那麼神秘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討厭的百慕達,吊了我胃口那麼久,今天看節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後,雖然胃口下來了,但是卻是一腦子的無語。

  我說勝春,你今天講的確實精彩,這點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達也追了很久了,不過讓我無言的是,你們最後給我的答案是——百慕達天氣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為超雷暴、磁場或者電子霧所影響的區域性事故之後,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說勝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們說百慕達的事故都是天氣所致,那麼還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這麼早就下結論?還是說你們又在哪裡看到了什麼科學家的強有力證據?我算得上是一個強烈的百慕達迷,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有些不可思議。

  這樣說來,百慕達一點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說:百慕達的天氣可真夠糟糕啊,去了N多飛機,N多輪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氣原因,每次都是因為天氣事故,這可能嗎?上千上萬的事故,都是天氣原因?這樣,百慕達天氣不是也太糟了嗎?

  說實話,我不信服於這個答案。

  網上還暫時沒有下部,敬請期待。

  至於為什麼不信,我想已夠清楚。

  網上看完了以前的紀錄片追風而行,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喜歡這期節目的。講述了很多的龍捲風知識,而且還講述了怎樣逃脫,還講了龍捲風的一些內部數據,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歡龍捲風,從這期節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謝謝你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麼關於龍捲風或百慕達的想法也歡迎來我博客交流,成為朋友。

  看紀錄片《進藏》有感

  今天是12月25日,距離我從拉薩回到浙江已經過了98天。我都不記得自己起初是因何動了要去西藏的念頭,或者是被越來越多的揚言西行的人潮鼓動,或者只是想去看看城市裡沒有的大山大水,想用指尖觸一觸大紅的經幡。無論緣從何起,我的夢裡總有一片耀眼的高原紅。

  也算是克服了種種困難走到拉薩。由於出行條件有限,我們沒有去到很偏僻的地方,也沒有過多感受到古老文明的洗禮。我還記得抵達拉薩的那天,夜裡下起纏綿的雨。我突然犯起高原,蜷縮在八廓街一家並不乾淨的旅館裡,心裡空落落的。不僅僅是因為頭疼得厲害,心下更是一片茫然,一路跋山涉水歷經艱難遠赴而來,突然止住步伐,有一種前程飄渺的無力感。或許是因為拉薩的繁華刺激到我的神經,其實有點失望,當我站在人潮湧動的八角街。完全想不起在路上的期許,我是說從川西到滇南,那段被窮山惡水包圍的路途,那時候心裡的期許就是至少要走到拉薩。

  回來以後打算著手寫一篇遊記,記錄我在路上的心情。先是拖了好久,因為懶也因為不知道從何說起,後來一邊整理照片一邊寫,可能是出於想被更多人看到的心理吧,總之不能免俗地寫成了一篇說吃說喝的流水帳,現在再看真是不盡人意。起初還抱著興奮,每次有人回復有人讚美,面上冷靜其實心裡樂不思蜀,還真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那麼一點了不起。完全忽視了在孤獨的路途,心底冒出來的真切的對於這趟旅程的感受。那些細枝末節的念頭是有那麼一刻從我心裡冒出頭來的,只是時間一久被風一吹,就忘了就消散了。後來也就沒有追究了。

  直到今天看了一部真正震撼我的紀錄片《進藏》。昨天任讓我去看這部片子,說是很好看。我心想,要把它當做一部神聖的電影來看。於是今天早上,我沏好一杯熱茶,端端正正地坐在電腦屏幕前點了開始鍵。八十分鐘以後結束,我除了震動還有些意猶未盡。雖然內容太多,導致畫面很快。但是仍然有好幾處直指人心,我甚至有些止不住地發抖,為信仰的力量久久撼動。當記憶中走過的路出現在畫面裡,有一種很熟悉很親切的感覺。我也突然懂了為什麼觀影前會有一種要端正去看它的心態,是因為敬畏。對的,就是敬畏,對高原和湖泊和天空的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那時候我腦子裡的想法似乎是這樣,只是還沒有成形,我也沒有深究,所以不知道怎麼準確地把它表達出來。

