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學的120個幼童(滿清留洋幼童你知道幾個)
2023-08-07 19:43:01 1
留美幼童的來歷:
清朝中央政府的規劃是:訪選各省聰穎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國留學,15年後,按年分批回國。「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上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的上海港上,30名統一著裝的中國幼童向碼頭上送行的親人揮手惜別。他們的目的地是傳說中的美國。晚清本想讓這些幼童學習西方技術,為自己所用,但社會的發展是他們沒想到的,正是這些幼童和後繼者改變了中國,滿清也就自然被拋棄了。
幼童在美國的相遇:
一 清政府送學生留洋,何以選擇美國?
首先不能不說,在對華交往中,美國是當時西方列強裡不良記錄最少的國家,清廷對美國有一種信任感。
其次要談到「蒲安臣條約」。蒲安臣於1861年至1867年擔任美國駐華公使,任內因主張對中國採取合作政策,並調停了中外多起外交紛爭,成為第一個對清政府具有重大影響的外國公使,離任後還被清政府聘為出使大臣,委託他代表中國政府訪問歐美。1868年7月28日,在赴美訪問中,蒲安臣與美國國務卿籤訂了「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款」,世稱「蒲安臣條約」。條約規定,兩國公民有居住、入學互惠權利。中國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即奠基於此。
最後應該歸功於「畢業於美國第一等之大學校」的第一個中國人容閎。因其畢業於耶魯大學,熟悉美國情形,又是幼童留美事業的主要促成者之一,清政府把官派學生留洋的地點定在美國,也便在情理之中。
1872年,抵達舊金山的部分留學幼童合影
容閎在第一批學生出發前,先行赴美安排一切。他特訪了母校耶魯大學的校長波特,波特建議,將30名幼童每兩三人分成一組,寄居於美國家庭之中,所有提供膳宿的家庭,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按期照值給付,這樣可使幼童學習英文的效率大大提高。容閎欣然接受了這一提議。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影響到幼童及整個幼童留美事業命運的建議。當聽說中國幼童將寄居於美國家庭時,在任的美國駐華公使十分興奮,打電報給國務卿說:「如果我們人民能夠給予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則我們在中國的利益將有更大的實惠,遠比增派我們的軍艦來此為佳!」
美國人民沒有讓他們的駐華公使失望。據美國人勒法吉所著的《中國幼童留美史》記載,「有120個美國家庭願意接待兩名幼童,合計可接待240名,可是年抵達的幼童僅30名」,「而所有熱烈響應的,全是背景優良的家庭」。政客著眼於「更大的實惠」,普通百姓不可能如此深謀遠慮。美國人民發自內心的熱誠,從當地教育局長給那些接待中國幼童家庭的一封信中可見端倪。在信中,局長提醒家庭教師們,「當於慈愛之中,仍寓嚴整之意」,「應於每日酌留四刻,以便幼童專心溫心中國文字」,「華生尤須令知保身之道,須令其時常浴沐。遇有天變,務必躲避風寒」可謂關切備至。
幼童抵達康州哈德福城時,容閎親自迎接他們。不久,幼童就分配到康州河谷兩岸的美國家庭中。幼童與美國的相遇留下了許多趣事。一位幼童後來撰文回憶:
「我很幸運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趕著馬車來接我們。當我被介紹給她時,她擁抱我並吻我。她的動作使其他同學均大笑,更使我臉紅。當然,我沒說出我的尷尬。可能自襁褓以後,這是我首次被人親吻。」
當第一個星期天來臨時,主人要他們去「主日學校」,幼童們只聽懂「學校」二字,便立刻收拾書包,以為上學的日子正式來臨了,但到了之後,才發現「主日學校」就是教堂。兩位幼童立刻由教堂奪門而出,直跑回住處,把自己關在房間中再不肯出來。
中國幼童與美國、美國文明相遇了。磨合才剛剛開始。
哪怕政府出錢,也沒人願去美國
