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四集《利劍出鞘》觀後感
2023-08-12 15:32:49
以史為鑑,知興衰;以人為鏡,明得失。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職責,切莫利慾薰心。小編整理了相關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四集《利劍出鞘》觀後感一:
【同期聲】聶春玉(山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
過去這些年說實在的,山西確實存在反腐力度不大、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問題,中央抓反腐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儘管把我抓住了,但是我也感覺到就得這麼做,不然的話不行。
【觀後感】針對山西發生的系統性、塌方式嚴重腐敗問題,黨中央果斷決策,堅決查處了一批嚴重違紀違法的黨員領導幹部,並對山西省委班子進行了改組性質的調整。新的山西省委明確提出了「淨化政治生態、實現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促進富民強省」的目標要求,新任省委書記王儒林上任伊始,就把腐敗重災區呂梁作為調研的第一站,深入分析過去出現問題的原因。
【同期聲】王儒林(時任山西省委書記)
呂梁出現嚴重的腐敗問題的主要原因,第一是黨不管黨,黨委沒有履行主體責任。第二個原因呢,我覺得就是制度缺失,權力任性。第三個原因就是官德喪失。
【觀後感】縱觀歷史的長河,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迭,無不與「吏治」休戚相關。東漢末期、西晉時期吏治鬆弛,賣官鬻爵成風,王朝都很快覆亡;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著名的盛世,吏治都十分嚴格。
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四集《利劍出鞘》觀後感二:
【同期聲】聶春玉(山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
開始的時候有這個拒收的這種情況,隨後就是有選擇的,一部分人關係好,比如說咱們關係密切,我收,關係不密切的不收,再發展把這個收錢收物不當成多大的事,這個底線不能破,破了以後就收不住,破一次就收不住。
【觀後感】當一個地方的主要領導權力觀發生了扭曲,把執掌的公權拿來做利益交換,對整個政治生態就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同期聲】辛鳴(中央黨校教授)
上級腦子裡面已經不去想說哪個幹部給我送禮,他在想哪個幹部沒給我送禮。在那麼一種不良的政治生態環境下,好跟壞的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反倒是其他方面的工作業績都擱到一邊去了,先考慮有沒有給我送錢,沒送錢就先擱到一邊去,你都進不到被選拔的視野裡面來。
【觀後感】政治生態一旦敗壞,就會使一些政治上不堅定的幹部滑到跑官、買官的邪路上去。閆剛平,呂梁市離石區委原書記,也是這次被調查處理的幹部之一。
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四集《利劍出鞘》觀後感三:
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問世,旨在警示教育,提醒為官從政的人要潔身自好,不能滋生貪慾,不要吃不該吃的、拿不該拿的、收不該收的,而不是為段子手提供素材,也不是為坊間添加茶餘飯後調侃的佐料,不能把嚴肅的事娛樂化解讀,戲說成另類諷刺和笑話,大夥一笑了之。以這種心態看待專題片,背離了主旨和初衷,削弱專題片的警示作用,甚至可能走不出來。
事實上,讓這些重量級的貪官現身說法,再一次警示黨員領導幹部抱著僥倖心理搞腐敗是沒有好下場的,哪怕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過獵人的眼睛,一些貪官機關算盡,自以為天衣無縫,實際上漏洞百出,因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也沒有來無影去無蹤的腐敗行為,不論貪官作案的手段有多高明都會留下蛛絲馬跡,掩耳盜鈴不過是自欺欺人,最終不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後悔終生。專題片的片名——永遠在路上,每一季的名稱——「人心向背」「以上率下」「踏石留印」……「標本兼治」都有深刻的含義;以及抓細、抓常、抓長……片中穿插了專家、學者的解說、點評,無不重申了中央反腐敗、抓「四風」的決心,這些才是專題《永遠在路上》的關鍵點、看點和亮點。
筆者認為,首先,專題片再次重申了中央反腐敗的決心——「捉蠅懲貪」,反對「四風」等永遠在路上,不會停歇,不會給等待、徘徊觀望者以喘息的機會,不會讓那些用老眼光看待問題的人有重返「四風」舞臺的機會,不會讓各種腐敗問題重新反彈,這種時緊時松的監督約束一去不復返了,不要仍然抱著僥倖心理伺機而動,否則,下一個就是你。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