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羅文八月桂花香經典老歌(羅文八月桂花香經典老歌)

2023-08-07 03:25:16 1

演職員信息:小雷:孔維一,小雷父親:張晨,小雷母親:郭燕芸,演職員信息:小雷:孔維一,小雷父親:張晨,小雷母親:郭燕芸,

伊能靜是個很有爭議的明星。她帶有強烈的表演型人格:愛賣弄又矯情、時而坦率真誠、時而謊話連篇。但媽媽這個人設妹妹覺得伊能靜做得的還是不錯的

近日,伊能靜錄製某節目的花絮曝光。花絮中因為自己一時疏忽失手讓米粒意外從高處摔落,

當時伊能靜在整理自己的衣服和褲子,小米粒可能被前面盒子裡的東西吸引或者沒坐好,身子突然前傾失去了平衡,兩個人都沒及時出手,小米粒直接從座椅上摔了下去。妹妹看圖片都替小米粒疼啊,感覺還挺高一位置呢。

伊能靜「也是立馬伸手想去接,但最終還是沒有趕上。自己完全被嚇傻,自責大哭止不住。伊能靜肯定對小米粒也是感同深受的

伊能靜抱著小米粒連著說「對不起」,甚至自抽耳光懲罰自己的粗心大意。

老公秦昊應該是在一邊目睹了這個場景,表情很驚訝很焦急。照片中,秦昊的手是想搭在旁邊立馬起身,但由於距離太遠來不及行動。

伊能靜落淚不止,秦昊擁抱著伊能靜安慰她。希望小米粒沒事~

雖然伊能靜這次的疏忽不小心讓小米粒從高處摔落,但她作為媽媽還是值得肯定的,比如伊能靜堅持自己帶娃不請保姆和月嫂,這點娛樂圈真的是少之又少啊

事事都親力而為,喝奶換尿布哄著玩哄著睡覺。

在微博上分享為孩子們做的早餐和午餐食譜,曬出自己做的楓糖鮮奶鬆餅、巧克力牛奶、有機南瓜粥等食物的照片。一看就知道是有認真研究過啊~

還記得有一次小米粒發燒,身為母親的伊能靜則整夜不敢睡覺的照顧小米粒。可憐父母心啊

也有很多網友因為伊能靜好媽媽這個人設而路轉粉,甚至黑轉粉呢

祝幸福吧~

你們覺得伊能靜怎麼樣呢?

網友神評:

小豆子

一看就是演的,畢竟是演員

你吶誰o快回來

有次我兒子掉下床了 我也特別自責內疚心疼。我除了扇自己耳光不知道該怎麼辦,心疼的直流淚。

回憶蓴白

伊能靜都這麼大歲數了,好不容易要個孩子,這要摔出個三長兩短她天都塌了,自責懊悔的打自己一耳光居然有人說她演的。。。

夜色瀾珊24391729

我女兒幾個月大從嬰兒車摔下!當時抱起時,我怕得痛哭,狠狠扇了自己兩個耳光,火辣火辣的,要自己永遠記住!

微笑不語_

哭和扇自己耳光都是真實表現,孩子那麼高摔下去,做媽的肯定心痛自責死了,反正我能體會到她那種心情,特別像她那麼大年紀才生的寶貝

喵小喵30

我覺得不是演戲,做母親的因自己的疏忽,沒照顧好孩子,孩子從那麼高的地方摔下來,肯定特心疼,難過,

瑾色小妖孽

有孩子的人就能理解她了,真不是演的,而是作為媽媽太過自責的表現。

喵小喵30

我覺得不是演戲,做母親的因自己的疏忽,沒照顧好孩子,孩子從那麼高的地方摔下來,肯定特心疼,難過,

白開水煮水白菜

有次我在醫院輸液,一位母親抱著她的孩子衝進來又哭又喊醫生快看看她的孩子被開水燙了,醫生跑過來接過孩紙她也要去,另一位醫生拉過她喊她處理她的劃傷,好像是水壺碎了,那位母親的腿上啊好多血,一直哭一直罵自己就是不去處理傷口,那個時候看到那個母親好年輕啊,穿了一個人字拖,一件吊帶沒有穿內衣,那個時候真的超級感動,還好那個包包只是腿和腳有些輕微的燙傷。那時候我在想以後不要總跟我媽媽吵架了

吉祥如意22217827

以前的一個同事,他兒子小的時候她老公把兒子放在肩膀上坐著,不小心兒子的頭撞到門框上,我同事說她不加思索地就給她老公一個耳光。

手機用戶59230660225

有了孩子才知道孩子受傷是多麼的自責,這是裝不出來的,作為一個媽媽,她是稱職的。

手機用戶6755251430

抽自己耳光不是在表演給誰看 因為沒必要 真要表演直接用頭撞牆好了 她是真的恨自己為什麼弄衣服 為什麼沒看好她 為什麼讓她摔下死 她那時候我覺得連死的心都有了 只有母親才會知道這小傢伙多少重要 多麼心疼 為了小傢伙自己的命都願意給她

