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給死人開光忌屬規律(給死人開光注意點什麼)

2023-08-13 01:05:26

辦白事都要用到哪些東西?辦喪事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忌諱?

參加喪事應該穿黑色的衣服,切勿穿白色衣服,白色素衣是主喪(直系親屬)才穿的,而叔伯等親屬則以藍為主。至於裝束:穿件簡單的襯衫和黑色的外套,一條黑色西褲或及膝西裙最為合適。天津國墓商城將根據天津地區民俗安排專業殯儀服務人員全程提供精緻細心的殯儀服務,全年24小時全天候提供服務。天津國墓商城服務宗旨是拒絕消費陷阱,用良心陪伴孝心。
希望能幫當你,望採納

老人去世遺物處理禁忌

其一,死人遺物要具體分析,如果是特別貴重的東西,比如說金銀財寶這些家產,自然是依據於法律,或是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後人來繼承,這種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是死人的衣物、鞋子,或是平日裡使用過的東西,沒有用的話,尋找專業人士,進行焚燒處理即可。千萬不要隨便扔進袋子裡,然後當垃圾給扔外面了,這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同時如果被不知情的人撿走了,也會對別人造成重大的打擊。另外,也不能將死者的遺物,隨便找個地方自己焚燒,不但會汙染到環境,也會引發火災隱患,更為可怕的是,會給自身及家人,帶來諸多麻煩,運勢會變得極為低迷,甚至會發生很多可怕的事情。
其二,如果是死人生前特別喜歡的東西,比如說手機、電腦,以及飾品之類的,那家人就要對其進行妥善保管。不能將遺物隨便給家裡人用,也不能隨便拿去二手網站給賣了,更不能直接扔在家裡的儲物櫃裡。這樣死者肯定會耿耿於懷,魂靈難以得到安息,甚至還會回來糾纏親人。所以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供奉在家中,放在死人之前住過的屋子裡,保持整潔乾淨。如果是飾品的話,最好裝在盒子裡,不能讓其落灰,如果後人有心的話,還可以定期拿去飾品店做保養。
其三,對於某些特殊的死人遺物,比如說貴重的瑪瑙戒指、手機的錢幣,以及古玩字畫等等。如果死人生前已經反覆強調過東西的歸宿,也就是說,他已經明確指定過要送給某個人。那麼家人就一定要遵從其意願,不管有沒有立遺囑,都要將遺物交到那個人的手中。否則一旦有人霸佔了這個東西,必定會引起死者的強烈不滿,很有可能會在暗中發力。自身的事業、感情、財運,以及健康運勢,都將大受損傷,生活將變得極為糟糕,不順心的事情會特別多。
其四,在某些封建落後的小地方,可能會將死人的遺物,全部埋到地下。不管是衣服鞋子,還是其他的東西,全部都埋在死人墳墓不遠的地方。這種做法要堅決制止,會對土地資源,造成很大的汙染。一旦被有關部門查處,可能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後果還是挺嚴重的。另外,將遺物埋到土裡,並不能完全將東西寄到陰間親人的手中,反倒會直接弄丟,徹底斬斷其念想。所以說,最好的方法,還是找專人進行焚燒,或是乾脆在家中妥善保管。

