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豬腳面隱喻(狂飆帶火的豬腳面)
2023-07-22 19:50:17 3
*本文為「三聯美食」原創內容
『面的寡淡和豬手的濃重,恰似人生的起伏轉合,有恬淡,亦有豪情;不論風雲變幻,溫飽就是福。』
作者 / 李傑勝
近日熱播的國產劇《狂飆》不僅帶火了珠三角西岸的寶藏城市——江門,還帶火了一款名為「豬腳面」的廣東傳統美食。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卻沒聽說過這道菜,在美食平臺上搜「豬腳面」,彈出來的卻都是「豬手面」,問及身邊眾多長輩,他們也紛紛表示只知道「豬手面」,用豬腳做的只認得豬腳飯、豬腳姜……
後來細究才發現,電視劇裡的「豬腳面」,其實可能就是廣東人所說的「豬手面」。為了更加精細地區分食材的不同口感和味道,廣東人專門把一根豬蹄區分為豬手和豬腳。「豬手」一般是指帶蹄子的豬小腿,這一部位肉相對較少,以皮和筋骨為主,更有韌勁、嚼勁和彈性;而「豬腳」則指豬大腿,厚實肉多、肥而不膩。要是不這麼細分的話,其實都是豬的腿腳。
在廣東,能吃上豬手面的地方處處都是,從騎樓下的麵店到新舊茶樓,從粵菜餐館到星級酒店,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豬手面賣相粗獷不精緻,不太上得了臺面,但是它跟備受打工人追捧的豬腳飯一樣,性價比超高,以如今的物價不過十幾塊錢一碗,一個人吃管飽。在《狂飆》裡面,自小家貧的高啟強為了省錢,買一碗「豬腳(手)面」跟弟妹分吃,妹妹吃豬腳,弟弟吃麵,他自己喝湯,這也側面說明這碗面分量挺足、挺實在。
電視劇《狂飆》
我的父親說,他小時候家裡也不太富裕,兄弟姐妹加起來有七人,餓肚子是常有的事。爺爺奶奶好不容易帶他們去一次茶樓,都不敢鋪張浪費。桌面上叉燒包、蝦餃、蛋撻、幹蒸燒賣廣式點心「四大件」齊了,皆由兄弟姐妹七人分食,爺爺奶奶則另外點一碗量足實惠的豬腳面,還不忘叮囑相熟的服務員加多點面,他們倆一起吃。
那時候,七個小孩眼巴巴地看著吃得津津有味的爺爺奶奶,嘴裡的唾液不禁譁啦啦分泌,都以為那碗面是家中長輩的專享,小孩不可染指,只好一邊看他們享用,一邊吃桌上的叉燒包、蝦餃、蛋撻、幹蒸燒賣。實際上,豬手面哪有「四大件」昂貴和精緻,當時父親和他的兄弟姐妹們都只是備受寵愛而不自知。
然而,粗獷的「大豬蹄子」形象只是表面,做起來卻十分考究,其背後是承受千百次碾壓的堅韌,是歷經二十種香料和醬料熬製的豐盈。說到底也是一份無可替代的美味。面是條條分明的竹升面,爽滑有韌勁;豬手那是香氣撲鼻、Q彈入味兒,一咬下去,骨肉分離,滿滿的膠原蛋白在口中蹦蹦跳跳,腳筋部分很有嚼勁,多重香料和醬料的衝擊,在味蕾中碰撞出動人心弦的美妙樂章。
圖 / 視覺中國
老一輩的人都說,廣東豬手面所選用的麵條,以爽滑彈牙、勁道十足的竹升面最為正宗。竹升面早在民國時期流行於廣州西關一帶,因其獨特的製作方式、強烈的地域色彩,被視為西關文化的代表。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第二集麵食專題,老牌傳統的竹升面為南派麵食掙得一席之地。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竹升面打面技術從廣府傳到香港,發揚光大,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多家老牌竹升麵店還登上米其林推介榜單。
每一根竹升面的製作,都是制面師傅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和面的時候,要在麵粉中打入鴨蛋,不斷揉搓,讓麵粉和蛋液充分融合。之所以用鴨蛋而不是雞蛋,是因為鴨蛋粘度更大,能夠增加面的彈性。關於和面,有的認為不摻一滴水,勁道更足,蛋味更香濃;有的認為按比例加水,麵條更加爽滑可口,口感更細膩。各有千秋。
圖 / 視覺中國
和好的麵團,還要接受「竹升」的壓打。所謂「竹升」,實則竹竿,廣東人覺得「竿」與「幹」同音,寓意不太吉利,畢竟水為財,所以才改「竿」為「升」。而這「升」字也不是隨便改出來的,與制面的過程不無干係。