得得得dedede

她這個媽媽是很盡責的,那麼高摔下來,換成我孩子,我也要心疼死

君兮_

這個確實不是作戲之類的,當媽媽的都能體會,我看孩子從來很小心,可有時候會去個廁所,給孩子洗件衣服,把寶寶交給老公看,畢竟男人不像女人細心,有時候會把孩子掉地下,氣的我不行,看寶寶哭的真的很愧疚,有一次晚上老公又把寶寶掉地下了,氣的我就扇自己耳光,說下次再也不用你看孩子了,給我老公都弄哭了,現在給老公嚇的,每次我一幹啥去就會直接抱著孩子跟著我,以防萬一,估計我兒子大了會恨死他老爸。掉地下好幾次都是因為他爸,呵呵

手機用戶59227168150

這次誤導大家了,前面發的視頻你要是看了,淚都會掉下來,孩子摔的挺嚇人的,沒做過媽媽的人沒權力發言!!!!

優甜妍心

心疼歸心疼,用得著自扇耳光嗎?感覺太過了點,帶孩子的都不能完全杜絕這種意外,只是儘量將意外降至最低

------------------------------------------

醫生打死也不會告訴你的育兒妙招,因為治病不花一分錢!

我的17308492687

我叫雷鋒媽媽,這個妙招我想偷偷告訴你!免費!!!

演職員信息:小雷:孔維一,小雷父親:張晨,小雷母親:郭燕芸,

電影《八月》即將於3月24日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影片作為一匹黑馬奪得去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和最佳新人獎,但其卻在更早的FIRST青年電影展上顆粒無收。這也許從側面說明了不同評委對本片不同的態度。

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和考試的煩惱,父母、家人的關係都很好,能和大院裡的小夥伴一起在烈日下嬉戲奔跑,看著喜歡的女孩想像著兩人的關係可以更進一步——對於一個12歲的男孩來說這大概是最美好的童年。

然而看似平靜的背後卻又暗潮湧動。國有企業改革的浪潮下,捧著體制內鐵飯碗的工人們惴惴不安,懷著抱負高昂著的頭顱也不得不在現實面前妥協。如此,那個單純的男孩也開始有了煩惱。誰知對三中好看的校服和皮帶的嚮往不是為了完成母親殷切的期盼呢?而披著父親的外套走向巴士離開的方向,或者推著二八自行車走在上學的路上,不完整的全家福中好似摟著父親的腰,都是在表現男孩從童年走向少年的成長蛻變。如此,美好的夏日的離去,也如同無憂無慮的童年一樣,在時代的洪流中遠去了。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只有小時候是這樣?」「總是如此。」不論是改革大旗下自謀出路的下崗工人,還是面對父親離世的悲痛還要堅強活下去的少年,或許每個人都是時代的鑄造者和犧牲品,苦樂參半才是生活最本來的模樣。

「其實現在大家也都想過回到那個時代,因為當下都太快了,而且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已經沒有了感受的心情了,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時間是去感受這些的,無聊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和心情,去感受原本的樣子,生活原本的樣子。」——電影《八月》導演張大磊。

電影《八月》劇照

明天上映(4月24日)的電影《八月》是內蒙古本土導演張大磊的作品,講述的是導演對於1994年呼和浩特的記憶。那一年筆者也只有四歲,生活在內蒙古小城市裡的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就是一排排的平房,每家每戶門口堆著高高的煤堆,所有人家的孩子都在胡同之間無目的的瘋跑追逐,伴著飛揚的塵土,一邊跑一邊笑著,也不知道在開心什麼。

電影《八月》海報

那時候的人們,想的很少,生活中只要一點點有樂趣的事情,就能讓人快樂很久。幾家圍坐在一起看著電視,嗑著瓜子;偶爾吃點「好的」也要叫上鄰居喝上兩口。誰家買了新的摩託車,街坊都要圍過來摸摸摩託車的油箱鋥亮的車漆,擰一擰車把,雖然羨慕,但卻真的為對方感到開心。那個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海量的信息在衝擊生活,生活簡單而盲目,而現世社會,就是密密的利害關係網,任何人都不能跳脫這個追都追不上的時代。

內蒙古圖書館舊照

電影《八月》在2016年11月26日,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新演員獎,當金馬獎執委會主席張艾嘉頒獎時,念到《八月》名字的時候,張大磊自己都是懵住的,他從來也沒有想過,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給結婚的人拍小電影」的人能夠獲得金馬獎。一個做婚慶拍攝的人,拍到了金馬獎,這大概就應了那句網路心靈雞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人民公園舊照

這部影片沒有一個專業演員,是因為張大磊覺得自己跟專業演員是有距離的,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去指導。於是周圍的親戚朋友成了演員的最佳人選,而導演在他們身上也發現了許多職業演員身上沒有的東西。由於《八月》近乎生活本身的表現手法,成為打動評委的最重要的原因,臺灣影評人很注重電影的真實性,知名臺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也擅長高度寫實的拍攝手法,有時讓人產生在看紀錄片的幻覺,給人一種在旁觀他人生活的上帝視角,甚至有時候觀眾都化身電影中的一角。

呼和浩特「聯營商店」舊照

時光一去不復返,幾家人再不會圍坐在一起看電視,而是各看各的,一人一屏;大魚大肉已經成為餐桌上最不受歡迎的食物,忙著升職加薪的年輕人,無暇坐下來與父母長輩好好吃頓飯,即使偶爾聚餐,拍照發朋友圈,早已超過聚會本身的意義,虛擬的幸福感在上傳,點讚成了維繫你與別人關係的紐帶...