按照清廷計劃,在美國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業滬局」,後者負責在國內甄選12歲至15歲的幼童,進「預備學校」學習,訓練合格後再派赴美國。計劃派遣四批,總計預算銀120萬兩。
沒想到,計劃剛一開始就在幼童招選這一環節上遇到了很大困難。當時風氣未開,學習西學為人鄙視,到國外讀書更是前所未聞,雖然所有費用由政府支付,但願意送兒子出洋的家長也寥寥無幾。
梁如浩回國後分配到海關,後任京瀋鐵路董事、營口、上海海關道臺等職,後退居天津。唐紹儀回國後分配於海關,曾任袁世凱秘書,天津海關道臺、奉天巡撫、北洋政府總理、國民政府高級顧問等職,1938年在上海被暗殺。
另外,在「天津教案」這場由「謠言揭開的文明衝突的序幕」之後,普通百姓對外國人仍有強烈的猜疑,一些聳人聽聞的傳聞依然在相對閉塞的地方流傳,使中國的家長們莫名驚懼。一位留美幼童後來回憶說:
「當我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當地人散布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
由於第一批留學生未能滿額,容閎又不辭勞苦,親自到香港,由英國政府設立的學校中挑選了幾個比較優秀的學生補充。總算湊足了第一批30人。
自1872年(同治十一年)起,至1875年止,中國共派出四批幼童計120名,最幼者10歲,最長者16歲,平均年齡12歲。以籍貫論,廣東84名,江蘇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東1名(此據臺灣學者高宗魯之統計)。但無一皇室貴胄的幼童應募,這暴露了滿洲貴族們的顢頇,一個政權欲倡導的事情,權貴們卻不響應,會給其他社會階層何種聯想?
從這個籍貫的分布,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各地不同的開放程度。敢於「吃螃蟹」,送兒子到異邦求學者,多為廣東、江浙這些沿海城市的家庭,他們或有家人、親友與洋人共事,或與西人有過較多接觸。如當時上海有名的買辦商人唐廷樞,就樂於送自己兒子出洋留學。後來在中國非常著名的鐵路工程師、廣東南海人詹天佑,他的留學則緣於一位在香港做事的鄰居的大力鼓動。詹父本希望兒子將來走科舉正途,猶豫不決,這位見過世面的鄰居再三勸說,並以將女兒許嫁作為保證,詹父才下定決心。
家長送幼童出洋,都必須親筆「具結」,並畫押,即向政府作出一種免責的法律保證。詹天佑的傳記中收錄了這份「保證書」:
「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幼童出洋肄業局)帶往花旗國(晚清時對美國的稱呼)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童男詹天佑,年十二歲,身中,面圓白。」
後面還要開列祖宗三代本名,儼然是一紙賣身文書。
第一批招選到的幼童首先在上海預備學校集中,經過半年的培訓後,於1872年8月,由上海登船赴美。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當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之際,中美外交關係尚未正常化,美國在中國派有公使,常駐北京,而中國在外卻無使節。以幼童出洋肄業局正、副委員名義,常駐美國康州哈德福城,負責管理幼童事宜的分別是刑部候補主事陳蘭彬和容閎。1874年,李鴻章撥款美金四萬三千元,授權容閎在哈德福城建造寬敞的三層樓房一座,可同時容納幼童出洋肄業局的所有職員、教師和75名學生,餐廳、廚房、宿舍及浴室俱備,作為幼童肄業局永久性的駐美總部,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駐外常設機構。
讓陳蘭彬、容閎出任肄業局的正副委員,出於曾國藩、李鴻章這兩位重臣的薦舉。陳氏雖仕途不順,卻是科舉的優勝者,曾點過翰林,他和容閎搭檔又壓後者一頭,有一點「中西合璧」、以中為主的味道,這可以少給保守派以攻擊的口實。李鴻章在致總署的信中說:「蓋以純甫(容閎字『純甫』)熟諳西事,才幹較優;荔秋(陳蘭彬字『荔秋』)老成端謹,中學較深,欲使相濟為用也。」
「相濟為用」四字頗能透露曾、李之苦心,然而事實之發展竟大謬不然。
「他生來只習慣於看到壓抑的青春」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環境是最快的。