壓面要選用幾米長的大竹升。首先,竹升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但不能定得太死,需要保留一定的左右移動空間,方面在不同角度壓面。然後,制面師傅踮起腳尖騎坐在竹升的另一端,有節奏地反覆升起壓下(有點像坐翹翹板)——據說這也是用「升」字命名該面的原因之一,師傅利用身體的重量反覆碾壓麵團,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地移動竹升,讓麵團受力均勻。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做好的麵條還要掛在竹架上晾至乾爽,大街小巷「掛麵」的場景是很多老廣兒時的記憶,那個年代,「掛麵」的架子都能成為小孩子們玩捉迷藏的障礙物,此情此景,如今已是極為少見了。
如此費時耗力壓面、掛麵,只為追求麵條口感的好勁道,舊時的食匠對於「口福」的純粹追求總是執著得那麼令人欽佩。如今,很多地方都選用機器壓面,省時省力,卻也省去了一些更為真摯的味道。
豬手是這碗面的靈魂所在。我的母親是客家人,不懂得怎麼做豬手面,只因有一次父親隨口說起小時候一家人去茶樓飲茶的事,母親便特地請教我奶奶,差點釀出激烈的婆媳矛盾,「這麼考驗我?你還不如乾脆到外面買現成的哩!」奶奶如是說。竹升面是必須到外面買的,主要是這豬手做起來頗費功夫,需要耐心。
豬手先要把毛去乾淨,然後反覆換水搓洗,直至水中看不出雜質,聞不出腥臭;隨後冷水下鍋,煮到水沸,撈出來再用冷水衝洗一次,瀝乾水分待用,一熱一冷,一脹一縮,肉質更有韌勁和彈性。
圖 / 視覺中國
隨後,熱鍋下油,把切好洗淨的姜蔥倒入瓦鍋中,小火煸香,放入幹辣椒、八角、香葉、大紅袍花椒、小茴香等香料,小炒幾下;加入冰糖炒至熔化,倒進南腐乳和白腐乳搗爛並攪拌均勻,再把豬手放進去翻炒著色,用少許生抽、老抽醬油調味,緊接著還要適量加些蠔油、芝麻油、陳醋、柱侯醬、叉燒醬、黃豆醬等醬料,最後才加入清水,大火煮沸湯汁後,轉小火悶煮,直到湯汁濃稠、肉質軟爛而不鬆散為止。這樣的豬手,沒有肥肉的膩感,只有咬下時的美妙驚喜,有種入口彈跳的趣味性,口感超級軟糯。
燙煮竹升面的湯頭,講究的店家會用豬骨、大地魚以及蝦子熬製超過三小時,鮮甜回甘。對食物十分挑剔的老一輩人「諄諄告誡」:「晾乾的竹升面,放入滾水中煮約二十秒,就要立即撈起,用冷水快速衝淋,再放入滾水中煮約六十秒,這樣才爽口彈牙不粘稠。」用碗裝好麵條後,隨性白焯兩條青菜作為陪襯,夾入大塊煮好的豬手墊在面上,再淋上一勺悶煮豬手的香濃湯汁(我願稱之為點睛之筆),撒入一小把韭黃或蔥花吊出一些鮮香,一場暢快的嗦面之旅就此開啟,舌尖和胃都是滿滿的幸福!
嗦一嘴清爽的麵條,咬一口彈潤的豬手,再喝一勺鮮美回甘的濃濃湯汁,這時也就明白為什麼有的老廣會說「幸福是一碗豬手面」了。面的寡淡和豬手的濃重,恰似人生的起伏轉合,有恬淡,亦有豪情;不論風雲變幻,溫飽就是福。
不知道《狂飆》裡的高啟強,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吃那一碗豬腳面的時候,都在想些什麼呢?他經歷了20年的起落浮沉,終於「飛黃騰達」。當錢權在手,一切都似乎都唾手可得的時候,他卻執著於每年在老房子親手給家人做一頓「憶苦飯」,在水產店的老躺椅上才睡得香甜,在菜市場的小麵館裡喊上一聲「老徐,來一碗豬腳面」。似乎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墮入深淵,失去至親至愛之後,保留當年那個窮困潦倒卻彌足珍貴的,作為普通人的自己,雖然這只是個一去不返的幻影。也正是這些貼近生活,富有人情味的反差刻畫,才讓這個罪行罄竹難書的惡人形象更加豐滿,成為了近年來影視劇裡讓人印象最深的反派之一。
電視劇《狂飆》
這也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香港TVB的劇集裡,有句超級經典的臺詞:「你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要是你懷疑對方說出這句話時的真摯程度,不妨這樣回答:「好啊,我想吃豬手面。」肯為你做這道看似簡單實則講究的吃食的人,無疑是值得託付的。而懂得做這樣耗時耗力、工序繁複、實而不華的美食的人,內心想必也是極為細膩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