鼓樓立交橋舊照

又回到最初的地點,呆呆地站在鏡子前,望著忙忙碌碌卻依然迷茫的自己,好想再回到那些年的時光。

電影《八月》劇照

導演及主演在金馬獎現場

2016年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活動中,由張大磊編劇執導,孔維一、張晨、郭燕芸等主演的講述九十年代初期之際的呼和浩特,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鐵飯碗被打破,國有製片廠家屬院裡,每一個簡單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響,而少年小雷就這樣在經濟變革與家庭改變之間懵懂成長故事的電影《八月》斬獲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新演員獎。

電影《八月》海報

據悉該影片將於2017年3月24日在國內上映。目前在專業的影評平臺豆瓣網站上,《八月》獲得7.3分,生生高出今年國內的票房前三甲5.6的平均分一大截呀。

電影《八月》海報

日前,知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公開亮相併為《八月》發聲,動情處更再度開腔,獨家朗讀曾經出現在《八月》中的經典詩句。據了解,這是濮存昕繼2010年出演《最愛》後,七年間第一次與電影緊密關聯活動。由此可見影片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3月24日,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新演員獎的電影《八月》中國內地上映。

這部電影講述了九十年代初期之際的呼和浩特,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鐵飯碗被打破,國有製片廠家屬院裡,每一個簡單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響,而少年小雷就這樣在經濟變革與家庭改變之間懵懂成長的故事。

上映首日,截止下午兩點《八月》收穫票房57萬,排片量3.1%,綜合票房佔比0.6%。

電影首映式上,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說:「我不下跪了,我跪也沒什麼用。3月24日同檔期上映的還有美國大片《金剛:骷髏島》,金剛健碩的身軀和《八月》裡小演員相比是巨大的反差,排片量也可能是巨大的反差。」

的確,這是一部無特效、無明星、無愛情的「三無」處女作,是一部並不討好市場的文藝片。

吳冠平在《今日影評》中稱,如果《八月》的票房想逆襲,可能性不大。

如果把電影分為兩類,一類是「品味道」,一類是「看熱鬧」。

《八月》顯然不屬於「看熱鬧」的一類。吳冠平表示,雖然大家一時的選擇可能是功利的、商業的,但是大家心裡還是有對好東西的渴望和標準。

在吳冠平眼裡,《八月》符合了人們心底裡對好電影的渴望

那麼,為什麼說《八月》是好電影?《八月》的背後隱藏了導演的哪些情懷?

影片的創作初衷,是導演張大磊的一場白日夢

「2008年的8月,我回到了內蒙姥姥家。中飯之後,我坐在姥姥家院子的一把竹製躺椅上,想休息一下,但突然好像進入了一個夢境,我聽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細微的聲音。它不是嘈雜聲,不是城市噪音,是很細微的聲音。就是在現在,我們在城市裡很難清晰地聽到的某些悅耳的、細微的聲響。

那天中午發呆的時候看到好像眼前有氣泡掉下來,但是你眼球一動,它就上去。覺得時間突然變得很慢,我又看到了一天當中,不僅僅是有黑夜和白天,它還有傍晚,天色是在變化的,時間是在變化的,這種感覺在當時看很陌生,因為久違了。我想把這種感情拽回來,它真的像是夢一樣,是我睜著眼睛看到的一種夢境。我想把它記錄下來。」

影片的時間被設定在1994年,那時候的張大磊正如片中的張小雷,是個十歲出頭的少年。

張大磊在《今日影評》中表示,那段時間對他來說特別美好,像做夢一樣,所以想把這個夢拍出來,給自己看一看。

在第一次看完《八月》之後,吳冠平說,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電影了。

一個年輕導演能這麼平靜地講述一個孩子的生活,同時能細膩地把他的心理活動、那個時代方方面面的文化元素,以及跟人成長相關的、很微妙的信息傳遞出來,確實非常有趣。」

電影《八月》中的所有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但所有的表演都非常生活化。

張大磊稱,片中所有演員都是他的好朋友。在三十天的拍攝時間裡,每一個人都很感動,都好像是回到了過去的生活。

張大磊在《今日影評》中稱,儘管這些演員在表演上是業餘的,但對於生活,對於詮釋普通人的生活,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專業的,所以是再合適不過的。

的確,張大磊曾說,這部電影前期都是他自己做的,花了幾十萬,之後才得到了一些投資。採用非職業演員,也和成本有關。

但,在《八月》中,小演員孔維一讓張小雷這個角色充滿了性格和人物特質。

△ 孔維一

吳冠平在《今日影評》中稱,作為非職業演員,孔維一的表演其實是導演主動選擇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非職業演員的選擇,是對導演功力的一種考驗。能不能把非職業演員用好,實際上是導演的能力體現,在非職業演員的表達上,導演是主動的。」