關於留美幼童的學習和生活,後來成為卓越工程師的幼童溫秉忠1923年曾在一篇演講辭中回憶:「第二天,容閎先生分配他們給來自各地的美國老師。老師帶他們回去。在以後留美的歲月中,這些美國老師負起教養監護的責任。每一個美國老師家庭負責兩個或四個幼童。英文合格的幼童直接送入美國學校,不合格的在老師家接受個別補習,做入學的準備。最初,幼童均穿長袍馬褂,並且結著辮子,使美國人當他們是女孩。為了減少困擾,數月以後,幼童向『出洋肄業局』委員呈準改穿美式服裝。當時幼童平均不及十五歲,對新生活適應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國的觀念及理想。中國幼童們與一同食宿的美國家庭及中學、大學同學們,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誼。美國老師及監護人那種家長式的愛護,使幼童們久久銘感不忘。」
幼童「美國化」的速度驚人,不僅要求改裝,有的甚至希望剪掉被清廷視為忠君愛國象徵的辮子,有的還加入了基督教。怎樣應對這種趨勢,肄業局委員陳蘭彬和後任委員吳嘉善,與副委員容閎針鋒相對:容閎理解、同情幼童,陳、吳則斥之為數典忘祖。
雙方之分歧,容閎有詳盡回憶:
「我力爭為留學生作一些一勞永逸的安排,和解決一些必要的問題,例如學生的學費和個人費用;他們在假期中的費用;學生服的更換;參加寄宿家庭的祈禱;參加主日學校或去教堂;戶外運動和體育鍛鍊等。……陳蘭彬和學生之間經常發生矛盾,我只能充當和事佬兒,為他們從中調解,同時我也總是為學生們的一切合理要求辯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即使不引起陳對我的痛恨,至少也使他非常不快。他有生以來,直到這次赴美國之前,從未離開國門一步。他完全按照他的中國標準來衡量一切事物和人,尤其是對這些學生。
像陳蘭彬這樣一個人,他生來只習慣於看到被壓抑的青春,不能發揮的活力和獨立精神,以及不能把真誠坦率形之於外的舉止。因此他對目前這些留學生的行為不能不感到奇怪,而且認為都是大逆不道的行徑。這些學生到新英格蘭以後,一旦解除了他們心靈上的沉重壓抑和約束,當然會因為得到自由而欣喜苦狂。」
「生來只習慣於看到壓抑的青春」的人,還不止陳蘭彬一人。
繼任肄業局委員的吳嘉善,這位同樣出身翰林的老爺,視留美幼童與國內私塾的學生無異,不料幼童們在其接見時,均不行跪拜禮,頓時大怒:小小年紀便目無尊長,這還了得?且不說現在還沒有成材,即使學業有成也不能為中國所用!立即上奏要求將幼童撤回。
國內攻擊幼童事業的聲音也一直沒有消歇過。光緒六年十一月(公元1880年12月),一位叫李文彬的御史上了一個摺子,彈劾留美幼童,「多入耶穌教門,其寄回家信有『入教恨晚死不易志』等語。或習為遊戲,或流入異教,非徒無益,反致有損,關係實非淺鮮」。
總理衙門接連聽到對留美幼童事業不利的聲音,開始徵求重臣及相關人士之意見,有的主張全撤,有的主張半撤半留,有的主張整頓。而主張全撤者佔據主流,尤其是藉助幼童留美事業擺脫仕途不順,登上駐華盛頓全權公使高位的陳蘭彬,給了這項事業最後一擊。他在奏摺中說:「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惡習,即便竭力整頓,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該局裁撤。」總理衙門即據陳蘭彬之奏,作出了「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的決定。
這一決定讓所有關心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人深為失望。由耶魯大學校長波特執筆,美國多位文化名人聯名給總理衙門寫了一封信,力請中國政府收回成命。當時因華人勞工問題,美國國內興起排華浪潮,這些名人盛讚幼童的行為,「使許多無知者和不懷好意的人對中國的偏見逐漸消失,而代之以稱讚。」包括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也積極遊說,但均未能讓清廷改變決定。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中國幼童奉命輟學撤退回國。當幼童由美國撤回時,全體幼童中,只有詹天佑等兩人大學畢業。誠如溫秉忠所言:「大多數再過一兩年即可畢業,中途荒廢學業,令人悲憤異常。」
好不容易邁出一步的腳又收了回來,誰該為此負責?
