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中國人要自信》視頻觀後感

2023-08-08 13:53:34

  早晨,看了視頻《中國人,你要自信》,忍不住要說幾句。我能接受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言語方式也能接受他的看法,但我想說的卻是別的內容。

  首先是對題目的理解。「中國人,你要自信」這個題目能夠被理解嗎?我的看法是不能。「不能」不是指看不懂這句簡單的漢語,而是不能領會其中的含義。這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知識的傳遞。對這個問題,我經常會注意到,但估計從來都沒說清楚過。看完這個視頻,觀眾心中留下什麼印象?有人說,美國、民主並非那麼好。作為中國人,我要自信。問題是,僅僅如此我真的能變得自信起來嗎?每一個人都可以試一試,例如把這個視頻看上10遍、100遍,甚至做到倒背如流,再去和洋人接觸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會變得自信起來。沒有機會接觸洋人的人,可以看看電影、新聞中的洋人,然後再對比一下自己心裡看到洋人的心態的不同,看看自己是否變得自信起。我可以肯定地說,不可能。也就是說,中國人自信,這件事情只能發生在他們真實地接觸並了解了洋人之後,而不是看完某個視頻或者聽完某個演講之後。間接知識是否真的可能,我深表懷疑。基於這個理由,我說,題目不能被理解。當然,對洋人的了解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或遲或早,或多或少。

  面對洋人,在檢查一下自己心裡的感受,這樣的事情我做過。不僅檢查過自己的心裡感受,還觀察過他人的感受。我個人對西方的接觸,應該是80年代開始的,除了西方製造的產品,還有西方人的著作、影視作品等。當然,不能忽視的還有周圍人關於西方的評價。剛剛出過國的人向還沒有出過國的人介紹起他們見到的花花世界時,手握洋貨和沒有洋貨的人介紹自己的洋貨時,心態或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從而導致信息傳遞的失真現象。這樣的失真,也是要考慮在內的。後來,我還專門學習了英語,能夠自己閱讀一些西方的資料、書籍。但無論如何,這些了解都是通過媒體完成的。這裡所謂的媒介是指信息傳遞的介質,存在於我和真實的西方世界的影視導演、書籍的作者、產品的製造者等等都是媒介。因為有了媒介,所以媒介可能導致的失真就需要考慮。更為重要的,媒介是一種了解的渠道,同時也是了解的一種阻礙。剛開始沒有直接了解的機會的時候是一種渠道,之後就是直接接觸、阻礙了解的阻礙。後來,有機會和洋人在一起工作,約4年時間。儘管也有一些生活上的接觸,但依然不夠深入。無論如何,有一個明顯的心理感受是,看到洋人我心裡依然會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這個異樣感,可以理解為不自在不放鬆,也可以用張教授的話表達為不能「平視」,這樣的感受當然不會出現在我見到某個亞洲人的時候。或許是我個人對於神情過於敏感,才產生這樣的異樣感。不過,根據我對他人的觀察,這樣的異樣感絕非只出現在我一個人身上,應當很是普遍。洋人和國人是有明顯差別的,不僅在外貌上,神情也是。看到新鮮的不一樣的人就會有感受,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一點都不稀奇。來到深圳2年多,我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觸更多的洋人,因為在管理層,應該說也更深入。可以說,到今天,10年前產生於我心裡的異樣感差不多逐漸消失了。前兩天,看到電視的歐巴馬,突然意識到自己看他的目光有些怪異,之前籠罩在他周圍的幻影或者氣場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要異樣感尚存,就沒有「平視」,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說了這麼多,只是想以我親身的經歷來證明一件事:平視、自信,是不可能在聽完講座看完視頻之後發生的。

  其次,我想說的是,對於西方的了解仍然停留在想像之中,這在民眾中很普遍。所謂想像,也就是大腦因少量的外部信息激發而形成的圖像。想像是人腦的正常功能,也是人類創造的源泉,但想像並不是事實。幾年前,西方就是完美的彼岸世界,就是我腦子裡的一種想像。我相信,有這種想像的人不是一個兩個,依據這種想像表態的人也不在少數。