距離《八月》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已經過去了小半年,但提及獲獎,張大磊在《今日影評》中稱,他沒想過,也沒想過上院線,也沒想過票房,曾經對於這部影片的期待只是「能拍出來就不錯了」

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作為一部文藝片,張大磊稱,談票房不太合適,因為片子本身的目的不在於此。他只是希望,不賠錢,有更多的人喜歡這部電影。

《八月》剛剛上映,後續的票房和口碑還不得而知。

但可以知道的是,《八月》的故事不會停止,《八月》的冬日續集也將會開拍:

講述關於十六歲的小雷在2000年冬天裡發生的「世紀之交」的故事。

而至於續篇,吳冠平則表示,觀眾對第二部的期待和要求會更高,希望導演能夠在自己的風格上有所伸展,使之充滿意味,更加具有生命力。

不然,可能會出現「年輕導演用盡才華撬開了成功的大門,最後不幸倒在了門檻上」的事情發生。

3月24日(周五)晚22:06,《八月》導演張大磊和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將暢聊《八月》和中國藝術電影。

關於《八月》,你們還想知道什麼呢?

首映日看《八月》,開頭就是小孩要上三中。作為一個畢業於三中的我來說算是從一開始就把我拉進了回憶裡,這輩子從沒想過會在一個電影院裡坐看自己的童年,那個溫暖熟悉的地方,是我已經七年沒有好好觀賞過的地方。當時只道是尋常。

「偷悄悄的」、「球迷杏眼的」……罵人的土話太帶勁了,不為別的,單就聽聽家鄉話都覺得爽。不僅是語音語調,更在於說話的邏輯,「你吃飯不啦」,而且結尾不自覺要轉個調調,這才是呼市此地話聽著最舒坦的地方。期待二刷,想把裡面所有呼市方言記下來,寫個文章做科普。

除了回憶,這部電影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意義在於——終於有一部講述內蒙的電影沒有在草原、蒙古包這件事上多費筆墨,天知道天天被人問「你會射箭麼?你們高考是不是考摔跤?你們為什麼不住蒙古包呢?」是什麼趕腳……

從「換黃豆、綠豆、小米子」開始,每時每刻與記憶碰撞。電影院貌似就是小時候學校組織我們看愛國教育電影必去的那個,勸業一條街就在三中的對面;那個遊泳池好像我爸爸還帶我去過一次,夏天那裡人多到就像煮餃子。

夏夜一群人(一般是五個人)打撲克,有人喊「我出的圈」(其實就是Q),不用問一定是在打大A。打大A才是呼市對這個世界的愛,那是我見過的最好玩的撲克遊戲,教會了好多其他地方的人打,學會之後聚會只想玩這個。這種遊戲只能五個人玩,涉及臥底、讀心、記牌、演技等等技能,不管是星巴克、棋牌室還是老家的熱炕頭,大A永遠是讓人眼放綠光的東東。(請自行百度攻略,QQ遊戲裡有這個)

我就不明白上重點有什麼好

如果小時候我聽到了這句話,我想我會活得更快樂。呼市的孩子從小就在三中、三分、一二附的圈子裡繞,上好中學無數家長競折腰。小升初苦難,中考更困難,還好自己總算從泥淖裡爬了出來。對於我來說,做夢夢到高考不可怕,做夢夢到中考能哭瞎。

至於三中的校服是不是很好看……我就真的不敢說了……(但我讀初中的時候,三中的校服已經是藍色的了)

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

小雷爸爸不強迫讓孩子上名校這一點能看出他的與眾不同,希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願這個世界的紛爭影響到自己。他會說小雷「沒出息」,也會深夜把小雷最喜歡的皮帶放到床頭。喝醉了酒會和老婆拌嘴,轉身看到孩子還是輕輕鬆鬆開玩笑。他只是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愛,這種抽離感是導演作為兒子多年之後的知覺。現在回憶八九十年代的人,大多都開始了對於父輩的沉吟深思,這是一種更為克制的共鳴。

小雷爸爸最後還是聽了韓胖子的,去當了場工。他不認為韓胖子有什麼好,在他的主觀意念裡一直糾結著,可最後起碼從三哥那件事裡看出韓胖子是個實在人。這又是深思中的另一種,我們常常會主觀判定一個人,或者打從開始就對一個人看不順眼,可是總有另一個答案出現。

小雷的爸爸和兄弟們唱蒙語歌,這種調調大概是內蒙酒桌的常景,那種聽慣了蒙語歌才會出現的獨特的轉音出了內蒙再也聽不到。每次酒過三巡,詩和遠方就跑出來和著歌聲圈住別人的眼淚。這部電影不只是寫給父親的散文詩,而是在獻給父輩的回憶中,我們明白了更多。