按照容閎的意見,首當其衝者是陳蘭彬和吳嘉善。他在回憶錄中憤怒地指責陳蘭彬是「對任何事都不敢負責任的膽小怕事的懦夫」,而吳嘉善則應該「送進瘋人院或低能者教養所」;其次則是在朝中位高權重、又是幼童留美事業主持人的李鴻章。容閎批評李鴻章「不曾挺身而出為學生說話,反而站到保守派一方,同意招回留學生。」
後來的研究者基本都沿襲了容閎的觀點,無論是撰《劍橋晚清史》的西方漢學家還是大陸學者,在他們筆下,陳蘭彬、吳嘉善卑鄙而自私,而李鴻章則首鼠兩端。細按史料,這種說法頗值商榷。陳蘭彬、吳嘉善並非頑固不化的人物,像吳嘉善還是個「精研數理」、撰有《算數二十一種》的數學家,從史料中也沒有發現他們在道德上有多麼嚴重的汙點。而李鴻章在風波中的言行,置身異域的容閎哪能了解得十分真切呢?
以李鴻章的認識水平,他內心並不贊同將幼童全部撤回。光緒七年(1881年)正月,李鴻章還曾特地電告吳嘉善勿急於帶幼童回國。同年二月,朝中撤回幼童的呼聲甚高,他又函告總理衙門,說幼童「早歲出洋,其沾染洋習或所難免;子登(吳嘉善字「子登」)繩之過嚴,致滋鑿柄,遂以為悉數可撤,未免近於固執」,認為「十年以來,用費已數十萬,一旦付之東流,亦非政體」,並謂美前總統和駐華公使均函告留美學生頗有長進,「半途中輟殊屬可惜「,建議幼童「已入大書院(大學)者可留美卒業,聰穎可成材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漸撤回」。我們只能說李鴻章面對保守派的巨大壓力,不夠堅決,硬要說他見風使舵無疑並不公正。
容閎先生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但與他對立的一面,如陳蘭彬、吳嘉善,也並非就是卑汙小人,雙方的對立主要還是緣於思想觀念的歧異。要而言之,在怎樣改造中國使之儘快現代化的問題上,容閎主張「全盤西化」的路徑,而在當時這純屬異端。其實,不僅是容閎不滿的陳蘭彬、吳嘉善、李鴻章,就是容閎景仰的曾國藩,在這個問題上恐怕也不會站在他的一邊。
幼童歸國後的命運
赴美120名幼童中,於1882年返華者計94名。其餘或因犯規,或因品學欠佳,或因剪辮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幾位違令不歸,而長居美國。
回到仿佛已經陌生的祖國,幼童們有點迷茫,也滿懷期待,但很快就陷入了沮喪。
後來服務於中國外交界的幼童黃開甲,把他回國之初的遭遇,透露給了他在美國寄住的一位女士。信中說:
「人潮環繞,但卻不見一個親友。沒有歡迎的微笑來接待我們這失望的一群。到中國『海關監督』辦事處,卻僱用獨輪車來裝載我們,行動真遲緩。我們還被暴露在驚奇、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難堪。為防我們逃脫,特由一隊中國水兵押送我們去上海道臺衙門後面的『格致書院』。這所書院關閉已經十年,當你踏進門檻,立刻黴氣撲鼻,夜間,潮氣由地上磚縫中冉冉升起,使我們衣衫盡溼。」
清廷關於是否撤回幼童曾經開展討論,但對於撤回的幼童,怎樣助其完成學業,及分配工作等事宜,卻沒有擬定任何辦法。作為直隸總督,又在大興實業急需人才的李鴻章,努力不讓幼童埋沒於官場,94名幼童中,頭批21名送電信局學傳電報,二三批學生中由船政局、上海機器局留用23名,其餘50名安插於水師的機器魚雷、水雷、電報各處。但正如黃開甲所抱怨,這種「完全不按個人志趣及在美所學」的辦法,傷了幼童們的心,他憤怒地質問:「這就是東西雙方影響下,中國政府的『進步政策』嗎?」並強烈質疑清王朝的統治的合法性,認為其必須徹底改革,「才適合治理它的萬千子民。」這裡,「美國化」的影子顯示出來了。
儘管有種種不如意,回國的幼童們還是綻放了他們的才華。在全體返國幼童中,日後誕生了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公使2人,鐵路專家6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九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其中如開國人自建鐵路之先河的工程師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國總理的唐紹儀,促成美國退回部分庚子賠款的外交官梁誠,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1876年,在美國的蔡紹基。回國後先為上海大北電報公司翻譯,後任清政府駐朝鮮外交代表袁世凱的幕僚、天津外事局局長、北洋大學校長、天津海關監督和天津海關道臺。
