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梁益建先進事跡觀後感
2023-07-30 14:30:08 3
導語: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梁益建的先進事跡後,大家有怎樣的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梁益建先進事跡觀後感,供各位參閱,希望為大家帶來幫助。
感動中國梁益建先進事跡觀後感1
梁益建,醫學博士,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
近可能的為患者著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
2009年,梁醫生在涼山州木裡縣遇到一個年輕患者劉正富,當時即給他許諾,「你等著,我幫你找到錢就回來接你。」1年後,梁益建驅車7小時,去木裡縣接劉正富,並為他實施了手術。
為了給這些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團隊從20xx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從醫三十年來,他用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實現在極重度脊柱矯形領域禁區的不斷突破,用自己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和刀尖上行走的精妙技藝書寫了醫務工作者忠於信仰、無私奉獻的人生軌跡,為無數「低頭」病患開啟了他們的「抬頭人生」。
感動中國梁益建先進事跡觀後感2
骨科碩士、神經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專攻重度脊柱畸形的截骨矯形手術。留學回國後一直從事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後凸、先天性脊柱後凸、僵硬性脊柱側彎的研究及手術矯正工作。經手術治療完全矯正的脊柱畸形最重者為180°。獲國家適用新型專利1項。主編《脊柱畸形手術學》。2008年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20xx年獲「中國醫師獎」、「大美醫生」榮譽稱號。
昨晚,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揭曉,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醫生梁益建名列其中。他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讓許多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獲得新生。
每周一、周五,梁益建給數十名「天線寶寶」調校完頭盆環牽引設備,脫下白大褂常常已經是晚上8點。回到家中,他必須打上兩個小時太極拳,才就寢。
治駝背
量身打造「天線寶寶」設備
2月6日星期一,53歲的梁益建穿著白大褂走進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住院部醫生辦公室。才下午1點多,不少頭上和腰上戴著金屬鐵環的病人已在此等候。他們穿戴的是頭盆環牽引,是梁益建針對脊柱畸形患者量身打造的,這些患者因此被稱為「天線寶寶」。走到排在第一的病人面前,梁益建伸出手指一比劃笑著說:「又長高了幾公分!」
拿出扳手,梁益建擰松病人頭盆環上的螺母,拇指快速撥動螺絲,拉動金屬杆,反覆調整螺絲位置。此時的梁益建更像是一名維修工,醫院的脊柱畸形患者都等著他和他的同事來「維修」,少則十幾分鐘,多則一個小時。
四川話、普通話,梁益建每天都要隨機切換。病房裡,除了四川的病人,更多的是河北、雲南、青海等外地病人,不少是通過QQ群、貼吧慕名而來。一位外地趕來的病人拿著片子找到了他。利用工作間隙,梁益建給對方分析起治療方案。
說段子
治療結束大家都脫胎換骨
脊柱畸形180°、190°,梁益建都敢接手。「現在對很多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年齡大的都不採用矯正的方式,因為存在風險。」梁益建說,但有的病人因為脊柱畸形已經影響到了心肺功能、消化功能,活下來都是問題。「現在不用呼吸機了吧?」雲南來的張映清已經41歲,因病跑遍北京廣州等地,最後在病友圈找到梁益建。經過治療,已經擺脫了呼吸機。
站在梁益建旁邊的普措來自青海玉樹,今年才20歲,剛來的時候脊柱側彎,現在已經比梁益建高出一個頭。「我們這盛產美女帥哥啊!」梁益建總是會蹦出一些段子,「治療結束回老家,大家都是脫胎換骨。」
「天線寶寶」的天線上,掛著一些彩色氣球。原來,這是他們的「課後作業」,梁益建要求他們休息時鍛鍊肺活量,沒事就吹氣球。「6分鐘爬完15樓。」梁益建「嚇唬」自己的病人,讓他們加快速度。張映清達不到這個速度,梁益建又會安慰她:「沒得事,慢慢爬嘛!」
為了鍛鍊大家的肺活量,梁益建找來了音樂老師,每周二、周五,骨科活動室都會響起歌唱聲。請老師的費用,一節課120元,是梁益建自己掏的腰包。他要求每個人去練習唱歌都必須籤到。
做公益
從募捐到與公益組織合作
2008年2月,梁益建到鹽源縣做醫療支援。瀘沽湖畔,胸口幾乎貼近大腿的伍才林引起了他的注意。徵得醫院同意,他將伍才林接到成都,經過13個小時手術,這名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駝背」平躺著被推出手術室,原來身高不到130釐米,康復後達到178釐米。伍才林因此改名為「伍才立」。
2009年,木裡縣的患病小夥劉仁富向梁益建求助。「我一個醫生,也沒有多大能力。」梁益建直言,因為治療費用的原因,有些愛莫能助。不過,他承諾:「等我有了錢就來接你治病。」於是,梁益建聯手茶館老闆,在醫院裡搞起了募捐,碰到一些有錢的朋友,他也半開玩笑地招呼對方支持一下。過了一年,他籌夠了治療費用,開車到木裡縣將小劉接到成都治療。
2013年,梁益建嘗試與公益組織合作。目前在成都市三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受基金會捐助的達95%以上。從2013年11月至今,基金會已累計對成都市三醫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額達558.8萬元。