《八月》很安靜,作為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獲得者,它沒有那麼強烈的戲劇衝突,每一件事情你都會覺得很熟悉。下崗工人再就業算是在意義上拔高的地方,國企改革,40、50人員成了當時的普遍問題。不管是勸業場還是不再免費的電影院,小人物總是在大時代不斷尋找活著的意義。就像多年後有人拍起回憶我們這個時代的影片,心驚肉跳的房價大概是繞不過的話題。

從《祝你平安》的歌聲飄出來,我就知道故事發生的年代應該是1994年左右,《我聽過你的歌》以及掛曆、鬧鐘、檯燈、錄像帶等等的復古物件,都是出現在無數影評中懷舊的一些元素。最棒的應該是對黑白的堅持。畫面的顆粒感,同時代突兀,同時代和諧。不過我真的沒有聽到《小背簍》這首歌……

很多人都說這電影很有侯孝賢、楊德昌的敘事風格,還有人說拍得像南方小鎮。但這就是90年代的呼和浩特,只是在我們共同的記憶中舊時光總是很慢,就像劇情雖鬆散可如溪流總有方向感。昨天看影評說:「呼和浩特的一切都那麼讓人溫暖」。著不是小鎮,更不是南方小城,是獨屬於呼和浩特的溫暖。

當然,影片依然沒能逃過警察抓人必開警車這個千年bug……

如果不是確定犯嫌不會溜或者犯嫌又聾又瞎又沒有幫手,沒有一個警察會穿警服開警車抓人的……真的!真的!真的!

回憶作梗,唯一一次觀影,我不關注任何致敬、不關注任何意義、不關注任何邏輯、技術等等,只是深深陷入童年時光裡,因為這個電影裡有更真切的自己。

這個月是我們推薦《八月》的第七個月。不過即便這部作品也是去年我的年度華語最佳,後天即將正式上映的它,依然沒有勾起我花錢去二刷的欲望。原因大約是,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它實在是部製作上相當一般的作品。觸動我的不是這部電影有多好,而是裡面的一些動人特質。

當然,如果現在讓我對去年的華語作品做排位,考慮到它的幾個對手是《路邊野餐》、《我不是潘金蓮》、《李文漫遊東湖》和《七月與安生》,這部依然能夠成為第一。從去年金馬獎最佳影片評選過程中一遍遍的選擇、推翻的糾結過程中可見一斑,這個折冠,顯得曖昧而又無奈。

所以,如果後天你要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只能說不要將期待放的太高,它只是一場真摯的回溯而已。《八月》的黑白影像觸動了封存在上個世紀90年代那份屬於80後的記憶,但更多是屬於張大磊個人的體會,包括他喚起的記憶與親情,並在綿密的日常細節中帶出壓抑傷感的時代輓歌。

這些部分都顯得比較封閉,有很多「新手」、「處女作」式的青澀,相對應的則是「破釜沉舟」般的真誠——不是說《八月》這種大概率拿家裡積蓄打水漂的創作過程在目前市場的大環境下顯得多麼可貴,畢竟中國14億人口,這類破釜沉舟的幕後製作故事壓根數不過來——而是《八月》這個電影本身在情感的處理上含蓄、感人,對其命題的處理是沒有過分尖刻、懷著柔軟內心的。

本文依然由@寒枝雀靜 帶來。

(這個公眾號的運營者是假·影迷、真·懶癌....)

八月

The summer is gone

導演: 張大磊

編劇: 張大磊

主演: 孔維一 / 張晨 / 郭燕芸

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結束了小升初考試的小雷終於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沒有作業的暑假。然而這個自由的,炎熱的夏天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紅火熱烈,更多是平常反覆的家庭生活和大把閒工夫。

恰逢那一年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鐵飯碗被打破,小雷父親的單位也受到改革衝擊,他們生活的家屬院裡每一個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響著。孩子們整日百無聊賴,而看似平靜的大人們,心卻像烈日炙烤著那般燥熱。

整個八月,小雷就那麼靜靜的耗著。直到父親為了生活同其他人遠走他鄉,家裡只剩下了母子倆,他才著實感覺到時間過去了,生活不一樣了。

立秋那天夜裡,小雷家的曇花在院子裡悄然開放。

《八月》,散文化的「童年」成像

*本文約3700字,閱讀需要約8分鐘

《八月》是新人導演張大磊的長片處女作,在2016年第53屆金馬獎中成為黑馬,一舉奪得最佳劇情片獎。它以散文化的風格投映出「童年」的成像。無論是散文風格還是「童年」構型,在中國電影的譜系中,《八月》都仍待時間的沉澱與更為廣泛的評價。

「The Summer Is Gone」

《八月》勾畫了張小雷在小升初暑假八月時的生活。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下崗潮」中。作為電影廠剪輯師的父親工作難保,卻堅信在新規下依然能夠「憑本事吃飯」而依然清閒故我。母親則為了曉雷能上一所好中學東西奔走,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

影片還穿插了其他碎片化的情節:在路上結識的小混混被警察逮捕又被釋放,對面的鄰家女孩成為幻想中的對象,太姥姥臥病在床最終離世,曇花含苞、開放……最終,父親為了生計離家隨劇組赴草原拍攝,小雷心中對家庭、父輩的依戀隱隱生發。夏天就此結束。