1878年,19歲的黃開甲。回國後先後充任盛宣懷秘書,輪船招商局經理,電報局總辦,1894年美國聖路易博覽會中國特派委員助理。
還有幼童為國家獻出了生命。中日、中法兩次海戰中,7名服務於軍中的幼童表現英勇,慷慨捐軀。美國駐華公使特地於1884年中法海戰後,照會總理衙門,說「中法閩省之戰,中國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為出力者,則系揚武船內由美國撤回之學生。想該學生等出洋習業,曾有謂其惟務洋學,恐與中國事理,諸多未諳,難為有用之才。茲閱前因,足見深明大義,均能以死力報效,實為不負所學。」最後建議,「尚望貴國於幼童出洋一事,嗣後仍按時舉辦,將見人才輩出,貴國興盛之基,自必蒸蒸日上矣。」但這時慈禧已借中法海戰撤換全部軍機大臣,政局的動蕩,加上主持中樞者的缺乏眼光,留美計劃終未恢復。
看看這120名幼童的籍貫,可以發現十分明顯的特徵。120人中,來自廣東一省的竟有84人,佔了70%。此外是22名江蘇籍孩子,佔18%。其餘的則零星地來自浙江(8人),安徽(3人),福建(2人),山東(1 人)。
在這120名留美幼童中,有50餘人完成了美國本科的學業,回國後在清朝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教育領域中,擔當了重要的職位。不僅如此,這120名留美幼童對我國出國留學的發展,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在此之後,我國於20世紀初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出國留學潮。
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留學,請銘記和弘揚這段歷史吧!
第一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
蔡紹基 Tsai Shou Kee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北洋大學校長
鄧士聰 Ting SzeChung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海軍軍官
容尚謙 Yung ShangHim 廣東香山 10 珠海人,海軍艦長
張康仁 Chang Hon Yen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律師
譚耀勳 Tan Yew Fun 廣東香山 11 珠海人,早年病逝於美國
蔡錦章 Tsai CumShang 廣東香山 14 鐵路官員
程大器 Ching Ta Hee 廣東香山 14 教師
歐陽賡 Ouyang King 廣東香山 14 外交官
史錦鏞 Sze Kin Yung 廣東香山 15 商人
鍾俊成 Chung ChingShing 廣東香山 14 供職於外國領事館
鍾文耀 Chung Mun Yew廣東香山 13 外交官、鐵路官員
劉家照 Liu Chia Chew廣東香山 12 政府官員
陸永泉 Luk WingChuan 廣東香山 14 外交官
潘銘鍾 Paun ChiaChew 廣東南海 11 早年病逝於美國
何廷梁 H o TingLiang 廣東順德 13 軍醫
梁敦彥 Liang Tun Yen廣東順德 15 清朝外務尚書
黃仲良 Wong ChungLiang 廣東番禺 15 外交官、鐵路官員
陳鉅溶 Chun KeeYoung 廣東新會 13 病逝於海軍
陳榮貴 Chun WingKwai 廣東新會 14 就職於工礦業
鄺榮光 Kwong YungKong 廣東新寧 10 礦業工程師
吳仰曾 Woo YangTsang 廣東四會 11 礦業工程師
曾篤恭 Tseng Tuh Kun廣東海陽 16 報紙編輯
黃開甲 Wong Kai Kah 廣東鎮平 13 政府官員
羅國瑞 Low Kwok Sui 廣東博羅 12 鐵路工程師
錢文魁 Chin Mon Fay 江蘇上海 14 外交官
牛尚周 New Shan Chow江蘇嘉定 11 服務於電信業、造船業
曹吉福 Tso Ki Foo 江蘇川沙 13 律師
詹天佑 Jeme Tien Yau廣東南海 12 鐵路工程師
石錦堂 Shin SzeChung 山東濟寧 14 早年病逝於美國
黃錫寶 Wong Sic Pao 福建同安 13 早年病逝於美國
第二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
