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等待》觀後感600字

2023-08-07 09:08:44

【祖國不會忘記——觀看《等待》有感】

(作者:汪倩)

看完這個視頻後,我認為一個故事可能並沒有像別人所說的結局一定都是最美好最快樂的。鄧先生的背後有一位最勇敢最頑強的女人——許鹿希。對於她所等待的28年,是漫長的。每一天的日子裡都盼望著那個他,打開房門,走進來,悄悄地對她說:「希希,我回來了。」而在這28年中,鄧先生和他的同志們創造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中國第一顆氫彈。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每一個中國人都引以自豪。

鄧先生回來時,已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他日子還剩363天時,他竟還在工作,臨終時只說一句:「死而無憾。」這句話應該刻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讓我們記住了鄧稼先同志。

鄧先生離開後,許女士做出了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她竟用了28年晚年時光,寫了一本《鄧稼先傳》,詢問了100多位和鄧先生的同路人。

前28年漫長的等待,後28年漫長的追尋。那後28年所創作的《鄧稼先傳》是許女士一個字一個字寫在紙上。創作成功時,她可能早已成了一個80歲-90歲的老太太,可她並沒有後悔,值得寫成這部著作。

我相信,鄧先生知道許女士的做法後,一定會緊緊地把她抱在懷中,永不放開;我相信,鄧先生和許女士的故事足以感動所有中國人。

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他們。

是誰,為了研發「兩彈」奉獻青春、犧牲身體;

是誰,第一個站出來,大聲說:「它是我設計的,為它而死,死而無憾」;

是誰,出走28載歲月年華,歸來已是白髮滄桑;

是誰,生命最後的日子裡還在奮力工作。

所有中國人都應該記住他們:鄧稼先、許鹿希。兩位同志的做法,永不忘記!

【精神永流傳——《等待》觀後感】

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一九六七年六月,中國第一個氫彈爆炸。因為這兩顆彈的爆炸,使中國站了起來。而創造他們的人就是我們熟知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然而在這段歷史的背後,有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鄧稼先在34歲的時候,告別了妻子許鹿希。許鹿希以為,這次分別最多也就一年。可是,卻只是28年的聚少離多。

28年後,鄧稼先回家了。但此時的鄧稼先,已是61歲的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是癌症晚期的病人。止痛針從一天一針到一小時一針。醫生說:「鄧稼先只能活最後的363天了。」

最後,鄧稼先逝去了。但是,他所代表一代科學家的精神將永遠流傳的。(作者:汪昕曜)

【死而無憾——觀《等待》有感】

作者:黃意寧

我們知道,每位科學家背後都有一段艱苦的經歷。我們所看視頻,講述的是「兩彈元勳」鄧稼先的故事。

感動人的細節在這裡,鄧稼先匆匆忙忙地告別了妻子和兒女,義無反顧的走進大荒漠;

還有妻子覺得這離別最多也一年,可她不知道,這一走,是整整二十八年。

在二十八年中,鄧稼先一直在大荒漠實驗和研究原子彈與氫彈。在一次空投試驗中,核彈砸向了地上,天空中卻未升起蘑菇狀的煙雲。在科研人員的爭論下,鄧稼先站起來起身說:「不要再爭論了,我去,你們去也解決不了問題,它是我研製的,我最了解它,而且責任書上也是我的籤名啊!」鄧稼先還是義無反顧的走進了出事區。他在區域內找到了彈頭。出來的第一句話是:「平安無事!同志們!我們的實驗可以開始了!」隨著報紙上的一串串喜聞,人們知道了中國有原子彈和氫彈了!他們要讓全世界認識一個全新的中國!

二十八年後,鄧稼先回家了。此時的他已是一位六十一歲高齡老人,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了。他剩餘的時間都在病床上,此時他與妻子下相伴的時間只剩三百六十三天了。

鄧稼先去世後,他的妻子——許鹿希走遍全國,前後拜訪了一百多位鄧稼先同路的人,編寫了《鄧稼先傳》。在歷史上有許多令人心痛的巧合,《鄧稼先傳》出版後,時間正好又過去了二十八年。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向可親可敬的鄧稼先致敬吧!

【致敬英雄——《等待》觀後感】

作者:何燁

今天我觀看了王洛勇和劉琳演繹的《等待》,為了致敬兩彈無勳鄧稼先,舞臺演講真實再現了鄧稼先夫婦的故事,震撼人心,讓觀看的人們無不淚流滿面。

從1958年匆匆的一別,就是28年。許鹿希等了鄧稼先28年,原以為這一次鄧稼先不會再次離開她,卻不知鄧稼先已經因為核輻射身患癌症晚期,只有一年不到的時間了,永遠離開了許鹿希。

不,鄧稼先並沒有離開,他的精神品質得到後人的傳頌。鄧稼先走後,許鹿希用她的餘生,去追尋鄧稼先這些年的足跡。最後,她寫了一本《鄧稼先傳》。就這樣,她整整用了28年。

鄧稼先為了國家丟下了他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女,他為了國家奉獻了他的一生。鄧稼先爺爺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永遠緬懷先輩!致敬英雄!

【「三值得」,值得我們敬佩——《等待》觀後感】

作者:唐海軒

1958年,一位年輕的男子離開了妻子和兒女,這位男子,是誰呢?沒錯,他就是我們熟悉的「兩彈元勳」鄧稼先。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發射成功,天空中出現了巨大的蘑菇雲;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發射成功,天空中再一次出現了巨大的蘑菇雲。過了28年,鄧稼先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可已是一位61歲的白髮老人,已是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不久,就離開人世。

1989年,鄧稼先的妻子不停地追尋著鄧稼先的足跡,寫成了一部著作《鄧稼先傳》。這也許是歷史的巧合,這本書的出版時剛好用了28年。前28年等待,後28年追尋。

看完後,我不禁深思。鄧稼先以為了祖國,死而無憾。為了祖國,他覺得犧牲值得;為了人民,他覺得奉獻值得;為了明天,他覺得奮鬥值得。這三個「值得」,真的值得我們敬佩,他這種高尚品質、無私奉獻精神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像鄧稼先一代的科學家們,還有很多,因為有了他們,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才能迅速發展;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生活水準日益美好;因為有了他們,我們國家國防科技越來越強大。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