「迎來送往」是故事的命題之一,童年被解構為碎片,在散亂中呈現出渾融的氣韻。散文化的電影往往「從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本身出發,把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許多社會現象與問題,綜合成一個整體表現生活的複雜性,使用開放性結構,表現生活的多義性」。而在這些看似平淡的流變中,卻反映著「巨大的生活進程」與「時代脈搏跳動」。

「散文:意象的構成」

由故事概述,或許可以管窺這部作品散文化的藝術追求,而如此的創作傾向還在故事以外的種種場域中表現出來。影片中都有著頗多意象的「藝術性重複」。意象的連綴,積澱出黏連的情緒,「誘發觀眾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凸顯了『電影散文』的品質」。

曇花一現

電燈的反覆出現一方面表示日日夜夜的時光飛逝,同時又是人物心情飄忽不定的承載體,更深一層則是父輩指引的隱喻。另一個突出的意象便是曇花。小雷兩次與曇花合影,一次花苞未展,第二次曇花盛放,這蘊含了對燦爛童年稍縱即逝的無力感。此外,小雷隨身攜帶的雙截棍伴隨著他直到影片最後,暗喻著童年小雷純真不羈而充滿韌性的心靈,同時更像是一種對外部世界抗拒意識的隱喻。

而重複的不僅僅是這些具體的物象,音樂也可以建構為一種聽覺意象,從而契合散文化的追求,帶來更為直觀、多元的視聽體驗。《八月》中反覆出現的巴赫等古典音樂作品莊嚴深邃,影片得以在瑣碎中沉澱出厚重感,同時又像以音樂形式對父輩沉鬱告白。

在多層次的意象之中,時間被染上了莊嚴肅穆的儀式感,童年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單純色彩,而是有隱秘的壓抑與悲哀潛伏。在如詩經般重章復沓的意象中,欣賞者持續地獲得突出的暗示,並逐步內化影片傳達出的「哀而不傷」的情緒,更富曲折婉轉的意味。

「童年:角色的輪轉」

孩童的視角毋庸置疑是影片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世界零碎甚至殘缺的面貌投射出模糊的印象。要探析孩童視角下的世界,就必須分析具有重要象徵意味的角色。

《八月》中父親的角色並不如《城南舊事》般給觀眾以柔光環繞的親切感。在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中,國營電影廠剪輯師鐵飯碗不再。而父親堅信自己的能力,對社交建設依然不屑一顧。他沉浸於自己的文藝事業之中,始終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顱」——這也是他自始至終對小雷的教導。

然而時勢的變化還是將他的生存空間擠軋得愈加逼仄。小雷在夢中驚醒,起床看到父親在客廳向空中作李小龍式的揮拳:周遭是無數看不見的牆,向虛空中抗擊而無濟於事。成人世界的悒鬱與無力在這個長鏡頭中展露無遺。最終,家庭的重擔還是迫使父親放棄了所鍾愛的剪輯工作,跟著劇組奔勞於片場。影片畫面絕大部分是黑白的,攝影多固定鏡頭與長鏡頭。

而最終在遠方帶來的片場錄像帶中,小雷看到了父親工作的場景:畫面為彩色,手持攝影的搖晃中色調慘澹。安穩而沉靜的黑白畫面呈現的似乎不過是孩童獨有的幻夢,最終動蕩的彩色畫面才是成人世界不得不面對的真實。

作為一個頗具理想主義情懷的「藝術工作者」,父親從未刻意幹預小雷的成長。他對小雷唯一的要求不過是「有骨氣」而已。這種浪漫色彩濃厚的生活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小雷。影片中,李小龍是小雷的偶像,而雙截棍是小雷隨身攜帶的物品。剛正、落拓的父親形象與李小龍其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合,因而父親在小雷的生活中也部分地充當了「偶像」的作用。張小雷手中緊握的雙節棍與父親堅持的藝術生活追求恰恰形成了不同年代、不同維度的呼應。影片接近尾聲,小雷在清晨送別父親,手中不見雙節棍,身上卻披著大小全不合身的三中校服——父親的離去意味著他電影剪輯理想的延宕或缺位,他的人生也仿佛罩了一件不合身的外套。由此看來,父親與小雷的人生在影片中呈現了某種同構。

《八月》中的父親頗具身教式的引導色彩。角色隱含的理想主義色彩透過淡淡的哀傷情緒在影片中流淌。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童年和青春的緬懷既含有從成年世界「後撤」的意味,同時又是一種對更高純度精神生活的嚮往。因而「童年」與「理想」在成年世界中完成了重合。小雷人生中「父親」的離去,意味著一代人向父輩角色的靠近,意味著孩提世界與成年世界的進一步交融——而理想主義似乎也在失去童年的光彩,摻雜了更多現實的艱辛與無奈。

其他角色雖然不具備父親這般的核心影響力,卻依然構成了孩童眼中的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並影響著最終情緒的傳達。