蔡廷幹 Tsai Ting Kan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海軍元帥
鄧桂廷 Ting KwaiTing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在日本經商
黃有章 Wong YauChang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鄉紳
梁金榮 Liang KinWing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電報局長
容尚勤 Yung Shan Kun廣東香山 11 珠海人,教師
張有恭 Chang YauKung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早年在上海落水身亡
唐國安 Tong Kwo On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
唐元湛 Tong YuenChan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電報局長
卓仁志 Chuck Yen Chi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服務於電報界
李恩富 Lee Yen Fu 廣東香山 13 報人、作家
李桂攀 LEE Kwai Pan 廣東香山 14 在美國經商
宋文翽 Sung Mon Wai 廣東香山 13 海軍將領
陳佩瑚 Chun Pay Hu 廣東南海 11 就職於外國領事館
鄺景垣 Kwong KingHuan 廣東南海 13 早年病逝
鄺永鍾 Kwong WingChung 廣東南海 13 陣亡於中法海戰
蘇銳釗 Sue Yi Chew 廣東南海 14 外交官
梁普時 Liang Pao Shi廣東番禺 11 鐵路工程師
梁普照 Liang PaoChew 廣東番禺 13 鐵路和礦業工程師
方伯梁 Fong PahLiang 廣東開平 13 電報局長
容 揆 Yung Kwai 廣東新寧 14 外交官
溫秉忠 Won BingChung 廣東新寧 12 政府官員
吳應科 Woo Ying Fo 廣東四會 14 海軍將領
吳仲賢 Woo Chung Yen廣東四會 14 外交官
曾 溥 Tseng Poo 廣東朝陽 12 礦業工程師
陸錫貴 Lok Sic Kwa i江蘇上海 13 鐵路工程師
張祥和 Chang HsiangWoo 江蘇吳縣 11 外交官
王鳳陛 Wong Fung Kai浙江慈谿 14 外交官
王良登 Wong LiangTign 浙江定海 13 海軍軍官、鐵路官員
丁崇吉 Tign Sung Kih浙江定海 14 報人、海關官員
陳乾生 Chun Kin Sing浙江寧波 14 死於義和團事變
第三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
梁如浩 Liang Yu Ho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交通大學創始人
唐紹儀 Tong Shao Y i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唐致堯 Tong Chi Yao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鐵路官員
容耀垣 Yung Yew Huan廣東香山 10 珠海人,參加反清革命,晚年經商
徐振鵬 Chu Chun Pan 廣東香山 11 珠海人,海軍將領
鄭廷襄 Jang TingShan 廣東香山 13 在美國擔任機械工程師
徐之煊 Chu Chi Shuan廣東南海 12 海軍軍官
鄺賢儔 Kong Kin Lign廣東南海 12 礦業工程師
鄺景揚 Kwong KingYang 廣東南海 13 礦業、鐵路工程師
楊兆楠 Yang Sew Nan 廣東南海 13 陣亡於中法海戰
楊昌齡 Yang ChanLing 廣東順德 12 鐵路官員
曹嘉爵 Tsao Ka Chuck廣東順德 12 早年病逝於美國
曹嘉祥 Tsao KaHsiang 廣東順德 11 政府官員
黃季良 Wong KweiLiag 廣東番禺 13 陣亡於中法海戰
林沛泉 lin Pay Chuan廣東番禺 12 鐵路官員
盧祖華 Loo Tsu Wha 廣東新會 11 鐵路官員