  我依稀記得在波密到通麥的一段泥濘路,因為通麥橋斷的原因,很少有路過的車。我們被下在鮮有人煙的山上,只有國道邊的路標無聲立著,好像在說無數人曾經路過。那是我第一次質疑旅途的意義,除了忍受高反的折磨和旁人的質疑到底幾何。出發前渴望旅程能夠帶來救贖,完全是過於矯情。真正在路上,一座又一座高山坦白告訴你,要走這一趟就要遭很多罪受很多苦。且只能往前走,想倒退都是扯淡。又終歸會回去原來的生活軌跡,現在也不過是短暫逃離。

  也接觸過磕長頭往拉薩走的藏民。說實話,我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當時第一眼看到,只覺得不可思議。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虔誠的民族,怎麼人與人的差距想法竟然是天壤之別。那時候我也不懂,原來他們如此誠心,只為求一個美好的來世。中間隔著巨大的文化差異,我雖不能理解,卻深深被折服,尊重並且敬佩這群擁有堅韌意志的族人。我回去台州家裡,單單只是給家人看了幾張高原遼闊的照片,我的一個叔叔嗤之以鼻,說你怎麼會願意去這麼窮的地方。

  說回我在拉薩街頭的見聞。一個晴朗的下午在布達拉宮前面的廣場排隊,準備入宮。有一個穿著羽絨服牛仔褲戴著鴨舌帽的藏族小孩,走到我跟前,說,姐姐,給我一塊錢。他豎起一個手指頭,笑笑地看著我。我正要拿錢包,任說不許。因為這個小孩走路姿勢浮誇,講話輕佻。碰了壁他也不以為然,又去問旁邊的人要錢。我在他們的對話中得知,這個小孩不上學,每天就在大昭寺或者布宮附近晃蕩,問遊客要錢。他說反正來玩的人都有錢。

  又有一回,我在納木措湖邊曬太陽。湖邊有很多騎馬的遊客,一個四十來歲衣著光鮮的塗著口紅的遊客正意義風發地從馬背上下來。一個頭髮稀疏的小女孩走到她腳邊,拉住她的褲管,怯生生地問她要一塊錢。她招呼同行的夥伴擺好相機,手裡拿著一塊錢紙幣,問小女孩,你要嗎,要就求我。同伴按快門的瞬間,小女孩可憐兮兮地捏著錢幣的一角,這位意氣風發的遊客則做出一付慷慨解囊的模樣。

  我想這可能就是我有些失落的原因。我原本以為去西藏可以見到大善美,還以為去西藏的人想必也有一顆善良的心。可是我太片面了,僅僅是肉眼見到的這個世界的偏僻的一個角落,就輕易蓋棺定論這是一個不好的世界。

  看完紀錄片,我承認自己太狹隘了。不得不說一個狹隘的念頭就是,這樣子拍出來等於說是把藏地最後的文明告諸於世,這樣子會不會泯滅珍貴的文化,畢竟逐年來西行的人越來越多,太多人的踏足會不會毀掉這片神聖的土地。不過片刻就想通了,我也不是看了這樣一部好的片子才勾起思緒萬種麼,有利就有弊,萬物定律本是如此。就如同世上有善良的人必然就有作惡的人,就如同有信奉佛祖的人必然就有輕視神靈的人,萬般皆是苦楚,但求心中安樂。

  九月中旬剛從拉薩回到浙江的那段日子,我經常懊惱這趟旅程到底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意義,那時候想來想去覺得真的沒有啊。在路上我就深切體會到只有遭罪和短暫地抽離現實,只是世人貪婪,渴望做過的每件事都能得到豐厚的回報。今日看來也不是毫無所獲,雖說只是走馬觀花,起碼感受過天高地闊,有了對大自然要心存敬畏的意識。

  朋友也說怎麼會沒有改變,是有的。旁人看得真切,你待人處事都寬和了很多,只是不自知。或許是貪念吧,我可能一意孤行地覺得得到的還不夠多。一念放下,萬般皆自在。

  釋迦摩尼教導世人正視苦難,生老病死皆是苦難。

  感恩西藏,感恩神佛。笑對苦難,笑對生活。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