潮汕老人去世後的禁忌

百日內不參加紅事,就是不要參加喜事,KTV之類也不能去
成殮禁忌
(一)壽衣的禁忌人死後,要為其穿上一套新衣服,稱作「殮衣」,俗稱「壽衣」、「老衣」。壽衣有各種各樣的禁忌。
1.忌諱在死者斷氣之後才穿壽衣。一是忌諱死者赤著身子去見閻王,必須搶在死者斷氣之前穿好壽衣;二是在死者斷氣之後才穿壽衣,則會因為肢體一僵硬不好穿。
2.給死人穿壽衣,不能直接穿在死者身上,而是先讓孝子或親屬反面層層穿好,再剝下來一次穿到死者身上,否則就意味著是在詛咒自己的親人死去。
3.穿壽衣時,忌諱孕婦近前,恐會被死者的亡靈撲著胎兒。
4.死者的壽衣忌雙數。若為雙數,則恐死亡的兇禍會再次降臨。一般為五、七、九件,反正必須是單數。由於「九」與「狗」同音,因此,忌壽衣為九重,否則不吉、不敬。
5.做壽衣的布料忌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此會遭到斷子絕孫的果報。
6.忌用皮襖、皮褲乃至革帶等物做壽衣;壽衣忌袖短露手,否則將來兒孫成為「乞食」。
7.一般穿七層算八件(即一件雙層);壽衣忌有紐扣,如有紐扣應除掉。
二)棺材的禁忌
1.忌用柳木做棺材,因柳樹不結籽,會導致絕嗣。
2.棺材做好後,停放在那裡忌隨便移動,否則對本人不利。舊時有錢人往往把棺材先訂做好,開始做及做好要搬人時都要「看日」,以求平安萬順。如果棺材做好放在家裡,久了需要曬時,則一定要在六月初六這一天,其他時間不可以。
3.忌用金銀器為隨葬品入棺。
4.如死者有妻或夫尚健在,落殮時用的枕頭忌太高,要劇看不見自己的腳才行,否則是要叫他的妻或她的夫一同去的。
5.壽材忌人殮後才上漆。
6.棺木一般漆朱紅色,禁忌其他顏色。
(三)人死後,要請「苦主」(即死者的所有親屬)一同來主持喪事,如果苦主不親眼看過死者的穿戴和包殮之物,是不自包殮入棺的,否則村民會議論。
(四)入殮時,子孫一定要向上圍;忌有與死者生肖相衝克者在場,惟恐受到兇厄的影響和衝犯。
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蓋棺時,除了死者最近的羨屬外,其他人都退後幾步甚至退人別的房間,因為如果人的影子被關進棺材,此人的健康便將受到危害,其魂魄將有被一同封入棺中指虞。
(五)停柩忌在院中
入殮後,忌雨打棺,否則,以為後代子孫會遭貧寒,俗諺稱:「雨打棺材蓋,子孫沒有被褥蓋」,「雨打欞,輩輩窮」,所以,停柩忌在院中;殯埋途中若遇雷雨,也認為是不祥瑞的,須避忌。
(六)忌貓近屍體、棺柩入殮前後,停棺在堂,直至出殯前這一段時間裡,最忌貓近屍體、棺柩,俗以為貓靠近屍體,屍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他東西不放。
這些禁忌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屍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
哀悼禁忌
親人亡故是件悲傷的事,死者的親友往往以哭聲表示自己的哀悼心情,然而,哀悼也有章法,悲傷也須克制。什麼時候可以哭,應該哭,什麼時候不能哭,不許哭,都在風俗習慣中有所規約。《禮記》中就有「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寢門見人不哭」等等規定的記載。
(一)哀悼中的禁忌
1.人死時為之穿衣服者不得悲泣,惟恐悲泣涕淚落到死者身上,引起走屍、殭屍之惡果。
2.喪事期間禁忌笑語聲歌。俗語云:「臨喪不笑」,「望柩不歌」。
(二)向親友報喪的禁忌
家中死了人,要向有關的親友報喪。報喪時忌進屋門,要在屋外行跪禮。
(三)送禮的禁忌
舊時弔喪時,往往要送禮,喪家收禮時要有回禮。一般的習慣是,送禮忌雙,回禮忌單,這是「雙吉」、「單兇」的觀念使然。
葬埋禁忌
(一)葬式禁忌
民間埋葬方式主要是土葬、水葬(一般是漁民)。選擇葬式的原由,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環境,二是信仰。環境是地理的限定,信仰是文化方面的限定。在各種葬式都許可的環境條件下,人們選擇葬式的依據往往決定於信仰。由於信仰方面的原因,人們往往會對某種葬式作出取捨的決定,或者會在某一葬式中特別注意到約制一些行為,這就形成了各種形式的禁忌。
1.忌火葬。「人土為安」,這是民間最為信仰的,因此,潮汕人的葬式主要是土葬,忌諱火葬,認為火葬有違孝道,簡直是大逆不道。
2.土葬的禁忌。非正常死亡的人禁忌入祖墳;死在外鄉的禁忌回家安葬,一般是就地安葬,即使屍體運回來,也不能進家門,只能放在村外,直接埋葬,惟恐客死他鄉的人把災禍帶到家中來。俗話說,「野鬼不能見家神」,恐有衝犯祖靈指虞。
(二)葬時禁忌
1.剛日(俗稱甲、丙、戊、庚、壬等)死,則要在柔日(乙、丁、已、辛、癸等)下葬;在柔日死,則要在剛日下葬,否則不吉;若在單月死,則要在雙月下葬,忌在單月下葬。
2.忌七月出葬。民間俗以為七月為鬼月,該月陰間的鬼魂要到人世上來討食,為避鬼煞,故忌此月內出葬。
3.忌「重喪」。即死者出生的年月日與死者死時的時辰有幹支重字。
4.殯葬的日期忌與死者及孝子的出生年月日相同,俗稱「衝剋日」。
(三)葬地禁忌
民間對葬地頗為講究,俗以為葬地的墳墓安置的好壞能夠直接關係到後代人的壽夭貧富和吉兇,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慎重地對待喪葬事宜。墓地往往是請風水先生來選擇的,難免有些迷信的色彩。但總的規律,是喜自然環境壯美,忌地理形貌崎嶇古怪、歪斜險峻。例如,山勢喜兩頭起,忌兩頭垂;水忌衝射,砂忌斜、臃、腫等。葬地的方向忌與子孫相衝。
舊有「十不葬」: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頭,二不葬神前廟後,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三岡繚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
(四)葬儀禁忌
1.平日裡,凡屬葬儀用具都禁忌隨便亂動,尤其是棺材,最忌開啟,否則,大不吉。
2.參加葬儀的人,忌與亡者生辰八字相衝。如死者為子年生人,那麼不論親朋好友,凡午年出生的人就不能送葬,因「子午相衝,水火相剋」。
3.洗屍水禁忌亂潑,俗以為活人不能踩著洗死人的水,若踩著的話,腳會開裂。洗屍水只能由死者的女兒提,別人不能提。
4.入殮後,放棺的室內禁忌紅色。
5.堂前停著棺材,就不能掃地,要到出殯前,本家人才用掃把把棺材上的土掃下來,叫做「掃財」,意思是說財不外出。
6.一般孕婦禁忌參與殯葬事,也禁忌寡婦參與送葬。
7.棺木抬出家門時,忌諱觸撞門的兩旁,否則不吉。
8.出殯途中忌諱棺木落地,因而抬棺木者往往是那些身體健壯的年輕人,而且一路有人替換。
9.在回家途中嚴禁回頭看視,怕看見死魂在陰間的行影,對雙方都不吉利。
10.殯葬時,凡借用他人之物什,歸還時一律要付給吉利錢,多少不限,但忌雙數;
11.送葬的人除死者直系外,一般年齡的禁忌:七歲、十五歲、十九歲、二十三歲、三十六歲、四十三歲、五十歲等;否則會被「麻絲」纏住,對本人不利。
12.送葬拈香的婦女應單數,忌雙數或九。
13.死者子孫在守孝期間不得理髮;送葬應赤足,不得穿鞋。