周長齡 Chow ChangLing 廣東新安 14 政府官員、香港太平紳士
祁祖彝 Kee Tsu Yi 江蘇上海 12 政府官員
朱錫綬 Chu Sik Shao 江蘇上海 10 服務於電報界
曹茂祥 Tsao MaoHsang 江蘇上海 10 海軍軍醫
康賡齡 Kong Kin Ling江蘇上海 12 早年病逝於美
沈嘉樹 Shen Ke Shu 江蘇寶山 11 鐵路官員
周萬鵬 Chow Wan Pung江蘇寶山 11 電報局長
朱寶奎 Chu Pao Fay 江蘇常州 13 政府官員
宦維城 Won Wai Shing江蘇丹徒 10 商人
孫廣明 Sun KwongMing 浙江錢塘 14 服務於電報界
袁長坤 Yuen ChanKwon 浙江紹興 12 電報局長
吳敬榮 Woo King Yung安徽休寧 11 海軍將領
程大業 Ching Ta yeh 安徽黔縣 12 電報局長
薛有福 Sit Yau Fu 福建漳浦 12 陣亡於中法海戰
第四批留美幼童名單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貫 年齡 職業
唐榮浩 Tong Wing Ho 廣東香山 13 珠海人,政府官員
唐榮俊 Tong WingChun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商人
吳其藻 Woo Kee Tsao 廣東香山 12 珠海人,鐵路官員
譚耀芳 Tan Yew Fong 廣東香山 10 珠海人,早年病逝
黃耀昌 Wong YewChong 廣東香山 13 鐵路官員
劉玉麟 Liu Yu Lin 廣東香山 13 外交官
盛文揚 Shen Mou Yang廣東香山 12 服務於電報界
陳金揆 Chin Kin Kwai廣東香山 12 陣亡於中日甲午海戰
陳紹昌 Chen ShaoChang 廣東香山 13 早年病逝
陳福增 Chen Fu Tseng廣東南海 14 早年病逝
梁金鰲 Liang King Ao廣東南海 11 早年病逝
陶廷賡 Tao Ting King廣東南海 12 電報局長
潘斯熾 Paun SzeChang 廣東南海 11 工廠廠長
林聯輝 Lin Yuen Fai 廣東南海 15 醫院院長
林聯盛 Lin YuenShing 廣東南海 14 服務於電報界
馮炳忠 Fung BingChung 廣東鶴山 12 服務於電報界
梁丕旭 Liang Pe Yuk 廣東番禺 12 外交官
鄺炳光 Kwong PinKong 廣東新寧 13 礦業工程師
鄺國光 Kwong KwokKong 廣東新寧 13 海軍軍官
沈壽昌 Shen ShaoChang 江蘇上海 11 陣亡於中日甲午海戰
陸德彰 Lok The Chang江蘇川沙 13 服務於電報界
吳煥榮 Woo Huan Yung江蘇武進 13 電報局長
周傳諫 Chow ChuenKan 江蘇嘉定 11 鐵路工程師
周傳諤 Chow Chuen Ao江蘇嘉定 13 軍醫
朱汝淦 Chu Yu Kin 江蘇華亭 11 軍醫
金大廷 Kin Ta Ting 江蘇寶山 13 軍醫
王仁彬 Wong Yen Bin 江蘇吳縣 12 早年病逝
沈德輝 Shen The Fai 浙江慈谿 12 早年病逝
沈德耀 Shen The Yew 浙江慈谿 14 商人
黃祖蓮 Wong Chu Lin 安徽懷遠 13 陣亡於中日甲午海戰
1905年,部分曾經的留美幼童在天津道臺衙門留念。
總體來說,這些留美幼童歸國後,成才率非常高。70%的幼童來到天津,後來分散到政界、軍界、實業界、知識界等各個領域。他們中也有多人在戰爭中陣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大副。有人成為中國電報業、礦業的開山鼻祖,出現了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唐國安,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唐紹儀。他們中有宋美齡的姨父溫秉忠,是他把宋氏姐妹帶到美國留學。不光他們個人的命運改變了,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溫秉忠,也許就沒有後來宋氏三姐妹的叱吒風雲。
部分內容出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未經本人允許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