隨著年歲漸長,善惡之辨是孩童必須面對的命題。影片中有一個較為明顯的「惡」的載體:混混。小雷在街角偶遇正在敲詐的混混三哥,後成為朋友。他旁觀了三哥的愛情,也旁觀了三哥在黑夜中被警察抓捕的情景。善惡在小雷心中不是可以確定疆域的王國,恰如《城南舊事》中英子的疑問:在視野盡頭,海和天如何分辨?瀕臨生活的邊緣,善與惡又如何判斷呢?孩童的目光雖然模糊,卻帶領著他們更加寬容而不設限地認識世界,從而更接近人與生活的真實。

另一個複雜的命題則是生與死。《八月》的死亡集中表現於太姥姥身上。太姥姥終日臥床,親戚們輪流侍奉。而小雷則仿佛一個偶然介入的旁觀者——他總是在太姥姥的窗前出現,觀望著窗內愁容滿面的人而無絲毫憂愁。死亡對於他似乎依然完全陌生,如浮光掠影。

除此之外,其他人物也有各自清晰或是模糊的色彩。如時常站在陽臺上引吭高歌的工人,如對面樓裡小雷的夢中情人,如父親在工廠裡的死對頭潘胖子;再如電影院的售票大媽、遊泳館的登記員、中學的招生老師……甚至是鏡頭中一掃而過的廣場舞婦人,都構成了整體的年代氣息。

「童年鏡像的內外」

影片有著不同於以往許多大陸「童年」題材(如《城南舊事》、《我11》)的觀感。

首先,影片的地理話語頗為獨特。我們並不會對故事發生的場景有太多新奇或是特異性的感受。故事發生在內蒙古的小城,卻呈現出了南方觀眾也不會感到隔閡的城鎮圖景。地域的標籤仿佛被懸置,並不構成外在於「童年」的獨立元素。

其次,影片人與物的運用並未遵循較為規律的邏輯。它們的出現往往沒有過多的深意,而是為了營造整體的時代感,或只是構成童年回憶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因而整個非系統化的人物與物象設置也顯得隨性而飄忽。

第三,影片的故事架構較為模糊。「小學過渡到中學」的故事大方向似乎只是種種碎片交疊堆積的場所,最終呈現的效果完全不受這一場域的限制。仿佛是一張無序的網,各種線條在短暫的時空中偶然交匯。或者說,這便是《八月》的「形散」特徵。

導演的拍攝思路恐怕是影片風格的內在原因。張大磊眼中,「生活的一切都是美的」。仿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呈現了臺灣時代畫卷一般,《八月》所鋪展開的並不僅僅是張小雷眼中的世界,它更側重一整個時代的風貌——或是以一個微觀截面來燭照宏觀的時代特性。人的主觀視角在影像上有著刻意的撤退與間離——甚至影片的名字《八月》都僅僅是一個表示時間的名詞,不具備過多的闡釋意義。

如此的拍攝思路必然影響影片的拍攝手法。《八月》頻繁運用長鏡頭,但其運鏡是緩慢而穩定的;影片中一些家庭場景的固定鏡頭甚至頗有小津安二郎的風度。從整體上看,顯得更為客觀化,將影像的判斷選擇權更多地交給觀眾,更加注重營造整體氛圍,而非嵌入固定的視角與確切的情緒。

如此不同的美學特徵有著不同的創作背景。張大磊對如楊德昌、侯孝賢等臺灣新浪潮導演的作品接觸較多,因而呈現出「主觀的現實主義」的作者化色彩。

總體來看,《八月》游離於「童年」這一鏡像的邊緣,仿佛在鏡像的交界處自由穿行。它將觀眾拋擲其中,在陌生化、虛化的情感語境中尋求更深層的共鳴。

沒有父親的全家福

「童年」的懷想永不落幕,則「童年」題材亦將獲得更多元的表達。《八月》只是散文化「童年」電影在新時代的鮮活案例,而如此風格與題材,都值得進一步深化探索,開闢更為長遠、錯綜的路途。

*原文原有與電影《城南舊事》等的對比,有刪減

參考資料

1. 1983年大陸影片《城南舊事》。

2. 李泱、孫志強:《電影文學引論》。

3. 張建勇、顧象賢、楊遠嬰、奚珊珊:《當代中國電影(上)》。

4. 賽人:《與光同塵:漫談110年以來的中國電影》。

5. D.G.溫斯頓:《作為文學的電影劇本》。

6. 吳貽弓:《我們怎樣拍》。

7. 艾紅:《散文化電影的主題傾向》。

8. 周湘玟:《吳貽弓初論》。

9. 李輝:《論散文詩的特性》。

10. 石川:《重讀吳貽弓 : 一種詩化電影的歷史際遇與現實困境》。:《對人生永恆存在方式的詩化呈現——電影藝術魅力的再解讀》。

12. 楊波:《的藝術性重複探析》。

13. 飛了:《專訪 |《八月》導演張大磊:我特別熱愛那個簡單的年代》。

14. 西樓塵:《:穿上三中校服,八月好似曇花》。

文|龐宏波

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八月》於昨日在全國開畫,作為一部文藝片,這部影片還是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中國去年10月成立的首批藝術院線聯盟發行的第一部國產文藝片,也是愛奇藝影業出品的第一部文藝片。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八月》上映首日排片佔比僅為3.1%,首日票房為77.47萬,在所有電影中排名第六位。今日,該片市場排片佔比為2%,兩日票房相加才150萬左右。隨後隨著幾部國產焦點影片和新一批好萊塢影片登陸,這部「黑馬」影片的形勢岌岌可危。