喪事禮儀注意什麼

停屍儀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報喪儀式 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詳細
招魂、送魂儀式 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做『七』儀式 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弔唁儀式 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入斂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喪服儀式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出喪擇日儀式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喪儀式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下葬儀式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生活只夠溫飽或稍寬裕之家,遇喪事無力大操大辦,但父、母辭世仍是「當大事」,必遵的禮儀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壽終正寢
父(母)病重,親人環侍,醫生已明告「預備後事」,一切早有準備,只一咽氣即抬屍堂屋頭向神龕腳向大門停放,稱壽終正寢。忌順梁橫放,忌頭不向神龕。同時撤去病榻臥具,古稱易簀。死於戶外(醫院例外)或不是直系親人,不能停屍堂屋。鄉下多平房有揭臥處屋瓦三匹「便靈魂升天」之俗.城市則無。
也有尚未咽氣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腳踩米鬥,子女環跪呼號,希冀回蘇以表依戀及孝思的。
燒倒頭紙,點過橋燈
在死屍腳下置盆燒紙錢稱燒倒頭紙,灰燼不棄,包好放棺中。設香燭並於停屍板下點油燈稱點過橋燈。
放鞭炮
藉此告知鄰裡家「當大事」,迷信說法是驅來捉魂的鬼卒。
舉哀,沐浴整容,穿壽衣
親人在哭泣舉哀的同時還要為死者抹澡,請理髮員為死者剃頭可稱舊時的整容。給死者穿上早已缶制只用棉布不用絲綢皮毛,有袢無紐扣的壽(老)衣,經濟窘困之家也要用清潔舊衣「裝老」。一切停當,擺正屍體,雙腳系以棉線使之腳尖併攏向上,復「搭面紙」,完成「正寢」。
靈堂、靈牌
靈堂有無孝幃、孝幛要視家境的好壞而定。但總 要在堂屋設神案供靈牌。靈牌紙制如大信到『狀內支以線香,寫法為「仙逝顯考(妣)某公(母)諱XX(氏)老大(孺)人之靈位。不孝男(女)XXX泣血叩首」。
穿孝、成服
父(母)親咽氣,子女立即用白布纏頭帶孝。成服 時正式披麻戴孝;正孝子麻冠、麻衣(長背心式)、孝服、孝鞋、麻縷 系腰,孝帕長九尺拖及腳背(如祖父母尤存貼圓形紅紙於麻冠上,女婿亦同)。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視服孝人親疏而 異(如孝布長短……)稱五服。窮苦人家製備不起孝服但必包孝帕。
有文化之家在門前貼訃告:「不孝子侍奉無狀,禍延顯考(妣) 某公,於X年X月X日X時辭世(或:棄養)享年X歲。」並書明成服、祭奠、出殯日期。孝子之名上如父母雙亡稱孤哀子,父亡母存稱孤子,母亡父存稱哀子。財勢家要專印訃聞比訃告更慎重,有的還請文人撰行狀,徵詩文,或在報紙上登訃告。
親友要送喪家金錢、香燭、冥錠以及孝幃、輓聯,並親往喪家弔祭,孝子除叩謝外不迎送並貼孝對於門「不迎不送喪家禮,自來自去弔客情。」喪家也以孝布為反饋禮。
啼更 據《 西後城風俗志》 載:「諸子、諸婦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婦女夜五哭,逢更則哭,俗名:『啼更』」。
設孝堂 孝堂又稱「靈堂」、「靈棚」、「祭堂」,是停放靈柩、祭奠死者靈魂的場所。棺柩停在主屋裡,前屋外的院子裡搭起寬闊的「靈棚」。正面擺著祭桌,桌後掛關竹簾,簾上糊著一個大大的「奠」字或「靈」字。兩旁的門上各有一個小豎匾,匾文十分考究,如喪家死的是父親,則橫匾上寫:「陟岵興悲」。如喪家死的是母親,則橫匾上寫:「陟屺興悲」。兩旁有輓聯,也稱「靈棚對子」,其內容要求點出死者與喪主的關係、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對國家、民族、家庭的貢獻,要求對仗工整,情感真摯,令人讀而生悲。無論是棚裡棚外的輓聯,不拘字數多少,可隨意而作。靈堂裡放兩張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稱「大殿」,小者稱「小殿」,大桌上供豬頭、公雞、鯉魚、饅頭、糕點及各種水果,豬鼻孔裡要插蔥。也有的用整豬整羊作祭品。小桌上放酒壺、酒杯、碗筷、燒紙等。祭桌放喪盤、倒頭燈,事前備好裝著麥穰等物的白布拜墊,供弔客磕頭用,兩旁排列許多小型拜墊,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為死者族中輩份晚的男孩,人數愈多愈好,輩份愈晚愈好,這說明死者福壽雙全,族中人丁興旺。
靈棚正門有一塊大匾,匾上書:「恭承惠吊」,以表喪主對弔客的謝意。靈堂設置因地位和貧富而異,地位高、富者,為了表示家族大、親友多,將祭品陳放桌上,多的達幾十桌,最高者稱「龍門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種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飛禽走獸形狀,其中一大盤為「鯉魚跳龍門」,故稱「龍門祭」。地位低的貧者,不分大小殿一張大桌上簡單擺點供品,不行大禮,只是磕頭而已。如靈堂設小殿者,則要行三拜九叩大禮。靈堂兩邊有一對紙紮的金童、玉女,稱「站棚人」,相傳將紙人焚燒後,到冥間可變成死者的傭人,任其使役。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設放。親朋故舊來弔唁時,孝子在靈棚內跪接來吊者。孝堂中懸掛親友送來的挽幛,舊時,掛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檔,一檔一個席位。一檔為祖檔,即祖母娘家送來的挽幛;二檔為母檔,其上席為舅舅家送來的挽幛;三檔為妻檔,即妻子娘家送來的挽幛,其後才是其它親戚的挽幛。
掛孝球、釘門麻 人死後在門上懸掛白紙球,名「孝球」, 以示家中有喪事。死者如是家中最尊的長輩,喪家要大門上橫釘一幅粗麻,俗稱「釘門麻」作為喪事的一種標誌。
送無常 舊時,迷信認為,人死是無常鬼勾攝生魂所致,故有送無常的習俗。在死者屍體移人孝堂後,喪家攜酒飯至河邊、江旁、池畔、湖濱,焚化紙錢、草鞋、稻草等物,從水中送勾魂的無常鬼離去。
主喪、儐相、孝子 主喪者稱「喪主」,是操辦喪葬事宜的主人。由於喪禮儀程繁瑣,清規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會造成禮儀不全和失禮,一是對死者不恭,二是對弔唁者不禮,所以在發生喪事時,必須請有威望、有經驗、閱歷深、會辦事的長者幫忙料理。古代對指引賓客、贊禮的人員稱「儐相」,由於喪主悲痛,孝子忙於跪接親友,故喪事安排、禮儀施行,均由儐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兒子、孫子、重孫,其中長子、長孫、長重孫為正孝子,他們的孝服與一般不同,特點是孝布較長,鞋上罩一層白布,在後跟半寸左右現出鞋的本色,腰間系草編的繩帶,手持哭喪棒。服重孝者則披麻戴索,俗稱「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喪棒」,亦稱「喪杖」、「哀杖」。哭喪棒用竹或木製成。其中父喪用竹杖,稱「苴杖」,母喪用桐木杖,稱「削杖」。原喪杖是用於孝子拄扶,因孝子過度哀傷,造成身虛體弱,行走困難,設杖以扶持。後來逐漸演變成俗,為喪禮中的一種規定。原喪杖長一米,主要用於扶拄,後演為三十公分,主要用於喪禮儀俗。