談感言
只是做了醫生職能內的事
從小痴迷武術的梁益建,學了28年太極拳。他的人生三大愛好被總結為「喝茶、太極、治駝背」。他會把病人的片子拍到手機上。如果第二天有手術,晚上在家,還要打開手機反覆看。一直到晚上12點,他才會收起手機,到客廳打太極,一打就是兩個小時。早上7點20分左右,他又出現在醫院病房。說到太極,梁益建就滔滔不絕,還忍不住比划起動作來。「這裡面學問可大,練了過後才知道啥子是無欲則剛。」
在治療病例上,梁益建已經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類型,突破了國際公認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三大禁區:極重度脊柱畸形、合併脊柱畸形和合併心肺功能衰竭。據公開報導,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超過1000例。
感動中國梁益建先進事跡觀後感3
梁益建,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
2月8日,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來自成都三醫院的骨科醫生梁益建的事跡感動了在場的聽眾,現場掌聲雷動。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多年來,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讓患者得到重生。在患者眼中,他是華佗再世,而在同行眼中,是勇攀醫學高峰的勇者。不斷探索醫學的邊界,鑄造了同行難以企及的醫學高度。
央視頒獎詞評價他: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打開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我就是個小醫生」
「我就是個小醫生,治病救人才是頭等大事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梁益建說。這麼多優秀的人,這麼大的榮譽砸到自己身上,一開始他有點惶恐。
今年1月中旬,梁益建榮獲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消息從北京傳來。「這個獎該給別人啊。」這是梁益建腦海裡浮出來的第一個想法。但後來梁益建也想通了,獎項是一種認可,一種榮譽,但是更是一種責任。「這個獎不僅僅是給自己,更是代表醫務工作者去領的一個獎。」
就在昨天,他親自操刀,為一名患者做了脊柱矯正的手術。手術從早上11點一直到下午4點多,時間達5個小時。這名患者本身是一名神經內科醫生,來自河北。正是在網絡上得知梁益建的醫術精湛,才不遠千裡來求醫。「這是第二次手術,最後再做一次大手術,他的脊柱基本就可以恢復到了理想狀態了。」整天圍著手術臺和患者轉,動輒手術要長達10個小時,這個5小時的手術,對於梁益建來說,太正常不過了。唯一不同的是,做完手術,昨天他提前一個小時下班。家裡人正在等著他回家,一起看晚上播出的頒獎典禮。
「我治得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著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梁益建的話不多,沙啞的聲音說得最多的就是四個字:「我治得好。」這四個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聽來,有若天籟,意味著一線生機。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統計,2013年至20xx年間,梁益建在該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後出院,餘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更多的人,正在因為遇到了梁益建,獲得重生。
儘可能為患者著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梁益建博士團隊從20xx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唯一的經驗就是堅持、不放棄」
目前,國際公認的極度重症脊柱畸形手術有三大禁區,即:極重度脊柱畸形、合併脊柱畸形和合併心肺功能衰竭。「禁區」,意味著很多醫生不敢觸及。
梁益建對病人有個統計:75%的人是北、上、廣等地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們無一例外是從網絡上查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術的病案後趕來的。
從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已經超過1000例,梁益建成為終結極度重症脊柱畸形手術「禁區說」的那個人。「別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紹的經驗就是『堅持、不放棄』,我一步步地走,邊走邊總結經驗,就像攀登一座高峰,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但堅持下來,回頭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達了別人從未抵達的高度!」
梁益建創造的脊柱畸形手術高度,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在專業領域內是無可爭議的。20xx年2月,他發表在國際脊柱頂級雜誌《Spine》上的論文,以「無一問題提出」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誌在審稿時針對每篇文章提約20個問題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