其實這樣的市場表現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是「正常」的,即便是口碑爆棚的《路邊野餐》其總票房也僅為600萬左右,更何況這部影片的口碑發酵遠沒有前者出色。又加上目前影市有《金剛:骷髏島》和《美女與野獸》、《歡樂喜劇人》多部影片夾擊,想要取得高票房並不太現實。而且從影片本身來看,雖然有「金馬」傍身,但電影的風格特點並無法在市場討喜。

1

金馬獎殺出的「大黑馬」在這個檔期裡缺點什麼?

第53屆金馬獎的頒獎典禮中,壓軸頒發的最佳影片爭奪異常激烈,有一個細節是張大磊聽到自己獲獎,是嚼著口香糖上臺的。從這一點來看,張大磊八成認為自己無法獲獎。上臺的語無倫次和《八月》成為金馬獎最大的黑馬十分貼切。

也正是《八月》的逆襲表現,讓片方在票房期待上有了野心。

《八月》總製作費用不到200萬,沒有一個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明顯。單說一部影片很難有最明確的說服力,春節檔上映的《西遊:伏妖篇》製作成本超過了4億,宣發費用達到了1.2億以上。二者相比,《八月》能夠在市場爭奪多少資源一看便知。

作為一部僅為《西遊:伏妖篇》二十分之一的文藝小片,又遭遇了《金剛:骷髏島》和《美女與野獸》這樣的好萊塢大片,談論首日票房和排片佔比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那麼文藝片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雖然絕大多數文藝電影在市場表現都極其「悽慘」,但也不缺乏成功案例《白日焰火》曾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據悉這部影片的片方一度拿出了3000萬做宣發,最終在票房成績上1.02億的市場表現也打破了當時的文藝片票房紀錄。而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和《追兇者也》都是有明確文藝氣息的影片,兩部影片的市場表現也非常穩定。

這類能夠在市場突圍的文藝影片中主要包含三個因素,一,有廖凡、鄧超、劉燁等具有市場熟知度的明星參演;二,有海內外電影大獎傍身;三,有充足的宣發資源。

有了這三點,其實國內影迷還是比較認可的,最起碼會多看兩眼。如今電影市場質量低迷,很多影迷紛紛抱怨爛片當道。靠質量取勝的文藝片勢必會引來一個良機,但似乎片方的宣發壓力要遠遠大於商業類型片。

2

藝術院線聯盟發行影片,口頭承諾為何難變現?

在去年長春電影節期間,中國首批藝術院線聯盟成立。時隔半年,藝術院線聯盟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大考」,參與發行《八月》。

其實藝術院線的成立呼籲許久,但遲遲沒有結果。去年聯盟成立的背景也是建立在國產電影口碑不佳的大勢之下目的是為了給文藝電影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排片場次,從而提高文藝電影的市場表現。

在聯盟成立後,萬達電影院線、百老匯電影中心、江蘇幸福藍海影院、四川盧米埃影業、重慶保利萬和電影院線、中影影院院線、湖北長江電影、曲江影視、陝西文投影業等參與院線承諾將拿出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影廳,作為首批加盟影廳放映藝術電影,保證每天至少放映三場藝術電影,同時每周至少保證10個黃金場次放映。

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卻遲遲沒有動靜。其實在成立之初,雖然受到了部分業內人士的歡迎,但也迎來了不少質疑之聲。畢竟首批加盟的電影院線,絕大多數還是處於市場競爭體制當中,這些院線究竟能為文藝片「輸血」多少很難有明確的定論。

果不其然,半年的時間裡,藝術院線聯盟遲遲沒有太大的動作。這主要在於文藝片登錄院線的機會本來就少,能放映的片源非常有限。再加上院線也需要考慮自己的經營成本,在缺乏片源的情況下,藝術院線聯盟幾乎變成了一個「口頭承諾」。

但是《八月》的出現讓藝術院線聯盟看到了機會,畢竟通過新片帶動熱度是最為捷徑的方法。然而這部影片本身受關注度較小,受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再加上較為散漫的敘事風格和黑白影像,並沒有在前期宣傳中吸引太多人的目光。

其實藝術院線聯盟面臨最大的問題還是觀眾,觀眾短時間內無法迅速提高觀影素質。從幾部北美表現不佳的進口片在內地大爆來看,內地影迷的大片情結仍然存在。「有片無人」的局面並不是靠一個組織的成立就可以發生完全的轉變,但藝術院線聯盟通過《八月》的「試水」或許可以找到突破市場困局的方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mail protected]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