成服 即喪禮大殮後,死者親屬按同死者關係的親疏,穿著應持的喪服,叫「成服」。古代為亡者服喪的喪服分五等,稱「五服」。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之內的親屬稱「五屬」,五服之外,就不再是親屬關係。「斬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級,服喪最重,最低的一級是「緦麻」,服喪最輕。由於等級不同,守孝期和喪服不同。「斬衰」守孝三年,「齊衰」守孝一年。隨著社會的變革,到了清末以後,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種(l) 「重孝」:子女為父母、妻為夫、承重孫(子亡,長孫按子成服)為祖父母,著素服、束麻繩、頭戴孝箍,女頂白長巾,服穿麻邊白鞋。停靈、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頂白布短手巾,孫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為舅父母,侄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頂白布手巾,停靈期服孝,其後則除。(3) 「全破孝」:內外親弔客,每人一條白布手巾,葬後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孫輩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縫一用紅絨紮成的圓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稱「封鞋」,鞋跟處不封死,留一寬縫,加縫紅布一條;鞋臉正中各縫一紅線球。孫女無帽,則頭扎一白布寬帶,於前額正中部位縫紅絨球一個,鞋同孫男,這三個絨球稱「纓兒」。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孫、外孫女服孝時也要帶纓,紅線球按男左女右,綴於孝帽和封鞋的偏側,裕稱「歪纓」。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紅線球出售,則紅線球就改為麻制紅線球。建國後又改孝服為佩帶黑紗,紅絨球則綴在黑紗上。
對請來的抬殤人員及其它幫忙人員,一律給孝帽。
報喪 人死後,由死者的兒孫、侄兒、侄孫們分頭給與死者有往來的親朋、故舊報信,稱「報喪」。報喪分「口傳」與「文告」,口傳即報喪者分別奔赴親友家,將死者的故因、亡故時間簡略向親友說明,然後告之分孝情況以及開弔、送葬日期。有的報喪特別講究,孝子報喪須赤腳敞頭、披麻。到親友家須叩頭報喪,路遇親朋故舊,也須叩頭。到一家,必須在這一家吃三個熟雞蛋,才能離開。有時親友不在家,報喪者必須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後才好離開。孝子在村中挨戶「報喪」時,要戶戶下跪,路遇長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稱「訃告」,也稱「訃聞」、「訃音」、「訃文」、「訃式」等,由古代「赴告」演變而來。古代諸候以崩薨禍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訃」。
隨著社會的發展,書面報喪又出現了新的形式―― 訃帖,內容與訃告同,但訃告可貼可送。而訃帖篇幅小,只宜投送個人。訃告、訃帖都須在死者出殯前送出,以便親友及時做好弔喪的準備。訃文用白紙書寫,白為兇事的代表色,顯得肅穆、悲痛。
下報單與奔喪 死者的子孫奔走親友家報喪時,因重孝在身,不能進親友家門,要等候於門外,當親友出來時,突然閃出,跪地磕一響頭,泣告喪情,稱「下報單」。
奔喪之俗歷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親友,聽到亡故噩耗,急忙趕回料理喪事或前往弔唁。
開孝、呈白 喪家報喪或發訃告於親友,葬前一、二天,親友便帶上花圈、香燭、紙錢、輓聯等來喪家弔唁。待親友、鄰裡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餘包裹於頭上,表示弔喪開始。親友前來弔孝,要先到靈床前行禮,禮畢,喪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條,巾長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為之。致吊者接孝巾後,立即頂之於頭,或系之於腰,否則被視為失禮。
題主 題材頭 題材蓋 亦稱「寫木主」、「寫主牌」。古代喪禮規定,除幼喪和兇死者外,人死後,都要為其設神位,以饗祭祀。死者入殮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廟前,喪家要擇日請本族或當地有名之士,為木主題主,以便長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寫銜名、諡號,背面寫其經歷、生卒時間、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點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暫寫為「王」字,待日後舉行點主儀式時補上一點,也有在題主時一併完成的。加點時須請地方紳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紅筆在「王」上加點,變成「神主位」,點後將筆向後一甩數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筆在點上復點一次,俗稱「點主」。點後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後跪,磕頭,然後轉身將主牌放置棺頭。如果開弔設祭堂,則神主牌供奉靈堂內,等出殯時再將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廟內。
靈柩出殯前,喪家請題主的祭官,在棺頭、棺蓋上題字。題材頭時,先讓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題材頭的絹和白布,雙手獻上嶄新的毛筆。然後,孝子執硯跪於前,祭官題材頭神位。材頭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與年輕人之分,字數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須拈「生」字.似男性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時故先考某公諱某靈柩」,宮式門眉扇形框中,均題「安樂宮」三字。丙邊楹聯大都書寫「孟坡頭上金童送,奈河橋邊玉女迎」、「金童持壺春常在,玉女舉案日月長」等。有的植材蓋上留有碗口大的圓圈,用以題字,稱「題材蓋」,題字仍請祭官書寫,題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題蓋,寓鎮壓之意;一是按性別書寫,男性老人多書寫:「佑啟我後人」、「是之謂不朽」等,女性老人則寫:「坤德後嗣昌」、「坤柔順利貞」等。也有少數寫七個字的,男性多題:「大德錫類昌後嗣」, 女性多題:「王母瑤池添寶座」等,寫法以吉徉為主。
