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父母棍棒教育(生活中的父母緣何十分熱衷於)
2023-08-12 15:20:15
俗話說,「頸項縛繩子,屁股打板子。」在古人看來,屁股似乎是天生挨打的。細究起「打屁股」歷史,「父母打」遠早於老師體罰學生。古代老師喜歡「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適合體罰、不易致殘和外露外,還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有直接關係。
由於崇尚「棒打出孝子」的傳統家教理念,遠在先秦時,中國家長就把打孩子立為「家規」。《管子·形勢》中稱:「弱子,慈母之所愛也,不以其理動者,下瓦則慈母笞之。」這裡的「笞」,可打背、臀、腿等部位,但出於避免實質性傷害的考慮,都選擇打屁股。故這句話可這樣理解:做母親都是疼愛小孩的,但如果小孩任性拆房上的瓦,做母親的不能手軟,要打他屁股——民間流行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說法,即由此而來。
「打屁股」這種教育方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從《易經》上可窺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無膚,其行次且」,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無膚,其行趑趄」。這兩則卦爻意思相同,都用「臀無膚」來表述觀點。為何「臀無完膚」?不就是笞打所致嘛,不然也不會連走路都不穩。
對於「打屁股」,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中說得更加清楚,卷二《虞書·舜典》稱:「移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舜帝在器物上刻畫過五種常用的刑罰,其中的「扑作教刑」就是用木棍抽打作為學校的教規,可見「棍棒教育」在中國的歷史有多麼悠久。
據《孔子家語》,中華「五帝」之一的舜帝,小時候其父親瞽瞍體罰他,舜很懂事,「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意思是,如果父親用小棍打,舜便老實挨著,如果是大棍打,舜就會跑開。為什麼要跑?舜怕自己被打傷了,讓父親擔負不義的罵名。在古人看來,家長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禮記·內則》中有這樣的說法:「父母怒不說(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這說明,即使做父母的錯了,打你你都得受著,應更加孝順,孩子乖乖地挨打才是好孩子。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嚴格規定的,並非「隨便打」。要講「禮」,不能與儒家教義衝突。打學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褲子,不摁地上,執行時喝令學生趴在條凳上再打。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三十三回裡也描寫有賈寶玉被父親賈政「按在凳上」打屁股的情節。看到寶玉身上「由臀至脛,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無一點好處。」王夫人雖然心疼寶玉,但也無可奈何。
已故現代作家沈從文對自己當年學校「打屁股」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逃學失敗被家中學校任何一方面發覺時,兩方面總得各挨頓打。在學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處罰過後還要對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懺悔。」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人喜歡「打屁股」,除與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外,還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是「恥感文化」的一種表現。屁股畢竟屬於敏感部位,打屁股,特別是扒掉褲子打,涉及隱私,一般人恥於「笞尻」,故打屁股的懲罰、訓誡效果比一般的手段要好,且相對於「摑臉」什麼的,尚有溫情的一面。
至於「國法」中的笞杖刑,與「校規」、「家法」中的笞教完全不同,另作別論。
,