  對彼岸世界的想像,並不是什麼稀奇事情。對於幸福的追求,基於對完美的想像,也是對於彼岸世界的追求。對於彼岸世界的追求,就是當今人類社會現象的根本驅動力,而且這是不自覺的。盧安克說,他曾相信在東方世界的某個角落會有一個完美的人,於是他來到中國。最後,他說,如果自己不去親身演繹這樣完美的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這樣完美的人。盧安克的話很有深意,但我這裡引用只是想表達這樣一層意思:把美國想像成完美的彼岸世界很是正常,因為也有西方人對中國有著類似的想像。

  第三點,有些形上學。張教授演講的思路是,中國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就,中國的政體是好的政體,民主的優越感靠不住,不僅在經濟層面在政體層面我們都可以自信。很明顯,趙教授衡量政體的標準是經濟。民主的西柏林的明亮,專制的東柏林的陰暗,就是以經濟為標尺的衡量。不僅如此,張教授對意識形態的價值也是用經濟這把秤來秤的。不知道到他是否已經意識到自己手中的秤能否用來秤精神層面價值,但他似乎已經知道自己手中、別人手中都沒有別的秤。所謂話語權,話語體系,說到底指的就是衡量體系。兩個年輕人在比試誰的個子高,矮的那個暗自自卑。但是參軍體檢時,那個高個子被刷了下來,因為他體重不夠耐力不行。這回,通過體檢的矮個子釋懷了。為什麼?因為出現了新的衡量標準。西方人有著自己的衡量標準,這個標準的衡量結果之一就是:專制政體還是民主政體。中國人能感受到政體的差別。儘管自己的經濟發展了,而且能夠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的含義,但對於專制政體的感受同樣真切,甚至更為強烈。於是乎,美國人的忽悠仍然具有殺傷力。美國人圍繞民主所編制的神話的確具有吸引力。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為民主這個概念特別切合當今社會的精神發展的主題,這個主題是自我覺醒或者說個體意識。專制就是遏制自我、遏制個體;民主就是自由發展、弘揚自我,這樣的解讀一定會讓少男少女們欣喜若狂。沒有被明確意識到的或許是,自我、個體並非是民主的結果,恰恰相反,民主是自我、個體產生的社會現象。說到底,民主只是獨立的個體之間打鬥卻不分勝負而出現的暫時性狀態。民主本身並沒有任何精神價值。即便從實用性角度看,民主也不適用中國這樣的國家,因為在中國個體、自我從來都不是普遍的社會存在,沒有獨立個體之間毫無節制的打鬥,自然就不會有民主。

  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從這個寥寥數語中我看到的是,因為有了先王這樣的能人,所以,中國社會一直成功地處於先賢人為的掌控之中。先賢也是人,因此,中國社會屬於人治社會。如果仔細體會一下儒家和道家的主張不難發現其中的共通之處:人為地有意識地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而其最核心的手段就是遏制自我、個體意識。對於個體、自我的遏制,毫無疑問是我們文化的重要特徵。它無處不在,在無意識中決定了我們的民族性。中國的先賢們沒有想到的或許是,爭鬥沒有得到人為的有意識的控制的偏僻的資源匱乏、人員稀少的西方居然群體性地出現了理性和宗教現象。不僅如此,任由獸性發揮的西方世界最後不僅因宗教存在而形成了秩序,而且還因理性的出現產生了所謂的現代科技。這個現代科技,極大地改變了看得見摸得著的世界。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回頭想想也是,如果人能算過天,天不早就被人消滅而不復存在了?!

  一邊任由獸性發揮,最後出現了宗教,誕生了理性,催產了科技和工業;一邊獸性被人為控制,帶來了農業文明,沒有宗教,缺乏理性,工業沒有誕生卻具有工業組織必需的忍讓和紀律性。要做東西方文化的比較,需要從這裡開始。當然,衡量的標尺,不是GDP,不是經濟的繁榮程度,不是人均壽命,也不是人民的幸福指數。

更多熱門文章分享閱讀: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