大開門 發葬的前一天,稱作「大開門」。這天太凡親友均趕來??或儐相的安排下,還不時到村口迎接弔客。死者的孫子、重孫,趴在靈堂兩旁,向前來弔唁的親朋回拜謝吊。中午喪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飯、四菜一湯。有的人家弔客多,從中午就開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續到晚席。黃昏時上廟送湯.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結束後,吹鼓手哀樂陣陣,直至深夜,舉行辭靈儀式。
扎社火 又稱扎紙紮,此俗是由唐宋時期的隨葬器物演變而成的,此俗在喪葬中十分盛行,舊時富豪者不但扎「對山以庫」或「金山銀庫」, 「鹿鶴羊馬」及「車轎」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門房、茶房、轎廳、大堂、臥室、及千種家俱、裝飾、用品,無不精美齊備,還有婢僕數輩,其形與生人住宅無異。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馬,死者女性,必扎轎,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這些紙紮藝術品到了上廟或出殯時,均付之一炬。迷信認為被焚燒的「社火」,到陰間就變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實際上,這是一種浪費人力、財力、糟蹋紙紮藝術的陋俗。
上廟 人死後,喪家要謁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謁土地廟,死之三日,謁城隆廟,多燒楮鏹,稱作上廟。
舊時,每個村莊都有一所「土地廟」,廟中有土地爺、土地奶奶,以及蠶神、穀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認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從『生死簿」上划去名字,然後由閻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廟,為了不使鬼魂挨餓,死者子孫必須一日三餐往土地廟送「漿水飯」,也即「送湯」。同時為了死者順利通過各道「關卡」,少受罪,還要給廟神敬獻香燭,磕頭拜祭,用各種食品、酒類、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賄賂它們予以照顧。
做佛事 為了超度亡靈,祈求免除冤孽災禍,人死後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懺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喪家念「焰口經」。焰口,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其腹大如山,喉細似針,一切飲食到了口邊,即化為火,炭,也有的說是渴望飲食、口比火焰,故稱「焰口」。請和尚放焰口,少則四、五僧,多則幾十僧,要設誦經的經堂和和尚起居的經廂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於客席,有素齋,在誦經中要不時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潤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點,晚上要吃夜飯。
做佛事視喪家經濟情況,富豪者,送殯念經、逢七念經、百日念經、除孝念經。一般人家只在出殯前一天。此俗純屬迷信活動,建國後已經逐漸被淘汰。
辭靈 即向死者靈魂告別,此儀在出殯前一天夜晚舉行,一般在夜間十二點以前,舊時稱幾更幾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殯,死者「上路」,為最後分手,此儀十分隆童,鼓樂喧天,哭聲一片,在儐相或支事的安排下,舉行辭靈儀式,根據支事(也稱禮讚)喊的禮儀程式,逐一進行。古代在行禮上十分講究,什麼情祝什麼禮,都有嚴格規定,古代九拜之禮是:
一曰稽首: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地,左手按在右手上,頭緩緩低至於手前面的地上,並停留較長時間。這是子對父的拜禮。
二日頓首:也稱叩頭,行禮方法與稽首同,為平輩間拜禮。
三曰空首:又稱拜,或拜手。行禮時,屈膝跪地稽手於胸前,與心相平,然後手至地,接著俯頭至手。所謂「空」,即頭不著地,此禮為男子常拜之禮。
四日振動:行禮時屈膝跪地,兩手相擊,後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喪俗拜禮,行禮時,先行空手禮,緩行頓首禮。
六曰兇拜:也是古代喪俗拜禮,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服五年喪服者所行之拜禮。.
另外還有奇拜、哀拜、肅拜三種,這是人際交往時的正常拜禮,不為喪俗所用。辭靈儀結束,眾親友散去,此時,死者的長女要向靈堂兩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關事宜,俗稱「教童子」,其內容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針在紙人的耳朵上戳一個洞,以防站棚人是聾子,到了陰間聽不到使喚。因次日清晨出殯,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稱伴夜,伴亡,喪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別」前的奠念。亦有前來弔唁的親友一起伴柩過夜的。
引魂 亦稱「討五俗」,古代喪俗。把裝有糧食的瓶子與口袋放進棺材隨葬,謂之「引魂」。此俗始於商封時期,後民間沿襲成為用裝有糧食的瓶子和口袋隨葬,使死者不受飢餓。
選吉穴、打金井 相墓,選吉穴是喪葬禮儀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間認為祖上墓穴選擇的好壞,對下代影響極大,如果祖墓葬在風水寶地上,則下代高官厚祿,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風水不好,則家境敗落,人丁也不興旺,故在殯葬時一定要請風水先生或陰陽先生選擇「吉壤」,陰陽先生根據晉代郭璞所傳的《 葬書》 相墓術,用羅盤為卜具,觀其「陰宅」周圍的地形,風向,水流等形勢,以避禍得福為標準,選擇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陰陽先生選擇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時,第一鍬土須收藏一邊,然後一直至挖好為止,井的大小、深淺,視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後,棺蓋離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時,如果發現「四對頭」,則需重新在墓地上擇「吉穴」。「四對頭」是:「生對頭」、「死對頭」、「硬對頭」、「軟對頭」。如果打井時,發現有蛇、蟻、鼠、黃鼠狼等的巢穴,稱生對頭;如果發現有古墓和朽骨等,稱死對頭;如果發現塊石、大塊砂礓等,稱硬對頭;如果井下生水,稱軟對頭。如遇上述四對頭一者,則需另外擇地打井,民間俗稱「四不葬」。
抬殤出殯 又稱「抬重」、「舉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員稱「殤夫」。出殯前,喪家就要請好殤夫,出殯前夜,喪家要專設酒席款待殤夫,死者家屬向殤夫安席,以示請之幫忙。殤夫以抬槓抬送靈柩,抬殤人員的多少,視棺材的大小,墓地的遠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規定,棺材在起重後必須一口氣送至墓穴,中途不準落地,抬時須十分謹慎,切忌發生事故,否則系對死者不敬,對喪家不吉利。因此,殤夫必須在抬殤中輪換,為了使出殯不發生事故,喪家一直跟隨員柩左右,不時問殤夫作揖,以求他們平安抬到墓地。
