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又很撩的短句文案(總有一些蓬勃讓你心動)
2023-07-30 07:44:48 1
總有一些蓬勃讓你心動▓ 司馬小萌
2022年1月5日《泰州晚報》8版
誰說的?「每一個平凡人的溫度,就是社會的溫度。」
人間冷暖由你而來。大家都暖,人間就暖;大家都冷,人間就冷。
1
2021年12月24日。全國凍哭預警地圖來了,南方多地加入了零攝氏度群聊。
而北京,也是入冬最冷的一天。出去健步二十分鐘,活生生被凍回來。對鏡一照,哇,滿臉「高原紅」!
冷雖冷,但乾枯的樹叢中,仍能瞄見點點綠。是啊,總有一些蓬勃讓你心動。
太陽出來了,零下九攝氏度。印象中這種寒冷在北京並不多見……朋友圈裡爭論「洋節過不過」。我覺得,想過就過,隨心所欲,不必強求一致,更不必「上綱上線」。抬頭看,天上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自己開心就好,家人朋友健康平安就好。
衡陽好友周衛國在朋友圈寫道:「明日強冷空氣到達。但文字的溫度都在。」
2
一早收到新出版的《坡子街文萃》,果然小巧精幹!這種三本連體、一個書號的設計,還是第一次看到。我在微信語音中,對此書第一功臣、泰州晚報總編輯翟明說,從「坡子街現象」中,我總結出兩句話:「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沒有陣地,英雄「空垂淚一行」;有了陣地,沒有人竭盡全力,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看了《坡子街文萃》作者見面會視頻。做「開場白」的,是泰州報業傳媒集團社長曹茂良。此君厲害了!洋洋灑灑,從頭到尾沒有看一眼發言稿。講實話、動真情,內容「高大上」。
社長,統管報社全局的第一把手,角色很不好當。這兩年,我在各地頻頻接觸到一些「能人社長」,看到他們上任後「蒸蒸日上」的局面,讓我對報紙前途又充滿希望。
3
懂行地知道,不懂行的更知道,用手機拍出多種呲光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南通攝影「一哥」許叢軍看了我拍的這組照片,坦誠且專業地點評:「如果角度稍微差一點,就沒這效果了。」
我終於收到「同情」了。君不見,本人用手機拍呲光那個費勁:上瞄下瞄,左找右找,前腿弓、後腿蹬,還得提防陽光傷眼。跟我一起遛彎的閨蜜,沒有一個能耐心跟著研究,全都跑到一邊玩手機了……悲催。
但有一張照片,光線比較「詭秘」,難住了揚子晚報攝影大腕範曉林。他看完說:「明裡暗裡琢磨不透,此處何處、今夕何夕?」
偶爾能「震」一下同行,「司馬老師威武!」我開始嘚瑟。
4
幾個月前的鄭州攝影採風,結識了河南新聞界幾位攝影大咖,領教了他們的實誠與熱情。原河南日報攝影部主任陳更生就是一位。今天收到他寄來的畫冊《我的村莊》。這哥們用33年光陰,記錄了他的老家——坐落在豫北黃河灘區的原陽縣官廠鄉李莊村。畫面樸實得讓人動容。等空閒了,我要細細品讀。
更生說:「姐,看完寫點啥吧,相信你會有感觸。」
可惜我這個傢伙,典型的北京「非土著」,極其缺乏農村生活體驗。筆下慚愧啊。
可憐我這個傢伙,沒有實打實的老家可以經常光顧。看來,只能用20年光陰,記錄記錄《我的小區》了。
5
晚上十一點,京江晚報張總和我商量下期攝影版的主題。她說《笑臉迎新年》可好?我說,這個內容,寫文容易,拍攝有難度。不如來一期《新的年 我的娃》,動員大家給自家孩子拍張有趣照片發表在報紙上,多有紀念意義啊!如果來稿多,還可以做兩期、三期。說完突然發現:聰明啊!不是一般二般的聰明。
這次,俺不用「凡爾賽」,直接吹牛。
又有積極捧場的了。北京法官、攝影愛好者閆頴,隔空調侃:「三般聰明,三般勤勞!」
不過看了我寫的散文,真有「正正經經」誇獎的。老朋友、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徐祖根留言:「早就說了,聰明人幹什麼都行。司馬先生攝影一流,文字也不輸給專業作家。」
解海龍,以拍攝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聞名天下的大咖,一如既往地搞笑。他寫道:「這文筆,中國作協高級會士。佩服。」
「高級會士」是什麼東東?不過,能得到同行吹捧,還有比這更讓人癲狂的嗎?
6
冬奧會的氛圍越來越濃了。
路過奧運村街道某小區,臨街柵欄上,都是與冬奧會有關的標識。美觀,大方。那天看到一個通知,意思是,感謝北京市民「識大體顧大局」,積極配合,克服由此而來更嚴格的限制與管理。
因為怕我出京,這幾天兒子隔三岔五發布外地「最新疫情」,口氣急促、緊張。我當然乖乖地假裝「嚇著了」。其實最怕的是,如果我所去的城市突然冒出一例陽性,或者莫名其妙地「時空交集」,那我就回不了北京啦。雖然只是「暫時」,也得「狼狽」若干天。這項規定可不可以改一改呀?只要不是「中高風險地區」,核酸檢測又沒問題,允許人家回家隔離,更顯人性化。
首都首都,政治之都。就連計程車司機,張嘴閉嘴談的都是國家大事。只要上了車,你就準備聽司機一路「教學」吧。人家「無所不知」,咱們「自嘆弗如」,嘿嘿。
7
最近一條消息讓我歡天喜地:
華中農大團隊找到控制魚刺的基因,吃魚不挑刺有望成為現實。據說,有的魚有刺、有的沒刺,有的刺多、有的刺少,在於有一個或幾個關鍵基因調控著它們。所以,「創製」無刺魚的關鍵,就是找到調控魚刺生長的主效基因。
太給力了!一想到,以後可以大大方方吃魚,就激動得不能自已。
同志們,要知道,俺一貫不吃魚,不是假謙讓,不是不愛吃,而是怕刺啊。
8
每逢新的一年,總有紙媒「關停並轉」的消息。今年也如此。不足為怪。明擺著,蛋糕個頭太大,而吃的人有限;尚且,可吃的東西越來越多。咱們有必要把蛋糕做那麼大嗎?
信陽晚報小兄弟華唯,把他刪節過的幾句歌詞,發在朋友圈。雖然與上面話題無關,但我覺得,原歌詞已夠震撼,而華唯的「排列組合」更有趣:
「一個一個走過
一遍一遍來過
一幕一幕閃著
一聲一聲吼著」
能吼,證明底氣足。那就接著來。適者生存。
相信報紙的力量,相信書籍的力量,相信閱讀的力量,相信信仰的力量。相信自己是個有頭腦的傢伙。
9
當2022年的陽光照亮我家的綠植,蒼翠一片。我想說:生命真好!
拍了張照片發到朋友圈,寧波都市報系總編輯唐慧卿稱讚「像油畫一樣」,她要「下載做封面」。唐總說:「2022第一天,寧波就遇到疫情。人類太需要陽光和希望了。」
是的,人類太需要陽光和希望了。我已經開始拍攝2022年的太陽。不管世界好不好,我們努力做到最好。
始終相信:心仍在,愛就在。
司馬小萌近影
【作者簡介】司馬小萌,北京晚報高級記者。196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攝影專業。曾出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十五年。在新聞攝影領域頗有建樹,是國內新聞攝影公益平臺的領軍人物。如今「跨界」,在文字領域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