出殯通常在清晨舉行,凡準備隨棺下地的人員,早晨必須進食,不得空腹,而且不準吃豆腐。負責舉重的殤夫,先準備好「龍槓」、「茼索」,並捆綁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將靈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門口,然後由長孝子頭頂「亡人牌位」,兩旁由表兄弟扶架,從靈堂內將「牌位」請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頭。叩畢,孝子分跪在供桌兩旁,向弔喪的親友行禮,禮畢,仍由長孝子將「亡人牌位」用頭頂著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遠供奉,或以後供入祖祠。這一儀俗稱「回靈」。回靈結束,接著「請棺」,即將棺柩從正屋內「請」到外面來。請棺時,孝子在棺頭扶棺,閨女、兒媳等在棺尾痛哭,舉重人員分兩邊,用手託棺底,將棺柩抬到外面,放在兩條長板凳上,並將喪盆、倒頭飯、引魂燈(亦稱倒頭燈)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門外。棺柩抬至大門口,殤夫在棺上綁好「龍槓」,孝子跪在棺前,眾親發再次向棺柩磕頭,孝子回謝,禮畢,即「起程」。殤夫將棺柩拾起,長孝子雙膝跪倒,頭頂喪盆,靈柩啟動,長孝子將喪盆摔碎,俗稱「摔老盆」。同時,殤夫將置棺的兩長板凳向前推倒。這時鼓樂齊鳴,哭聲一片。前面紙幡、紙人、紙馬引路,吹鼓手緊跟,後面孫子扛著「柳魂枝」,再後是撒紙錢的,接著,孝子在棺頭領棺,後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著墊棺用)和送葬的親屬、弔客及抬筐的人,最後是送葬的婦女,他們一路啼哭,送葬隊伍浩浩蕩蕩。
擺路祭 莊鄰戚友,為死者在必經的路上設祭,稱「路祭」。在喪家發喪之前,舉行路祭者必須事先送去祭貼,以便到時停柩。設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設置一方桌,桌上擺香燭祭品,送葬隊伍遇到祭桌後,立即停柩,祭喪者在棺頭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禮。,路祭有二種,一是一家設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並行跪拜禮;一是幾家共同設祭,凡參與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時,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頭行四叩首禮,然後示意將桌上的祭品灑在棺前,完畢再跪拜,接著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頭右旁,向路祭者磕頭回謝,祭畢,繼續起棺行進。
下葬
墓穴挖好後,即舉行「落葬」儀式。落葬時,鼓樂齊鳴,先將陪葬物品放於坑底,並在坑底撒銅錢等硬幣,孝子們從坑底將銅錢等檢起一、二枚帶回,然後將槓索解下,用繩索兜住棺底,將棺緩緩放落坑內。
棺落葬後,鼓樂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時,孝子也解下孝巾,脫下鞋子,將挖墓穴的第一鍬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時,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時走的路),二不準回頭張望,三是到家後,不能先進屋,要攔門吃塊糕點,然後將土倒在門後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後,將送葬的紙紮,包括幡、轎、馬等焚化,焚化時須將放在轎內的四個「轎夫」取出,放於轎之四角,一起焚燒。另外將一對站棚人的腳下支架折斷,:「某某上轎」、「某某騎馬」。
等孝子離開墓地後,舉重人員即用一根紅線從棺頭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線的中間系一方孔銅幣,用以測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並將「引魂燈」(倒頭燈)放在棺頭,丟上一盒火柴,然後堆土封棺,直至墳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並將「柳魂枝」插在墳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間,同時把「倒頭飯」扣在墳頂上。殯葬完後,眾人紛紛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頭三岔路口時,必須從燒松枝或鋪蓋的火堆上跨過。
葬畢,陰陽先生和吹鼓手則各奔東西,送喪人一一磕頭,脫孝而歸。但兒子、兒媳必須同時在前行走,看誰先到家裡,迷信認為,誰先跨進家門坎,便為吉利。回家後,孝子們分吃「倒頭飯」,其他人必須經燒鋪蓋的火堆上跨過,並吃專人等候分發的糕點、糖果、然後才能進門。
繞縞子 棺柩送走以後,喪家立刻將死者的鋪蓋、平時用過的東西及掛在門旁的縞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殤夫回來路過此處,即點火焚燒。此間,要用鍬、銑等工具將鋪蓋挑起來燒,除蘆席留下一個角外,其餘東西都必須燒透燒盡。迷信認為,燒過東西,死者在陰間裡就可享用,如果燒不透,則會變成殘缺,死者也就無法享用了。送葬回來的人必須從火堆上跨過,並將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龍槓」,俗說可以避邪免災。殤夫回來後,喪家設酒筵款待,飯畢,死者兒女們都分得死者一件遺物,其他親友飯後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喪事正常開弔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稱「小開門」,只有至親近族吃便飯,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開門」,主要酒席在這一天。往往弔客過多,從中午開席直至晚上才能結束,這叫「流水席」。送葬回來後,吃的是「回靈席」,如果是老喪,民間稱「白喜事」,也稱「喜喪」,在酒席上,有「偷餐具」習俗。即散席後,參加筵席的親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湯匙、小碗等。相傳喜喪碗、匙「偷」之吉利,帶回去留給子孫用,一可避邪免災,二可以添壽。為了滿足弔喪者「偷」碗和匙的習俗,喪家特意準備一小批小棍具,並假裝不知道。任其「偷」拿。
謝喪 即孝子感謝弔喪者,有的除弔喪時謝吊外,還在葬後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攜地氈,領到附近的親友住處,作「踵謝」。叩拜過,領者高喊「謝金子啦!」鋪下地氈,孝子磕頭拜謝。如果路途遙遠,則用謝柬謝喪。
圓墳 又稱「暖墳」、「暖墓」。喪家於死者葬後第三天,至新墳上添土、奠紙、舉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墳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家人要哭繞新墳三匝而後歸。

死人出殯的全部過程是什麼?

領取屍體,辦理火化手續。

領骨灰  

給死人骨灰盒長才是什麼意思?

風俗: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殯葬禮俗稱「白事」。從老人饋然長逝的那—刻起,喪禮儀式便算開始。
在關中農村,過去人死後,最初,親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個瓦益一張紙,敲著瓦盆走到門外,燒了紙,這叫送終。送終後,再 將瓦盆拿回來,放置在死者腳前,名曰「孝盆」。在裡面燒紙,給冥間 的親人「送錢」,然後將屍體安放妥當,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報 喪。待親戚子女到齊後,舉行入殮儀式:先給死者剃頭、洗身、然後 再穿壽衣,往舌頭下壓一小硬幣,最後穿鞋戴帽,放進棺材。入殮後 在家搭一靈棚,設一香案,擺上水果、禮饃之類的供品,點一盞長明燈,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屬守靈。守靈多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農,頭戴白孝帽,腰裡系一根粗麻絲,手握喪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纏白紙)。凡見有前來弔喪的不論生熟都要磕頭, 以表感謝。
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死者親屬要請自樂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戲,有的演電影。親友送的挽帳,懸於靈堂之上。孝子按輩份 大小,分跪靈堂左、右兩側,女眷則圍坐在靈地的後側,吹鼓手吹起 嗩吶,聲聲悲傷悽楚催人淚下。喊吶聲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獻酒,行跪拜禮。
翌日凌晨,開始出殯。一般由陰陽先生主持。隨著一聲「起」, 悲壯的嗩吶聲起。哭聲連天。24人抬著棺木起身。前邊是白紙做的 「白鶴」,「引魂幡」引路,兩邊是24桿紙幡及花圈花籃。後邊吹鼓手 引導。孝子扯起一丈多長的白帳,牽引棺木徐徐前進。棺木周圍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聲唱哭,按照一定的」哭喪調」訴說對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來送殯,在大陸上燃起大火。到了墳地,棺材饒墳三周,然後放在墓前,孝子施禮送入墓穴。之後填土起墳冢,喪禮結 束。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由於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
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範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杉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裡面推,推進去之後再抽掉墊底,最後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後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裡包著,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欄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2風俗
在舊時,祭祀墓穴是人們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時候把一隻公雞殺死,用它的血來祭奠。公雞不會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裡反覆撲騰,按照舊時的說法,公雞死在墓穴裡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的子孫就會興旺發達。公雞撲騰下來的雞毛叫做"鳳凰毛",必須要揀掉。 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者的兒子把用五穀雜糧編成的五穀囤放在墓穴裡。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裡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放在墓碑兩邊的太陽能墓地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裡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後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裡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捨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
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裡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這些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了生者對於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願望。
3風水
風水是一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充滿神秘色彩的學問。風水的本質實際上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因為它講究天人合一, 研究巒頭、理氣、環境磁場對人的影響,講究水口、方位定吉兇,古稱風水,現可稱環境布局學。我們為客戶調整風水實行優惠制,即先有客戶出適當的費用,籤訂合同,做發了,客戶再補剩餘的費用。風水調整很神奇,要催官就給客戶催官,要催財就給客戶催財,百發百中。一次投資,三代受益, 要財得財,要官得官。
舊墓勘測
舊墓實地勘測風水吉兇福禍,能知道舊墓是否入泥入水入樹根生白蟻、骨黑 ,此現象為大兇直接影響,子孫後代不得安寧,破財敗家無疑,並出孤兒寡婦,瘋啞殘疾之人。知道骨是黃淨,呈金黃出富貴之人,益旺子孫興旺發達,鑑定其立向是否正確符合抽爻換象,三元貫穿,旺氣旺卦等之法則,鑑定星峰、來去水、砂手明堂等一切環境和理氣吉兇福禍等情況。
公墓點新穴
一定要符合來水大吉,去水之消砂納水,星峰吉照,砂手有情,明堂寬廣,聚氣聚水,龜蛇守水口等。立向,來龍,坐向,來水,運用一卦純清,抽爻換象、三元貫穿,生入旺入,,三元不敗之大格局,達到子孫永世享受榮華富貴,興旺發達。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風水在這裡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下葬之前,一定要請一個風水師好好的找一塊風水寶地,以萌福後人。因為是中國幾千年的形成的思維或者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隨之而生的就有一些以謀利為主的騙子參與其中。
4擇日下葬要有兩個條件:
一、墳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為參考,俗稱「仙命」)。
只有知道這兩條才能避免擇出來的日子與墳山及仙命相衝撞而出兇禍,並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貴人及福祿調出來(從選擇出的年,月,日,時的天幹地支裡表現出來),以使死者享安寧,生者獲富貴。但如果實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則按「蒙攏大吉」下葬。而墳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則就不須要擇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決不能草率!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義你在當地找一位有點名氣的風水師主理。
5家設簡易靈堂
遺像:已事先準備好放大照片一張,購專用像框一個。置黑綢帶。
供桌供奉:五穀一碗(用五樣穀類),香爐一個,備香若干,時鮮水果、糕點舊式也供奉米飯一滿碗,上插筷子一雙,供大饅頭,等。
明燈:採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
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別墅、金銀庫逝世當日晚,由家屬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辦理註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出殯。
家屬著裝
直系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準備的物品
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幣、一寸照片兩張。
要帶的物品
靈堂內的供奉、的死亡證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殯前
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於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於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誌。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後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後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後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進入殯儀館後領取屍體,辦理火化手續。
下葬
在辦火化手續之前,選好骨灰盒和一小型靈位牌。靈位牌可請工作人員代寫。注意男、女的寫法:先考、先妣。屍體取出後舉行「開光」儀式。屍體從冷藏櫃內取出時,長子抱頭,其他人抱身,將屍體放到停屍車上。如需要移動時,仍是長子在屍體頭部。開光前將屍體身上的紅線剪開,將燒紙灰放入紙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內,再將屍體放入紙棺。意為子女給的上路錢。
殯儀員指導孝子(長子或長孫)開光。孝子持一棉籤,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為開光。意為使其身體各功能復活。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殯儀員說一句,孝子複述一句,然後在該部位上擦一下。例:開鼻光,聞花香;……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開堂。開光辭男女略有不同。
開光時,家屬不能哭,更不能將眼淚落在屍體身上。開光後,將屍體交給工作人員化妝。
舉行悼念儀式或告別儀式。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擬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將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給工作人員。儀式結束後,屍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燒東西。
將遺像和靈位版供奉好,擺上五穀和水果、糕點,共五樣(有的地方是四樣),放鮮花、白酒、香菸等。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後按輩分依次上香。按先長後幼、先近後遠的順序。
燒東西。先燒紙幾張,然後將死者的衣物等燒掉,再將供品都燒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後「燒七時」再燒。
燒東西時,將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將白花,孝帶除去。直系親屬改帶黑紗。
除留下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去吃喪宴。喪宴廳外備幾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從殯儀館回來的人在進入宴會廳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塊糖。
喪宴開始前,家屬列隊,殯儀員主持。主持宣布:家屬對各位親朋來參加葬禮表示感謝,給大家鞠躬,然後由家屬代表講話。主要內容是感謝,略備薄酒,請大家享用。
喪宴進行中,主要晚輩血親要到各桌敬酒。
領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幣七枚,擺成北鬥星狀。然後選大塊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後一快應是頭蓋骨。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張。骨灰寄存,結束。
6土葬程序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弔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係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禮儀風俗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
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風水寶地」的基礎上,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下葬時,要預測大吉大利的日子,下葬時注意不要弄髒墳窩,比如吐痰、扔髒東西等。
第二:如果合葬,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根據父母的八字結合墳地的朝向、方位。如果老人一個先走了,另一個還活著,下葬時儘量「分蓋」,也就是說,先下葬的骨灰盒要單獨蓋一個蓋子封好,將來另一個下葬時就不用驚動原先的了。
第三:無論是遷墳還是新造墳,挖土動工或者下葬時,一定要根據八字結合墳地的朝向和方位選擇一個吉日吉時。
第四:陪葬品的放置,千萬要注意,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亂放,以免帶來不利影響。最好先諮詢專業人士。桃木製品、金屬利器等闢邪物品磁場很大,不僅影響祖先的居住,更有可能給後人帶來不利影響,所以不要放置。
第五:如果能夠用念經、撒五穀等方法,更有利於亡者早日往生,對後人也有好處。
第六: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習慣,下葬也要尊重當地的風俗,要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來進行。

展開全文
同类文章
2023年屬馬犯太歲 2023年屬馬是破太歲嗎

2023年屬馬犯太歲 2023年屬馬是破太歲嗎

在2023年之中會出現衝太歲,破太歲,或者是犯太歲的情況,但是究竟誰是其中的一種,也是要根據他們的生肖屬相來了解這種情況的。比如屬馬人在2023年之中如果是犯太歲的話,就代表著月食的發展不太理想,或者事業的道路是崎嶇的。2023年屬馬犯太歲2023年之中屬馬人是犯太歲的,因生肖馬與太歲相破,各方面運
屬馬連續三年犯太歲嗎 化解太歲最簡單的方法

屬馬連續三年犯太歲嗎 化解太歲最簡單的方法

每個生肖屬相對於自己未來都有一定的期待,如果說連續三年都產生了犯太歲的情況的話,其實這種問題對人生來講也是一種悲慘的。為了可以更好的化解,每一年都犯太歲,一定要找到最簡單最合適的方法,這樣用起來也是比較簡單的,用起來也比較順暢。屬馬連續三年犯太歲屬馬人連續三年都是在犯太歲的,雖然看起來有點悲慘,但其
屬馬人2023年1月份運勢 財運亨通收入增加

屬馬人2023年1月份運勢 財運亨通收入增加

在眾多生肖屬相的心目之中,屬馬人是最憨厚,最老實,最值得信任的,那麼這樣被人看好的一種人,是否能在2023年的一月份之中有更好的運氣呢?畢竟每一年的生活都處在變化的過程之中,了解運氣的變化,才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之中順順利利的。財運亨通收入增加屬馬人在2023年一月之中財富的發展還不錯,從商的屬馬人,本
1978年屬馬44歲運勢 穩中求進

1978年屬馬44歲運勢 穩中求進

在我們的一生中,不同的時間段都有我們需要去面對的課題。在牛年這一年裡,78年屬馬的人剛好44歲,今年的運勢呈現較為平常普通,但在事業發麵抓住機會則會有更高的進步。在健康方面今年也是需要注意。屬馬事業運穩定本年度屬馬的朋友事業上的運勢整體還是比較穩定的,雖說比起之前工作起來有些吃力,很多項目都需要親力
屬雞人2023年4月份運勢 事業吉星照耀

屬雞人2023年4月份運勢 事業吉星照耀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待人生的發展自然會各有規劃。在2023年到來的時候,每一個月份對於一個生肖屬相來講都是一次機會。4月份的時候,如果希望運勢變得旺盛,就需要提前做出了解,在這個時候才可以讓自己心中有所準備。事業吉星照耀2023年4月份的時候,屬雞人的事業之中,吉星的照耀,屬雞人升職加
1995年屬豬人最難熬年齡 55歲健康情況急轉直下

1995年屬豬人最難熬年齡 55歲健康情況急轉直下

每個人的一輩子之中都有最難熬的時候,這種難熬可能是婚姻,可能是事業,也可能是健康。所以對於自己在哪一個年齡階段是最艱難的,可以通過生肖屬相以及運勢來做出分析和了解。這樣能幫助自己更合理的去度過難熬的年齡,走向更幸福的人生。33歲事業發展會突遇瓶頸95年屬豬人會在33歲,是自己最難熬的一個年齡階段,而
屬馬哪一年犯太歲最嚴重 屬馬2023怎麼化解太歲

屬馬哪一年犯太歲最嚴重 屬馬2023怎麼化解太歲

在很多時候有一些情況都是人們無法避免的,比如生肖屬相出現了犯太歲的情況,不能說要去避免,而是要去更好的改善犯太歲這一年之中的運勢。尤其是如果了解了自己,在哪一年之中犯太歲是最嚴重的,一定要及時的找到化解太歲的方式。屬馬2026年犯太歲最嚴重屬馬人一生之中的命運發展是非常坎坷的,年輕之時的運勢可能還比
屬猴的幸運數字能帶來好運,運氣差的時候可以轉運

屬猴的幸運數字能帶來好運,運氣差的時候可以轉運

屬猴人都有著自己的幸運數字,只要身邊和這些數字相關的東西,都是可以帶來好運的,但是可能還有人不知道屬猴的幸運數字是哪幾個數字,那麼屬猴的幸運數字是什麼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一、屬猴的幸運數字是4和9屬猴的人性格都非常的活潑,做什麼事情都比較積極,而且擁有著聰明的頭腦,想要將事業做起來還是
屬猴的飲食習慣,屬猴人對蔬菜深惡痛絕

屬猴的飲食習慣,屬猴人對蔬菜深惡痛絕

生肖屬猴的人對自身的要求很高,但在飲食習慣上比較挑食。我們都知道正確的飲食習慣對我們的身體是很重要的。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屬猴的飲食習慣要注意哪些問題?屬猴的人如何養生?一、屬猴的飲食習慣1、屬猴的飲食習慣,不愛吃蔬菜生肖屬猴的人比較挑食,屬猴的飲食習慣就是不喜歡吃蔬菜,而且堅決不吃蔬菜那種。平時
2023年兔年出生的人命怎麼樣 2023年出生的人為水兔之命

2023年兔年出生的人命怎麼樣 2023年出生的人為水兔之命

每一年出生的人,他們都會有不同的命運。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好的命運,但是命運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也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因為在我們生命中存在著太多的變故,可能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能改變我們以後的人生走向。2023年兔年出生的人命怎麼樣2023年出生於農曆癸卯年,天幹為癸,地支為卯,癸五行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